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程序是具体步骤或工作流程,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或工作流程。崔允漷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中介绍了四种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程序、塞勒等人的程序和托马斯的程序。
斯基尔贝克的程序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五个环节,即分析课程开发背景、确立实施目标、编排具体实施方案、对于实施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进行解释、对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追踪与反馈。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任一步骤开始,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
经济合作与发展的程序分为七个环节,即分析学情,分析学校资源与环境条件,制定课程实施目标,确定研究手段并准备相关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优化资源、人员、设备和时间配置、课程的实施过程,课程的实施情况与改进方案。这一开发程序强调学生在课程开发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学校与教师的主动参与,并针对课程开发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途径,充分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精神。
托马斯的程序包括四个环节,即学校成立课程开发工作小组,确立参与人员名单和分工职责,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实施目标、实施规划,拟定课程本身的活动内容、课程实施纲要、教学手段、评估标准。
根据四种理论,综合起来,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设定开发目标,明确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内容,分步骤开展实施、评价与修订四个环节。
(一)确定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以开发过程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进行分步开展。从学生角度来看,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教师角度来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确定内容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本地区与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问题,确定课程开发的内容,开发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
(三)编写教材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高要求是将开发实践过程中的先进做法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并通过教材进行呈现展示,为今后深入开发和在其他科目的推广上提供参考与借鉴。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遵循“开发—实施—反思—再开发”这一不断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四)开展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对于课程的任何评价,都必须考虑课程开发背景、课程实施主题、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过程、课程评价效果这五个环节。然而,针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我们该如何判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实施水平呢?校本课程评估从课程方案自身、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面来开展。除此之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本课程是各学科资源和内容的整合。因此,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估,也应该突破学科限制,考虑各科关联,综合各科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下面,笔者将以重庆市巴蜀中学开发本校校本课程的真实案例来展示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
重庆市巴蜀中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
一、开发背景
重庆巴蜀中学是重庆的重点学校,是全国百强学校之一,在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直处在先锋模范的地位,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手的实践研究依据。同时,我校地处重庆市渝中区,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因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结合渝中半岛的优势和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对校本课程的建设进行不断调整和充实。
从2001年6月开始,学校以学校教研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到上海七宝中学、浙江等地的学校,考察沿海城市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改革情况。从2001年9月开始,巴蜀中学就结合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了教育教学的新改革,并提出了“131”校本课程体系,同时注重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立体完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只要我们立足于学校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切实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出谋划策,就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课程目标
清晰的目标在整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重庆巴蜀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立基于学生的教育需求满足,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随着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课程论、教材论理论的发展,人们对教材功能的拓展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一是注重学生主体角色的定位。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素质教育为基本的着眼点,以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教材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和逻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
二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材在开发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发挥其弥补正规学科课程的社会视野局限、知识面狭隘、创新与实践精神匮乏等不足的作用。
三是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来看,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与社会时代背景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是及时将学生与社会大文化融合的前沿性学科。要使道德与法治课的这一育人功能得以贯彻落实,教师就必须寻找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
三、课程内容
通过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力争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增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出创新成果。
(一)凸显学科特色(www.daowen.com)
结合重庆市巴蜀中学在重庆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特色,围绕以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如表3-6所示)展开进一步的拓展和思考,并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辅助学科课堂教学。
表3-6 校本课程三维体系
七年级学生是新入校的,而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是有着很大差异的,所以针对新生,我们主要是从养成习惯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强化和指导,旨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及时适应初中的学习。通过一年的适应学习后,针对八年级的学生,我们主要是从法律常识和公民素养两个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法律常识,懂得遵守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对社会更深的认识能力,所以我们开设有国情国策和共同理想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努力学习的精神,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二)彰显学校特色
重庆市巴蜀中学顺应了时代的需要,进行了教育改革的新尝试。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与提升学校内涵的过程。我校通过不断实践和摸索,建构了巴蜀中学“131”校本课程体系。在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充分体现这一办学特色和课程体系,其具体如表3-7所示。
表3-7 “131”校本课程
在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中,始终把“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作为理论指导。在七年级开设道德与修养:养成习惯、心理素质;八年级开设法律与生活:法律常识、公民素养;九年级开设责任与社会:国情国策、共同理想。这些都是在普及学生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
四、课程实施
(一)组织科研队伍
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发者,也是实践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在全校认真地选拔并建立了一支业务技能熟练、教育理念超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研队伍。我们充分发挥学科领头人、教学专家、骨干教师的主力作用,在申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前,认真仔细研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进行全方位评判,而且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教学中,每周都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同时,适应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依靠科研促进教研,通过强大的科研队伍鼓励任课教师围绕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进行讨论、整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寻求科研平台
在依靠学校强大的师资力量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校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定期邀请重庆市内外著名课程改革专家来校讲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此外,还积极申报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相关课题,让一线教师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直接沟通交流,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三)研读文本资料
当前,随着对校本课程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校本课程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课程实施中,存在着教学活动只在意课程是否精彩,是否吸引学生,而并没有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符合课程改革的需求,如此校本课程赖以立身的文本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在这种情况下,研读文本就成了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师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教师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要求,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教育专家对文本的具体解读,然后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后,积极撰写学习心得,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及其标准新的认识和感受贯穿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材观和教学观。
(四)编写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课程开发的进一步延伸,是以学校为研究对象,结合学校特色的开发。在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后,我们还组织教师结合我们学校的现状,立足于宣传学校优良作风,打造学校优良校风,营造学校优良学风,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把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编订一系列突出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我们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对深受师生好评的校本课程多次修改完善,整理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文本教材。
(五)创新教学方式
在基础教育中,受课时安排的局限,道德与法治课程课时不够且理论性比较强,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单一地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方式,那么很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宜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而应在体现学生主体学习地位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开展一些社会调查、讨论、辩论、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把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比如,在法律常识课程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有哪些法规条款,还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先让学生根据原有知识来分析,之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查阅文献资料主动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入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来了解法律常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六)完善课程评价
在精心设置每一节课的基础之上,我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上采用了多种形式。
第一,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教师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及时将学生的发展状况记录下来,如装入学习心得可反映成长点滴的纸质材料。以此记录学生三年的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状况。同时,要及时地将记录情况与学生的课程评价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促进,提升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第二,注重日常课堂学习评价,将评价融入日常教学。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局限于“你很好!”“你很棒!”“你真聪明!”一系列“假、大、空”的评价中。为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作用,实现通过评价激励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我们要求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情境,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具体化、准确化的课堂学习评价,甚至是采用对学生进行量化的评价。
第三,开展开放式检测。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中,一般都采用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学生往往只需要在考试前多背诵一些机械式的语言,就可以考出很好的成绩。至于学生是如何理解这些题目的,是怎样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却无任何要求。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准备,设计了一系列开放性检测的方案。例如,在考试中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有效化解生活中的危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某一个主题活动。
第四,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以往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评价往往是看学生是否考出好成绩,而对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并不注重。但现在,我们已逐渐淡化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评价的影响,减少学生考试成绩对教师评价的比重,更看重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理念。例如,我们经常会采用听课和抽查制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向学生发放教师评价表,同时把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