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的优化程序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的优化程序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立知识和技能目标,明确知识的基本框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其次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按照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展开。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的优化程序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懂得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案例教学的实施应遵循一定的步骤。

(一)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

课堂教学要想取得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在课前做足了工夫,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运用案例也是如此。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收到的效果会比不做准备的效果更好。

教师在选择案例和运用案例时,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准备,如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情况如何,是否对学生有帮助。选取案例时,要结合案例的特点,内容要尽量有趣味性、典型性,同时要注意案例的语言要生动、精炼。在上课前,教师要自己先理解好案例,明确案例的内涵,做好学生在课堂进行案例教学讨论时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的应对准备,设想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也要做好在课堂上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的准备。

1.教师的准备

(1)案例的编制

要实施案例教学,首先就要有案例。那么,案例从何而来?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教师进行案例的编制。编制的案例应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事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这样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细心观察,多注意记录身边发生的现象,如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同时,可以结合新闻报道,特别是法制频道的节目来编制案例。教师在编制案例时,要与教材的知识点有密切的联系,体现教材的知识点。此外,要注意以下五点问题。

第一,案例的来源必须真实、广泛。案例可以源于现实生活,也可以源于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为了促使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学生可以自己搜集案例,从而更加懂得认真对待生活,关注国家和社会生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

第二,案例主题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编制案例时,要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联系教学实际,明确和突出主题。

第三,案例语言要精练、生动。语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选择的案例文字过长,那么会使学生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对案例不容易理解和分析,达不到教学效果。

第四,案例要有趣味性。所选用的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五,案例要有开放性和互动性。案例不要太难,也不要过于简单。案例设计的问题不仅要有学习和讨论的价值,也要具有开放性。案例能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潜能。

(2)案例的选择

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让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将自己融入案例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认真选好案例。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一般来说,案例内容要尽量真实、典型,要能够较好地体现案例本身与理论知识的内在联系。

案例属于学生展开分析的关键内容,案例设计的好坏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表示,“思维是从惊奇与疑问展开的,经常存在问题和疑点,才会展开思考和创新。”苏联心理学家斯坦也表示,“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问题开始的,对问题的质疑应当是学生思维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和开展案例讨论活动,就必须注重案例的选择。

第一,案例应与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紧密相连。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确立知识和技能目标,明确知识的基本框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其次在选择案例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按照从浅到深、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展开。二是明确过程和方法目标,即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在案例教学中,这一目标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中所包含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积极、健康生活态度。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多少知识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拥有探索精神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

第二,案例应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具有探索性的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具有开放性的案例可以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案例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敢想敢说,言之有理即可。千篇一律的固定答案并不一定正确,还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久而久之思维就会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必须要用心,充分考虑所选的案例是否具有探索的意义和价值,设计的问题是否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他们独到的见解。

第三,案例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在现实教学中,一个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几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但每个班学生甚至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案例设计应考虑不同学生的要求,问题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来确定。设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那么对学生来说会没有挑战性;设置的问题如果难度过大,会让学生丧失信心,使教学效果不佳。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达到教学目标,应当依照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进行问题设计,让不同学生都能够通过分析、讨论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解答与思考案例问题,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教材当中的一些知识,对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的。

第四,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在案例中体现,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从而解决教师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并能够将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案例教学法能够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要保证案例的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只有案例内容丰富但不烦琐,案例中蕴含的理论条理清晰,学生才能成功地发现问题,产生成就感,主动对案例产生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深刻理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明确案例的内涵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首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和认同,然后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呈现案例的方式与可能出现的讨论、争议等问题,之后经过逻辑推理,大胆又不失严谨地进行案例分析的推测。“欲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本内容深刻把握,又要熟悉所用案例的背景、发展及其与课本内容的具体联系等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运筹帷幄,在案例教学中该提示的提示,该描述背景的描述背景,引导学生在案例中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更新和改变,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4)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确定案例教学的方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有明确的重点、难点。但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了实现案例教学的功能和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除了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以外,还要灵活掌握并根据案例教学不同的实施阶段而展开相应的变化。例如,在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陌生性,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尝试讨论,并在教师的带领下掌握讨论的一些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讨论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一定的讨论技巧后,要把学生慢慢地引导到课堂中来,把真正的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而后,案例要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学生也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从形式的热闹逐渐深入实质性内容中,用活泼的形式去包装充实的内容。比如,除了讨论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还可以以个人发言为主的小型讨论、分组集体讨论、大型辩论来进行案例教学。教材的重点、难点则可根据不同的因素和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创设好案例教学的情境。

