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开发乡土资源的有效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开发乡土资源的有效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发掘地方本土文化中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整合,巧妙地运用本土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深厚的本土文化中汲取学习的资源,从而把最真切的感受迁移到学习中,多维度地思考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散发出文化的光芒。

开发乡土资源的有效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发挥教师在地方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加里宁曾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因此,爱国首先要从爱家乡开始。本土文化资源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非常宝贵的教学素材,更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情感的重要素材,恰好弥补了现行教材中难以顾及各地特色文化的不足。

学校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求教师“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者’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如何开发和应用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教学至关重要,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同时增加了一些新的要求。

1.教师要具有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意识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是教材的执行者,把教材作为照本宣科的文本,其局限性显露无遗,而且教师使用的资源在课本中早已呈现,失去了新鲜感和新奇感,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若教师停留于被动执行教材资源的层面上,势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始终把自己看作既是一个已有资源的使用者,也是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者,转变长期以来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尤其是能够巧妙地把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自然地引入课堂,以学生的成长背景作为课本资源的必要补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师要致力于地方本土文化体系的建设

建立相对完善的地方本土文化体系是在熟悉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归类,其规模较大,所需时间较长,是一个慢慢累积的过程,需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只有不断努力夯实较为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过硬的专业功底,尤其是对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钻研和消化,才能在课堂中做到运用自如,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生动的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研究能力,才能适应成长中的学生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

本土文化资源分类的依据有很多。为了便于提取和更新,从时效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时效性资源,其更新很快,但先后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或连续性,如地方性新政、时事材料。所以,教师要养成关注身边时事发展的习惯,时刻准备着收集有效资源。一方面,可以充实课堂内容,用生活化的例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一方面,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还有一类是非时效性资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资源,可以反复应用,如文化作品、学人著述、历史故事、书画碑刻、山水寺庙、古方志,其变动性不大,平时应做好整理和归纳工作,等需要时,便可以很快从资源库中提取。

(二)教学设计中将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机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各县市使用的教材虽然由本省统一编写,但受到教材的普适性和篇幅等因素的制约,不能较好地体现本地的风土人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心理需求,发掘地方本土文化中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相关联的教学资源,进行学科整合,巧妙地运用本土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深厚的本土文化中汲取学习的资源,从而把最真切的感受迁移到学习中,多维度地思考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散发出文化的光芒。

1.导入细斟酌,用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把学生引入课堂

兴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精彩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起到启发积极思维的效果,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为新课教学牵线搭桥。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环节是否能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协调。在导入环节,学生相对熟悉的地方本土文化资源被教师用独到的方式请进课堂,能很快地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得新课环节的到来水到渠成。

2.过程巧贯穿,用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引领学生思维

新课的讲授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涉及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无论是教师的精力还是时间的分布,在这个环节上都占有绝大多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主要在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在此环节,把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巧妙地引入课堂,弥补现有材料的不足,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3.评价精设计,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检测学生

对学生进行有效检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准确度、熟练度和迁移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即考查学生对习得新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及时查漏补缺的作用。在检测中运用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学生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去关注和思考地方本土文化,并主动在知识点和地方本土文化资源之间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挖掘学生参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发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实践性是其四大性质之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拉入了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生活中,让学生去接受本土文化的浸润,不仅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还可以成为本土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因此,可以设计适合学生体验的课外实践活动,用特有的民俗活动丰富学生的阅历。

(四)协同各方力量宣传本土文化,共同增强学生文化涵养

首先,借助对学生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痕作用的校园文化,尤其是和学校德育相统一的部分,渗透地方本土文化,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实现低成本、高产出的效果。其次,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发挥家长在地方本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成功的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应用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服务于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各自家长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基本素养和社会层次不同,所以他们对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想法。因此,在取得家长同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录制学生就某个主题采访家长的小场景或与家长交流的过程,并借助网络的力量,突破时空界线,让学生接受不一样的生动的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学生应该走进社区

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只是在学校学习,学习的空间应该得到扩展。因此,可以组织开展活动,如社区小调查、访问、参观,让学生在学习了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后,带着问题走进社区,通过观察、访问,探访当地本土资源,将书本知识变成实践的知识。

2.社区人士走进学校

学校的教育教学应该开放化,而不应封闭,互不相通,不应闭门造车,应该将外部积极资源引入学校,成为教育教学的有利资源。社区人士中,不乏在某些方面比较优秀的人。若让他们走进我们的学校、课堂,让他们发挥所长,对某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示范,肯定要比教师仅将课本内容教给学生更加能够达到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将介绍一则以镇江市乡土资源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补充资源的教学案例。

