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激烈的讨论。大量的研究表明,道德与法治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率低等现象。针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笔者提出了几点优化的措施和策略,使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

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策略: 提升教学效果

七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间接性,而且对于道德与法治有较少的直接体验。目前,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有着激烈的讨论。大量的研究表明,道德与法治课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效率低等现象。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还原情境并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进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知识与情境相结合”的理想状态,实现道德与法治素养全面提升的终极目标。针对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笔者提出了几点优化的措施和策略,使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学生学情出发创设情境

创设课堂情境是教师在备课阶段的准备工作。在备课阶段,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依据学生学情是开展情境创设所需考虑的重点,对教师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进而对优化教学过程也有较大的指导性,是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否在课堂上有效应用的前提。

1.内容选择要符合学生学情

(1)内容选择体现生活

当前,初中学法律知识面较为狭窄,法律认知较为薄弱,法律实践空间又较小,因此只有情境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其生活实际产生影响。但在生活中取材,要遵循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普遍性。取材生活化本身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无论是书本上的案例,还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所做的创设,又或是真实案件等,一定要对学生有普遍性意义,与大部分教学对象的生活背景、社会层面紧密贴合。例如,对上海初中学生而言,取材于外地的案例不如上海的案例好,农村案例不如城市案例适用,当事人是初中学生比当事人是成年人更能产生共鸣。

第二,阶段性。同样是初中学生,七年级的低年级学生所具备的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就不如八、九年级的学生强。因此,要十分注重情境内容本身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避免因为真实性和合理性的问题而使学生忽视情境设计下所涉及的法律内容。而高年级学生更具备理性思维,往往会偏重情境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和背后的法律意义。所以,不同年龄阶段要求教师在内容的生活化选择上有所侧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双向性。生活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好的因素,也有不好的因素,法律情境内容亦是如此,包含阳光面,也包含生活中的阴暗面。比如,对于依法纳税的问题,绝大部分公民是认真执行的,但是部分企业偷税漏税现象仍然严重,教师在情境设计时,要将正、反案例交替使用,不仅要揭露生活中的违法现象,也要列举生活中的正面案例,以防学生把法律片面理解为“是对违法行为的约束惩罚”,而忽视了“维护社会公平有序”的正向意义。

(2)内容选择突显时代性

根据现有法律知识不断完善、法律案例时效性强等明显特点,在创设情境时,所选择的情境内容一定要符合该特点,突显较强时代性。

2.形式选择要倾向学生预期

学生对情境形式的诉求和教师对情境形式的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不盲从的前提下把握学生情境形式的兴趣点并做出适当调整,是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这并不是盲目地将情境形式选择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选择,从而剥夺教师作用,使教学处于无序,而是将可能更吸引学生的情境形式作为优先方案考虑。

学生期望的情境形式特征有趣味性强、时效性强、主观能动性强等特点。结合学生的期望,教师可以对形式和教法做如下调整。

第一,趣味性。教师在选择情境形式时,既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手段或内容,激发学生的情趣性、诙谐性,又要注意法律相关情境内容在课堂上的严肃性、庄重性,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由内容决定形式,让形式为内容服务,寓庄于谐,实现“庄”“谐”的统一。

第二、时效性。教师在选择情境形式时,要克服一劳永逸的思想,在保留经典法律情境案例的同时,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适时更新形式,时刻体现情境形式的鲜活性,驱散学生的形式倦怠感,制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更好的学习状态。

第三,主观能动性。在创设情境形式时,要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倾向于以学生读、练、演、议的操作为主,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身体各项机能,使之全程参与到情境过程中。

(二)以学生认知水平为依据开展导入

鉴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律知识缺少预习准备,而教学内容相对高于学生原有认知的基本情况,情境导入一定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尺度恰当的形式和内容来开展。在实践操作中,要符合以下要求。

1.追求目的性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情境导入的目的都是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把握本课教学的主题。如同明代文学家谢榛(1495~1575)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若能通过情境导入,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使学生投入到法律知识的探求中,这才是情境导入所追求的目标。