2.学生的准备

一堂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加入整个教学环节中。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开启知识的大门,把学习导入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充分沟通、交流互动,发挥出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学生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方式,寻找到案例教学的相关资料。如果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整个课堂氛围就会比较活跃,同时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学生应在课前做好以下准备。

(1)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整理案例相关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几天把案例大致范围和要求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比较有针对性的内容,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寻找相关的素材。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会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相互沟通、探讨。这样,可对整个案例有更全方位、更深入的了解,在课堂讨论时能更快地进入主题。

(2)针对案例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学生要为自己的观点找出足以支撑自己观点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大家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通过了解大家不同观点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能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

案例教学需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大家共同去完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学生在团队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大家互相配合、共同进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同一组中,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分析,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通过分组,可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建立起信心,有助于提高整个学习过程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案例小组的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也可让学生自由组合,但分组时要平衡分组,即各组间的优、中、差生分配比率要均衡,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还要在小组中进行管理明确的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有一定的任务和目标,使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干,使每个任务都有人去完成,并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和目标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建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阶段

案例教学以案例为主线,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发挥指导作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阶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一阶段实施情况的好坏将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从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基本理论学习阶段

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知识,懂得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案例跟教材的基本理论相结合。在实施案例教学前,教师应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论是否抽象、难以理解,并相应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理论,可以采用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自学的教学方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应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即在教师精细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对该理论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在学生达到初步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案例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不会脱离理论而分析实际案例,而是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一阶段是前提条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以4~8分钟为宜。

2.案例的呈现阶段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形式应多样化,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自主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要根据案例材料的内容,采用合适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把握案例呈现的时间使案例呈现得恰如其分,从而使案例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呢?不同的教师对呈现案例的时间不一样,如有的教师在课前就把案例呈现给学生,有的教师是在上课时才呈现案例。这其实没有一个规定的时间。教师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具有多样化、灵活性。一般有以下几种常用的呈现方式。

(1)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

在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科技的引导下,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先进,在教学方面更加展现了其直观性强、生动形象等诸多特点,尤其是影像、视频等资料更加适用于案例教学。鉴于多媒体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尤其是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案例的信息资料以图、音、影、动漫等多种形式进行设计,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视听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研究表明,传统的黑板教学手段使案例的呈现失色,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利用人们充分的感知觉,可以接收更多的信息量,而学生对认知越充分,学习兴趣、动机也就越强。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鼓励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但应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我学习,我快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一、设计依据

(一)客观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

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材内容。

特点:教材正文篇幅小,内容不多,但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现,这就使文章显得趣味、活泼、现实,极富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导学生坦然面对学习压力,快乐地体验学习生活。

重点:学会调控学习压力。

难点: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二)主观依据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学习和生活中应当有适当的压力,并弄清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懂得寻找解决学习压力的方法,变压力为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青少年要能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学会变压力为动力,做到“我学习,我快乐”。

2.教学方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同时,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探究体验,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

学法:讨论法、探究法、辩证法。

3.教学模式。

运用我校推行的“三五”教学模式: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检测—小结提升。

二、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一天天成长,一步步迈上成长的阶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体会了很多学习的喜悦与快乐,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与挫折。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所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感受也不同。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进行“引领”,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中的压力。

三、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以笔者写的短诗《十六岁随想曲》导入新课。

(二)探究与体验(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1:现场采访。

说一说:回想中学生活,你曾有过哪些学习的喜悦与快乐?请你说出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调查显示,对青少年来说,最烦恼的问题是学习成绩的问题。教师想,在座的学生也一定有这样的烦恼。那么,学习为什么会成为你的烦恼呢?

