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正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知
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既是教学的组织者,又是教学的引导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对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形成正确的认知。
1.对案例教学法优点和缺点的认知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对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缺点形成正确的认识,要正确理解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既要看到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也要认清它的不足之处。这样,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取长补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准确认识到案例的重要性。因为案例教学法离不开案例这一重要载体。而教师上好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前提就是选取适当的案例。教师在选取案例素材时,要做到以下五点。
第一,案例来源的真实性。案例应该是实际情境的再现,因此,案例的来源必须是真实的、可靠的。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和欲望。
第二,案例的内容要有趣味性或故事性。一个案例如果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或故事性,就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研究、探讨案例,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要注重案例的时效性。对案例进行选择时,最好是选取最近发生的事例,这样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
第四,正确看待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案例教学法受到各界教育人士的极大重视与教师的广泛应用,必有其优越之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在正确认识案例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
第五,认清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案例教学法不是万能的,也有其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配合讲授法等其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发挥案例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角色上会有所变化,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有所改变。
(1)教师的角色认知
传统教学论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但在案例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学生学习的操纵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促成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多发言、勤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总结、鼓励支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
(2)学生的角色认知
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作为教学活动主角的这一局面,以学生为主体。首先,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的培养,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案例质疑、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3)师生关系的认知
新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为师生的关系,是教学的中心,共处于一种相互关心、相互依赖、彼此依靠的教育情境中。这与案例教学法的理念不谋而合。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3.对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关系的认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针对案例进行积极的讨论,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学生在测评中的成绩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用口头语言概括,只了解其意思,不能准确表达书中的概念和理论观点。同时,学生重视对案例的分析,却忽略了课本知识。由此说明,在一堂课上仅仅采用案例教学这一种教学方法会出现很多问题,因而要把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提升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技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且案例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好坏与教师教学技能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技能至关重要。
1.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科目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时事联系密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设计更加突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1)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促进知识更新
当今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应该是其先行者,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多方面汲取知识,保持自己知识的鲜活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在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清晰的认识,这样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提高案例教学法教学质量。
(2)加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之间学习交流的力度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与教师之间要进行关于案例教学法教学的交流研讨工作,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从其他教师那里获得启发,丰富自己的教学认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2.钻研案例教学法,提高教学技巧
教师要上好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就必须要掌握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技巧。对此,教师可能要付出比平常更大的精力。
(1)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课堂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自由讨论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课堂讨论出现冷场、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时,教师要动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言,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当课堂讨论偏离主线时,教师要及时把问题拉回来,确保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着课堂主题而展开;当课堂讨论出现争议时,教师要适时地化解矛盾,从中调和。
(2)教师要注意案例问题的设计技巧
案例问题是学生解开案例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更快投入案例分析的重要渠道。学生讨论的中心和争议的焦点都围绕着案例问题而展开。因此,教师在设置案例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问题有可讨论性、可分析性,避免出现案例问题设置不明确、模棱两可的现象。
(3)教师要改进案例教学法课堂的组织形式
在案例教学中,班级规模、课桌椅的排列等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据调查,大部分初中学校的班级规模在60人左右,课桌椅的排列方式仍旧是传统的“秧田式”。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秧田式”排列的课桌椅不仅妨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而且不利于教师清楚地看到和听到学生的课堂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上好案例教学法,就要对桌椅进行挪动,改变组成马蹄形或长方形等,便于师生间以及学生与学生间互动交流,促进更优的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
(4)教师要对学生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教师们认识不一。有的教师强调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有的教师强调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评价,有的教师则强调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对评价重点有所调整。笔者主要分析了以下两种情况的评价。
①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的评价
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在小组中学生参与的程度、学生讨论的质量都会影响到案例教学法的进展。在进行课堂参与评价时,教师可以准备一张较大的学生情况分析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情况,并及时在分析表上相应的地方做记录。同时,可以给学生的课堂参与划分等级,等级可以用优秀、良好、合格三种形式划分。其中,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等级为“优秀”,能够自愿发言但并不经常参与的学生等级为“良好”,不主动发言或者需要教师提问才回答问题的学生等级为“合格”。
②对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通常运用测验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案例分析的能力。对此,教师不仅要选择一个恰当的案例(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掌握的知识、技巧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测验,还要注重对测验结果的分析与掌握阅卷的尺度。
3.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丰富案例教学法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的媒体设备日益丰富。在课堂中运用教学技术媒体进行教学已成为我国比较普遍的教学实践形式。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课堂教学技术的合理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良性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可以更直观地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多媒体呈现的案例图文并茂,使教材中枯燥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师搜集案例素材的渠道。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三)增强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课堂的适应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互动式教学形式,不仅包括师生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案例教学法的课堂非常重要。对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鲜事物。因此,要从多方面来增强学生对案例教学法课堂的适应能力。
1.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课堂中,教师的教完全面向考试,学生习惯于教师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模式,对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显然,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理论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丧失。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则要求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对待问题要具有主动探究的意识。学生在案例教学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学生获得知识是通过积极思考和互动讨论的渠道,在小组的探讨和论证过程中不断开动自己的脑筋,转变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一步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学生要转变自己在以往课堂中的被动角色,自觉提高自主性,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到课堂的进程中。
其次,学生要加强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生间做到相互启发,促进思维开发,在和别人的交流合作中不断提高和进步。
最后,学生要学会倾听,可以接纳不同的意见,在别人的观点中不断地反思自我,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
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有较强的互动性,学生的踊跃参与很重要。有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在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主动发言。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案例教学法顺利开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要注重提高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
(1)课堂案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进行案例选取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因此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要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且有一定挑战性的案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发展的空间,也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其次,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能力,在受教育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时,学生往往会对与自己生活情境相近的案例素材表现出极大的探索欲,从而在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并附以教案点评。
“隐私受保护”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设计的课程标准依据是“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公民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认识到尊重和维护隐私权的重要性,知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表现,懂得用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与侵犯隐私权承担的法律后果。
点评:教材分析是否全面、恰当、准确,是教师对教材研读能力的体现。教材分析应包括“本课教学内容编写的课程标准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前后知识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与七、九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之间的联系”“本课教学内容及其逻辑关系”。从该教师的分析来看,他只列举了课程标准依据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这样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建立结构化、组织化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教师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妨碍本课的教学内容价值最大化。
【教学目标】
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保护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
3.知识与能力。
了解隐私的内涵,认识到尊重和保护隐私权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懂得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以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点评:该教师在准确把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准确,对目标的行为主体和达到的程度描述比较准确。但缺少对“可观察的学习行为”和“支持的学习环境”的描述。此外,笔者认为,该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定位和描述欠妥。“过程与方法”的要义一般应是,要十分重视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据此,在定位和描述“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应写出“学生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获得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而实质上,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三维目标应依据课程标准,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三个维度组成。所以建议该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设置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和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
点评: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该教师从本课学习的内容出发,对教学重点进行了准确定位。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据此,该教师将难点定位为“澄清隐私即丑事的错误观念”不是很恰当。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案例分析。
点评: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法。该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本节课是法律知识的学习课,在学习过程中,“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该教师选择“案例分析”的方法,不仅针对了本课学习的知识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途径。
【导入新课】
有媒体报道,太原市某重点中学期中考试后,教师将高中三年级理科班300多名学生的成绩从头到尾进行了排名,不仅在班上念一遍,而且还在家长会上公布。对此,不少学生表示极其不满,认为公布成绩排名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不愿被人侵扰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上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空间,从而获得私生活的安宁,维护做人的尊严。那么,太原市某重点中学将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的做法对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是不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关于隐私和隐私权的话题。
点评:导入最主要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与热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感官,投入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之中。因此,所选用的情境材料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是教师进行教学预设时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自己成绩在班级学校所处的位置是学生的个人隐私,也是学生欲说还休的那点事儿。从该教师所选择的导入情境材料来看,其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本课学习内容的欲望和热情。
【新授内容】
一、什么是隐私
多媒体展示:QQ密码要告诉妈妈吗?