2.重视关联性

采取情境导入时,一定要注意和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本身的关联性。能以旧有知识为前提,以旧拓新,新旧结合,温故知新是上佳之选。情境作为一种比较活泼创新的形式,相较于其他导入方式而言,在这方面是更具备操作可能性的。

3.体现启发性

情境的生动和直观性能让学生从浅显而生活化的事例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通过法律解决问题的愿望。因此,情境导入要发挥启发性的作用,为推动课堂进展提供助力。

4.具有简洁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学内容却十分丰富,所以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导入,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也要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形式和内容,讲究灵活性和综合性。

5.发挥主体性

以往在导入中,教师为了符合上述四点,会更多地将情境导入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现成的材料、案例,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实现。但其实如果教师能在导入设计上做足准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参与到导入环节中,那么不仅能够符合前四点要求,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三框的内容。学会与邻里相处,是一个人学会社会生活的起步,也是一个人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

第七课共分三框,前两框主要学习“我们需要怎样的邻里关系”“我们需要哪些邻里道德”,在学习了前两框内容的基础上,本框侧重在处理邻里关系时,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自觉遵循相关规定,又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从而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为今后理解、掌握更多的法律常识打好基础。其中,邻里关系有法可依是本框教学的重点,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是本框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范围在不断扩大,开始由家庭、学校进入社会,由原来单纯地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亲戚交往,逐渐扩大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但学生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还有待形成与提高。本课主要是使学生懂得邻里关系有法可依,并且学会用法律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邻里纠纷。它不仅关系到左邻右舍的生活,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一,懂得邻里关系有法可依。

第二,初步了解与邻里关系有关的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第三,掌握维护邻里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定,学会在生活中既自觉遵循邻里道德的要求,也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并能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正确处理邻里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第一,在“帮助邻居解除烦恼、出主意”“学做小法官”、情景表演、课外拓展、讨论交流等活动中,感受法律对于处理和协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领会处理邻里关系不只是与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关,还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在学习、思考、感悟、参与中学会自觉遵循邻里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调解和处理邻里之间产生的矛盾与纠纷。

第三,通过参与有关活动,培养和提高自我表演与口头表达能力,搜集、整合、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学会分组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一,运用法律条文中与邻里关系有关的规定,认识和处理相关问题,有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第二,切实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妥善处理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真正成为促进社区和谐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笔者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故事、诗歌、游戏、教学图片以及适合的教学视频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

时政点评:学生自由结组,以不超过三人为限。通过自己收集时政材料,以书面或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演讲,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谈感想、启发及对新闻进行评论。最后由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打分。

(一)引课

教师活动:课前欣赏了一首歌曲“常来常往”,播放flash动画,这首歌曲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学生活动: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对邻里关系和谐、健康、常来常往、其乐融融的美好愿望和向往。邻里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相互帮助,这样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教师活动: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以下问题:他人在阳台上晾晒衣物,水滴到楼下邻居的阳台上;邻居安装空调,出风口正对着自家的窗户;随意搭建违章建筑,影响他人采光或出行等。由此造成邻里纠纷不断,关系紧张。

教师活动:你遇到、听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活动:是啊,这些事有大有小,让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烦恼不已。某小区前段时间也发生了不愉快的邻里纠纷,让我们来看一些视频片段(播放邻里矛盾的视频片段)吧。

(二)案件聚焦——楼上楼下的邻里“大战”

教师活动:自家的房子因为楼上邻居的装修而出现破损,叶女士在家里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但遇到这样的事情,光靠愤怒、发牢骚和责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请你为叶女士出出主意。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为解决叶女士烦恼的问题出主意。

教师活动:刚才大家谈了许多具体的做法。有希望通过协商来解决的,也有强调要自觉遵守邻里关系的相关规定的;有希望大家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的,也有赞同诉诸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的。的确,邻里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纠纷和摩擦,主要是如何处理,因为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邻里“大战”。处理邻里关系,不只与个人的道德水平有关,还与法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活动:你知道有哪些法律对怎样做邻居做了相关规定吗?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学生活动:略。