归纳:学习是快乐的、幸福的,但学习也会有压力、有烦恼。

活动2:讨论:为什么说适当的压力对我们的学习有利?

活动3:讨论:为什么说承受适当的学习压力是我们中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

学生讨论,小组展示。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人生需要适当的压力,在学习方面也是一样。学习不可能没有压力,关键是如何辩证地对待学习压力。学习压力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助于保持警惕性,提高兴奋度,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4:讨论: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内在原因:得失心太重、期望值过高、准备不足等。

外在原因:课业负担过重、父母期望值过高、学习竞争激烈等。

活动5:阅读教材,帮助贺小刚走出烦恼天地。

思考:导致贺小刚“快崩溃了”的原因。

第一,自身原因。贺小刚为自己所定的目标不符合自己的实际,为自己增大了压力。

第二,外在原因。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课业负担过重。

方法探讨:

(1)降低目标,使目标符合实际情况;

(2)多注重实际,扎实复习,少胡思乱想;

(3)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4)若作业太多承受不了,可与教师沟通、反映情况,得到教师的谅解。

(三)心理导航

教师:你在学习上遇到压力后是怎样调控的?

学生:略。

教师:在学习压力面前,一味地抱怨外在因素,往往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压力感。应努力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其他的方法,同学们可以试一试。

1.聊天。

聊天是个很好的减压方法。可以找个朋友聊天,把自己的心事说出来,请朋友帮你分担。

2.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也同样非常有效。当心里不舒服时,到操场跑几圈,出一身汗,感觉会很不错。(www.daowen.com)

3.听音乐。

找一些柔和、经典的歌曲来听,从而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压力,或许会有帮助。

教师:你还能说出其他的调解方法吗?

学生:略。

教师: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或上网查询还有哪些调解心理压力的好方法与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我们要了解学习压力,正确对待压力,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做到“我学习,我快乐”。当感到学习压力过大时,别忘了进行适度的心理调控,就像给高压锅加个减压阀一样。只有克服学习压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案例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中考,这将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对于那些期望值过高,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部分学生对学习压力产生积极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调解学习压力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体现了以下亮点。

1.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改变长期以来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的弊端,本课程的教材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打破了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理并运用了教材,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和认知水平,让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去感悟、体验,特别是笔者本人写的短诗《十六岁随想曲》,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

2.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创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到新鲜,得到锻炼,把对生活的感悟、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实现自我教育。

3.充分运用我校“三五”教学模式。

充分运用我校的课程改革模式——“三五”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后各组轮流上台展示,相互补充;笔者则适时点拨、引导、评价,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建构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笔者紧紧围绕着我校“三五”教学模式中的五个步骤(激趣明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检测—小结提升)来设计课程和展开教学。限于水平,在具体课堂调控中必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但实践证明,“三五”教学模式打造出了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独特的感悟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火花得到了绽放,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和谐,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2)口头描述案例

这种情况一般适合文字简短、情节简单的案例。教师在进行口头描述案例时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如语言生动、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地把感情投入描述当中。这样,有利于学生获取案例信息。教师描述采取的方式可以根据案例的情节和长短来决定。

(3)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

案例呈现最经常、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文字材料方式。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把准备好的案例材料,以多媒体展示或分发纸质材料的方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和分析。这种方式适用于那些情节比较复杂、文字数量较多的案例。

