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90年代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与优化

20世纪90年代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与优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戏曲现代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不断繁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专门用于推动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戏曲现代戏实现飞速发展。以上海越剧院为例,对托管模式的具体方式加以阐述。上海越剧院托管给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管理,意味着上海越剧院必须听从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指挥,这种方式称之为托管模式。

20世纪80年代,戏曲现代戏逐步登上历史舞台,随着国家政治文化的不断繁荣,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专门用于推动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戏曲现代戏实现飞速发展。改革开放对戏曲剧团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戏曲剧团逐步趋于多元化、普及化、市场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政府对于戏曲剧团的管理不再实行干预政策,而是更多地给予支持与帮助。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创作者冲破传统创作思想的束缚,以开放的思维以及前卫的思想进行艺术创作,作品更具内涵与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创作者将其作品融入文化市场,宣扬自己的文化思想、政治素养以及道德品质,使戏曲现代戏更加注重作品的意识形态、艺术特征,将经济文化、政治形态、艺术特性融为一体,使戏曲作品更有韵味。将众多元素融为一体的最终目的是转变人们的观念,使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选择。

(一)戏曲现代戏的体制改革

戏曲现代戏的发展与我国发现体制息息相关,国家通常把表现突出的戏曲表演者组合形成国营剧团,具有国家性质的国营剧团会进一步划分,每个省份都有省级戏剧团,还可以继续划分为市级以及区级或县级,正是在国有化政策影响下,我国戏曲现代戏才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当然,国有化政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随着国有剧团数量的不断增多,政府的财政压力也随之增大,戏曲市场的分裂割据现象日渐明显,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整个戏曲发展无法保持稳定,戏曲市场丧失核心管理能力。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对资源配置进行合理规划,确立新的运营模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最重要的工作是调动戏曲团的积极性,激发其活力,对戏曲团的运营模式进行深化改革,下面就其模式改革的三个基本阶段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始于1979年,结束于1992年。在此阶段中,政府主要是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具体是在遵循国有化基础上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承包制双轨制的优势在此阶段有所展现,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政府减轻财政压力。

第二阶段始于1993年,结束于1996年。在此阶段中,政府主要是基于市场经济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对戏曲人员所发表的文章进行研究后,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阶段的改革主要是加强内部的管理模式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市场调控方式。戏曲工作人员只是响应政府号召并没有具体落实,因此将第二阶段称之为过渡阶段。

第三阶段始于1996年,经历过渡时期,全国各地的戏曲团已经纷纷开始行动,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人们不仅能够响应政府号召,还能够不断完善体制改革。第三阶段正是体制改革最为关键的时期,体制改革的成功标志着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确立,也是剧团改革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经营模式的转变意味着剧团改革的胜利。下面是剧团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经营模式:

其一为托管模式。所谓托管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妥协的管理模式。以上海剧院为例,对托管模式的具体方式加以阐述。上海越剧院托管给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管理,意味着上海越剧院必须听从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指挥,这种方式称之为托管模式。托管模式的优势在于借助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部门辅助管理本剧团。

其二为股份制模式。此模式借鉴企业管理的思路,对剧团在企业管理层面进行深化改革。确立代理人是股份制模式的核心,通过现代经纪人对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其三为集团化模式。在众多省份都采用集团化模式,每个集团都由院长负责各项工作,因此也将此制度称之为院长负责制。集团化模式在江苏省应用得较多,2004年之后,江苏省将绝大多数的演出机构转化成企业,政府不再采用直接资助的方式对演出机构进行支持,而是采用购买企业产品的方式变向支持。

尽管这种改革具有一定优越性,但也产生了众多问题,改革具有很强的局限性,普及度还远远不够,众多地区还处于探索阶段,改革模式并非成熟,成功的例子也相对较少。各省各地方由于受到当地环境制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也错综复杂,绝大多数剧团的所有制都进行了相应改革,内部管理并未调整好,没有更多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使改革失去了原有活力。尽管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文化显著提升,但是戏剧的发展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www.daowen.com)

综上所述,戏曲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仍有很多,虽然在一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整体成效并不明显,戏曲发展面临众多危机。

(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主体

1980年,戏曲面临第一次重大转折,从传奇危机到繁荣发展,戏剧文化发生重大变革,这次转折引发戏曲演员的深思,戏曲从此进入发展新纪元。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戏曲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深入,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戏曲创作家更具创造力,戏曲作品也更具艺术气息与魅力。

新时代,戏曲的主要目的是呈现真实生活,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1990年后,戏曲文化逐步趋于多元化、现代化,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社会变革大潮中,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影响,戏曲作品的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改变,此阶段的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创作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反应创作者的内心想法并且呈现出来。换言之,艺术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当现实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艺术作品的内容以及风格也会随之改变,现代艺术作品是为了捕捉住当下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红果,红了》是一部经典的戏剧作品,此作品创作于新的时代背景下,主要围绕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展开,其中囊括农村改革的过程以及解放思想的过程,除此之外,作品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将农民人格独立意识的形成过程描绘得生动形象。此作品发行后,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魏明伦在戏曲创作领域极具影响力,作为一名卓越的戏曲创作家,在其作品《夕照祁山》中融入众多现代化的元素,他的作品在原始的创作思路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善于使用现代手法描绘众多历史人物,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鉴赏价值。

湖南著名作家颜梅魁在戏剧创作领域也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筒车谣》和《榨油坊风情》获得人们的一致好评,两部作品都属于现代戏曲范畴,着重描写改革下的农村发展过程,尤其是《榨油坊风情》,从榨油房的变化映射到当时社会变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作者并不是单单为了写榨油房的兴衰,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当时的社会变革。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位戏曲作以家外,在戏曲界还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作家,他们对社会的变动、文化内涵进行深刻剖析,《山杠爷》就是最好的例子。此作品融合众多传统观念以及现代观念,使两种观念相互影响,更加突出山杠爷的特点。“山杠爷”实际上是一个典型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人,作者正是凭借这一点,才能够将此角色描绘得生动形象。

1990年,戏曲作品的数量没有显著增长,但不得不承认此时期的作品质量相对较高,无论是作品的深度还是所描绘的事物,都能够达到较高水平,也说明剧作家具有一定的实力以及洞察力。

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戏曲发展十分缓慢,甚至有逐步衰落的趋势,戏曲作品的数目也相对较小,剧作家的创作灵感以及创作热情也在逐步褪去,这些表现对于戏曲发展十分不利。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戏曲作品的数量较少,但是质量很高,也使戏曲现代戏有了一线生机。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络以及开放的网络平台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新媒体的介入也极大地推动了戏曲的发展,戏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尽管20世纪90年代的戏曲发展并不顺利,但戏曲作品揭露了社会现象,具有人文内涵,也为今后戏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