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优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如何优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由校本课程的定义可看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相信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各方通力合作,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持续性。(二)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研发水平,因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优化开发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充分发挥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

由校本课程的定义可看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所以,一个协调校内、校外各方的工作小组就显得十分重要。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第一,明确各方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责任边界和工作目标;第二,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施时间、开发流程与实施过程中的应急预案措施;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中,召开组织筹备会议、阶段性会议、总结大会,对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跟踪,对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研究相关对策进行协调;第四,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和开发效果进行监督与检查,完善奖惩机制,对课程开发实效性强的教师给予奖励,对未能按要求完成任务的教师给予批评。相信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各方通力合作,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完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水平会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研发水平,因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教师在业余时间多阅读专业书籍,也需要学校开展针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其中,校本培训是提升教师知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最方便有效的渠道。在学校中,可以由政教处牵头,成立专门的校本培训机构,每学期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并完善相关的激励和管理机制,提供充足的时间和资金支持。在培训教师的选择方面,可以是学校内的一线骨干教师,也可以是高校的专家学者,只要能为教师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改变就好。

(三)加强各界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教育合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不是一所学校、某些个人就能承担和完成的,需要学校间协作来完成。校校合作的基础是保持本校自身特色,然后学校之间在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实施过程、课程评估等大方向上保持统一。在信息沟通上,校校之间分享互通,互相协同合作,以实现对校本课程开发全面、深入、完整的理解;在实践形式上,学校之间联动,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学生之间开展比赛、经验分享等互动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校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育的均衡发展。

除了校校合作外,还可以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邀请家长加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一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家长获得学生的家庭表现,综合、全面地评估学生。同时,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些具有实效性的意见,完善校本课程。此外,还可以积极向高校科研院所寻求支持、理论指导、现存问题分析、后续开发的建议。如此,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下,校本课程能更好地为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服务。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则以校本课程来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案例。

历史的昭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

【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新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相统一。

“历史的昭示”是九年级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的第二课。从整册书来看,第一单元是九年级开篇的一个单元,而“历史的昭示”刚好处于第一单元的中间,是第一单元的重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主要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聆听百年屈辱的诉说,感受不断抗争的历史;第二课阐释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和作用,并让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课介绍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振兴中华。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品味民族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增强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学会以历史的方法认识我国的国情,认识到选择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3.知识目标。

学生必须掌握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的道理。

【学情分析与重点、难点设置】

将学情和重点、难点放在一起分析,是因为课程的重点、难点不仅要参考教材,更重要的是针对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情,笔者编制了本校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调查问卷(学生卷),共14个题目,12个封闭式、2个开放性题目。该问卷发放对象为本校九年级学生,发放份数为5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45份,部分问卷填写不合规范作废。

在45份有效问卷中,对于“你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吗?”这一问题,29.5%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19.5%的学生表示根本不喜欢,51%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同时,59.7%的学生非常想了解赣南地区的历史,而且如果教师将本地的故事和课本内容相结合,那么85.7%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通过和学生交流聊天得知,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生是因为上课时教师会讲很多有趣的故事;而不喜欢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讲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枯燥乏味,和自己的日常生活没什么关系;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的学生则认为,反正中考都要考,自己也无所谓喜不喜欢,听得进去就是了。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和个别学生的谈话,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课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只要学生愿意听,大部分学生是能听懂的,但是由于教材易懂、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中考分值不高等原因,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此外,和学生经常交流后发现,有些学生还是有思想、能独立思考的。但是,学生当中还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知道”和“行动”脱节: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要爱国,要勤劳勇敢,但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难以做到。

基于学情分析,笔者对本课有针对性设置的教学重点为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教学难点为让学生由“知道”到“行动”,即在实践中弘扬和落实民族精神。不仅是这一课,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付诸实践。这就是马克思哲学中提到的要把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世界观来改造世界。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让“知道”趋近“行动”,不断去完善。

【课程实施】

一、导入新课:民族精神的内容

讲授方法:课前先提问上节课的知识点,然后在事先下发导学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填空题,找出民族精神的内容,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用课件辅助。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课前提问,温故知新,使课程保持连贯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二、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

讲授方法:下达任务→分组讨论→中心发言人归纳→教师总结。(www.daowen.com)

小组发言选录:

第一组:爱国主义。

甲:课本中提到了很多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事迹,如屈原文天祥郑成功、杨靖宇。这些人物世人皆知,而我想说一个身边的人物。我是西江人,在家的时候听说过一个老红军的故事。他叫曾元标,是大岭村人,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历次战斗中,他勇敢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多次负重伤。在抢渡乌江时,他作为第四批突击队员,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其实,爱国主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第二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乙:老师,我在看《武媚娘传奇》,里面的房附马的扮演者朱晓辉是我们筠门岭人。我在电视上看到他说:“我在筠门岭汉仙岩脚下出生,那里的山和水是我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他还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相信天道酬勤的道理,因而从不向别人述说自己人生历程中的努力与艰辛,只求大家支持一直坚持和奋斗的朱晓辉。

