理论教育 现代戏创作追求写意之美

现代戏创作追求写意之美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戏的写意性是作为西方戏剧写实性的对应概念提出的,人们赋予它的主要是形态学的意义。现代戏在创造舞台形象时并不十分注重追求外部形态的逼真,而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气质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倾注艺术家的强烈主观情感意识。从本质上来说,现代戏的夸张与变形是由“以歌舞演故事”决定的。由于艺术家们的努力,才为我们创造出一批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现代戏艺术以写意传神的特殊魅力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现代戏创作追求写意之美

写意原本是我国古代画论中的概念,一般从三个角度使用:一是指写意画;二是指画家通过绘画抒写自己的情感和意趣;三是用于概括不求形似、注重揭示事物内在特征。由于写意概念可以用于涵盖中国艺术的总体特征,所以人们常常在美学领域里加以使用,用于表述“意象观”的特征。

由于写意并不是戏曲的独具特点,而且这一概念的使用范围十分宽泛,所以在用写意概括戏曲艺术特征时,应该注意其规定性。现代戏的写意性是作为西方戏剧写实性的对应概念提出的,人们赋予它的主要是形态学的意义。也就是说,写意性所表述的是现代戏创造舞台形象的原则和途径,因此也是舞台形象特征,而舞台形象特征则是由构成形象的物质材料及方法——“以歌舞演故事”所决定。因此,写意性不是现代戏的本质属性,不能用来概括中国戏剧观或演剧观。

现代戏在创造舞台形象时并不十分注重追求外部形态的逼真,而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气质为主要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倾注艺术家的强烈主观情感意识。写意的美学追求是“传神”,所谓“神”,是人物的气质、风度和精神面貌,从而构成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写意与传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创造形象的途径和方式,后者是形象本身显示出来的特征,方法与目的的结合,共同铸造形象。

写意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和变形。当然,任何艺术都要夸张和变形。与西方写实戏剧相比,现代戏创造角色的方法和手段距离自然状态的生活较远,不但是经过高度概括和提炼的,而且是高度夸张和变形的。因为高度夸张和变形更有助于抓住和突出最能体现本质的事务,而要突出本质,必然要忽略、拋弃与此关系较小的表面现象。

从本质上说,夸张必变形,而变形也是一种夸张。在这里析而言之,是为了强调事物的不同侧面。从本质上来说,现代戏的夸张与变形是由“以歌舞演故事”决定的。以唱与念代替讲话,以舞蹈代替生活里的动作,完全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比实际生活要高得多,美得多,这种歌舞化的表演是夸张的、变形的。(www.daowen.com)

所谓夸张,是对事物原有形状和特征加以突出和夸大,与此相反的是浓缩。夸张在现代戏中的运用极为普遍,小至一招一式,大至整个形象塑造,都体现出夸张的原则。川剧《梵王宫》中,花云和耶律含嫣一见钟情,四目相对,痴情呆望,视线好像结成一条无形的线。耶律含嫣的嫂子在一旁用手从两人的视线中一抽,两人身体随之向内一晃;她向前一放,两人身体随之向外一晃。这种大胆的夸张,巧妙地表现出两个情人痴情的程度。

所谓变形,是改变事物原来的形状。变形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的形体动作,如亮相、水袖、飞坐、飞跪、抢背、吊毛、跪步、蹉步等,它们或者用于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强烈震动,或者强调形象的某一特征,有时也可能是出于制造气氛的需要;另一种是技巧性的变形,如“打出手”“台蛮”之类。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复杂变形,看似极不合理、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然而却是可以令人理解和信服的。典型的例子是川剧《打神告庙》,敫桂英将泥塑由人扮演的牌子哥和皂隶打倒后,自己便昏了过去。这时,泥塑居然跳起来,可见生活被完全扭曲。但这种变形却被观众认可,王朝闻同志对此做作合理解释:两个泥塑被打倒后又爬起来,是敫桂英精神状态的反映,因为她极度悲痛,精神恍惚之中可能出现幻觉。人物的心理状态,观众是能够理解的,而现代戏艺术的特殊假定性,则为泥塑的说话提供了前提。所以,通过变形方法表现人物精神活动是被认可的。

夸张和变形是现代戏创造舞台形象的原则,这种原则需要通过一定方法实现,这些方法是现代戏表演的特殊语汇——程式,而程式的具体运用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虚拟手法表现。所以,现代戏的夸张和变形是同程式性和虚拟性分不开的,也可以说,程式和虚拟既是夸张与变形的手段,又是其所具有的特征。

写意原则是夸张和变形,写意的目的是传神。古往今来,有成就的艺术家深谙通过夸张变形的途径达到传神目的。由于艺术家们的努力,才为我们创造出一批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使现代戏艺术以写意传神的特殊魅力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