婷婷是个活泼开朗的初中二年级女生,和大家一样,喜欢听音乐、上网。可是,生活中也有不少烦恼,让她很困惑……
有一天晚上,婷婷做完作业,打开电脑看了会儿新闻,然后就和网名叫芳草的同班同学在QQ上聊天……
婷婷:最近妈妈老是问我上网在干什么,要看我的聊天记录,烦死了。
芳草:我妈妈也老是在我上QQ的时候在电脑旁张望,好像我在干什么坏事一样。
婷婷:她还跟我要QQ密码,不然就不让我上网。
芳草:那怎么办啊?以后我都不敢确定是不是在和你聊天了,搞不好是你妈!
婷婷:哎!你说我该怎么办?
讨论:QQ密码能给妈妈吗?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他们的权力。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心里很想知道孩子上网在做些什么。但子女不是父母的附属物,其人格独立,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因此,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她不同意告诉QQ密码,那么家长不应强求,因为强求孩子说出密码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应通过其他方式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
教师:刚才大家讨论的问题就牵涉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以我们的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等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
点评:当下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运用信息媒介进行信息的获取、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而且对于QQ有更深的体验与感悟。首先,该教师选择“QQ密码要告诉妈妈吗?”这一情境材料,再现生活场景,呈现困惑,然后通过两位学生的对话巧妙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将问题自觉地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就会有话可说、相互交流。之后,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就会释惑解疑。最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隐私。但笔者认为,该教师对材料的挖掘与运用还不够,没能继续进行追问(如为什么同学们不愿意告诉父母QQ密码?),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和建构关于“什么是隐私”的知识,并充分理解、掌握此知识。
二、小小辩论会:隐私不是丑事
多媒体展示:隐私就是丑事吗?
婷婷班上来了个新同学小兰。婷婷主动和她交谈,并问她家的电话号码、父母工作、家住哪里等,想和她做朋友,也主动告诉了小兰自己家的这些情况。可小兰说:“这是我的隐私,我现在还不想告诉你。”于是,有同学就替婷婷打抱不平,说:“我们这么小,怎么可能有隐私呢?不告诉我们肯定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肯对我们说吧。”
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丑事从时间、空间上讲是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情,而隐私属于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受法律保护,所以不可以将隐私等同于丑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加强隐私保护意识,但又不能矫枉过正、因噎废食,为了保护隐私而排斥正常交往。例如,手机号码、通信地址等私人信息可以告诉信赖的人。
要求:
第一,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为隐私就是丑事,反方为隐私不是丑事;
第二,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第三,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讨论话题。
点评: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辩论这一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难点的突破,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思辨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并使已有知识得到扩充、深化,促进学生价值理念、态度情感、兴趣倾向等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课堂辩论准备过程中,该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并进行辅导,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该教师辅导学生准备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平等交往的过程,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理解和友情,有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但笔者认为,在本环节的教师小结之后,教师应给出隐私和丑事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区分,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三、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
多媒体展示:这个秘密要告诉别人吗?
一天,婷婷去好朋友小黄家玩。小黄把自己的日记拿给她看,还告诉她一些小秘密,并让她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但婷婷是个十分外向的人,有时会有一种想把这些秘密告诉别人的冲动,不过又觉得不该这样,很困惑。那么,她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婷婷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因为朋友之间应该尊重对方的隐私,在他人隐私面前止步。生活中,我们对别人的隐私应该少一点关心、少一点好奇、少一点打探、少一点干涉、少一点传播。如果朋友允许你进入其隐私领地,那么你应该承担起对这份隐私的责任和信誉。
点评:该教师所选的情境材料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合情境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原则。同时,这一设计使学生在阅读材料和参与小组讨论时,将材料自觉地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碰到类似情况时正确应对。
四、什么是隐私权
播放视频:盘点明星发怒。
讨论:记者该不该在明星个人的私生活上做文章?媒体播出这些八卦新闻是否构成了侵权?侵犯了何种权利?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一般而言,个人的收入和婚恋部分是个人隐私。所以媒体不应该在个人的私生活方面做文章。只有权利人才能公开或允许他人公开自己的隐私。但公众人物的隐私范围比一般人要小,因为社会公众有知情权。公众人物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理应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因此,明星的年收入涉及社会分配和纳税问题,已经不属于个人隐私,媒体有权披露,而婚姻问题属于个人隐私,公民享有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
点评:该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时,选用了形象、直观的视频材料,并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很好地刺激了学生学习的视觉、听觉等器官,使学生充分地融入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思考问题,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在此环节中设计“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智慧碰撞中自主建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隐私权的内容
1.私人生活安宁权。
小品表演:安排几个学生事先准备三个小品。
小品1:公安人员到某居民住宅搜查犯罪嫌疑人,敲开门后,其中一人出示搜查证,并说:“我们奉命搜查你的住宅,这是搜查证。”住宅的主人只好允许他们进屋搜查。
小品2:接小品一进行至出示搜查证,但住宅的主人拒绝搜查,并不准公安人员进入。公安人员只好将住宅的主人推开并暂时看管起来,执行搜查任务。
小品3:几个公安人员到某居民小区住宅搜查犯罪嫌疑人,敲开门后,其中一人对住宅主人说:“我们要搜查你的屋子。”住宅人员说:“请你们出示搜查证。”“什么搜查证?你不知道我们是公安局的吗?”“没有搜查证,不管什么人都不能对私人住宅进行搜查!”几个公安人员要强行搜查,主人拨打110电话报警。
讨论:哪个小品中公安人员的做法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为什么?哪个小品中的住宅主人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小品1和小品2中的公安人员的做法是对的,小品3中的公安人员的做法是错的;小品1和小品3中的住宅主人的做法是对的,而小品2中的住宅主人的做法是错的。隐私权的真谛就是私生活的安宁,保障正常生活不受干扰,内心世界不受侵扰。但公安人员因为案件的需要,依法执行搜查任务是法律许可的。
点评:小品表演是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具有协调功能,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一种愉悦、和谐、乐教、乐学的教学气氛;二是具有诱导功能,可唤起学生的注意心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三是具有激励功能,能诱发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具有定向功能,能带领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活动;五是具有美育功能,可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该教师选择小品表演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小品表演,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融入小品情节之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思索问题的答案,而且在对小品表演者的表演水平的评价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个人信息保密权。
教师:我手里拿着的是邮递员刚刚送达给某学生的信件,班主任发现这名学生最近成绩下降,怀疑她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来往,想拆开信件看看。请问,班主任拆学生的信件是否合法?假如教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的内容保密,有权对自己的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禁止他人擅自查看或公开。教师不是法定监护人,所以拆开学生信件的行为是不合法的。
家长代拆未满10周岁子女的信件的行为是合法的,因为未满10周岁的子女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家长代拆是保护其隐私权。
学生朗读教材中的“相关链接”。
点评:该教师选择“信件问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理解掌握“个人信息保密权”的相关内容。笔者认为,在此环节可以不设计学生讨论环节。因为在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朗读教材后,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自主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分享和教师点拨提升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建构知识。
六、依法维护隐私权
多媒体展示:门前安监视探头侵犯邻居隐私须拆除。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隐私权纠纷案。一审依法判决被告计国忠将安装在屋门上方的监视探头拆除,并且驳回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原告和被告是邻居关系,两家屋门之间相距约2米。5月,被告以其家中物品曾丢失和损坏为由,在其居住的房屋门上部安装了摄像头。而原告冯书龙认为被告的行为侵犯了原告和家人的隐私权,严重地骚扰了原告的正常生活,遂提起诉讼,要求被告立即拆除监视探头,并予以书面道歉,同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费5 000元。
讨论:法院的判决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虽然被告计国忠是在自己家门前安装摄像头,但与原告家距离仅2米,其监控范围显然已经进入了原告的领地,所以法院判决拆除监控探头是正确的。当然,如果个人的私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相关,那么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如处级以上干部的财产公示)。同时,执法机关依法调查和公开当事人的有关信息(如通缉令),也不属于侵权行为。
点评:该教师选择“门前安监视探头”这一生活中有争议的话题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能引发学生思考“在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同时,怎样才能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学生在对法院判决进行评价时,可以提高自身“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如果将材料标题改成“都是门前监视探头惹的祸”,那么就会加大此情境的悬疑性,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课堂演练】
一、讨论
根据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的规定,请你谈谈对下列行为的看法。
1.李先生在手术过程中有数个实习生在旁边观看,其中还有两个女生(可以观看,但应事先征得患者同意)。
2.语文教师把学生的日记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如果有涉及学生隐私的内容,则不可以)。
3.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电话进行监听(可以)。
4.大学生应聘,招工单位询问应聘者身高、婚否、年龄、家庭情况、通信地址(不可以)。
5.学校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不可以)。
二、选择题