“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公开课是每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等方面的充分体现。每次开设公开课,教师总是在如何提高课堂实效,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方面费尽心力。于是,各种手段轮番上阵,课堂上热热闹闹。然而,这样未必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教师期待的结果,还可能因为跟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太一样而出现怯场、冷场的情况。那么,如何让初中政治课堂活力四射而又不乏实效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强调人文性这一课程性质时指出:“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www.daowen.com)

活力和高效的课堂必然建立在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而且学生德育历程和自由成长的道德教育需要依托文化这一土壤,否则将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是长期以来的诟病。通过借助学生成长中的镇江本土文化资源,从学生的情感需求出发,创设出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或活动,进行讨论、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与体会,进而获得大量的感官经验,自主地建构知识,真正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案例描述

镇江的道德与法治中考形式是闭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核心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总分,折合成20分,课程处在学生、教师、家长、学校领导都不太重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内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增强其核心素养,又能提高课堂实效,不拉总分后腿,长时间以来一直是笔者在学科教学上努力追求的目标。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借助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精神家园——镇江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日常文化的熏陶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镇江本土文化的实例片段。

片段1:人贵诚信

导入新课:

教师:近期,丹阳正在轰轰烈烈地创建文明城市,你们听说了吗?

学生:听说了。

教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创建文明城市的重点,而且文明城市创建在民,创建惠民。那么,文明城市的创建对我们个人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关于诚信的话题——人贵诚信。

设计意图:通过把创建文明城市这一活动引入课堂,建立了社会生活与学习生活相关主题的链接,一方面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明城市的创建之中,而非局外之人,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给予社会生活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温故知新,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诚信。

片段2:诚信的价值——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报道:走进企业。

江苏天工国际于2015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010~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43%。公司高速工具钢年产3.6万吨,产量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016年2月16日上午,天工国际董事局主席朱小坤作为江苏省六位企业家之一、镇江市唯一企业家代表,出席了国务院企业家座谈会。

列举经济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要求讲给你的同桌听。

展示图片:康师傅、毒大米镉超标、天价菜单、色素馒头(“人靠衣裳马靠鞍,馒头也能巧打扮”)。

总结:企业缺失诚信,影响……(消费者)。

企业缺失诚信,影响……(经营者)。

企业缺失诚信,影响……(社会经济)。

结论: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学生有所知晓的丹阳本地知名民营企业——天工集团靠诚信长盛不败和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的正反例子的对比,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诚信对于企业自身和经济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如此,看着天工集团近年来连年增长的生产业绩以及一系列荣誉和机会的获得,学生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一做法不仅使本堂课的难点被顺利突破,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在整个课堂中,镇江本土文化资源成为师生沟通与交流的介质,而且学生的目光始终随着教师的移动而移动,偶尔还可以听到学生的“哇塞”声。因此,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资源不一定高大上,但一定要接地气,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温度的东西。

三、分析与反思

(一)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所习得的大多是远离自己生活的“间接知识”。如此,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无趣无味,制约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实效性。在设计教学中,教师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搜集了镇江本土文化资源中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内容,从学生有着特殊感情的生活中选择材料、创设情境,既富有亲和力,又具有时代气息,所用的形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这样,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文化,生活处处是学问,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较好地体现了生活教学化的新课程改革理念。同时,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从而在灵魂深处构筑、夯实了民族文化的基础,缩短了回归生活的路程,有利于践行。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应及时洞察社会的瞬息万变,借助镇江本土文化资源的力量服务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质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所以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找到课程与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结合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运用信息的能力,调动一切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生动而活泼地发展。教师在课前就某个问题布置相应的搜集资料的任务,在课堂中围绕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的某个问题或问题的某个侧面,展开讨论,相互探讨,相互补充,通过同伴的指导和教师的点拨,让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尽管课堂中的一些生成都是按照设计预设出来的,但中间很多的结论和观点都是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更能够获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真实的认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杜威曾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传统德育的说教方式无法给新时期的中学生带来满足感,而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则会大大改观。因为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是德育工作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而且初中学生对孕育自己的精神家园有着无比的亲切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地方本土文化的认同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润物无痕的效果,让他们学会生活,提高生活品位,陶冶情操,丰富情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对他们的持续发展以及走出家乡后对家乡文化的传播、增强自己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寻力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借助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正确三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乡土资源本就是从初中学生现实生活中引入并得以挖掘的生活化教学内容,这一特性决定着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必经途径便是充分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树立开发乡土资源的教学意识,以乡土资源来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