(4)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案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方式将案例呈现出来。例如,可以是讲故事、漫画、视频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小品表演、故事续演等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表演出来。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3.课堂案例探讨阶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平时的案例探讨大部分都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相关要求,根据实际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的。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有角色的分工,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需要不断提出质疑、论证,最后找到解决的办法。课堂的案例讨论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集体的讨论得到更多不同的意见,共同分析并提取出最恰当的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这个环节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当然,这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环节。因此,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相关的预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在讨论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因而在指导各小组讨论时,需要适时点拨,提出质疑,适当诱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切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1)阅读、分析案例

阅读与分析案例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认真去做,因为这是每一个学生自己独特观点形成的基础点,是课堂上小组讨论时现场气氛是否能够活跃的关键所在。这一步是基础性的工作,也是艰苦的探究历程,对案例阅读、理解的程度决定着接近教学目标的程度。学生通过提前预习,会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把案例教材内容的范围告诉学生后,应首先把本案例教材所关注的问题重点、关键点指出,让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其次,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有关事实,并找出当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需要更多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案例中并找到其因果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思路清晰,引导学生思维。

(2)讨论案例

讨论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学生在了解学习内容后进行大胆的探索,而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沟通,启迪思想,获得知识,提高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可以得到交流和认识,促进情感上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展现教师本身特有的人格魅力。准备上课前,教师可以依照学生的位置不同,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分组。讨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独立扮演不同的角色,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懂得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处理案例。讨论可先由小组自行讨论,然后再进行全班共同讨论。

首先,讨论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交谈,而是在讨论前,由教师先提出讨论的基本规则和要求。比如,有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要保持安静、互相尊重、遵守课堂纪律等。其次,要建构愉快、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总之,要让学生在一种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讨论。在这种状态下,大家都身心愉悦,而且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得到提高,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认知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心情也会比较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坚强意志。情感愉悦度的提高和意志的激发正是学生能动性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比较容易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当中。有时,可以把这种讨论看成一次座谈会,这样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时,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力者,而是一个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的引导者和智者。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潜能会被无穷地激发出来,会更加强烈地想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

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小组成员积极参加讨论,互相鼓励和交流,然后各小组代表把本组讨论的结果反馈给全班同学,围绕提出的问题再进行讨论。分组的基本要求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竞争,促进集体协作。同时,还要在小组中进行合理的、明确的分工,让每个组员都有一定的任务和目标,使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使每个任务都有人完成,大家团结合作、互相启发,使学生在案例的讨论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增长经验、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还能建构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在进行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后,学生的热情高涨,比较兴奋,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将讨论发展到全班讨论之中。在这个阶段中,教师可以选出每个组的代表或那些做了充分准备的学生进行发言,其他学生有问题可以提出意见或补充。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与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赞扬,而对那些不发表意见的学生,应多鼓励他们发言,鼓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讨论和发言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大家互相讨论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是基于现实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实之上的,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这就会造成讨论出来的结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学生的出发点是正确的,是通过自己认真分析得出结论的,那么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结论,因为教师此时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多关注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主动去引导其参与讨论,开启他们的智慧,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若遇到一些偏激的观点,教师应及时纠正。

(三)案例教学的总结评价与反思阶段

一般要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对上课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这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整节课堂中的表现给出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总结评价,从而让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闪光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案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课堂讨论阶段,应以学生为主体,但到最后的总结评价阶段,主要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的整个讨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对每个学生的讨论情况已经有所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所有学生、对整个讨论过程有个客观、公正的总结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如何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得更好。很多时候,由于时间有限,有些教师没有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和肯定,因为教师的评价和肯定能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价以外,还要进行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进行课后反思,能及时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反思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反思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全部达成还是部分达成等问题;反思是否符合本班实际情况,学生的反应如何;反思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课堂学习效果如何;等等。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认真思考在案例教学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思考可以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教学的过失,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让课堂教学越来越有效,而且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才能在教学中逐步提高。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教学案例

