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告诉学生怎样去做,以理论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而且这部分理论知识很少会被应用到实践之中。所以这就造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不实用、枯燥、乏味、无趣等问题,使得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同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只需在课后背诵教师的笔记和教材的重点知识,就可以应付政治考试。所以许多学生开始接受与依赖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从而逐步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在案例教学法中,初中学生将会就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思考与合作,主动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传统的被动接受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初中政治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案例教学法的驱动下,初中学生将会主动进行思考,将在灌输教育中丧失的思考能力与探究能力重新拾回来,进而掌握政治学科的学习规律。另外,在案例教学法中,初中学生能够体会到探究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当他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获得进步和提高时,会喜欢上案例探讨互动。
有人曾把学生比喻成一块可以让教师随意填涂的白板,或者是把学生比喻成一件容器,等待着教师去填充。这意味着学校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和掌握以及学生的接受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对学生的情感、经验和体验更谈不上重视。学生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动的知识学习的状态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会造成学生出现强烈的厌学情绪,违背教育的本意。
案例教学法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被赋予更大的主动权。在研究案例时,学生带着自己独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历去分析、解决案例问题,不仅可以从中获得理论知识,而且有助于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间的讨论交流是案例教学法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给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其综合、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构
除了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之外,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会直接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结构。传统的政治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至于学生听没听、听懂了多少,教师并不在乎,因为初中学生只需要在政治测试中通过检验并努力考取高分即可。所以在这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课堂结构是比较单一的、静态的。但是,案例教学法不同。在案例教学法中,初中学生首先需要消化案例,即查阅与案例有关的学习资料,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范围,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改变“课上听课,课下练习”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当成合作探究的场所。不过在课前搜集资料与拓展学习中,一些政治素养较高、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自学中进行缜密的思考,尝试自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若能够自主提出方案的学生较多,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便成为探究方案最优化方式的场合,而且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如此看来,案例教学法是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结构的重要途径。
另外,由于初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案例解释,而这些解释并不是教师预设的,所以教师需要及时补充政治理论知识,以便应对初中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由此,全体师生便会形成积极向上、主动探索的风气,从而改变“师本”教育的被动教学局面。
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被定位在特定的境地中,需要根据政治学习来对庞大多变的形势独立做出判断和决策。在此过程中,可以锻炼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案例教学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不再是知识本位教学,而是如何让初中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促使初中政治教学关注能力形成与发展。
(三)重视动态交流
案例探究和案例探讨常常需要初中学生在沟通与合作中产生思维碰撞,而这种活动便可改变静态的政治教学局面。实际上,教学活动本就是一种动态的交往、互动过程,即便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也只一种信息单向传递的动态过程,但是这种教学很难让初中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在案例教学法中,大多数案例都需要初中学生在独立思考、协作学习与互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案例分析。所以说,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促使初中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在合作中,初中学生必然会与自己的同伴进行沟通,相互交流意见,同时能够在此过程中学会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增强他们说服别人与聆听他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从而逐步提高初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发展的目标应是使学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即在认知、情感、伦理、审美、身体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份非同寻常的报告,即《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的重要观点,指出了终身学习将通过四大支柱来实现,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共处和合作将是21世纪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重要特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被认为是弘扬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可以这样说,学会沟通和合作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但是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中,灌输和传授作为大多数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几乎占据了整个课堂,而学生只是作为受众的角色。因此,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仅作为一句口号停留在引导和鼓励层面,而缺乏实际层面的操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合作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步骤。无论是在案例分析阶段还是在案例评价阶段,经过合作和交流,各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才能相互取长补短,不断发展,共同进步。案例教学法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在学习中,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共同目的,学生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善待同伴。这一过程有助于增强学生说服别人与欣赏聆听他人的能力,有助于在合作沟通中形成竞争之势,在竞争交流中增进合作之态。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渐渐培养学生合作共处的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不断竞争。(www.daowen.com)
(四)促进教师观念的创新
传统观念认为,“学者即良师”,只要有学问、有知识,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教师。然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平衡,因为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在案例教学法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单单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一名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五)顺应新课程改革
因为传统的学习方式总是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所以学生总是错误地认为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仅仅来自书本,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知识价值的探究,从而使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生成了纯粹的知识接受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把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思考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基于这样的改革背景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对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过于强调的状态,而且能够满足学生不断增加的求知欲和其他方面能力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出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的考虑。
案例教学法的过程离不开知识的迁移,也离不开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善于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推导,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和利用数据信息,对现有的数据或资料进行整合处理,使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成果。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活动中。同时,实践出真知,只有经过反复磨炼,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才是最扎实、最生动和最有效的。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不断碰撞的思维火花会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学会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
(六)增强教学实效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来说,是对自身教学能力发出的一种挑战,无论成败,都能有所收获。首先,案例的选择要求把课本当中存在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所发生的事例和话题进行联系,展开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之转变成相应的授课内容,以方便学生对教材的理论知识加以理解。其次,案例呈现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即通过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求知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达到应用自如的效果。同时,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从而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使自身的教学结构得以完善,保证学生能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当中,对相关知识加以深刻理解和吸收,在教学实效性提升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支持力。教学实效性最主要是从学生的反应能力加以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依靠举例子,那么无法满足教学标准当中启发的要求。学生虽然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理解,但并不能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并没有真正达到启发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空间,也可以为师生地位的平等与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前提。师生针对案例展开讨论、交流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还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使教学实效性得以提升。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不同。相对传统教学法滞后的考试、作业等反馈方式,案例教学法能够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回答速度与学习态度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到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使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同时,教师可以依照及时有效的课堂反馈,有针对性地对之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改善。
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阅历的提高、知识的丰富提供机会。因为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选择、研究贴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案例,并且要在案例的研究上下很大的工夫。这样,在无形中教师的阅历便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做学生的引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