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整个过程随着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参与教学情况而展开,因此,难以完全预设与控制教育过程和结果。这种开放性表现在以目标、内容、方法、空间为主的各个方面。同时,不能单靠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关键要真正形成同向发力的社会氛围。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网络、社会与大自然等资源,不断从中汲取知识、获取养分。开放性原则摒弃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提倡广泛开发并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下体验生活,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传统教学始终停留在知识目标上,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过于注重教书、读书乃至背书,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封闭性做法的情况下,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受到强有力的阻碍,不利于学生走向成熟。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理解公共生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明确公共生活的要求。
2.能力目标。
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个人的社会角色相关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明确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公共生活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真正理解公共生活的要求,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承担责任方面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课:以教师自制的视频导入。
教师设疑:视频讲述的是什么过程?
学生:成长过程。
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回顾一下视频中的这段成长经历。一个人在经历了婴儿时期到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最后到走上工作岗位后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生活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这说明我们公共生活的空间在不断扩大。那么,我们该怎样面对公共生活呢?首先,应从理解公共生活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七课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讲授新课)
教师:刚才的视频编剧是老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小编剧,当一回小演员。
活动:情景剧。
活动步骤:
第一,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理解公共生活”的3组图片与对应的文字,编排3个短剧,内容为同一个人在家里、学校、社会的表现。
第二,3个短剧的主角为同一个人。
第三,给3分钟时间进行准备。
第四,学生表演。
教师: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现在,请大家思考:3个短剧的主角在家里、学校、社会的表现相同吗?
学生:不同。
教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1:在家爱撒娇,在学校坚强。
学生2:在社会中奉献爱心,有礼貌。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答案,我做了如下总结:面对父母,我们会产生一些依赖感;在学校面对老师、同学,尤其是参加比赛时,会产生集体责任感;在社会中,我们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我们所扮演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学生:角色。
教师:面对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在社会中,我们都扮演了什么角色?
学生1:面对父母,我们是子女。
学生2:面对老师,我们是学生。
学生3:面对同学,我们是伙伴。
学生4:在社会中,我们是普通公民。
教师:角色发生变化时,什么随之而改变了?
学生:责任。
结论:(板书)公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拥有不同的角色或身份,每个角色都有一份应尽的责任。
教师:这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一个要求。
教师:那么,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是什么呢?
PPT显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学生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教师:从这句话中,你能不能看出参与公共生活还要求我们从哪做起?
学生:从小事做起。
结论:(板书)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视频:《文明传递》公益广告。
教师:从公益广告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文明要相互传递。
学生2:助人为乐,助人能乐。
学生3:人人要献出一点爱心。
……
教师:其实,这些公益广告的片段还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体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二个要求。
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真正做到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而为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做好准备。
过渡:说到小事,做好一件小事很容易,难的是长期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PPT显示小男孩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一天,他的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要求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第一天,小男孩钉了37颗钉子。过了几个星期,小男孩逐渐地控制了自己的愤怒,在栅栏上钉钉子的数量逐渐地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容易多了。最后,小男孩变得不爱发脾气了。他把自己的转变告诉了父亲,他的父亲建议说:“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可以在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男孩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了。于是,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对小男孩说:“儿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那些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体,然后再拔出来。”
教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
学生1:他不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学生2:他伤害了很多人,不够宽容。
学生3:知错就改。
……
教师:小男孩有没有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学生:有。
教师:在哪呢?
学生:他坚持很长时间没发脾气。
教师:一个人只做到一天不发脾气是一件容易的小事,但是他做到每天不发脾气,并且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地方。
教师:那么,小男孩错在哪?
学生:开始时,他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而这就需要提高一种能力。那么,是什么能力呢?
学生:自控能力。
结论:(板书)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需要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师:这是参与公共生活的第三个要求。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出现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呢?