1.邻里关系有法可依(板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教师活动:在这些与邻里关系有关的法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于邻里关系应遵循的法律准则有明确的要求。其中,第83条规定,“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这一规定将如何解决邻里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几个主要问题说得很清楚。

教师活动:在你所了解的信息中,除了刚才视频中所反映的装修纠纷外,还存在着哪些邻里矛盾和纠纷的隐患?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收集的材料,谈谈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邻里矛盾和纠纷的隐患。

学生可自由发言,也可看书后进行交流。

2.维护邻里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定(板书):

不能堵塞通道;

不得损害邻居;

不让噪音妨碍邻居;

不随意排放污物。

教师活动:如果遇到以下情况,你该怎么做呢?你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学做小法官——运用法律的武器处理邻里关系。

情景表演:每个情景由两到三位学生表演,并学会依据相关法律条文妥善处理邻里关系。

唉,垃圾堆得满地,让人怎么过呀!→不能堵塞通道

甲:你家水滴在我们的衣服上了。→不得损害邻居

乙:你为什么不自己把衣服换个地方放呢?

甲:你……

楼上夜夜唱歌,让我们家夜夜失眠呀!→不让噪音妨碍邻居

我的妈呀!又中了老张的“垃圾阵”啦!→不随意排放污物

课外拓展:上网查看聚焦《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简称《物权法》)的有关内容。

聚焦《物权法》,依法处理相邻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学习和了解了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法律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那么为什么还要制定《物权法》?

学生活动: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3条的规定是非常简短的一个条文,但是法律针对相邻权保护做出的全部规定,不过也仅仅制定了一个原则精神,列举了几个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稀奇古怪的相邻关系有一定的距离。对此,人们往往无法细处对照。如果相关的物业公司、物管部门、房产部门、小区委员会、居委会等最终不能妥善地解决邻里间发生的相邻纠纷,那么在纠纷中当受损的一方当事人进行维权时,往往面临举步维艰的境地,被弄得身心俱疲。这种局面反映了法律关于相邻权保护的内容亟须完善。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相邻关系。涉及相邻关系的问题过去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这次颁布的《物权法》明确了相邻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必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物权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教师活动:2006年6月21日新闻娱乐频道东视夜新闻的《想说就说》栏目展开了关于“邻里怎样相处才和谐”的大讨论,而且广大上海市民踊跃参与到这场讨论中。那么,为什么展开这样的讨论?为什么将邻里关系作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来探讨?你认为邻里怎样相处才和谐?

学生活动: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邻里关系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而积极向上、融洽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健康和谐的邻里关系是我们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因此,迫切地需要我们每个人充分尊重他人的相邻权,妥善处理好相邻关系。“人的素质很重要,邻里如何相处是一门学问”“有些人欺人太甚,所以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事不要冲动,静下心来想一想,有时会化解一场‘战争’”。

学生活动:诗朗诵《家庭美德歌诗谣》——邻里团结。

思语:邻里关系比工作关系更私人化,比亲戚关系更生活化,比朋友关系更经常化。我们应该建设新型社区文化与文明,使邻有所识、邻有所帮、邻有所学、邻有所乐。(www.daowen.com)

教师活动:谈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略。

小结:处理邻里关系,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自觉遵循相关规定,又要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正当的权益。

作业:

(1)如果你家或你的邻居正面临着一些邻里纠纷,那么请你用本课所学过的知识给予他们正确的建议和指导。

(2)在本周内抽空与父母交流你们所居住的小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值得发扬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有哪些?

两题任选其一,一周内完成,下周交流。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为了使学生掌握维护邻里关系的具体法律规定,学会在生活中既自觉遵循邻里道德的要求,认真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又能运用法律的手段来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等知识点,本课将开展“帮邻居解决烦恼,出出好主意”“学做小法官——运用法律的武器处理邻里关系”与情景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在活动和体验中使学生明确“邻里关系有法可依”的教学重点。通过课外拓展聚焦《物权法》,以拓展并深化本课的知识,让“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对《物权法》的关注和法律关于相邻权保护的内容不断完善之中得以化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适合学生的活动,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真正明白,处理邻里关系既要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自觉遵循相关规定,又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的、正当的权益。

