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创作题材选择不当导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戏曲创作题材选择不当导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艺术的一些创作题材是不适合演出的,尤其是关于先进英模事迹、关于红色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内容,需要经过挑选。出现题材选择误区,主要是因为戏曲艺术题材泛化论,其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在戏曲题材选择方面,之所以会形成“传奇地趣”的传统,与中国戏曲艺术所具备的一般美学特征具有很大关系。

戏曲艺术的一些创作题材是不适合演出的,尤其是关于先进英模事迹、关于红色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精准扶贫等内容,需要经过挑选。出现题材选择误区,主要是因为戏曲艺术题材泛化论,其产生的后果十分严重。

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北宋时期流行杂剧,南宋时期戏文更多,元代比较出名的则是杂剧,明清时期则传奇居多,还出现了花部竞演,上述所有剧目,在选择创作演出题材时,都是从历史和现实生活出发,戏曲中的重要关目、结构、舞台样式以及人物关系的形成,都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有戏”的“奇趣奇味奇韵”以及“新人新事新情”等,都可以成为素材;在选择题材方面,“传奇志趣”这一传统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戏曲题材选择方面,之所以会形成“传奇地趣”的传统,与中国戏曲艺术所具备的一般美学特征具有很大关系。如果将话剧和中国戏曲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相比于话剧艺术,戏曲艺术对于美和真实的关系,美的因素重视程度更多。对于戏曲艺术,除了真实要求外,对于形式方面也十分重视。在话剧艺术中,如果是真实中包含美感,在戏曲艺术中,则是在美感中包含真实。

正是因为这样,对于戏曲,真实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更加强调境界的理想程度,要想建构艺术的“理想”,需要一个基本元素——“新奇志趣”。在中国戏曲演员进行艺术实践时,以及在表演思想中,真实和美虽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是统一的,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对现实生活进行表现远不如对艺术美的追求重要。

比如,梅兰芳先生作为一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对于唱、做、舞共同构成的美最为重视,即对于音乐、身段和舞蹈动作的结合,不管论是日常言行还是在他的著作中,经常被提及,不仅要对剧情进行真实表现,表演更要美,这些观点和中国戏曲艺术规律十分相符。另一位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的著作中,也充满了相关思想。他提出,演唱不仅要具有充分的感情,还应当具有韵味。

在所有戏曲演员心里,中国戏曲具有“美”的共性,借助共性又能对个性进行凸显。戏曲艺术一直追求的理想是能够对共性美进行塑造。要实现这种理想,需要把人、情、事、趣的“新奇异趣”综合到一起,共同构建戏曲的关系、关目、结构、美趣等。只有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才能诞生和发展出个性和共性的美学关系。古代社会的人也有个性,但是受当时社会环境限制,人的个性被压制,因此,在戏曲中出现的人物,往往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常暗含人们的理想,比如诸葛亮的智、张飞的勇、关羽的义、岳飞的智、闵子骞的孝,等等,在此基础上才对个性进行表现,主要是因为在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封建时期较长,个性大多数是被共性压制的。

宋代,中国戏曲正式成型。在这一时期,社会个性得到一定发展,在说唱、歌舞等节目形式基础上,人们对个性进行加强,进而形成戏曲形式,但不可否认,这个阶段,共性也很强。

在戏曲艺术中,在选择题材时能够回归到“传奇志趣”的传统,在表演现代戏时出现比较奇异的人、情、事、趣等,能够对观众产生一定刺激,让他们感觉戏曲十分新奇有趣味,进而产生观戏兴趣,对于戏曲这种形式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现代戏在创作演出时选择题材会更有针对性。如果题材过于泛泛,会离“传奇志趣”越来越远,具有一定共性的理想型人物和关于美的理想也很难出现,只有和谐的、静穆的、具有概括性境界的,才是理想的,和美的艺术需求相符合。(www.daowen.com)

要能够发现和选择具有“传奇志趣”性的创作题材,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第一,对抽象进行摒弃,对想象进行发扬。人们在对事物进行概括归纳时,通常会运用抽象思维,而进行形象思维时常常会用到想象,这种思维活动通常会对事物进行敷陈、演绎、衍化。不论是联想还是想象,都离不开事物这一必要条件,而进行联想和想象后产生的结果就是情状,要最终形成意旨,需要经过这个过程。

从本质上来看,想象是人们对世界进行的一种思考、思维,但这种思考主要是借助于形象,是艺术的。对于事实链条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尚未被发现的环节,可以进行一定补充。

第二,避免单向,坚持多向。如果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关于其形貌,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通常来说,单向思维是直线运动,表现在艺术方面,是平铺直叙的形式,比较单纯朴素,在审美方面比较单一;多向思维除了包括逆向思维,还有其他的曲线运动,比如扇形的、弧形的、圆形的,等等,表现在艺术呈现上是回复比较多,相对更婉转,姿态多样,审美相对更加高。

第三,切忌一般,力求特殊,要“采奇于象外”。这里提到的“奇”,主要指奇意,即要蕴藏一定寓意,且是新颖、深刻的。“采奇于象外”的意思是,人们只有对事物进行深入挖掘,抛开表象,才能发现其深藏内涵、奥秘、奇意。要求对事物进行观察的人眼光独到,心力与常人不同,不能只停留在事物表面,还需要对于事物内在的含义、思想等进行深入挖掘,在艺术表现时追求其传神性。

要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需要追求特殊性。戏曲艺术最终能够登上舞台呈现出来的,都是依靠艺术家深入挖掘,才能将具有“新、异、奇、美”等特点挑选出来。例如,民间文艺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戏曲中通过渠道和题材进行借鉴使用,比如某一个地方对智慧化身、百姓救星、仁义领导、社会脊梁以及鬼魂形象、神灵形象的人性化描写非常认可,在戏曲创作时经常吸收民间文艺中的精华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