学生1:随地吐痰。
学生2:翻越围栏。
学生3:肇事逃逸。
……
教师:我们常见的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现象还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文物、乘公共汽车拥挤等。对这些现象,我们无法完全杜绝,但是为了减少这些现象的发生,我们可以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活动:设计标语。
活动要求:
第二,有创意;
第三,2分钟讨论。
学生设计的标语都很有创意(标语略)。
教师:我们课下可以把这些标语收集起来,给市长发一封邮件,也许下个月在这些公共场所就能看见你设计的标语了。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理解了公共生活,明确了参与公共生活的三个要求,但是教师更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教学前分析】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对于角色与责任,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建构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学生自身的体验,所以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总之,在本节课,教师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后反思】
一节公开课下来,自己觉得比较满意,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从整体上看,课堂气氛是比较活跃的,达到了师生互动,尤其是在情景剧表演环节,学生觉得很新鲜,而且愿意参与进来;加上几位学生的表演很到位,又很幽默,台下的学生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成了课堂中的一个亮点。
在导课中,教师播放了自制的视频。视频以《隐形的翅膀》为背景音乐,很多学生都会唱,跟着音乐唱了起来。所以,一开始课堂氛围就非常轻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自然地导入到公共生活当中。
在讲到第二个问题时,选用了《文明传递》公益广告。由于广告中频频出现央视的著名主持人,所以学生的目光又一次被吸引了。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让学生为图书馆、公共汽车站、公共厕所、历史博物馆四个公共场所设计标语。学生的创意层出不穷,真正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不过,对于这节课,我也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参与其中。同时,针对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性语言太贫乏,只是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重复,而且一些平时养成的口头语、动作频频出现。对此,以后我会接受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提高每节课的质量。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教师不能仅限于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因为那样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所以应适当增设跟知识相关的课外内容。这样,可以对活跃课堂气氛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追寻高雅生活”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这是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师事先考虑到课题可能与学生的理解有点距离,所以上课时有意将课题改为“追寻健康的生活”,以便学生理解。从课题上看,本课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辨别健康与不健康的生活,然后引导学生选择健康向上的生活。教师的巧妙设计突破了我们的预先设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描述】
以歌曲导入,熟悉的画面、轻快优美的旋律很快就把学生课间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堂中,而且学生也轻声地跟着哼了起来。
教师:刚才我们所看的校园MV是我们学校的缩影,从中你们看到了我们的校园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1:我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
学生2:我看到我们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样子。
学生3:我看到我们在学校中获得了荣誉。
学生4:我看到画面中老师和我们同学的关系很融洽。
……
学生尽可能地把他们在MV中所看到的一切表述出来,热情高涨,似乎意犹未尽。教师看出了学生的心思,让学生继续这个话题。
教师:在学校里,你们还喜欢并参加的活动有哪些?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平时所喜欢的各种活动。
教师接着提问:这些活动对我们有哪些帮助呢?
学生:强身健体,增强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
……
教师:这些都是健康生活。
为了加深学生对健康生活的理解,教师列举了一个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事例,并让学生观看屏幕。
小辉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天,数学教师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合理性与普遍性。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百思不得其解。那么,下课后,小辉会怎样做呢?
如此,学生的兴致很快地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反而留给学生遐想的空间。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小辉各种可能的做法,然后展示屏幕。小辉当时的真实做法如下所示。
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但始终想不明白: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是一样的,那么面积也就是一样的,但是到底应该如何证明呢?他用了六种方法都没有找出结果,他的同桌嘲笑他:“算了吧,你已经失败六次了。”
教师:面对挫折,小辉会怎么说?
教师继续利用学生的自身感受和体验来猜想小辉会说些什么,继而推测小辉会采取的行动,并让学生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之后展示结果。
小辉回驳道:“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哈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终于,他知道如何证明了……小辉也从此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若干年后……
教师:若干年后,小辉成为……
教师的问话还没有结束,就有几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看来,有学生早就有了答案。
教师深知学生这时最希望的就是一吐为快,所以就让学生说说小辉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学生1:小辉以后成了数学家。
学生2:小辉成了著名的工程师。
学生3:小辉可能成为科学家。
学生4:小辉成了画家。
学生5:小辉也有可能成为建筑师或医生。
……
学生纷纷猜测小辉以后会成为名人,他们的理解是小辉具备名人的一些优秀品质,理所当然会成为名人。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不置可否,在屏幕上展示出若干年后小辉的情况以及他的近照:
潘辉,26岁,XX中学数学教师;
第九届华杯赛优秀教练员,
辅导学生俞华程获全国华杯赛金奖,
区数学优质课评比第一名,
区初中数学青年教师解题能力竞赛二等奖,
区十佳辅导员。
学生看到教师所展示的小辉的情况,顿时傻眼了。他们万万没想到被他们猜测为数学家、科学家或其他名人的小辉竟是自己熟悉的数学教师。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数学教师更添了一分敬意,也更愿意多了解一些自己的教师。
教师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向学生提问:我们的数学老师为什么会有今天的成果呢?