1.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以下属于隐私的是(A)。
①身体缺陷;②行李、书包;③小偷行窃;④家庭住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我国公民的通信和通信秘密的是(B)。
①父母查看子女储存在电脑上的电子邮件;②班主任长期扣留学生信件;③公安人员因国家安全的需要对出境信件予以检查;④村干部拆阅劳改人员寄给家属的信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行为属于合法搜查的是(A)。
A.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出示搜查证,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搜查
B.有的学生丢失了东西,教师搜查部分学生的书包
C.超市保安对顾客的搜查
D.派出所为清理流动人口的夜查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隐私,都有隐私权,而且隐私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所以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活动与探究】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份关于个人隐私是否遭侵害的问卷调查表。
【教学设计】
一、设计的亮点
看完该教学设计之后,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如下两点。
1.始终坚持“以案说法”进行教学。
按照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在该教学设计中,该教师从课时的引入到教学过程的结束,自始至终都将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活生生的案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课堂显得充实,还能通过案例探讨让学生熟悉生活,适应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可谓一举多得,应被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借鉴采纳。
2.教学设计环节完整。
整篇教学设计有教材的内容分析——这从逻辑思路上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有教学目标的设定——这是“让学生到哪里去”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设计——这是“让学生如何到达”的问题,尤其是教学流程部分,解决了“怎么达成”的问题。可以说,环节设计完整而清晰。
二、值得商榷的问题
仔细品读本设计,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还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具体有如下几点。
1.目标表达有待完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道德与法治科目的三维目标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据此,该教师制定的目标显然不符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要求。所以笔者建议该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据此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改。
2.教学逻辑有待改进。
在授课一开始,教师就呈现了生活案例“QQ密码要告诉妈妈吗?”。在学生对此案例展开学习讨论之后,教师对此案例进行了总结。可以说,总结不是错,错在先得出了一个结论,即“隐私不是丑事”。在教师得出这个先入为主的结论之后,课堂又安排了一个辩论环节,即“小小辩论会:隐私不是丑事”。试想,教师已经得出结论了,再让学生去辩论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建议在此设计中,教师先入为主的结论先不提及,等学生辩论完毕后再总结抛出结论。如此安排的话,教学逻辑将更合理。
3.部分环节可以省略。
这里的部分环节是指课堂演练的环节安排。很明显,教师安排这个环节是为了落实知识目标而设定的,可以看出教师的思想里总是很难逃脱灌输知识的想法。要知道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里,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已经融入其中了,再单独安排一个“课堂演练”的环节,就显得有些多余。
4.案例可以适当精简。
案例太多的话,会让课堂内容繁杂,课堂的思路和线索也会变得含糊不清。所以此设计中的案例应当考虑适当精简。
(2)课堂讨论要有话可说
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对案例的讨论。为了使学生的讨论有序展开,我们可以对讨论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第一,在讨论开始前,可以设置一定的规则。为了防止讨论过程中课堂秩序出现混乱,讨论规则的制定是十分有必要的。规则要包括小组成员的分配、小组讨论的任务、讨论的时间等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以提高他们遵守讨论规则的觉悟。
第二,讨论内容要有意义。当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偏离课堂主题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及时把学生拉回主题。同时,教师可以对讨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
第三,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性格偏外向的学生表现欲较强,在课堂上总是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而有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总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有自己的想法也羞于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内向型学生的参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给他们发表观点的机会,不断鼓励,增强其信心。
(3)增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信心
第一,教师对学生观点的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观点,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适度地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观点,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引导,不能因为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味地表扬,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
第二,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表扬为主,发挥表扬的先导作用,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其得到发展。
第三,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素材来源比较广泛,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比较高。只有知识面丰富了,学生面对案例素材时才不会显得束手缚脚,无所适从,同时在案例讨论中会更有话可说,其讨论信心必定是充足的。
(四)努力推进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建设和创新
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努力,而且需要学校相关领导阶层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只有把更大范围内案例开发主体的智慧集中起来,才能改善目前案例资源相对短缺的局面。
1.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案例资源的质量
案例选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对案例素材进行选取时,因为案例面太过于狭窄,所以存在着选取的案例针对性不够突出或案例与教学目的的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建立道德与法治课专门的案例资源库,而且要重视对案例质量的把握。
第一,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案例素材。教师搜集案例素材的渠道有网络、报纸、杂志等。同时,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有经验的教师的案例素材。
第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注重对案例资源进行整合。虽然网络技术的发达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共享,使信息量增多,但案例的质量不一定有所保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案例选取时要注意对案例资源进行整合。同时,教师要学会分清哪些案例资源更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2.建立道德与法治课案例交流共享平台
(1)建立校内案例交流平台
可以组织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定期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交流会议,把好的案例拿出来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师可以在学生中开展案例素材的征集活动,让学生在对案例素材进行搜集的同时,既增长自己的见识,又丰富案例资源。
(2)建立校校案例交流平台
虽然学校之间存在着竞争,但是学校间的合作更能促进双方的共赢。因此,校校案例交流平台的建立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组织本学校教师到邻近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吸取别校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上的经验,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外校有经验的教师来校进行实际教学指导,找出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再者,还可以在教师间举办关于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动力。
(3)利用网络媒体实现案例资源共享
现在的网络媒体都很发达,教师可以录下自己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视频,并把它上传到网络上,供其他教师参考。同时,欢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意见,教师从教训中吸取经验,从而提高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技能。此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借鉴他人的经验,使自己得到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来实现与更多的教师资源共享。
(4)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资源共享的认知高度
首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对案例教学法资源共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经常在网上搜索其他教师的案例教学视频与案例材料,却不愿意把自己的案例材料拿出来与别人分享。如果人人只想借鉴别人的资源却吝惜自己的资源,那么案例共享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做到你、我、他之间的互相分享。
其次,教师要对案例资源共享的长远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的建立既可以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又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所以教师不仅要认识到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持做下去,在维护别人的案例教学成果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锻炼。
3.组织教师进行案例创新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法的创新要求教师既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的的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智发展水平,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长处,从现实出发,经过不断探索、创新,努力使案例教学法达到知识性、生动性、逻辑性、新颖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1)案例教学法的手段创新
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图表、模型、标本等手段,而且可以广泛使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手段。在案例教学法中,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能够优化案例教学法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可以扩大教学规模和教学对象,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2)案例教学法的内容创新
案例具有时效性,教师要果断放弃那些内容陈旧,不能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特色的旧案例。教师可以选取时代性较强的案例,同时可以在编写案例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编写出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案例材料。
(3)组织教师参加有关案例教学法的培训
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需要。通过进修和学习,能够使教师开阔眼界、更新观念,促进案例教学法的创新。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靠行动实现生命的价值。(www.daowen.com)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观察;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养成热爱生活,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的习惯,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人生价值,从点滴小事做起。
