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19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的课外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立足于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生活,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外活动虽然是由学校组织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但在很多学校只是锻炼身体或者休息,缺少教师有效的组织。因为不是作为正式课程出现,所以其地位很难得到保证。在升学压力较大的地区,课外活动会用来补课;在实践中,课外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而活动课程有课程自身的目标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课程内容在立足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学生信息,严格按照规定的指导纲要进行。可以说,活动课程是在汲取课外活动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对课外活动的升华。
活动教学法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以建构学生主题活动为内容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以富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活动教学法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对课堂的根本性变革。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活动课程的基本教学要通过活动教学法来实现,以体现自主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而活动教学法是活动课程的属概念,同样适用并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课程形态的教学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活动课程领域的运用。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二者有明显的区别,属于不同层面的概念。活动教学法的本质便是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研究的,有利于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流程与教学程序。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则以活动课来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案例。
“培养团队意识的游戏活动”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根据班主任访谈可知,七年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时不太愿意和其他同学分享,在班级活动中会独立于团队之外来完成工作,即使参与活动,也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显得有些“自私”。比如,某班的一位学生在宿舍值日时,发现负责扫地的学生未打扫干净,地上有纸屑,而该学生值日的工作是拖地,于是他就将这块垃圾绕过,没有将垃圾捡起,导致宿舍被扣分,自己还满腹委屈,去找教师理论。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不足,感觉自己难以独立完成工作,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习惯由父母和教师安排,缺少自主性,对父母、教师和周围同学产生很强的依赖心。
当前形势下,我国的中学教育,尤其是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并且习惯采用竞赛式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毋庸置疑,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虽然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但是也会使得学生不具有和他人合作的习惯,缺少与他人相处和沟通的技巧,团队意识较为薄弱。合作交流应该成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方式,在团队的培养建设中,可以分享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协作精神,共同进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人人参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二、活动实施
根据学生的调查问卷和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确定了以培养团队意识为主题的活动,分为2课时。
(一)课时1:我喜欢邻居
教学目标:对自己的组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能树立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初步默契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方法:游戏活动法。
教学过程:首先自我介绍——作为道德与法治第一次校本课程开课,同学们会发现身边出现了很多不认识的同学。当然,也有一些是我们熟悉的同学。为了大家能更好地融入这个集体,快速认识与我们一起学习的伙伴,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个趣味活动。
1.游戏活动1:我喜欢邻居
游戏目的:借游戏巩固并熟记成员名字。
游戏人数:8~10人。
游戏时间:20分钟。
游戏方法:根据参与者人数情况分组,每组5~8人;请各小组成员围坐成一个圆圈,一个成员站在中间没有座位;游戏开始时,站在中间的成员随意走到一个成员面前问:“你喜欢你的邻居吗?”被问的人要回答:“我喜欢我的邻居,但我更喜欢XX与XX。”被说到名字的XX和XX两个人左右两边的伙伴要立即起身互换座位,而站在中间的成员也要趁机去占座位,之后没抢到座位的人就当新的问话人,游戏继续。
游戏说明:在该游戏中,小组成员首先必须知道自己左右邻居的名字,否则作为他的左右邻居,可能会在抢座位的过程中因反应慢而失去座位。