学生:勤奋、好学、努力……
教师再一次展示数学老师获得成功的几个要素:好奇心强——“出于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小辉继续思考”;乐观幽默——“我的成果就是知道这六种方法都行不通”;坚持不懈——“我一定能找到区别”。
【总结反思】
这节课,教师选取的小辉的例子的巧妙之处在于虽在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虽抛弃了传统的以大科学家等名人的事迹来说教,却收到了比前者更理想的教育效果。整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身边的事例,值得我们去思考。
本堂课贯穿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德育生活化。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每人每事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而且生活处处是课堂。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就应当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他们健康地发展。
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独具匠心,善于选取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素材来组织教学,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其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教材细节处理方面,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组织教学。首先,在本课的课题设计上,教师并非遵从教材的权威,而是考虑到自己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当加以修改,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用“健康”取代“高雅”,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通俗且易于理解。一个心中装着学生的教师必将被他的学生所尊重,而且他的教育也易获得成功。其次,在教学事例的选取上,始终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校的校歌、本校的生活场景和本校的教师,是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亦能够在课堂上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中,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感受,使其表现的欲望得到充分满足。即使学生的答案与事实不一致,也不要急于否定,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发言的积极性。这不是灌输给学生某种感受,而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最广阔的平台,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第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在本堂课中,学生的情绪一直是高涨的,这时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一环又一环地加以深化,让学生既能跟上教师的设计思路,又能比较开放、大胆地展开想象,达到预先的教学设想。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课上得有趣,就是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由此可见,兴趣既源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又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同身边的各种事实和现象联系起来,努力寻找它们之间的契合点。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行有效而又深刻的品德教育。课例中,小辉成功的故事可以说是本堂课的最大亮点。因为教师不是直接就道出小辉的真实身份就是他们的数学教师,所以学生就不会受现实中原有对数学教师形象、品质等方面印象的束缚,从而解放思维,把小辉当成生活中成功的典型例子。教师借助于自身的成功经历与学生对实现成功的理解,说出成功与个人品质的关系,如此在无形中使学生受到很好的关于成功的自我教育。这不正是体现了德育“事事都有教育意义”的理念吗?教师这样处理教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材观,不是把教材作为一种法定文本,受其束缚,而是把它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作为师生交往的话题,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增加和组创。教师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学生生活的实际等,经过提炼,加工成一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增加一个让学生探索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小辉成功的例子看似与教材内容无关——因为本课教学内容是“追求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主要从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好奇等几方面来培养这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但教师通过对小辉成功的例子进行精心的筛选和加工后,就把几个零散的知识点贯穿了起来,巧妙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利用了课堂的生成资源,建构起新的意义,使学生接受了一次活生生的成功教育。
新课程改革呼唤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课程观的教师。而道德与法治课只有立足现实生活,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教育意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教材框架中走出来,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因为初中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所以他们难以独立发现课本中的知识要点,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教学生恰当地研究处理方法并加以运用,如调查法、观察法。同时,启发学生对一些现象主动提出问题。即使刚开始学生所提问题偏差很大,也应不断坚持。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能力将会大幅度提升。所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只教会学生知识要重要得多,而且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在方法的指导下,发现、探索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1.让学生发现问题,而教师提供思路、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设计问题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层层深入,增强权利观念,培养责任意识。
3.以小组形式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做一名合格的消费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权益的途径。
能力目标: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与法律方面的指示,增强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作为消费者,当合法权利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选择适当的、合理的消费行为,养成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练就一双慧眼。
2.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教学难点:练就一双慧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与实践为主,以教师点拨指导为主。
【教学准备】
课前把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伊始,教师就站在第一座的某个学生前面,随手拿起桌子上的中性笔。
教师:这支笔很好呀!你花多少钱买的?
学生:……
教师:我也喜欢使用中性笔,咱们班谁那儿还有其他种类的中性笔?(教师收集在手中)你们觉得哪种笔好用呀?
学生:真彩、晨光……
教师:好在哪里呢?
