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及历程

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及历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戏曲最早出现在汉代白戏记载中,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过程却是漫长而艰难的,宋金时期开始成熟化发展,鼎盛时期在明清时代。近代开始,中国知识分子接纳了西方思想,使传统戏剧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导致传统戏曲变革,从而出现中国戏曲现代戏艺术形式。这一时期现代戏的艺术内涵得到较大提升。这一时期,戏曲为抗战救国的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也为现代戏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

戏曲现代戏的发展及历程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戏曲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戏曲最早出现在汉代白戏记载中,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是其发展过程却是漫长而艰难的,宋金时期开始成熟化发展,鼎盛时期在明清时代。清道光时期,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很多西方文化涌进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新思潮的影响使中国知识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开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近代开始,中国知识分子接纳了西方思想,使传统戏剧理论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影响,导致传统戏曲变革,从而出现中国戏曲现代戏艺术形式。[2]具体来说,中国戏曲现代戏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五个时期:

(一)晚清时期的改良戏

晚清时期的民主革命和维新活,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具有强烈社会冲突和现实性的剧作。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从历史传统英雄人物的刻画抒发革命斗志;二是直接对革命英雄进行歌颂。除此以外,对人权、社会、经济斗志以及政治矛盾进行反映,并以真实事件为原型的作品也较少。通过革命派和改良派进行的戏曲改良和创作,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因此,在这个时期,戏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手段。在这一背景下,戏曲和戏曲从业者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在这场戏曲改革和创作中也不乏很多政治名流和学术大家。

在利好的环境下,涌现出王国维吴梅等著名戏曲研究学者。他们不但具备深厚的传统学术功底,而且具有较新潮的思维。上海“新舞台”艺术集团由夏月润、夏月珊和潘月樵建立,改变了传统的舞台灯光布置和转台装置,演出新戏50余部,促进上海戏曲的改良运动。此外,在戏曲内容、思想、舞美设计以及角色定位等戏曲改造上,梅兰芳、谭鑫培以及田际云等做出重要贡献。

(二)民国时期的时装

晚清时期,各个新派和革命派都将戏曲作为其实现政治目的手段,使戏曲从业者的地位得到提升和巩固,从而激发他们服务社会和创新意识的觉醒,为戏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作为对外的一个国际窗口,当时也出现了很多时装剧,是由市民的审美需求和欣赏要求所决定的,且具有较为浓烈的商业气息,如《黄慧如与陆根荣》是比较典型的代表,该剧作为以真实新闻为原型的京剧连台本大戏,给当时的戏曲界带来了非常大的震撼力。这部剧整体上来说气势磅礴,情节曲折,不仅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也和市民情趣的要求相符,且具有一定的娱乐性。

这一时期现代戏的艺术内涵得到较大提升。其一,当时的戏曲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并成为可以和诗歌相媲美的艺术形式。其二,研究者们对戏曲的改革和改良,促进戏曲艺术不断提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梅兰芳,他于1913年在欣赏上海“新舞台”艺术集团演出的新戏时受到很大启发,回京后致力于对旧戏进行改良,并创作和编演《宦海潮》《一缕麻》《孽海波澜》等。这些剧目有一个共同点——不再局限于历史故事,其素材更多的是源于现实生活;剧情上也较大程度地结合西方戏剧艺术中矛盾冲突结构,不再是一味地传承传统戏曲的起承转合四重结构,更好地突显剧情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推动故事达到高潮。梅兰芳不仅创作了大量新戏,也对旧的历史剧目的艺术形式和戏曲审美进行改造,并结合时代性的审美需求,对旧戏角色的舞美、服饰和造型进行改造,提升旧戏的观赏价值和表现形式。(www.daowen.com)

(三)抗战时期的宣传戏

抗战时期,抗战救国的素材成为戏曲改良的主要方向。这一时期,戏曲为抗战救国的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也为现代戏的快速发展提供条件。为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戏曲界还进行了大量募捐演出。这一时期,以田汉为主的戏剧家进行了四维剧社儿童训练班的组建和扩展,为儿童提供戏曲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学员不论是在思想道德上还是文化教育上都得到提升。

这一时期,很多专业和业余戏剧团体在华北华中等地不断涌现,将抗战思想通过戏曲表现出来,也是戏曲服务于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的体现,为后来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并成为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一种重要宣传手段。此外,农村是现代戏的主要根据地,并以农民观众作为主要对象,且素材源于真实生活,能够起到很好的政治宣传作用,也是抗战时期戏曲现代戏最重要的特征。

(四)革命时期的样板戏

“样板戏”是把1964年在京剧现代戏汇演中涌现的《红灯记》《智取威虎山》《芦荡火种》作为“样板”加以宣传推广,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洪》《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音乐《沙家洪》等8部作品被列为“革命样板戏”。当然,后期“样板戏”的剧目并不仅限于这8个剧本,还有《杜鹃山》《平原作战》等作品。在这些“样板戏”中,主要是针对英雄人物、解放军中下级军官和具有强烈革命思想的贫下农民为原型进行创作。其塑造的人物大都追求高大全,虽然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也进行了升华,以求达到宣传政治、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奋斗精神等目的。

样板戏对20世纪初戏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和借鉴,并吸收话剧歌剧以及电影等艺术形式表现方法,融合京剧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生活,让人物表现有血有肉、更为真实,还极大地丰富和拓展舞台美术舞蹈表现、身段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手法,也是京剧现代戏改革取得的重要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