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用本土文化资源,努力挖掘各地本土文化资源的现代价值,不仅对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学生而言,有利于核心素养培养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能区别于他人的一些特征或特征的集合。它受文化影响并由文化建构,而且又是文化传播、延展的载体,并创新着、丰富着文化的内涵。总之,文化和人格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在信息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价值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且对青少年道德与法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化。比如,学生拜金主义严重、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思潮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社会公德意识缺乏、道德意识薄弱、学生之间不团结、诚信意识缺失,都可能导致学生的行为选择出现偏差。因为道德情感对人的自然情感与行为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道德失真、失根和缺乏文化自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德育工作脱离了民族文化,所以导致本该进行塑造人德行的德育工作变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因此,对学生的德育成长经历和过程的关注,必须以民族文化这一土壤为背景,通过文化土壤的滋养,提高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认识、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和自我改正的能力。这是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终身追求的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承载着这样一份坚守文化之根的使命:把孕育学生成长的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品德课堂之中,从其自身经验、学习方式与所属的文化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积极认同,让学生的人格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未来,让学生得到持续性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时刻准备着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发掘学生潜在的和持续性发展的能量,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成长,关注学生多维度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3.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
与小学生相比,初中学生思考事物的方式和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初中是一个跨度较大的学习阶段,六、七年级的学生可能更多的还是随性而为,偏向于感性认识,而八、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认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多的是偏向于理性认识,能更清醒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导入区域资源的概念是可行的。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都源于他们的生活,所以他们对于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如有的人把它视为家乡。当然,这样的一片土地也可被称为区域。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所属的区域,而且对于在本区域、本社会发展的事情也最为关注。学生通过解析区域资源,通过了解和实践,能对家乡的变化更加熟悉。当然,这样也有利于他们的认知感,提升价值取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区域资源材料的搜集中,了解和分析身边的区域资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4.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由之前的被动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地、自发地学习,转变固有的学习模式。当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必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和主导,学生的思维完全是跟着教师走的,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对于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会要求学生背下来,学生往往不是主动地学习。这样,学生缺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同时,学生养成了固有的上课模式——听写、记笔记。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提倡下,要求教师能与学生积极进行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自主地去探求和寻找知识,并且快乐地学习知识。这样,知识点的掌握会更加完备,同时可以锻炼学生挖掘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真正地了解正确的学习方式。
在教授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与课后的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教育资源。比如,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材料,方便课堂上展开相关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接触身边的区域资源。同时,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一些身边感兴趣的人和事,到博物馆、图书馆、乡村社区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社会调查。
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主动地发现和处理问题,培养合作、探究和质疑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通过新型的学习和合作方式,真正做到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锻炼自身的能力。(www.daowen.com)
5.有利于学生提高关注社区的意识
“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时,学生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这样一种上升式的情感变化过程,而教师不仅要加强家庭的认同感,还要培养社会的认同感、区域的认同感。同时,爱大家,首先要从爱小家做起,循序渐进。
当然,随着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各种进口的覆盖和各种的外出留学,让学生丧失了自我判断能力。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本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与法治课肩负着沉重的责任和使命。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模式安排是由浅入深式的,由爱小家出发,升级为爱大家,达成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道德与法治课本身是培养人的内在修养,把内在修养外化为外在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对所在区域的关注度,热爱家乡,培养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6.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家乡的认同感
道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当然,道德的培养离不开对家乡的认同感。与社会责任感相比,爱国情怀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上升和提高。因此,要让学生从身边入手,了解社会,加强社会认同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感受到家与社会的美好,增强对国家的情感。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完全符合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让学生能了解社会生活的相关规范,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以把课本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挖掘和发现,同时把理论知识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做到丰富而有趣的学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家乡有所了解,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认同的意识和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引入本土资源,为学生了解和关注家乡提供机会与条件,使学生以了解家乡为起点,进而了解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利用本土资源,将学生心中原有的爱乡之情激发出来,随后引导学生将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升华为对国家的热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将自己的命运与家乡、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对教师而言,有利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
1.有利于充实教材内容,提升教学育人功能
虽然各县市使用的教材由本省组织统一编写,但考虑到教材的普适性和篇幅,只有那些人尽皆知的案例才能被选入教材中,而且所选案例往往并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风土人情。所以,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去弥补这种差异带来的不足,充分利用学生成长的环境资源,丰富晦涩的教材内容,让教材更充实、更耐读,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有色有味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因为充实后的内容更接本地地气,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可以引导学生用身边事化解枯燥的理论观点,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事,在返璞归真的课堂实践中增强家乡归属感,为培养民族素养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既可以践行生活教育的理念,又能达到育人无痕的目的。
2.有利于促进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教师要完成从对课程的实施者、呈现者到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这一华丽转变,所以教师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还要有生活处处有课程的课程资源观念,但其前提是,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学生充分参与课程活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个性得以彰显,智慧和能量尽情释放,创造的激情充分涌流。总之,一切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围绕着课程与教学这一核心而展开,而且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也离不开课程与教学,因为课程与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所在。
3.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其课堂教学不能缺乏学生成长的生活基石,而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要建构本土文化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教师要从居高临下的“独奏者”转变为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的“欣赏者”,从而“走入”学生的心中,有效地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抵触感和对教师的距离感,让学生获得理智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实现提升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对文化而言,有利于本土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距离感,而且彼此的生活观念、生存方式、价值观等方面表现为全球性趋同。但这种形势造成某些地区与国家产生了文化的认同危机,同时兴起了“寻根热”,引发了对自己文化的重新关注。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虽不至于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衰败,除了需要依靠文化的自我维护外,更需要我们对文化给予必要的关怀,因为文化的生命需要通过不断传承才会保持无穷的活力。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土文化,是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与当地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要融入地方本土文化资源,通过教师的整理和重新阐释,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有的方式,向初中学生的心田播撒文明的种子,帮助其正确理解地方本土文化,正确面对地方本土文化,创新地方本土文化,成为地方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人。这是青少年对一方水土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会满园春色,生生不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