(三)注重情境问题设计的思辨性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的矛盾冲突,可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心理状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把握好法律知识课堂情境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挖掘学生原有的法律知识认知经验,有助于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和激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将课堂情境的作用最大化。笔者认为,符合法律知识教学特点的情境教学问题设计要体现思辨性,并且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递进式问题搭建思维坡度

学习本身是学生自己调节内部认知,从而得到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过程。在情境问题设计中,要遵循知识的发展性原则,设计一系列递进式问题。这一般需要教师通过“问题串”或“问题链”的形式来进行,使学生在由浅入深、通过梯度性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认知从感性向理性的发展。

2.以迁移型问题拓宽思维广度

迁移性问题主要是指在情境问题设计时,注重让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使新、旧知识在问题中获得连贯,实现知识迁移。在学生对情境问题的回答中,利用问题整合知识,建构新的知识网络,获得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在回答思考中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实现能力迁移。

3.以辩论式问题加大思维深度

初中学生的思维在初期更趋向直观思维。作为教师,要认识和尊重这一点,但是法律知识教学的目标又需要我们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曾说:“形象思维的高潮,在实质上与逻辑思维相同,也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过程。”也就是说,思维是可以经过转化深入的,其中之一的方式就是通过辩论式问题刺激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挖掘未知知识,进而探求法律的真谛,加深法律思维深度。

4.以矛盾型问题提升思维密度

在政治哲学的范畴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反映了事物内部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生活正是以一种矛盾的状态存在,而源于生活的法律知识也存在矛盾的形态。基于这个最为朴素的哲学原理,教师可以根据法律知识的矛盾或者通过矛盾来创设问题情境。这能让学生更好地认清实物本质和发展规律,深入了解法律的严密性。

(四)用整合意识使情境贯穿课堂

当情景模拟教学法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时,说明情景模拟的价值和功能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并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实际应用者的认知深度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等,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有抓其“形”而忽略其“神”的现象。很多教师会频繁地在一堂课上使用不同的情景模拟形式,呈现不同的情景模拟内容,来揭示不同的法律知识点,但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陷于散乱中,不断地入“境”又出“境”,而且情景模拟多、时间紧,往往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就从一个情景模拟跳到另一个情景模拟中,思维上无法有效整合所学知识。而法律本身具有体系性,每一课所阐述的法律知识或是针对一种生活领域,如家庭、学校、社会,又或者是出自一部法律,如《宪法》《婚姻法》。如果因为情景模拟过多冲淡了法律知识内部的统一性和法律思维的深层性,那么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上来把握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使用,采取整合形式,更好地发挥情景模拟对教学的作用。

1.巧设情境内容主线

(1)一“境”多用聚主题

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教学的四大特点是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其中,理寓其中是指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形式。而教学过程中产生一个或一组情境都是围绕着教材中心展现的,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授法律知识时可以围绕单课教学内容采取一“境”多用的方式。

(2)自编“情景”串内容

学生比较喜欢“展示自导自演的小品、短剧”等情景形式,这就更为教师如何将情景贯穿课堂提供了参考。因此,笔者想到了教师可以创编一系列的情景短剧或小品并由学生自导自演,作为串联整个法律知识课的方法。

例如,在七年级“怎样依法维护邻里关系”一课中,某教师设计了一个情景小品,具体如下所示。

小品

甲:改革开放就是好,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我们家新换了一套大房子,88号102室,带有一个很大的天井,我要对它进行豪华装修。

(发出装修敲敲打打的声音)

邻居乙(敲门):你好,我是你楼上201室的邻居。我儿子快要期中考试了,每天晚上要复习到很晚,可是你们每天装修到半夜,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你看能不能适当安排一下你们使用电钻、进行木工工作的时间啊?

甲:期中考试考不考得好是智商问题,和复习没什么必然联系。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不复习也考得出好成绩,你不要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我的装修。再说了,我们也就装修两个月而已。

(邻居丙听到说话声,打开门)

邻居丙:你好,你是新搬来的吧!我是住你隔壁的邻居。我家宝宝还小,晚上要休息。可是,你们的装修声音太响了,能不能麻烦你们晚上不要装修啊?