教师小结:经过“我喜欢邻居”之后,相信大家已经认识并且记住了我们的邻居。因为只有记住邻居,才有可能抢到座位,在我们这轮游戏中获胜哦。事实正是如此,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独自战斗,我们需要身边的诸多战友,并且和我们的战友一起,去面对一场又一场的挑战,赢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那么,你和战友的默契度如何呢?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个游戏环节。
2.游戏活动2:名人游戏
游戏目的:借游戏培养组员之间的默契度。
游戏人数:5~8人。(www.daowen.com)
游戏时间:20分钟。
游戏方法:每组选出一名代表,站到活动室前面,按照1,2,3,4,5,6的顺序,从左至右面向自己小组的队员站好。教师告诉每位代表,他们分别代表PPT展示的50位名人中的一个,同时给各个小组学生发下写有6位名人名字的纸条,每组的组员除了代表自己以外都知道他代表的是哪个名人,但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来。游戏从第一个学生开始,他向自己的组员发问封闭式的问题,如“我是女的吗”,如果小组成员回答“Yes”,那么问第二个问题,否则就轮到2号,以此类推。
游戏说明:为什么你能这么快猜出来自己是谁?(运气好,组内其他成员的回应正确,逻辑能力强,能很快利用获取的信息缩小范围,从而达到最终目的。)为什么你没能猜出自己是谁?(运气不好,组内其他成员没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应,逻辑能力不够强。)
教师小结: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在游戏中得到了锻炼。但我们发现,要想准确获取信息,就需要小组内成员的帮助,因为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们在这个活动中个人能力再突出,也无法取胜。相信我们通过今天的活动,已经慢慢地加深了成员彼此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组员之间的默契度,让我们期待下节课大家的精彩表现。
(二)课时2:同舟共济
教学目标:培养合作意识与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奉献意识。
教学过程:经过前面一节团队建设课程的活动学习,我们已经对自己的组员有了认识和了解,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团队意识。那么,大家的配合度如何呢?能否完成我们今天的任务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活动内容吧。
游戏活动3:同舟共济。
游戏目的:借游戏培养团体合作的能力。
游戏人数:4~5人。
游戏时间:20分钟。
游戏方法:请每组的五位同学集体站在50 cm ×50 cm的两块正方形垫子上,并想办法去移动垫子。在活动过程中,所有人必须全程保持在垫子上,遇有身体触地情况,每人每次为本组加10秒时间;组员集体移动垫子到达指定地点,中间身体部位不得落地,用时最少的小组获胜。
游戏说明:在本轮游戏里,学生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并发现值得肯定之处与需要改进之处;同时,说出本轮游戏中对本组贡献最大的一名组员以及其原因,若能再来一次,本团队如何改进可以更好。
教师小结:通过小组合作,我们体验到了通过团队精神的心理效应来保障团队利益的过程。通过与其他小组的竞争,又提高了我们参与互动的热情,激发了潜能,增强了实现目标的内驱力。竞争获胜能增强信心,增强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更加密切。这既能提高个人与团体的竞争力,也是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够认识到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性,培养我们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断提高团队意识和自我奉献的精神。
三、团队意识培养活动评价
团队意识培养活动评价表如表3-1所示。
表3-1 团队意识培养活动评价表
四、活动结论
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多为14~15岁,仍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一下子调动起了他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1“我喜欢邻居”使学生认识了课堂中来自本班以外的其他同学。活动之初,学生一般会选择自己最为熟悉的同学,但是随着活动的开展,很快地就打破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壁垒并熟悉起来,这为他们团队意识的培养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但在游戏2“名人游戏”中,学生求胜心切,为了能让自己的组获胜,有个别学生违反规则,出现提醒现象,同时因为安静度不够,导致猜的学生没有静下心来,失误颇多。
游戏3“同舟共济”是本次活动的核心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很多学生收获满满。在本组游戏中,每组组员从接受到任务开始,教师就开始观察,并且结合组内学生的表现予以评分,如学生在商讨环节中表现出来的领导力、决策和执行力。为了使活动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游戏小节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各组员之间分享与总结活动的响应,在组员总结中及时肯定组内学生积极的表现,并对在活动中为集体活动而牺牲自我利益的学生提出表扬。
此外,活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人数比较多,只凭一个教师难以控制场面;有的小组在取胜心态下存有投机心理,会忽略规则;有的学生在其他组组员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讨论;也有一些学生抱着玩玩而已的心态,懒于思考。虽然在活动中因为组织原因有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化的校本课程中参与度极高。关于合作的道理,由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总结并得出结论,让学生真正地将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之,活动化校本课程既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在优化学生品质、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学作用,但就现实情况来说,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效率,制约了初中学生德育品质的优化发展。下面,笔者将对我国初中学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