学生:墨水多、便宜……
教师过渡:同学们真是心明眼亮啊!买笔你们可是行家,但对其他商品,你们是否也能买好呢?现在,我给大家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大家露一手。
选两个学生到前面模拟购物。购物的学生要看好规则,注意友情提示。教师播放PPT,背景音乐是《雾里看花》。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状态。
一、露一手——商品导购台
教师过渡:两个学生在2分钟之内选购了这些商品,真棒!然后选出一名超市大赢家(可再找两个学生帮验收、查数商品)。
教师随即拿起一件商品采访超市大赢家:你为什么挑选(或没有挑选)这个商品?到商场购物时,不挑选,随便拿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
教师:看来,我们要想买到合适的、正规的、优质的商品,还真得拥有一双慧眼,这样才能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与林林总总的信息中进行比较、鉴别,从而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消费行为。对此,我们真得学两招了。
二、学两招——购物咨询处
教师过渡:我们怎样才能练就一双慧眼?
学生自由讨论,回答问题。
小结:练就一双慧眼,需要我们自身努力,主动学习有关商品、服务、市场、消费方面的知识,学习相关方面的法律知识。
教师:好!下面我们一起学几招,同时看看谁在这方面掌握的知识多。6个图片后面是6个问题,每个小组选1个图片,看哪组问题回答得好。努力吧,看哪组最棒!(播放PPT,学生参与活动)谁是咱班的电脑高手?愿意到前面帮我操作一下电脑吗?
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呀!知识多一点,烦恼就会少很多。下面老师选一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这个问题,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陈述。
三、说三言——生活风向标
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明确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后寻求解决的一般途径。
生活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你或家人有没有像小明一样作为消费者遇到过被侵权的事?请讲给大家听听好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出谋划策(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讲的侵权问题属于“小事”,那么可以问学生:小官司值不值得打?如果学生讲的侵权问题属于“大事”,那么就再追问:大官司值不值得打?让学生认识到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要懂得维权,不能忍气吞声,懂得姑息就是放纵的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小结:法律赋予我们消费者权利,所以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警惕,不给不法商家可乘之机;在侵权发生之后,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维护权益要通过正当的、合法的途径。这些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和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本课的重点,板书显示)。
四、谈五语——课堂定海针
过渡: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想必这节课你的收获一定不少吧!清点一下自己收获的知识,谈上三言五语。评委准备评选结果。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作为消费者被侵权,那么你打算怎么帮他?
学生做总结,教师写板书。
评委:宣布获奖小组。一组:最有鉴别能力奖。二组:最有保护意识奖。三组:最有合作意识奖。四组:最有观察能力奖。五组:最有探究能力奖。六组:最有创新能力奖。七组:最有实践能力奖。(www.daowen.com)
五、寻四方——社会实践站
教师:收集你身边或网上的消费者合法权利被侵害的典型案例,分析案例,探究解决办法,写出相关报道,寄到我的邮箱里。希望我和同学们不仅仅成为一节课的师生,更成为永久的朋友,愿意成为朋友的把你的“报告”发给我。
我国越来越重视关于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议案、提案、建议等相关问题,相信在商家和消费者以及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消费环境会越来越好。
最后,送上一副对联和一首动听的2007年3·15晚会结束曲的《世纪阳光》。
结束语(伴着歌声结束):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白天和黑夜,就像我们的生活中有美好和丑陋一样。面对美好,我们要真心赞扬;面对丑陋,我们要用心去改变。同学们,当你遇到丑陋时,请拿起你手中的武器保护自己。相信阳光般的梦想,定会成就你人生的辉煌。
【教学分析】
一、露一手——商品导购台
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生活动:模拟购物。
问题设计:你为什么挑选(或没有挑选)这个商品?到商场购物时,不挑选,随便拿行不行?为什么?