丙:还有一个,谢华敏,文武坝镇林岗村人。谢华敏参加革命后,长期在部队医疗卫生队任职。为救治伤病员,为培养军医人才,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受到部队官兵、伤病患者、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

第三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丁: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最近反复提及“一带一路”这一概念。一开始,我也没弄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明白了“一带一路”其实就是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我认为,这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团结统一与爱好和平。

教师提问:每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那么你能用身边的实例来告诉大家民族精神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谁才是核心?

戊:三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比如说,谢华敏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不仅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和核心。

教师提问:新闻报道过,针对钓鱼岛问题,一些群众为了表达不满情绪,进行打砸抢烧,这样做合适吗?同学们现在还没有机会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那么现在该怎么爱国呢?

戌:他们这样做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侵犯了别人的合法财产,给别人添麻烦了。我们现在还是学生,当然只能先好好学习喽。

教师总结:不单纯是喊口号似的“好好学习”吧,其实还体现在很多细节上。这是我对爱国主义的理解,也是我对历史的理解。如果我们强大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邻国?如果一个人强大了,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仇恨只会使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走向灭亡,而向善或许是阴霾中的一缕阳光。爱国不等于复仇,不等于杀戮,而是一种幸福。至少当周末骑着自行车的时候,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和街边的路灯,还有香喷喷的早点摊,不希望别的国家来打扰这份本属于我们的平静和幸福,更不希望别的国家夺走在这片土地上本属于我们的回忆和未来,还有我们所爱的人们。能守住这一切的办法唯有自强。对我们来说,自强和向善就是爱国。

设计意图:在课前准备的时候,笔者就提醒学生尽量找找身边的人物和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身边的故事阐述课本的知识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助推器。其实,每个学生都不缺乏爱国情感,都拥有最朴素的爱国情怀。因此,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是关注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而是启发学生如何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通过爱国游行中部分人打砸抢烧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打砸抢烧日货的人是爱国,但是否是理性的爱国;让学生选择,到底是记住日本兵如何践踏我们,记住这种仇恨,还是去反思我们为什么被打,为什么打我们,怎么才能不被欺负。以前道德与法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始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通过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和荣誉。这是笔者希望学生要努力做到的。

三、社会实践

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去感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活动思路:红色资源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可以在旧址和纪念馆缅怀先辈,追寻足迹,接受革命教育。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在县城生活,毛泽东故居就在城关镇文武坝镇上,所以带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那段历史。在现场,向学生展示毛泽东诗词、革命年代的史料图片等资料,加深学生对这段奋斗史的理解。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地去感受和接触那段历史,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确立远大志向。

活动步骤:

(一)活动准备

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时间、地点,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组成活动小组,分别负责组织协调、现场拍摄记录、收集整理文字资料,同时提倡有时间的家长和孩子一同参与,并将活动准备情况向学校政教处报备,联系景区导游,为学生进行专门讲解。

(二)组织学生参观毛泽东故居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产生之前,我们国家的能人志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斗争,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先后失败,不过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党带领国家和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带领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

导游:一方面,介绍第五次反“围剿”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从瑞金来到会昌,亲临南线战场,检查和指导粤赣省和会昌县的工作,通过故居内的一系列摆设和布局,再次让学生回忆起民族精神的内容;另一方面,介绍《清平乐·会昌》一词的创作由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导游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穿插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三)活动总结

回到课堂上,将学生拍摄的照片用PPT展示,共同分享成果和活动的喜悦。通过这次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增强了学生的革命感和使命感,为下节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做好了铺垫。

【课程评价】

通过小组评价管理办法,对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评价。活动结束后,通过总结考核表,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与课后表现进行追踪评价,并做好存档。课程结束后,让学生、家长和教师全方面、全程参与评价。一方面,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表现;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教师这堂课的实施效果,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和兴趣,对调整和完善教师的校本课程具有直接意义。

通过对教师调查问卷的发放,在对10位教师的问卷中,约90%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持欢迎态度,对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予肯定评价,并对今后的继续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会占用教师一定的课后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教师的实际工作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推动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增添符合本地的素材,为学校树立品牌提供可行的做法。

至此,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改革教学的研究便宣告结束。课程内容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支架,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就需要以生活化资源来填充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但是,要想真正落实生活化教学,教师还需要以生活化教学手段与有利于提供生活化资源的教学方式来组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