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土资源开发教学现状与优化探讨

乡土资源开发教学现状与优化探讨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是,在现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却不到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二)外界的压力使实践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运用不够充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缺少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众所周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并不是考试的必考科目,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只有初中三年级的会考。

乡土资源开发教学现状与优化探讨

(一)新课程标准结构的特点使课堂教学中对区域资源的引入不到位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意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给学生的未来指明一个好的成长方向。而乡土资源中包含着丰富且有价值的信息。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区域资源的引入,必须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渗透到一节课的分分秒秒。可是,在现今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乡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却不到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上,多采用以教师讲为主体

虽然乡土资源就在学生身边,但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所限,对这样的概念很模糊。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占据着主体位置,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记笔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因为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枯燥、无趣的教育,学生很难与教师的思想达到同步,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抵触的想法。当然,有些教师会做一些PPT,采用图片、文字的形式来向学生展示和介绍乡土资源。但是,学生往往缺少参与性,不能达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只能在课堂中才能进行的,而且许多教师往往没有了解就妄下结论,也没有认真地去感受。

2.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引入乡土资源的现实意义

乡土资源能反映本区的历史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其有利的现实价值。同时,教师上课讲述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内在发展与认知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备学情。但有些教师,特别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因不做班主任,一个礼拜只接触一次学生,往往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讲述的内容使学生无法理解。而初中学生所接触的都是时代最新的产物,对于一些传统的方面,往往就有所缺失。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忽视这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于乡土资源的引入会产生问题,不能做到全面、宏观地去考虑问题。

在乡土资源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时,教育者看到了乡土资源的优质性,而忽略了它的独特性;或者有些教师只看到了它的独特性,却忽略了优质性的特点,往往不能看到全部的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来进行上课,在备课时也应考虑到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切入点。

(二)外界的压力使实践教学中对乡土资源的运用不够充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往往更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缺少社会的实践活动。乡土资源有其独特的物质和精神意义,具有感染力,丰富而又生动,对学生也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因此,合理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增强。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初中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与学往往并不能被完全地运用到教学当中,而且乡土资源在融入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教材设计的时候,每学期至少应有两次的实践与探究,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略这样的内容,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只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样,学生往往也忽视了这一方面的内容,影响了学生的关注点,让他们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到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上去,记住教师圈画的重点内容,从而应付考试和作业。对于这样的理论点,也是浮于表面,没有实践的指导,教育的要求无法完成。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之一,逐渐被忽视、被浪费,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同时,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道德与法治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只重形式。学校为了应付上级的视察,布置了实践的任务;教师为了应付学校的任务安排和工作布置,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被迫去参加实践活动,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和教师的任务,而非出于自发,并且不懂实践活动背后的意义,不懂为何要参加实践活动。对于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地址的选择较随意,没有深入考虑选址是否符合中学生的需要和认知。参观时也是走马观花,本着“到此一游”的想法进行拍照留念,并以此来应付上级领导的视察。这样的一种形式只是在参观游览,而非实践活动。这样一种所谓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为教学增加了趣味性与吸引力,但学生并没有多少收获,并没有了解其内在的深刻含义与背后的要求,达不到教育人的作用和效果。此外,在参加完实践活动后,学生缺乏背后的反思和思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每年的植物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去参加植树活动,规定每个班级必须种植和认养一棵树。设置这样活动的本意是让学生从身边做起,爱护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妈妈,但很多学生只是出于好玩,出于逃避课堂的教学,并没有明白其中的含义。同时,教师在事先的教育与事后的反思上,没有很好地指导和教育学生。如此,这样的活动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并没有真正地达到教育的本质要求,也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初中阶段评价学生的成就,往往从考试入手。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提高学生的认可度,以考试的成绩排名,安排了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在校园内总是围绕着作业和考试打转。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制度下,学校、学生和家长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取得高分。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的评价和培养,几乎是忽略的或不被重视的。但在德、智、体、美、劳中,德是放在首位的。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而创设的课程,只不过很多学校时常会忽视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如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看到“德”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在“以德为先”的口号的号召下,要帮助学生培养其健全的、健康的、完整的人格。但众所周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并不是考试的必考科目,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只有初中三年级的会考。于是,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和教师认为,仅仅学好初中三年级的相关内容就可以了。因为经过一两个星期的复习和背诵教师给出的重点、难点内容,就能完成会考。甚至在有些学校,会考的试卷就是任课教师批改,分数完全掌握在任课教师的手中,这样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就更不重视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不重视,造成了学生没能好好地、深入地去学习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深入研究其作用和意义更是无从谈起。(www.daowen.com)