甲:黄梅天快到了,我们也要赶工期啊,你们就忍耐两个月吧!小孩晚上不睡,早上也能睡,我们的装修可不能停。

邻居乙:大家都是邻居,你看我们都有意见,你能否调整一下装修的时间?

甲(扯高嗓门):家里装修是我的私事,请你们不要横加干涉。

邻居乙、丙:这种人!

(无可奈何地走了)

甲(面向装修工):把天井加个顶,改造成一间小房间,又多一间房子了!

装修工:好嘞!

(邻居丁敲门)

甲:又是谁?

邻居丁:你好,我是住在你楼上202室的邻居。你把天井整修成了房间,这样一来,这间房间的屋顶紧挨着我们家的阳台,小偷很容易爬到我家,这样对我们家很不安全,你这样装修,我不同意!

甲:难道我装修还要经过你的同意?你不同意,难道要我把装好的房间拆了?

邻居丁:你这样做,是改变了原有的房屋结构!不仅我们家不安全了,而且晾衣服也不方便,长的裤子、床单都不能晾,都要碰到你们的屋顶的。

甲:这就不关我的事了,再见!

邻居丁:怎么会有如此不讲理的邻居!

(邻居丁拂袖而去)

装修工人:油漆该刷的都刷好了,剩下的半桶油漆怎么办?

甲:盖好盖子,把它放到走道里吧。

(装修工人搬油漆桶,手一滑,油漆桶翻了)

装修工人:啊呀,油漆打翻了,怎么办呢?

甲:算了,翻就翻了吧,反正不是翻在家里。

邻居丙(疲累状):今天又加班到九点半,一天下来真累。啊呀,这是什么呀?油漆!弄得我一脚都是,肯定是102室弄的,我去找他评理!

(邻居丙敲门)

甲:又是谁呀?(开门)哦,是你啊,啥事?

邻居丙:走道里的油漆是你家弄的吧?这么浓的味道,还害得我踩了一脚,我新买的鞋子上面都是油漆,你要赔我的鞋!

甲:这又不是我弄翻的,谁弄翻的谁赔!

邻居丙:反正是你们家的,就应该你负责。哦,对了,还有,我家的鞋柜你也要赔!

甲:你家的鞋柜和我有什么关系?

邻居丙:我家地方小,所以我家一直是把鞋柜放在外面的,从来没有问题,自打你们来了,我的鞋柜也被刮坏了一大块。肯定是你们家的装修工人在搬运木材的时候,把我家的鞋柜刮坏了。

甲:你家的鞋柜摆放在走道里,妨碍了我们装修建材的搬运,我和你说过的,你就是不愿意拿走,我们没办法,只好硬搬,不小心才刮坏的……

邻居乙(甲、丙争吵时边说边走出来):吵死了!怎么回事儿?

(邻居乙、丁都出来看热闹)

邻居乙:你家的装修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不便!

邻居丁:油漆桶放在外面是不对,你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该赔偿!

邻居乙:装修房子,吵得大家都不得安宁!

邻居丙:你赔我的鞋和鞋柜!

(邻居间吵起来,显得混乱一些)

甲:难道这些事都是我的错吗?请大家帮我评评理吧!

该小品是教师根据实际生活改编的,由学生事先排演。这个小品涉及了本课所有重点内容,即“不能堵塞通道”“不得损害邻居”“不让噪音妨碍邻居”和“不随意排放污物”。因此,教师通过发生在几户邻居之间的装修风波,把所有情况都呈现了出来,请学生指出小品中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法律依据,通过学生的自查、自纠,逐渐引出法律知识,然后再补充说明相关内容。

教师自编完整情景,由学生自导自演情境,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首先,正确处理情境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使情境活动化、活动情境化,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思考实践达到明理懂法、守法护法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其次,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并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取样”,从中引出情绪反应和行为,可以对人物角色进行分析和表现,达到提高社会认知、解决价值矛盾、进行自我人格反思和活学活用法律知识的目标,还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来进行法律行为的“试错”,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最重要的是,整个授课过程突显条理性,依据学生的思考不断展开,但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一气呵成,具备较强的整体教学观。因此,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感受都非常好。

