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现存问题及优化方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现存问题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强调智育成果,淡化能力培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启用从2016年9月开始。另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因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

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现存问题及优化方案

(一)强调智育成果,淡化能力培养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启用从2016年9月开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的改变依然很少。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方面教师突出以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应试不断增加习题作业,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学习效果的重要考核指标。为此,学生被动地学习,其动手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发展能力的发展被忽略了,并且忽视了道德的习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逐渐淡化了,毫无问题意识,没有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也不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探索世界好奇心被磨灭了。

“道德与法治”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属于社会学科,需要让学生有更多体验式、探索式、对话式的活动场所和体验项目,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但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对初中学生品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地区影响初中学生各项品德评价指标高低的依次是法治和纪律意识、人际交往、国际意识、环境意识、人生态度、科技意识、学习态度、家庭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金钱观念和生活习惯;这些指标中的差异也极显著。此外,从这项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宏观方面,初中学生具备道德意识,但在具体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并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以至于造成社会责任感、金钱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指标处于较低阶段,而且明显的道德认知并没有转化为道德行动,“所知所想”并不能落实到“所作所为”之中。

知行合一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都大胆尝试探究、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试图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行为,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人意。在体验式、动手操作式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虽说放手让学生去参与课堂,但并没有很好地对“自由”“开放”的课堂加以引导,而且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受还处于粗浅的认知中,因此,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常停留于表面。这就造成了教师分配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时,课堂反而陷入一片沉默,无话可说。显然,这种为了促进思想交流的课堂互动就达不到效果。

很多教师采取实践性教学活动时流于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处理课堂危机的意识不深

受知识背景、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理解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欠缺深度,甚至脱离讨论的范围,而教师注意到话题脱离主题但又不能及时化解教学的尴尬处境。教师原则上需要提供引导、帮助学生转变思考方式的机会,而现实中变成了生硬地制止学生继续提问或者继续解答问题,所以这就陷入了直接填鸭式的教学中,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互动实践的兴趣。

2.教师实践意识模糊

从学生长远的生存状态来看,教会学生用道理比教会学生讲道理更有意义。而在实际教学中,授之更多的是答题技巧。教师这种对实践性活动可有可无的心态,会传递给学生,使其萌生出逃避实践性活动的意识,进而忽视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运用。课堂中,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也缺少理解课程的机会,所以这就又陷入因为理论枯燥而使课堂缺乏互动活力的死循环中。因此,坚定课程改革,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树立现代素质教育观。而决心坚定的程度影响信心的情况。所以,教师要下定决心,坚定地进行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学科教学。此外,在课堂组织中,使教学关系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性交流的场面,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学会适当地放手,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契机,树立典型榜样,在榜样的作用下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思维,主动地去思考、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改变以知识灌输为核心的陈旧方式,促进新型教育方式的转变。

(二)强调课内教学,淡化课外考查

课堂教学是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取的基本教学形式,是从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开始的。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得以实现。课堂教学方便集中讲授,节约时间。但道德的习得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想要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是肯定不可能的。道德知识的传播除了课堂之外,更需要来自课堂外的生活,言传身教,感同身受,这样才能更好地触发心灵的感悟。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对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新教材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有必要开发课外课程教学资源。

另外,“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内容丰富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提到,课程的开发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因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因此,对于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该借鉴校内外各种具有人文教育功能的场地、设施、建筑、机构等,巧妙地组合这些资源,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建立更加融合、更加开放、更加发展的课程教育机制,激活教育的实效性。

目前,各个学校对课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相对深入,而关于课外、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不足,造成道德与法治课程依然停留在“以本为本”的框架内。沈之菲的课题组在2013年对上海市3 000多名小学、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着力探讨了从课堂人际关系、课堂行为调控和课堂情绪体验三个方面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教学体验的心理氛围。从调查研究的结果上看,上海的小学、初中整体课堂心理氛围处于良好状态,但课堂存在着自主学习不足、松弛感差、课堂情绪体验差等问题。学生的主要心理负担在于,担心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任务,担心被教师提问,感到学科学习负担重。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上海市相对于全国的其他城市而言较为丰富,但在课堂教学的氛围上,还是有值得提高的地方。这种情况推及全国其他各个省份的教学改革,情况都是大同小异、不容乐观的,如课堂中的民主氛围、课堂的组织效果都还有待提高。

优秀的课外教学资源是对未成年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一次难得机会。课外的教学资源丰富,如校园图书馆、校史馆、少年宫、冬夏令营、春游秋游、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生产线、家务劳动。这些教育资源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对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很大帮助。此外,课外课程的开发和运用对于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有很大帮助,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只有这种教育资源的开发,才能真正使全社会拧成一股合力——社会、家庭、学校三管齐下,使学生感受社会、家庭的良好氛围,增进思想道德水平。(www.daowen.com)

(三)强调教材知识,忽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结合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教育成果的教材是教师授课的参照,是课程标准执行的载体,是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教材,教学可能就会失去方向。因此,很多教师钻研教材、参照教材是完全可以理解和尊重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却存在以下极端现象。

1.过度改编教材情境,忽略创设适合学生的情境

对教材做适当的改编,是新的教育观赋予教师的权利。但过分改编会使教学情境失去核心意识。教科书和真实生活环境相结合,把教材作为原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增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境,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过度依赖教材

既没有读透教材,又照搬照抄、照本宣科,这种课堂是很多学生所反感、教育实践所反对的一种教学形式。过度依赖教材的教师往往容易目光短浅,陷入“本本主义”,只关注功利性教学的结果,即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课程是否按照教学进度来完成,而不是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学生是否开心、是否享受学习的过程、是否对知识的学习产生向往、是否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过度依赖教材的行为是当代教育所反对的。

3.完全忽略教材,过度关注课堂纪律

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对教材极不重视。一方面,开展教学活动时,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学生课堂纪律的维持上;另一方面,组织教学活动时,过多地介绍课堂活动,并且把参与活动的机会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没有顾及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性。很多学生甚至感到被教师忽视了,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

4.不善于运用教材的互动环节

在教师群体中,大多数都存在着这种情况——他们对教材较为熟悉,但对教材的活动环节却疏于开展,有时是为了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时,沟通交流的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说话经常会用命令式的口吻,一不小心就会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课堂活动的预期效果,这就让实践性教学活动的作用大大减弱了。

一堂课45分钟确实宝贵,既要完成知识教学的任务,又要建构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更为深层的行为能力和情感认知。教师上课既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课后又要考查学生学习结果和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就需要对教学进行合理安排,设定教育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设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结构,还要突出主次,围绕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把学习的方法、习得知识的技能运用于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避免一味地重视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重视教材学习,而忽略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培养。没有道德情感的教育不仅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也终将会带来诸多问题,如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只有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纽带,才能弱化知识学习枯燥、死板的弊端,赋予课堂更多人性化和趣味性的生机。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应从结合实际学情与教情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将就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与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