总结:消费者应具有一双慧眼。
课堂气氛因此轻松愉悦。
二、学两招——购物咨询处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关于商品、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图片。
这是本节第一个知识点——练就一双慧眼。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做到掌握方法,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如何练就一双慧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三言——生活风向标
教师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维权途径。
这是本课的第二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小组探究交流。
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懂得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利遭到侵害时应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并掌握维权途径。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愉快并接受知识。
四、谈五语——课堂定海针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并与学生边做小结边写板书:教师强调重点,学生自我小结,通过学生自己小结,达到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
五、寻四方——社会实践站
这是对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知识点总结】
1.消费者享有的重要权利。
(1)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保障其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具体包括人身安全权和财产安全权。
(2)知情权。
消费者享有知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时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
(3)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4)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和按照自己真实意愿从事交易活动,对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予以拒绝的权利。
(5)依法求偿权。
消费者在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依法享有要求获得赔偿的权利。
此外,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监督权、获得教育权等。
2.消费者的义务。
消费者在享有权益的同时,要自觉履行维护市场秩序的义务,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费者。例如,购物时态度谦和,使用文明用语,不贪图便宜购买盗版或假冒伪劣商品。
3.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我国专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其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物权法》《刑法》。
4.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一,消费者应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盲目追随其他消费者,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第二,需要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知识,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第三,在交易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保持警惕,尽量不给不法经营者可乘之机,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第四,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不法经营者显露原形,受到惩治。
5.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
第一,与经营者协商解决。
第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第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第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第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防止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发生。
(1)国家。
国家要加强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市场经济中各类行为;要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2)经营者。
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增强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
(3)消费者。
消费者要提高消费素质,提高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充分行使揭发检举等权利;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合理消费。
第一,消费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第二,消费前,要做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点,不攀比,不浪费。
第三,消费中,要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要绿色消费等。
(四)学习方法的开放性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依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应利用互联网搜索、课外社会调查实践等方式收集资料,学习他人经验,积累知识储备,为培养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奠定基础。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教学案例。
“我们维护正义”教学案例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1)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2)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3)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和联系。
(4)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1)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2)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2)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做斗争。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设计理念
第一,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和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同时,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和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
第二,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与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二、对应课程标准内容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和表现,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正义,以及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正义的含义、表现、作用以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比较全面地概括什么是正义,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与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正义的人。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和作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做一个正义的人。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事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做了调查:提到正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正义的言论、做出正义的行为,但却很少了解正义还体现在制度上。同时,社会发展需要正义,道德学习更应注重践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做一个正义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落脚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活动法、情境教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帮助学生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使其愿意做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
(二)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正义的课程资源。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1:经验激发兴趣。
《今日说法》:用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引入课题。
讨论、思考: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寻找新、旧知识联系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长霞与李真的对比照片:简要介绍案例。
对两人做出评价,并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正义感,以及对邪恶的愤恨和对正义的渴望。
(二)讲授新课
活动2:游戏了解需要。
1.设计联想竞猜征集题目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说出与正义相关的词语。
2.设问:提到正义,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
3.板书经典词语。
讨论、发言:与正义相关的词语有哪些?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以游戏开始新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活动,反馈学生对正义的认识,可为后面的教与学做准备,及时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活动3:情境拓展思维(通过设置情境,拓展对正义的认识)。
1.投影蒋庆及其事迹,设问: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
2.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为什么?
归纳总结: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思考、总结:什么是正义?你如何理解正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4: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有学生想,自己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局长,那么自己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
放映:我校校运会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录像。
讨论:校运会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如何体现正义的?身边可以做的正义的事还有哪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体验正义就在身边,能自觉践行。
讨论、发言:正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归纳总结:正义可体现在思想、行为和制度等方面。
活动5:畅所欲言,反馈效果。
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
设问:你能列举出一些体现正义的制度吗?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制度?
分组讨论、总结:我国的制度怎样体现正义?
设计意图: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与拓展,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活动6:澄清错误,科学理解。
设问:
1.多劳多得与交纳个人所得税矛盾吗?为什么?
2.对一些贫穷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是正义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总结:了解正义与正义制度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让学生对正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讨论、发言:正义的制度与公平有何关系?