教学难点: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诗朗诵视频《有的人》。
思考:诗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你愿意做哪一种人?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教师:这些人用具体的行动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热爱生活,从点滴做起,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
【案例1】
王选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他怀有科技报国的雄才大略,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倡导团队精神,并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1975年开始,王选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探索,终于研制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从而使中国的印刷业走过了铅与火的历史,跨越了纸与笔的时代,他也因此被称为“当代毕昇”。他所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累计创造经济价值已超过60亿元。他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为民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庄玉荣是一名平凡的城市清洁工,并且从事这项工作已经20多年了。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当大家都沉浸在睡梦中的时候,她便早早起床离开家,伴随着漫天的星星,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一次次地用那富有节奏的“唰唰唰”扫地声划破寂静的清晨。在工作中,只有她那装满垃圾的小车伴她左右。无论冬天和夏天,每天清扫结束,汗水都会浸湿她的衣服。可她从未因自己是一名清洁工而感到羞愧,甚至每当看到打扫完毕后的干净街道,都会有“城市美容师”的自豪。
【教师设疑】
(1)他们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2)自己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说一说自己周围的人是如何体现生命价值的。
【案例讨论】
方法: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学生:创造和奉献……
【案例总结】
教师: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案例2】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我唯一的希望是多做贡献。——白求恩
【教师设疑】
他们在奉献的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案例讨论】
方法:小组交流、组内探讨。
学生:充实、满足……
【案例总结】
教师:奉献使人快乐,使人充实,使人高尚……
【案例3】
课件展示:
李素丽是北京市21路公共汽车上的一名售票员,车厢中的三尺票台就是她的工作岗位。为了干好本职工作,她为自己制定了“四心”服务原则。她认真分析了各类乘客的不同需要。老、幼、病、残、孕怕挤怕碰,她搀上扶下,重点照顾;上班族最急的是按时上班,她将心比心,尽量等候他们;外地乘客既怕上错车,又怕坐过站,她百问不烦,到站提醒,让他们坐“安心车”;中小学生天性活泼,她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十几年来她始终如一,坚持在最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地服务于乘客,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服务宗旨。因此,她被誉为“老人的拐杖,盲人的眼睛,外地人的向导,病人的护士,群众的贴心人”。人们喜欢她、尊重她,当地人愿坐她的车,外地许多游客也专程来一睹她服务的风采。李素丽凭借着出色的服务,成为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模范,并且于1996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
【教师设疑】
有人认为,只有干大事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有人认为,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样能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案例讨论】
学生:小组交流探究,分组展示。
【案例总结】
教师:并不是只有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中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每个人不论能力大小、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后反思,提高升华】
教师寄语:……
这篇教案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整个教学过程。下面,我们对这篇案例教学法的教案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教案的教学目标围绕着课程的三个目标维度展开,由浅及深,紧紧贴合教材知识,并且在其过程与方法目标中,体现了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
其次,从新课导入环节来看,本节课导入使用的是诗歌朗诵的方式。这种导入方式非常新颖,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起来,为后面案例的展示做良好的开端。
再次,从对案例的分析来看,在本篇教案中,教师展示了3个案例:在案例1的展示中,教师通过两个不同人物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奉献和创造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案例2展示的是名人名言,虽然案例素材简洁,但非常能说明问题,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本篇教案中最重要的是案例3的展示,通过展现真人真事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每一次的案例展示后,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案例,掌握知识。
最后,从教师的总结与反思来看,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反馈的信息,及时地做出评价,并把案例问题升华到理论层面上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思路,形成逻辑认识。随着教师最后的情感升华,学生对这一课的情感也上升到更高的境界。
(五)引入时事热点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新型媒介的出现使新闻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人们获取新闻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且了解时政新闻、关注社会变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时政新闻的时效性等特征,使它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紧密联系,而且时事政治也一直是中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这些年的中考题型为例,不管是非主观题还是主观案例题,都越来越趋向于把时政新闻作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无论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时政新闻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时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并不理想,造成学生对时政案例的解析不到位。要想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时政新闻的应用现状和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就要了解时政新闻的含义和特点,然后通过案例举证说明时政新闻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具体应用。
百度百科对“时政新闻”的解释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主要是对政党、社会团体、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与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的报道,是由政治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定的。其主要特点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和时效性等。《新闻学大辞典》中没有“时政新闻”这一概念,而是对“时政报道”进行了解释,即“主要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的相关报道”。
有学者指出:“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党方面的最新方针、政治政策、民主的政治生活和涉及国际上的政治及国际关系的报道。”
也有学者提出:“时政新闻是对关于我国国内政治活动和外交活动的新闻的总称,因此,可以对时政新闻进行分类,包括会见、外交、会议、领导活动、宣传、公告六类。”
综上所述,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党最新的言论、行为、主张,以及国际社会上的重要政治会议、重大事件、政治思潮的报道。从广义上来看,时政新闻包括社会舆论监督方面以及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报道。
时政新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有如下三点。
第一,时代性。任何人的成功或失败、任何现象的产生或消亡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社会变化发展迅速,时政新闻是展示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时政资源的时代性,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其中,时政新闻为学生连接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架桥梁、一个平台。
第二,时效性。作为课程资源,时政新闻所依附的载体就是每天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其中“新”是它的典型特征。时政资源所反映的不是过时的时事动态,而是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反映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或者是某一事件的最新变化,与当前社会生活现状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政治教材相比,时政资源的时效性不言而喻。
第三,综合性。时政新闻可能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糅杂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包括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可能是各方利益交织融合在一起的社会热点,反映某一事件包含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冲突。时政新闻的产生、发展和结果都涉及各个学科的知识。因此,对时政新闻的解读,需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进行。所以说,时政新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下面,笔者将展示两则应用时政新闻来组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1:“学会拒绝”
在讲授“学会拒绝”这一内容时,有位教师采用了“主题讨论法”,以“七嘴八舌话‘诱惑’”为主题,针对“身边的诱惑有哪些”“如何拒绝不良诱惑”等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以聊天的方式引出案例材料。
教师:咱们县城有那么一条街,行人往来络绎不绝,尤其是到了周末,更是拥挤到走不动。相信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员吧!(学生哄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商店,平时生意特别好,可是最近却关门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摇头,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猜想。
教师:老师也猜测过,没想到一则新闻为我解答了疑惑。原来,这家店的老板涉嫌贩卖毒品,被公安机关依法抓捕了。老师有一个疑问,同学们一起来帮老师回答一下吧。
思考:既然他们家生意这么好,那么这家店的老板为什么还要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去贩毒?
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不懂法、为了赚更多的钱、被别人诱导等。
教师:是的。他这么做最终还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但是,他获取金钱的手段是不对的。正是因为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他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么,请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诱惑?在我们的身边,你遇到过哪些诱惑?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1:喜欢看小说。
学生2:玩游戏。
学生3:想要取得好成绩。
学生4:想要有很多钱。
……
问题2:是不是所有的诱惑都对我们不利?为什么?请分别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诱惑也分积极和消极两种。但是,有些诱惑却很特殊,如金钱的诱惑。金钱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取决于人们获取金钱的手段。为了挣取更多的工资而努力工作,是金钱的诱惑,而像上述案例中商店老板的违法行为,也是金钱的诱惑。因此,大家在面对身边的诱惑时,要对诱惑本身有正确的认识,追寻积极诱惑,拒绝不良诱惑。
问题3:我们该如何拒绝不良诱惑呢?