在教学的传授阶段,教师仅仅是单一地灌输,而不涉及课文的知识,不涉及本社区的相关内容,学生也不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学生的能力往往得不到提高,也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很多个角色。对家庭来说,他们可能是父母、孩子、伴侣;对单位来说,他们可能是员工;对朋友来说,他们可能是伙伴。当然,作为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同事、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保证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保持一个持续永久的工作态度。但是,教师职业往往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完成几乎相同的工作,这样会导致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存有职业的倦怠感,时间一久,难免会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养成惰性。

教师每天在学校,除了规定的上下班时间外,还要提早到校,监督学生的早自习,晚下班,监督学生的晚自习。有些教师还担任着实验室、心理辅导、广播、体育室等额外的工作,以及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工作。而教师在学校中往往把时间都用在了批作业、处理学生矛盾与上课上,对于备课甚至是课前的准备,往往没有过多的时间,常常是利用上课前10分钟熟悉下今天的教学内容,或者随意在网上下载别人制作好的PPT。这样,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是不能与当地的乡土教育资源相吻合,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此外,大部分教师上课按照PPT照本宣科,往往不能把现实实际与理论相结合,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理想效果。除了备课外,教师还要完成听课记录、课后反思等内容的填写,工作量十分大。这些都造成了教师严苛的工作压力

说到教师,有些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轻松。因为他们认为教师每天上好课之后的时间都是自己的,每年还有寒暑假,平时下班也早,有双休日,十分开心,没有压力。但教师的工作并不像有些人想象得那么轻松,因为教师每天要完成作业的批改、备课、听课、上课与课后反思。同时,很多学校现建立了年度考核制度来评价教师,以此决定教师的奖金。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教师每天面对着沉重的压力。例如,教师间的听课、评课,备课组之内的听课、评课,教师所带的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年度的考评制度,中高级职称的评定,优秀教师的评定,先进教师的评定等都无时无刻不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一个学期下来,教师大半时间都在完成这些考评制度,使自己不落于人后,完成各种公开课上课,完成各种评比,因而往往没有太多时间把精力放在备课与课前的准备上。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无法参与实践活动,把实践的心得转达给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三)道德与法治的特性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对乡土资源的运用

对学校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对初中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乡土资源作为地方特色的代表,承载着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教师的教育相辅相成,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学氛围中,熏陶着初中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着他们的道德素质。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缺少了乡土资源这一方面的建设和内容。

首先,在现代初中的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乡土资源的内容宣传还未普及。校园文化的宣传有很多,如学校的宣传栏、电子大屏幕、校园广播、心理小报、黑板报、教室的宣传角、班级的走廊文化,都可以用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但在这些宣传中,大多数都是学校工作安排、学生成绩汇报等,而关于乡土资源的宣传、当地的实时新闻等很少,甚至很多校园的宣传栏中都没有报纸的身影。校园黑板报中的内容往往也与考试、节假日有关,乡土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此外,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很少考虑乡土资源的特色,只注重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初中校园的文化建设中,有关乡土资源的实践活动开展得很少。实践活动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能丰富校园文化。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受限以及考试的严苛要求,初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很少。以一学期为例,学生会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观看一次儿童剧,寒假或暑假完成一张社会实践的表格。很显然,这样的实践活动是不够的,也不能很好地进行校园的文化建设,更不要说与乡土资源相结合了。很多初中(特别是农村的初中)的教育资源受限,使得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学生不能走出校园;部分初中,即使有校园文化的方面,也多以学生会、艺术社团为主。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足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在初中的学习阶段,道德与法治被称为副科或小学科,其地位可想而知。很多家长和学生并不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概念,总是认为这门课程因不参与考试评价,学习的必要性不大,可有可无。不要说学生家长,甚至很多教师都是这么认为的。

在学生的成绩手册上,道德与法治这一栏是排在第一位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从一年级到大学,道德与法治贯穿其中,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发现这门课并没得到重视,不仅如此,往往还被人忽视。道德与法治这一栏的成绩经常是空缺的。相对于地理科学、生物等其他学科,道德与法治课并不受学生的认可和家长的赞同,学生也喜欢在课堂上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作业。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往往能看到兼任的教师照本宣科。这是对道德与法治极度不重视的表现。此外,教师的态度也决定了学生的态度。因此,在考试第一位、分数第一位的思想影响下,造成了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缺失了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缺失了工作动力和目标。

正是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诸多教学问题,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所以教师才更应该思考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乡土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遵守开发乡土资源所提出的时代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等教学原则,同时在这些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科学的教学策略。下面,笔者将对开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乡土资源的具体策略展开分析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