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乡土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概述

乡土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概述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教师应充分引入一切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所有资源。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便是指可能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必要条件的一切素材和条件。另外,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也随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进行动态发展。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或学生自主从

乡土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概述

(一)乡土德育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

1.课程资源

对于课程资源的表述,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吴刚平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

范兆雄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它可以分为思想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四个子系统。”

徐继存、段兆兵和陈琼指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和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张廷凯提出:“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与人力。”

新课程改革认为,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都称之为课程资源,都可被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对此,教师应充分引入一切有利于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的所有资源。

2.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标准指出:“德育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的资源和无形的资源,除了教科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包括儿童的兴趣与经验、教师和同伴等,也包括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还包括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山川自然现象等。”

德育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便是指可能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必要条件的一切素材和条件。

3.乡土德育课程资源

在乡土德育课程资源内涵中,乡土是重点。“乡土”一词在《汉典》中有两个义项:其一是“家乡、故乡”,如“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列子·天瑞》)”;其二是“地方、区域”,如“乡土不同,和硕隆寒(《晋书·乐志下》)”。《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乡土,即本乡本土,是指原来的成长地。”

从与学生的关系上来看,可以这样描述:“乡土是学生正在生活成长的地方。”中国台北师范学院吴明清指出:“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乡土”是一个行政区域范围比较模糊的概念。就行政范围来说,“乡土”可以被定义为省一级、市一级、区县或者乡镇一级。

乡土德育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资源中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德育课程的,能够促进和支持德育目标达成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因素。

(二)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特征

1.乡土性

乡土性是指具有本土性的特点,即每个地区乡土文化资源所特有的历史和人文印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以形成了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同时,各地的乡土文化资源又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变迁而积淀形成的,因此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方印记。

2.情境性(www.daowen.com)

农村地区的自然风景、风俗文化、民间艺术都是学生身边可触可碰的鲜活的资源,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对本地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3.多样性

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也有社区、工厂、机关、各类场馆等社会资源;既有显性的,如教材、遗迹,也有隐性的,如村庄变迁、经济发展;既有教师、学生、家长、各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也有图书、教科书、音像、影视作品等物质资源。

4.动态

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开放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发生着变化。另外,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也随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变化而进行动态发展。因此,我们说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动态开放的,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分类

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开放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存在的空间来看,可以分为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以资源的功能来论,可以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依据存在的形态来分,可以划分为显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和隐性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内容的属性来分,可以分为自然类资源和社会类资源。其中,最后一种分类方式是最常见的一种乡土资源划分方式。

1.自然类资源

自然类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包括植物、动物、物产、矿产、自然景观、地形地貌等。而自然类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就是上述自然资源中可以挖掘、提炼、加工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

2.社会类资源

社会类资源可以分为历史文化类资源和社会经济类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含有文化意味的文明成果与承载有一定文化意义的活动、事件、物件等。其具体划分为以下6种:①生活文化,包括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②风俗文化,包括礼仪文化、民间风情文化等;③民间艺术,包括文学、戏曲、舞蹈、工艺等;④历史遗迹,包括古建筑、古籍、古文物、地名等;⑤历史事物,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⑥红色文化,包括革命烈士陵园、革命人物、传说故事等。

历史文化类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就是上述历史资源中可以挖掘、开发进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和一般文化资源相比,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教育性,而且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社会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资源是国土资源的组成部分,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等。可以具体划分为节日文化类、地方社会类、经济发展类等资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开发”是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而在英文中有“使原有的变得更大、更丰富,把隐藏的东西揭示出来”的意思。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或学生自主从学校所处的某个具体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中选取有德育价值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道德与法治资源,形成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德育内容体系的过程。

回归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实践,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的养成。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以其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智慧养成、能力提升、高尚情操的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农村地区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为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因此,初中乡土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