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每组的动态,对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引导。
【点评】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良诱惑。该教师在讲授“身边的诱惑”时,并没有开门见山地问学生“什么是诱惑”,而是以聊天、设问的方式引入案例材料,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案例材料虽然简单,却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以学生身边的时事新闻为案例,更能引发学生共鸣,从而引出“身边的诱惑”这一主题,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良诱惑的危害。同时,在对诱惑的分类进行理解时,这一案例又很好地让学生明白了对待金钱一定要取之有道。如此设计,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本节课的主题并积极地展开了思考。此外,这一案例的选用更让学生明白所学教材知识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无形中使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大小事件,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
教学案例2:“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有位教师在讲授“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时,先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过自己认为正义的行为,举例之后才导入案例。
一、视频介绍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是日本著名律师。他从1963年起,就参与了40年来所有的对日诉讼案件,如“教科书诉讼案”“山西慰安妇案”“南京大屠杀”“浙江永安无差别轰炸案”“刘连仁劳工案”“李秀英名誉权案”与“遗弃化学武器及炮弹案”……他就是尾山宏。
他是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当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一位80岁的日本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对日本政府侵华战争的罪行进行着不懈的追问。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的正义力量。这力量启示着人们,在捍卫正义的道路上,人们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正义响在心中的声音。”尾山宏的行为触怒了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因而许多人给他发来恐吓信,还经常在半夜里打恐吓电话……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困难的处境中,他为什么还始终坚持着?
学生:因为他坚信自己做的是正义的行为。
教师:是的。他曾说:“一个有良心的国家应该正视历史、进行道歉、做出赔偿,而非极力否认、设法掩盖。唯此,才能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人们称他为“一个为正义,而同那些丧失记忆的人进行抗争的斗士”。他所代理的诉讼“不仅贡献于中国和日本,而且贡献于全人类”。由此可见,正义体现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谁来主持正义
过渡:尾山宏老人可以说是正义的化身,那老师想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心中,还有哪些正义的化身或者象征呢?
……
【点评】
该教师所应用的这则案例看似只是对一位老人的描述,与时政新闻无关,但是又介绍了案例主人公是200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凸显了新闻案例与生活、学习的密切关系。引入此案例前,先让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通过发现自己身边正义的行为并举例,了解正义与非正义行为,而此案例的引入是将正义升华至集体、国家、世界层面,让学生认识到伸张正义与国家、民族之分无关,说明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点亮本课的主题。此外,通过这一案例,还能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全面地看待中日关系,避免学生产生盲目的敌对心理,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胸怀。
在运用时事政治来组织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1.增强教师应用时政新闻的意识
社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对公民自身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要想引导学生关注时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时政育人观念,把握时政育人原则,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时政新闻更好地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奠定基础。
(1)树立时政育人观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教师是创造人的人,如果在创造人的过程中出现错误,那么会造成他们一生的痛苦。”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身的育人理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观念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新媒体时代,素质教育已经处于全面实施阶段,在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同时,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为了回应这种挑战,教师应当带着时代赋予的使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中,主动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树立时政育人观念,为增强时政育人能力做思想上的指导。
有关思想支配行动的道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有过形象而又深刻的比喻,即“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通过讲战争中的能动性,也对这个道理做了明确的阐述,即“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者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由此可见,思想指导行动的道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早就已经论证过的问题。思想指导行动是行动的内在动力。有积极的思想,才会有积极的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有统一的思想,才会有统一的行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多种信息渠道,关注时政新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明确应用时事材料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将时事材料恰当地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树立起时政育人的新观念。此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不能止步于当前已有观念,而要有意识地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媒介手段,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开阔眼界,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学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保持时政育人“新”观念的常态化,树立时政教学育人观念,为时政新闻资源的搜集和应用提供思想上的指导。
(2)把握时政育人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通道,因此,要把握好正确的育人导向原则。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依靠个人能力与课本上的知识,很难对社会中各种现象有正确的认识,甚至会被消极的或者错误的价值观误导,更加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时事案例材料,要把握好导向性原则,让学生在学好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时政学习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通过新闻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有正确的是非曲直判断,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取向。
对于学习时政的目的,许多学生仍然存在误区。因此,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还要从自身做起,处理好时政的应试功能与育人功能的关系。同时,教师要在初始阶段就让学生明白,对时政案例的了解和分析,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课堂理论知识,也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应试解题能力,还可以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层面的影响始终贯穿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活动中,既不能过分强调时事案例的应试解题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德育功能。
对于同一个时政新闻案例,不一样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见解。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时事案例时,要注意针对材料中的切入点,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问题“陷阱”,关注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尚不能对一个问题形成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所以此刻教师的引导地位就会显现出来。教师要对时政材料进行分析解读,揭示问题的本质,向学生展示现有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学生再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除了要对时政材料进行评析以外,还要对学生的观点和看法进行点评,对合理部分进行肯定,鼓励学生不断思考。如果学生发表的观点不够严谨或有偏失,那么教师就要在此时充当“红脸”和“白脸”两个角色,在肯定学生观点合理之处的同时,要恰当地指出不足之处,并引导着学生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在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和认识水平。
②阶段性原则
多数教师已经注意到,近几年的中考政治试题考试难度逐步加大,考试题目不断生活化,呈现出本土性、时政性、趣味性、综合性等特征,同时围绕着时政热点话题而展开,选用典型、具体的时事案例作为出题材料,以学生所处的生活作为切入点,注重课内外知识相结合,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生对这种题型的适应能力并不强,在主观题上运用教材知识分析时政的能力较差,甚至对材料与知识点的结合很牵强。此外,选择题中出现的时事新闻则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具体细节的考查,不知道答案的学生多数是随机进行选择的。出现这种情况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渗透、时政结合的力度和学生本身对时政的关注度密不可分,而时政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因此,从初中一年级开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要重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时政案例的解析能力。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时政育人的阶段性原则。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稚性到成熟性的过渡阶段,其学识、生活阅历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小学阶段相比差距并不大,并对某一事物的评判开始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是感性思维多于理性思维,比较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学习科目增加,难度加大,课业随之增多。所以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较为简单明了的新闻案例,做到浅入浅出。其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时事,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开始,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只做简要分析即可。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对新近发生的时事进行播报,尤其是社会热点话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下不自觉地关注时事,进而引发共鸣。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躁动不安的青春期,既想标新立异,凸显个性,又想跟随大流,寻找共鸣;其矛盾心理极强且对一切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们的逆反心理极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说教非常抵触,自尊心开始显现并逐渐增强,在学习上也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分层。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和学习上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运用时政新闻时,要做到浅入深出。不同于初中一年级,在这一阶段,教师选取的新闻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除了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设置习题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尤其注意,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应逐步向所学知识靠拢,如可以适当地提醒或暗示。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学习的热情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多以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述,点明每个学生回答的亮点,然后针对不同学生的答案加以补充完善。这样,既可以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目的,还可以在无形中增强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面临中考的初中三年级学生,其独立性得到了较大发展,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喜欢同教师平等地讨论问题,而且自尊心大大增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针对初中三年级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这一阶段,教师选用时政案例时要做到深入深出,引导学生对时政新闻案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度剖析,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与应用能力,在不忘在知识育人的同时,达到时政育人的目的。
③时代性原则
虽然教材内容是稳定的,但课堂教学是自由的。时政新闻具有鲜活的时代性和时效性特征,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会在第一时间对某一事件进行实时报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时事案例,对国家、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基本的了解。因此,教师在选取时事材料时,一定要坚持用最权威、最前沿的报道,尽量不使用过时的案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在信息的获取速度上有时比教师还要有优势。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挖掘最新的时政材料用于教学,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共鸣,利用时政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而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认识时政新闻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
2.提高教师时政新闻的应用效度
大多数一线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政意识,但是在课程设计环节中,由于自身原因,可应用的时政新闻资源并不多或选取的时政新闻案例不恰当,因此,并未真正发挥出时政新闻的作用。要想提高时政新闻的应用效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积极储备时政新闻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所应用的案例材料具有相对滞后性,跟不上社会形势的发展,并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时政新闻是课外内容,但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加之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其对世界与周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面逐渐拓宽,学生对时政新闻越来越关注。这些虽然是课外内容,但常常为学生所津津乐道。因此,将时政新闻作为课程资源,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为教学注入新鲜空气,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实现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让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意识上的引导。所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将时政新闻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要树立正确的时政育人意识,把握好时政育人原则,还要增强时政资源的开发储备和应用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作为出发点,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时政新闻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在实践教学中,许多一线教师以工作量大、时间紧张、考试最重要为由,忽视了对时政新闻的搜集整理,导致时政新闻资源贫乏。殊不知,对新媒体时代的我们来说,做到“处处留心皆新闻”并不是什么难事。比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浏览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腾讯新闻等获取新闻资讯,也可以听广播、看电视,还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等查阅相关的新闻资讯和评述。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新闻资讯,手机几乎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必备物品。对教师来说,这也为搜集时政新闻提供了便利。有时,浏览到的时政新闻未必都是当下课堂教学中所需要的,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查找新闻。例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可以搜索关键词“2016年中国科技成果”,即可查阅“聚焦·科技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包括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歼20亮相珠海航展等。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新闻资讯。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随时把搜集到的时政新闻存入电脑并进行必要的分类,组成自己的新闻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使用。有些时政新闻篇幅过长,内容较多,在教学中不可能把它全部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知识”,对时政新闻进行恰当的裁剪,大胆取舍,选择与知识点结合更紧密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全体性,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学生作为课程教学的对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与教师的互动,也要储备一定的时政新闻资源。