【教师的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安全素材,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制成课件,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教材分析】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第二框题的内容。上一节课讲到了公民的权利、公民和人民的区别、我国法律是如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延续展开的,主要讲公民享有的权利范围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限,特别是对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了解得更少,是非判断能力、法律维权意识比较缺乏,不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公民应该如何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我国公民享有的权利,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掌握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大胆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探究、体验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通过案例学习,明确正确行使权利的意义,初步培养正确的权利观,从而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的保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阅读、分析、概括等多种学习能力,能在生活中做到懂得正确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形成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意识,懂得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合法、有效地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与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

难点:正确行使权利。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学生的课前准备】

1. 课前预习课文知识,基本了解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做好和同学讨论和发言的准备。

2. 个人做好分析案例的准备。

3. 分好小组,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 基本理论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讲解主要的知识点。

2. 呈现案例、个人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那么,有了权利,可以想怎么行使就怎么行使吗?在我们小区,有一个居民养了一只大型牧羊犬,住在小区的小朋友远远地看到牧羊犬就害怕。有许多家长将此事反映到物业管理处,可当物业管理人员提醒牧羊犬的主人要管好自己的狗时,狗的主人却说:“养狗是我的权利,想怎么养就怎么养,别人管不着!”

思考:

(1)在都市生活的居民有养狗的权利吗?

(2)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出示案例

在一辆旅游的大巴车上,旅途的劳累使绝大部分旅客们闭目养神,只有李明等四个小青年喝着啤酒,旁若无人地高声谈笑。旅客们皱起了眉头。旅客甲站起来拍拍李明的肩膀说道:“小兄弟,请小点儿声,别影响大家休息。”李明不耐烦地说道:“言论自由是我的权利,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你管得着吗?”

思考:李明是否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你在现场,那么准备对他说什么?

学生分为两大阵营:正方为“李明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反方为“李明没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学生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总结: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当尊重他人的权利。

继续出示案例:汽车继续行驶,李明等四人仍在谈笑。兴致勃勃的李明边喝着啤酒,边拿出记号笔把刚编的打油诗写在车座背上和车厢上。随行的导游看见了走过来阻止,李明蛮横地说:“今天怎么都和我过不去,我是掏了钱给旅游公司的,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汽车又不是你的,你管得着吗?”

思考:你认为李明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进行小结。

得出结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继续出示案例:汽车继续行驶,突然李明捂着口袋大叫起来:“我的钱包不见了,谁偷了我的钱包?”汽车内一阵骚动。稍许,李明盯着旅客甲说道:“刚才就你靠近过我,肯定是你偷了我的钱包!你那贼眉鼠眼的样子一看就是个小偷,我要搜你的身。”旅客甲急了,红着脸反驳道:“你别侮辱人,我没偷,你凭啥要搜我的身。”这时,有其他旅客附和道:“既然你没偷,就让他搜一搜,以证清白。”

思考:如果你是旅客甲,那么你该怎么做?李明的说法和做法对吗?为什么?

学生分为两大阵营进行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小结。

得出结论:公民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继续出示案例:四个青年围住了旅客甲,局面僵持着,有几个旅客起哄要下车。这时,司机同志说道:“前面有个派出所,我们去请民警协助调查吧!”征得绝大多数旅客的同意后,司机将车开到了派出所,寻求警察的帮助。没多久,警察就查出了混在旅客中的小偷,帮李明找回了失窃的钱包。在事实面前,李明为自己的鲁莽感到羞愧。

讨论:司机的做法启示我们在行使权利时还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归纳:公民要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

三、课堂总结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是广泛和真实的。但是,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做到尊重他人的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以合法的方式行使权利。这是公民行使权利的重要原则。

四、课后作业

调查研究周围的案例,说给大家听听。

【课后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讨论法。通过运用同一案例分层递进,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对正确行使权利有初步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采用了小组辩论与讨论的形式,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问题,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理解更深刻,有较好的学习气氛。在课堂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讨论、分享、体验,让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具有广泛性与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一方面,教师要把课本的基本内容分析透彻;另一方面,又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交流与体验,避免纸上谈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