2.发挥教师情绪功能

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而言,情景模拟教学法最大的功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景模拟本身就是带有情感因素的环境和场景,激发情感是情景模拟设置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必须用自己的情绪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因此,要优化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情绪功能要有所发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语言激活情绪

教师的语言支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它的主导性。例如,在阐述一个情景模拟案例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内容的朗读力度调节和支配整个情景模拟,引导和提示学生情景模拟中的重点,起到一定的指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情绪感知效应。

(2)以神态传递情绪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把握表情的人不能做教师。”心理学家认为,情感的表达=7%的言辞+38%的声音+55%的面部神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神态。例如,在情景模拟中涉及违法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锁眉、闭唇、目光坚定地表达对该行为的相应情绪,给学生传递一种应有的情感态度。

(3)以动作表达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所比画的手势、动作同样能给情景模拟的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列数情景模拟中出现违法现象时,教师可以把手势调整到一种比较严谨有力的状态,再配合语言和神态进行演绎,避免手势过多、过松弛,减少摇头晃脑等不严肃的动作。这样,学生会被一种严肃的情绪紧紧牵引,也就能形成一种合理的课堂情景氛围。

(4)以体态释放情绪

在展示有关法律内容的情景模拟时,教师要显示出应有的风度。在学生提出质疑时,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学生,避免不协调的姿态和不厌烦的情绪,要有娓娓道来的风度,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一般陈述事情经过,如此才能让学生产生“带入感”。

总之,如果教师的情绪不够连贯,呈现碎片式,那么再好的情景模拟也无法起到作用,学生也无法持续进入学习情景模拟。此时,教师只有融入个人情感的神态等辅助情景模拟,弥补学生思维抽象程度不同的局限,帮助其利用形象思维来把握抽象知识,把握知识背后的价值负载,才能将学生在这一特定学习中产生的情感经验巩固并储备起来,发挥情景模拟的功能。

(五)以反思评价促情景模拟功能发挥

当前,初中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重要性有所认同,但还没能实现知行统一,即在守法的基础上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还明显不足。正是这一调查结论,给了笔者一项重要提示:情景模拟教学法的优化必须依托教师对情景模拟功能的发挥,不断做出自我反思和评价。

1.对三维目标的反思评价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法律知识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否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首先,可以从学生课堂提问回答情况、课堂练习和课后抽查提问等方面来了解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在一堂“活跃”的法律知识课后,找到个别学生,询问他们本节课所掌握的法律知识有哪些,以了解认知情况。其次,可以通过参与课堂的主动程度、思考法律案例相关问题的思辨程度,来了解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使用是否恰当。最后,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和情绪的高涨程度、课后依法执行的积极程度,来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否落实到位。

2.对课堂互动的反思评价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法律知识教学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创造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形式。在互动中,法律知识教育不应仅以结果为导向,而应以过程为导向,在过程中让学生不断体验、反思,进而获得成长。因此,教师要在课后对课堂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不仅要反思过程中是否给学生提供空间、支持和鼓励,还要尊重法律的内在规律,注重提升学生对法律的内在信仰,使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个内在发展的需求。同时,要反思结果是否使学生成为法律的真正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守法,实现法的自我内化。

3.对自身素养的反思评价

无论是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应用还是法律知识的普及,抑或是二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践,都必须仰赖具有较高法治修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来操作实施。所以教师应时刻对自身法律素养和法治精神做出反思评价,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做出反思评价,通过学生反馈、相关培训、教学研讨等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自我反思评价中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操作策略,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法律知识教学的效果。

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法中应用的实践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第一,情景模拟教学法对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第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学期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业成绩。但是,在目前的测评体系下,该教学法并不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认知目标的最优教学法。第三,情景模拟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情感的升华,有助于学生一定观念和态度的变化发展,架起知行的桥梁,最终促进学生道德行动力的提高。第四,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一般性发展,包括获取和运用信息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至此,笔者对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研究便暂时告一段落。在下面一个章节中,笔者将对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