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关注社会动态,关注国家和国际大事,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并逐渐培养其对时政的敏感度,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自己关心的新闻资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让学生切身把握时代的脉搏,体会世界的变化。只有将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自身学习的内在动力,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但是,初中阶段尤其是起始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受限于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不能完全理解学习时政对自己的长远影响,单纯地认为时政学习只是一种任务、一种考试工具。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时政不单单指的是有关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大事件,还包括社会上的热点新闻话题以及人们身边新近发生的事件等,以帮助学生走出“时政枯燥无趣”的误区。其次,要让时政新闻成为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兴趣还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校园创造浓厚的时政氛围。比如,可以争取校领导和班主任的配合,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工作,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介,通过校园广播、报刊栏、黑板报、电子屏等多种方式进行时事传播;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加主题班会、时事论坛等活动,分享自己所了解的时事,并发表看法;也可以对校园内外发生的新鲜事例进行评述,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时政氛围,让了解时事、关注时事成为学生的兴趣,而不是负担。同时,要为争取学校的支持做出努力,统一订购有关时事的报纸杂志,营造良好的校园时事氛围,为师生获取时政新闻资源提供条件。此外,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多种方式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明确时政新闻对孩子学习、考试、思想道德、价值观导向、能力、思维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建议家长为子女订购合适的时政材料、报纸杂志,允许孩子适当上网、看电视、使用手机,并与孩子时常针对时事展开讨论,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时政氛围。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针对一节课或某一个具体问题而展开的教学设计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努力,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断地开发课程资源使之更加丰富,在教学设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要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将时政新闻资源合理地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就要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①研究教材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精华,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时,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作为教师,要对每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剖析,弄懂弄清,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结合课程标准,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合理选用时政新闻。其次,教师要掌握教材内容的知识体系和基本框架。道德与法治课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每一课、每一框题的知识点在自有的理论体系外又与前后内容相联系。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对问题的设计有逻辑,在教学设计中对每一环节的设问要点明本节课的主要思想,把握好知识点讲述过程中的连贯性,将符合主题要求的时政新闻案例恰当地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贴近生活,与学生在思想上达成共鸣。再次,教师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把知识准备得更深、更广一些。例如,教师在讲述中华文化的时候,除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可以运用文学语言、历史文化与当下的时政新闻,将教材内容拓展到过去和当代的文化现状与传播中。
②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措施,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改进课堂教学设计的根本需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教材内容是既定的,而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会造成学生在思想层面上对知识的学习认识不同,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学生情况也是有所区别的,甚至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关于学生的心理、学风的形成,也是有所差异的。时政新闻案例中所涉及的领域和地域极为广泛,并且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生对新闻案例的理解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对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包括学生的心理状态(如道德品质、责任感、自尊心)、学生的学习现状(如学习动机、兴趣爱好、观察力、记忆力)、学生的社交关系(如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关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如父母工作性质、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对于上述内容,教师要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对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基本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恰当地应用时政新闻案例。
③研究重点、难点
首先,要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教材中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内容。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弄清重点知识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和意义,并结合与之相关的时政新闻案例,使学生能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和运用。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知识助我成长”一课中,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对个人成长和国家的意义,所以可列举因接受教育、努力学习知识而使自己的人生发生变化的真人真事。其次,要分析难点。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由学生各个方面的差异所决定。因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的难点,然后通过应用案例,将知识点的讲解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做到浅入深出,以此来解决教学的难点。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中,教学的难点是“学生要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应该怎么做”。教师可运用一些青少年学生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奋斗为国争光的新闻案例,让学生深切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使命。
④研究课程资源
时政新闻是道德与法治课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新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将时政新闻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重点、难点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要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日新又新我常新”一课时,对于“追星”一事,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真实的“追星”经历,并列举新闻报道中一些粉丝疯狂的追星行为,让学生感受到“追星”背后的另一层面:浪费时间、荒废学习、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这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心理的新闻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的教学设计会更吸引学生的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工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课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恰当的精简或补充,通过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展示相关的新近热门新闻话题,师生共同参与,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又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且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时政新闻以动画、图像、立体声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真正做到图文并茂和声情并茂,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深切感知案例材料带来的启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教学思路清晰,并恰当地选取教学资源和与之相关的时政案例,才能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如果教师对教材知识及其逻辑模糊不清,或对时政新闻选用不当,那么教学设计就无法真正达成教学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无从说起。
(3)丰富时政新闻的应用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即重知识轻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凸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也使得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教,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过分依赖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生活中现有的学习资源,并以考试为最终目的。因此,打破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发与利用时政新闻资源,丰富时政教学的应用方法,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也是改善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需要,更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3.应用时政新闻的要求
(1)打破传统教学观念
查尔斯·赫梅尔在《今日的教育是为了明日的世界》中指出:“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老人老得还快的大变革时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需要唤醒不被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幸福。”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因而应当实现师生“互导”。学生自主参与性的高低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改变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要让时政新闻更好地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对时政新闻的搜集整理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时政新闻资源的搜集整理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教师,要学会相信学生,大胆放手,摸索出一套合理的自学指导方法,使学生获得一个主动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了学生的地位,认为教师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考试能得高分就可以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也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所以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现实生活角度出发,以自主、探究、讨论、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动员学生挖掘身边的生活案例,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从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独特性。同时,在学习上,要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开拓自己的思维;要及时点评,肯定亮点,完善不足。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时政学习氛围,把时政教育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常态,不断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思想情感上的教育融为一体,给学生以“生活即学习、学习亦生活”的直观感受。
总之,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材内容一定的情况下,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时政新闻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才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开拓时政教学新方法
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最主要的领域是教学。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从20世纪末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大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都进行了课程改革,我国也不例外。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运用时政新闻对学生进行德育意识的培养,改变教学观念,开拓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和多位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时政新闻应用的有效教学方法。
①在课前,可采用新闻播报法
目前,这一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初、高中的政治教学活动中。这个方法首先就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一般为5分钟),学生要进行新闻的播报、评述等环节,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评。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提高对课堂时间的把控能力和应变技巧。对主持新闻播报的学生来说,这一方法不仅使他们对国家、社会有了更多的关注,而且在对时政新闻案例进行分析并发表见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了自身的自主学习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的应用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而且对不同年级或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也要有选择地使用。此外,进行时政播报的主持人不是既定的,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而且播报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②在教学中,可采用主题讨论法
学生可以将某一单元或某一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为讨论的主题,以时事案例为依托,进行层层深入的探讨,综合考查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时事材料的来源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可以由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供,也可以安排学生课下积极主动地搜集并进行整理。在课前,教师要提前指导学生在主题讨论中注意的一些细节,如怎样引入时事材料才够鲜明简要,怎样与讨论主题相联系,如何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突出重点、难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做适当的引导。讨论结果由各组派代表回答。通过主题讨论,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讨论的过程在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组织能力,提升集体责任感和团队意识。
③在教学中,还可采用实践探究法
将新闻案例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是情境再现,如情景剧表演,组织学生将新闻事件再现于课堂;也可以是旁白表述,学生或教师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新闻播报,教师进行活动与问题的设计;还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将事件以时间为节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层层递进,分开展示,既能设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案例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对社会中存在争议的一些新闻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与所学内容,在课堂中进行探究。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做诚信的人”教学案例
材料:2016年12月2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引起了各地区、各行业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诚信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大事。诚信建设是我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工作,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于全国“共铸诚信”活动的深入开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某校为了配合这一活动,决定举行“共铸诚信”辩论会。以下是正方和反方所持的观点。
正方观点:诚信是社会发展的主流和趋势,不可阻挡。
反方观点:缺乏诚信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诚实守信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做不到。
问题:
1.请你为反方提供一些典型现象或身边的实例来证明其观点,如在官场上、在商场里、在考场上。
2.假如你是正方辩手,想一想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能够成为正方观点的有力依据?
