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20世纪80年代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豫剧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激发戏曲大师们的创造灵感和热情。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引起戏曲创作者的极大关注,他们注意到舞台中的节奏性、虚拟性、写意性和综合性的呈现,并对戏曲美学的假定性和形式美给予重视。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曲创作者从审美情趣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并进行反映,这一方式也促进大量戏曲人才的产生。这种新旧共存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豫剧的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历程

戏曲现代戏以知识分子的角度,对社会政治和心态进行关注和阐释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知识分子的自由启蒙精神对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指引作用。抗战救亡精神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主流思潮,并且逐步有大众化的文艺追求取代自由启蒙思想。此后,这种思想和政策一直延续至今,导致创作者的自由创作空间不断被抑制。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从意识形态上控制文艺领域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政治思想上约束创作者的创作,他们的创作思维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素材来源为更广泛,人物塑造也从英雄人物转变为普通、平凡的百姓和社会主义新人,可以说是20世纪戏曲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特征。除此以外,中国社会受到市场化浪潮冲击,戏曲创作素材主要源于现实生活和真实的生活体验。

(一)社会政策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集体生产逐渐开始退下历史舞台,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开始向家庭生产转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以家庭建设为基础。所以,个人成功的标志开始以住房、家具以及电气等家庭有关的符号为指标,以家庭为单位也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民获得极大的人身自由,其空余时间也有所增加。国内集体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土崩瓦解,国内农村的主要经济方式开始转变为个体经济,也导致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在戏曲创作中有所反映。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有了较大提升,是促使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动力。所以,在农村,戏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每一个时代的艺术都有所不同,戏曲也不例外。党和国家政策的变化也会在戏曲中有所体现,为戏曲一统天下的发展趋势带来了有利环境,而戏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包括文艺专制等思想,人们对文艺专制政策的控诉通过戏曲呈现出来。有些作品开始关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利好变化,如陕西戏曲《杏花村》中,通过以锦绣秦川山村的变化为主线,描述农村不同阶层人物的日常活动和心理活动,突显戏曲的艺术冲突,在舞台上呈现出农村现状和真实生活,具有较强的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戏曲还采用诙谐有趣的语言,富含地方特色风情。

(二)戏曲现代戏的创作环境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政策的变化,都在戏曲现代戏中有所体现,为戏曲的创作数量、创作方向提供依据,并且有利于戏曲现代戏的规范化、审美化发展。戏曲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良好环境,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的蓬勃发展提供利好条件,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并出现了很多传世之作。此外,戏曲发展也获得了国家政策改革的支持,并以经济责任承包制作为其改革的主要方向,即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实现剧团承包,其性质还保持全民化,但是在经济责任上划分为剧团和个人两种承包方式。

例如,1982年,以李爱琴为首建立了西安五一剧团,其性质还是全民性,并进行各种面向基层的演出活动。在演出过程中,集体经营、独立核算、定向包干、结余分红。具体做法:剧团除给演出队提供现有的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演出设备外,还供给医疗、公用水电、房租、取暖等费用,演出队自负工资、辅助工资、排练制作、演出消耗等费用;收入节余部分,给剧团上缴百分之十,百一分之二十作为公积金,剩余部分按“政治表现、工作态度、业务水平、贡献大小”评定个人计酬分,按份分红。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剧团都采取这种方式开展演出。(www.daowen.com)

在承包制环境下,对戏曲演员也产生了较大的激励作用。随着承包制的不断深入发展,很多县剧团开始对经营模式予以改革,加大运营规模,开始大量招募低价业余演员,以完成以下两个目标:首先是快速扩张剧团,抢占市场;其次是和正规演员相比,业余演员的人工成本更低,有利于实现承包人的利益最大化。为此,很多演出团队的活跃度有所提升,也是20世纪80年代戏曲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承包制的发展为演员市场化发展提供条件,演员由此将自身价值最大化。此外,戏曲演员也将大剧团的戏曲作品带入市场,为戏曲的蓬勃发展创造积极的环境。

(三)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主体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戏曲创作中,并受到国家政策、活动策略以及体质变化等各个方面的支持,也是戏曲现代戏进行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豫剧发展迎来了新的转机,激发戏曲大师们的创造灵感和热情。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演员和创作者。受时代精神影响,他们的创作具有全新的视角和新意。

然而,创作戏曲现代戏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内容的现代化;二是表现手段的戏曲化。从戏曲化的角度来看,虽然戏曲现代戏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但是其戏曲化和民族化的美学原则和思维方式造成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的不协调性,也成为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一个难题和重点,现代化要求戏曲能够与时俱进,但是其审美资源却十分有限,而20世纪50年代的现代戏经验也无法完全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所以,剧作家为了有效避免问题的出现而采用话剧加唱的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这个问题引起戏曲创作者的极大关注,他们注意到舞台中的节奏性、虚拟性、写意性和综合性的呈现,并对戏曲美学的假定性和形式美给予重视。为此,对演员提出四功、五法的表演要求,要求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把握整合性和手眼身法的协调性,还调整了唱腔、灯光、舞美以及音乐等因素。

从现代化角度来看,戏曲现代戏虽然和现实具有一定距离,但是不能单纯为了完成某一项政策和任务进行创作,而是要通过结合艺术性、加工和升华生活素材完成创作。若只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则会使戏曲和现实过于靠近而失去艺术魅力,也是有些作品给人以就事论事、毫无艺术感的原因。将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件和真实问题进行一对一反映,不利于戏曲现代戏艺术性的体现,加之作者平淡无奇地表现现实生活,会让人觉得题材毫无新意、没有欣赏价值。

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曲创作者从审美情趣的角度看待现实生活并进行反映,这一方式也促进大量戏曲人才的产生。这种新旧共存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豫剧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