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渊源几乎和学校教育一样悠久——从最早的两河流域培养文士学校的兴起,到中世纪校本课程走向停滞和衰落,再到文艺复兴时期校本课程的复兴。20世纪60至70年代,针对国家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欧美一些国家产生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想法。英、美等国政府先后多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把课程编制的权限下放至基层学校,让学校各科的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编制、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推广,并逐渐形成一股“校本课程运动”的潮流。经过各国经年累月的实践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英、美、法等国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物质保障上和国家财政上,大力支持;在权限下放上,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设置的权力逐步扩大;在三级教育机构中,国家、省级、市级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更加明晰;在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中,课程内容和评价手段更加多元化;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得到了更新与进步,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发生了转变,由原先将校本课程开发看作一种变革的宣传标语和口号,转变为更为务实,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施学校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与对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欧美各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由原先的局部试点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当校本课程传入我国后,小学、中学乃至高校都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取得了许多成果。例如,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中,重庆某地方高校将重庆特殊的巴渝文化与相关课程相结合,从巴渝文化的视角来审查既有课程,从已有课程的视角来谈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上海市长征中学通过每星期给每个年级开设2节口语课、每学期举办全校性的英语文化节、每年暑假开展中英学生夏令营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由原先的不敢说到现在的敢想敢说,让学生在学校中能自由地用英语沟通,在国外能自如地和外国友人交流。与此同时,为了量化考评,学校采用了百分积分制,制定了“长征中学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标准”“英语口试评分标准”。如此,学校从课内、课外两方面,对学生的口语听说能力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评价鉴定。另外,宝山区实验小学在一至五年级数学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上,探索出了“头脑风暴”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十余册,将语文、自然科学、道德与法治与社会等各学科资源整合开发了“我们的地球村,同一片蓝天下”等课程。
尽管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多元化的观点和看法,但国内学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热潮是从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后兴起的。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而学校可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探索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文件中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整个新课程改革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校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我国学者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方面,栗洪武在《学校教育学》中阐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开发的方法、实施的方案和最终评价;吴刚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从校本课程产生的国际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研究,具体实施方法,英、美、法等国的成功经验,国内已有的典型案例,开发前景展望六个维度,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宏观、全面的论述。在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角色上,傅建明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中从校长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针对校长和教师扮演的不同角色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校长,履行行政管理职责,为校本课程开发争取校内外支持;作为课程开发教师,培养新的课程开发理念,锻炼开发课程的能力,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上,徐玉珍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中深入探究了近些年新课程改革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内容主要涉及概念、实施、评价等方面。特别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施行后,遇到新出现的情况,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客观反映,并提出新思路,提供操作性强的方法,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在运用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个案分析上,周长虹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研究》中以河北省中小学为例,运用了文献查阅法,总结归纳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具体分析了河北中小学课程开发现状,运用了访谈法,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目前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并深入地分析了原因,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体来看,校本课程这一新事物产生之后,在学术界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趋势。这些研究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方面面,如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源、流程、意义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实践探索等。这一系列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www.daowen.com)
从纵向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近年来不断深入;从横向来看,每一门科目都在进行自身的实践和探索,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从存在问题和提出对策方面来看,熊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通过分析自2003年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发生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以往不同年代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对比、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道德与法治课程今后发展的主要对策。她侧重于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发展的对策。林顺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为切入点,着重研究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过程中暴露的弊端并提出相应对策。与此同时,韩旭在《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探索》中主要论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论述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观念、方法、手段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论述了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从具体实践研究方面来看,高雪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以〈中学生礼仪〉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为例》中通过文献阅读整理了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以目前国内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在总结与分享东北师范大学附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中学生礼仪》实施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探寻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要求和实践方法。伍伟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重庆巴蜀中学为例》中探讨了如何将校本课程理论运用于巴蜀中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并探寻了有效促进教学的方法。
校本课程开发的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完备的地方,以学校为依托进行课程的开发,把一部分权力下放到学校,发挥校本课程的灵活、针对性强等补充作用。在本章节中,笔者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校本课程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