3.假如你是这场辩论会的主持人,请你围绕辩论会主题做最后的总结发言。
4.请你带头在“共铸诚信”承诺书上做出郑重承诺。
【点评】
此案例以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诚信问题为背景材料,通过实践探究活动的形式,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衔接起来,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1要求学生为反方提供事实依据,就必须结合社会实际,通过平时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把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社会上存在的不诚信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问题2则需要学生调整思维,转换角色,从所学知识中为正方的观点寻求理论依据。在这里要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寻找,并找准知识点,使其真正成为有力的理论依据,如人与人交往要坦诚相见是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诚实信用是法律规范经济活动的要求,明理诚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问题3考查的是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总体,围绕主题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诚信问题加以概括。问题4的答案比较灵活开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谈起即可。
这一教学方法着重考查学生通过时政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道德与法治课考试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到“能力立意”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素材积累主要是在课外,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是在课堂上。
④课后,可采用习题训练法
素质教育不等于无视成绩,分数仍然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再加上包括中考在内的各种考试对时政命题越来越看重,所以习题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要注重时政新闻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平时的作业中选用多种时政题型,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既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还锻炼学生解析问题时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解题时带来的成就感对其主动关注时事、分析时事也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时事教育。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法律护我成长”课后练习
【材料分析题】
材料1:校园暴力及未成年人犯罪是近几年来一直受到大家关注的问题,但对于这些未成年的嫌疑人如何处罚也成为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公安部日前公布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低至14周岁,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材料2:2016年12月,深圳12岁少年遭十几名同学围殴,疑因举报收保护费被报复。事后,公安机关通报处理情况:对打人者杨某某、冯某某、刘某某、郭某某、喻某某、黄某某6人予以行政拘留处罚(因满14周岁而不满16周岁,不执行行政拘留),而彭某某、李某某2人因未满14周岁,不予处罚,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问题1:针对校园暴力及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等现象,公安机关拟将行政拘留执行年龄从16周岁降至14周岁,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问题2:结合材料说一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3:如果你遭遇类似材料2中的情境,那么你将如何应对?
【点评】
校园暴力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在自己所教的学生中。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联系到身边类似的事件上。这样,既是对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实际应用,也可以帮助学生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各种原因(如问题2)。问题3的提出,除了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外,更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但教师的引导是教会学生如何理智面对校园暴力,教会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的同时,要控制好自己冲动起伏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如果一旦发生,那么要学会用合理、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从而锻炼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
(六)建构案例资源库
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组成的教育合力是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得以顺利建构的力量支撑。只有形成相应的教育合力,才能逐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资金、人力、技术等条件支持,进而让初中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影响最大的三个力量便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域与教师领域,其中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政策都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因此,笔者主要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域两个层面来讨论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具体策略。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对策
(1)提供政策支持
教育政策是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建构合理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而制定的教育教学政策。这些政策是初中学校和教师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基本支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都与时代特点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大多数是为了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而采取的行政性手段。因此,为了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顺利落实,我国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都应该为建构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为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提供教学支持。
实际上,我国初中学校在建构道德与法治课程案例资源库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明显的政策支持,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影响最为直接的政策文件便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以及各个地区的地方政策支持。虽然各地并没有专门针对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政策介绍,但是我国教育部与地方教育部都指出,教师应该学会开发、利用一切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走向成功的课程资源。而案例资源是扩充道德与法治知识、丰富课堂内容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师也应懂得分析与把握各地教育政策的隐性信息,以便全面提升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实际上,以制度来强制性要求师生参与到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活动中是十分可取的,因为任何活动本身都需要在一定的制度保障下才能获得发展与进步。目前,从广域互联网到局域校园网,各个资源库系统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来规范与净化资源库管理市场,以有效的政策来尽可能优化资源库质量,从而保护教师的教学改革激情。
(2)提供硬、软技术支持
硬技术是指为建构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物质条件和硬件条件的支持。就拿数字化的案例资源库来说,各个学校都在购买现代化信息教学设备,扩充信息化教学场所,但是说到软技术,各地都十分匮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各个学校在政策支持下既要重视购入建构案例资源库的相关设备,也要重视对填充与补充案例资源库内容的软技术的开发。
一般来说,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硬件环境包括以下一些要求。首先,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多媒体计算机配置应达到以下要求:主机,586以上,建议使用Pentiun III或以上机型;内存,512 M以上;硬盘,40 GB以上;显示器,VGA或25色以上颜色,建议显存32 M以上;声卡,16位以上;操作平台,Windows XP或Windows NT。其次,各个学校应该利用若干台计算机连接成局域网,保证各个计算机可随时根据需要传送并加工处理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另外,数字化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字摄像机等都可成为案例资源库的硬件支持。
软件环境则包括一些常用的工具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声音处理软件与多媒体继承软件等。其中,常见的工具处理软件有图像浏览软件ACDSee、抓图软件Screen Thiedf等。这些软件主要是用来抓取屏幕上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素材的。总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的硬件设置和软件设置。
(3)扩大资金流
一直以来,政府拨发的教育经费是我国各个学校的教育资金来源,甚至是唯一的资金来源。然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物力、人力以及技术支持,单靠教育部所拨发的资金是难以支撑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的需要的。因此,各地政府应该适当“放权”,允许学校与企业合作,建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的管理模式,以便保证初中学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构案例资源库,为初中学校的教育改革增加社会助力。
现在,我国已经实现了开放性教学,各地政府也意识到在学校中引入资金流的重要性。因此,应鼓励各个学校引入企业资金支持,推动校企合作,以企业的力量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实际上,我国初中校企合作的发展起步很晚,甚至许多学校与企业毫无交流。对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校企合作政策,或者是宣传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让学校、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显著意义,以观念引导与政策支持来促使各个初中学校建立宏大的教学资源库。
2.学校领域的对策
(1)确定建设原则,统一认识
目前,越来越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者都意识到了建构信息化案例资源库的重要性,但也不乏一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习惯使用纸质的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料,愿意以自己熟悉的教学方式来实施案例教学。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信息的更新速度极速化与增长范围扩大化直接造成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期变短,如果还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来建构案例资源库,那么不仅教师的工作量很大,而且信息的不及时性也将影响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领域在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进程中,要确定建设原则,统一认识,全力促进初中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
首先,要确定一个初中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先易后难、采用成熟软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校与教师可加快信息资源建设的步伐,以适应学校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只有制定明确的规则,全校师生才能在开发与建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时有“法”可依,也才能由此了解丰富案例资源库时所需注意的内容。因此,要结合学校的政策指导来开发各类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有效建成。
其次,要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体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案例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已经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学校绝大部分信息资源的源头来自各个重要职能部门,所以各位教师甚至学生,都要将本单位、本部门或本人的信息资源库、数据库建设好,自觉关心和关注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建设好学校的信息资源添砖加瓦。这样,就会有丰富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作为基础,为全校师生员工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在信息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引导下,初中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另外,每一位网络用户与资料用户对资料的需求是不同的,反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中,是指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或多或少地都会面临一定的案例调查与案例筛选,但是这些案例并不完全一样。因此,除了学校领导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谨记填充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中的案例资源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资源填充作用,鼓励初中学生将他们认为值得探究的有探讨意义的案例归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中,尽最大可能保障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建立校园信息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已经普及了校园网,认为校园网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公共信息服务。因而,初中学校应效仿高等院校,建立以学校主页为中心的校园信息平台,对校园网络案例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学校各类案例资源。
校园信息平台内容包括使用信息采集子系统采集网上信息和各子系统信息,然后集成和分类处理采集的信息;运用综合查询系统查询各重要职能部门的子系统,增设统一网站,集成学校各种公共信息资源,分类统一管理,并以网页的形式向外统一发布。
在校园信息平台中,学校应给予教师管理员的权利,鼓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补充或删除校园信息平台中本身缺乏或已经过时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实际上,建立校园信息平台是为了加强本校师生之间的多向活动与多元交流,更符合案例教学法所提倡的开放性、多元性、互动性特征。但是,每一位教师擅长的教学技术与自身的教学风格都不一样,即便是面对同一个道德与法治案例,不同的教师也会对其有着个性化的教学处理。所以教师可借助校园信息平台来进行案例应用交流,在交流中分享各自所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案例,在交流中深化、创新、扩充现有案例,以便更好地促进初中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3)完善子系统的建设
完善子系统建设就是加强学校各重要部门的管理信息子系统及其基础信息的建设,而信息集成子系统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对各种信息数据实行分布式管理,即各个职能部门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建立可代学校管理用的共享数据库,负责库内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一致性,统一资料编码标准,并不断更新部门的数据信息,做到信息的有效集成。
完善子系统建设需要学校配置相应的职位管理人员。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工作人员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心实施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网络教学资源的充实等;二是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包括对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录、入库、编辑和组织管理等。
针对信息化案例资源库中的各项人员安排,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工作内容。第一,各种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管理体系系统管理:随时掌握网络内任何设备的增减与变动,管理所有网络设备的设置参数。当故障发生时,管理人员得以重设或改变网络设备的参数,维持网络的正常运作。故障管理:为确保网络系统的高稳定性,在网络出现问题时,必须及时察觉问题所在,包含所有节点的运作状态、故障记录的追踪与检查以及平常对各种通信协议的测试。效率管理:在于评估网络系统的运作、统计网络资源的运用与各种通信协议的传输量等,更可提供未来网络提升或更新规划的依据。安全管理:为防范不被授权的用户擅自使用网络资源,以及用户随意破坏网络系统的安全,要随时做好安全措施,如合法的设备存取控制与加密。第二,技术保障。校园网的售前、售后的技术支持与维护,人员的培训,各个应用功能的实现,系统的更新、扩展、升级等环节缺一不可。同时,要有相当规模且具有综合实力的专业网络公司、高等院校与网络方面的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获得长期的技术支持。第三,建立完整的档案。对整个校园网中的硬件和软件都要分类地进行建档,有完整的使用日志、维护日志等。同时,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网络使用规范、上网规范、操作管理制度、维修保养制度。第四,用户操作。用户注册过程完成后,管理员应按照系统的安全策略、管理策略的命名规则等将用户放入不同的用户组之中;用户删除后,记住把其名字放入本地的已注销用户组中,以防该用户继续使用其用户标识符文件访问本系统中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行使管理职能时,必须使用其个人用户标识符文件,除非极特殊情况下,才可操作服务器进行管理。第五,网络的日常维护。校园网的日常维护实际上是一件琐碎的事情,因为在旁人看来,即使没有人去管它,建好的网络也正常运转着,但如果平时没有对网络进行维护,那么一旦出现故障,能否及时修复就会成问题。作为网络管理人员,如果不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随时学习新的网络知识,那么最后很可能会被淘汰。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网络管理人员应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多多实践。
在管理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时,管理人员应定期做好备份工作。系统管理员需要定期备份服务器上的重要系统文件,如操作系统盘、做备份存档。文件资料等可以用RAID方式进行每周备份,这样一旦服务器出现故障,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同时,管理人员要定期做好网络杀毒工作。在校园网中,重要的数据往往保存在整个中心结点的服务器上,这是病毒攻击的首要目标。为了保护这些数据,网络管理员必须在网络服务器上设置全面的保护措施。因此,网络防病毒软件应安装在服务器工作站和邮件系统上。这样,病毒扫描的任务是网络上所有工作站共同承担的,可以在工作站的日常工作中加入病毒扫描任务。网络版杀毒软件一般都支持定时的升级、全网杀毒等功能,可以很好地帮助网络人员维护校园网。
另外一个资源库的管理工作便是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资源进行管理,做好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也是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教师应按照学科统一规划,达到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采用引进、收购、征集、开发等多渠道、多形式,建设网上教育信息资源。对于国外比较成熟的资源,教师应引进、吸收、汉化,使之洋为中用;对于国内软件开发公司、其他中学自行开发的优秀资源应共享;对于紧缺的、急需的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面向全社会征集。同时,学校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建设一些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只有一边建设和开发,一边进行教学应用,才能及时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新、改正和有效维护。
(4)加大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力度
加大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力度,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是初中学校图书馆面对当前的信息环境、科技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必须制定的新目标。此外,图书馆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努力完善文献检索刊物体系,如本馆的馆藏检索、世界著名的科技期刊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检索、馆外资源,健全各种书目的报道体系,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手段,与各初中学校的图书馆、国家公共图书馆、科研图书馆建立起一个全方位、高效率的计算机互联网,使广大信息用户能够随时查阅图书馆内外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是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建设走向信息化途径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扩充初中道德与法治资源库的必要手段。只有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将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整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充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资源库,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为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做好资源准备。
(5)发展远程案例资源
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步建立起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新的教育体系,是目前初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快发展网上、远程教学信息资源势在必行。此外,要加大、加快多媒体CAI课件的建设,争取专项开发基金,组织专门人员,选准突破点、重点开发,以点带面,全面发展,逐步积累多媒体课件库;要提供若干课程(或系列课程)的网上交互式学习、网上测验等功能,真正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远程案例资源是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学会开发本校之外的案例资源,将其引入本校的初中案例资源库之中,切实突破时空限制,让初中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可以说,发展远程案例资源是扩展教师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范围,开阔师生眼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中真正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的重要条件。笔者相信,在远程案例资源的引导与促进下,初中学生有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亦能得以提高,使其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来迎接未来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6)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稳定的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资源的安全是初中学校信息化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首先要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定期开办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初中学校案例资源库建设的规章制度,如案例维护和发布制度、信息化奖励制度、网页管理制度、案例资源安全保密制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要让学校信息资源建设落到实处,做到有章可循、有序建设。最后,要重点加强对学校信息资源安全的管理,规范上网信息的保密审查程序。
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案例教学的素质,加强使用教育教学案例资源的专业队伍的培训,可为资源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准备。因此,初中学校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在多媒体制作、网页设计、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使教师在备课时能根据学科特点,利用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精心组织,收集素材;在教学时,能充分利用网上教育教学信息资源,营造出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建立双向人机交互、多向互动的网络教学模式。同时,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习与利用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鼓励学生主动上网,查询和学习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中的相关知识,与教师、学生建立多向互动学习形式,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学生学习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库中前沿知识、教师课题、同行思路等的思维方式、方法,为研究性学习及今后工作中的项目研究打下基础。此外,学生也是初中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否合理、优秀的主要评判对象之一。
至此,笔者对贴近学生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研究便告一段落。笔者在书中多次提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德育教学内容。这种课程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与精神,需要以生活化教学来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效用。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现有的教学经验与探索心得。笔者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对生活化教学法的了解会越来越全面,而且会探寻出其他更加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笔者在本书编撰的过程中,借鉴了多位学者与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在此笔者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