分组讨论、总结:正义的制度与公平的关系。
课堂小结:
1.科学归纳对正义的理解。
2.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分组讨论、总结:对正义比较全面的理解。
链接与延伸:朗读马丁神父的悔恨诗。
思考、发言:这首小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知识的延伸可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
总结: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做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
【蒋庆事迹】
崇高的品德 伟大的人格
蒋庆,一名基层法院的女法官,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豪情壮语。那么,为什么生前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身后受到组织的肯定和表彰呢?我想,主要是她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蒋庆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 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案件,没有一件错案。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她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审判岗位上16年,从来没有当事人反映她有不廉洁的行为,从来不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任何礼金馈赠。她住的是不足60平方米的单位旧公房,是她和丈夫自己动手搞的装修。有许多老板、包工头主动找上门来,向她提出帮助装修,都被她谢绝了。
蒋庆“六亲不认”。她的姐姐受人之托,打听一桩案件何时下判,她硬是把姐姐给“顶”了回去,从此亲戚朋友们都不敢再向她打听案件上的事。她获得的雅号“蒋铁锤”,就能说明她铁面无私、刚正不阿,有着追求正义的坚定信念。
作为一个女人,一生中可能只生育一次,但作为一名法官,一生中可能要开成千上万次的庭。可她出差在外,为了急着赶回院里开庭审理案件,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怀着5个月身孕,就在火车上整整站了13个小时。
“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这是蒋庆抄录的人生格言。这“九个不可”是蒋庆朴素而又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她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体现。
对于蒋庆,我满怀敬意。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榜样是高不可攀的。她的事迹中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她是雷锋式的英雄,像一颗闪光的螺丝钉,默默无闻,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五)教学空间的开放性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打破初中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狭小封闭的空间限制,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和自然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注重学校环境的建设、良好校园氛围的培育、多媒体教室的设立等十分重要,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也能让学生汲取到更实际有用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的开放性
对于探究活动的任务,用一节课是不可能完成的,经常存在问题还未解决而仓促下课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行分组,合作探究尚未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展示一则带有一定开放性教学特点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案例。
“和朋友在一起”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认识朋友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意识,乐交诤友,不交损友,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友谊的力量”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友谊的价值和力量,并懂得友谊对个人的重要影响,才会重视与同学、朋友的交往,并树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的思想意识,故将此确定为本课重点。而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年纪尚小,对朋友的价值与友谊对个人的重要影响缺乏相应的认识和体验,所以理解尚有难度,故将此确立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1:课前小调查。
1.在你上小学和幼儿园之前,有了高兴的事或不顺心的事,首先想告诉谁?
2.当你上中学以后,遇到这样的事,又会想到告诉谁?
3.现在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绝大多数同学都提到最愿意把自己高兴或不顺心的事告诉朋友。就这个问题,我对初中一年级(2)班的学生做了调查,请同学们看这张饼状图,结果也是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严正的朋友。”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如此重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和朋友在一起”。
(二)学习新课
活动2:写一写你对朋友的理解。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朋友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有同学认为朋友是在困难中一定帮助自己的人,有同学说朋友是值得信赖的人,还有同学说朋友是关心自己、可以分享秘密的人。同学们说得真好,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都有切身的体会。我国古人也很重视朋友,并把朋友划分为许多种。
石友:情谊坚贞的朋友。
死友:交情深笃、至死不相负的朋友。
挚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素友:真诚纯朴的朋友。
益友:于己有帮助的朋友。
诤友:坦诚相见、直言相规的朋友。
古时候的幼儿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也对友谊进行了分类,如“金兰之交”“莫逆之交”“忘年之交”“刎颈之交”“总角之交”,同学们知道相关的典故吗?知道和哪些历史人物有关吗?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同学们一定对朋友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么请同学们写下自己好朋友的名字,并分享你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活动3:说一说我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教师:一些同学分享了他和朋友之间的故事,老师也想分享老师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悟,师生共同分享,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我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朋友对我们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小组讨论分析,并选出代表发言。
活动4: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说说朋友在生活中为何如此重要。
设计意图:生生互动,给所有学生表达观点和看法的机会。
教师:各个小组的发言都很精彩。可以看出,因为朋友,同学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因为朋友,同学们学会了更好地与人相处,享受到了交往的快乐;也因为朋友,同学们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下面,我出一些名言警句,同学们判断一下朋友对我们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PPT展示1:
傅恩曾说:“友谊使喜悦倍增,悲哀减半。”朋友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PPT展示2:
古人云:“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影响品德修养。
PPT展示3:
《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朋友影响学习学问。
PPT展示4: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朋友促进我们不断地反省,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教师:由此可见,朋友对我们是多么重要。西方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种人。”正如希里斯博士所说:“友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年轻人忽视他身边的朋友时,其成功机会就会大打折扣。”希望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交友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呢?
活动5:思考,我们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教师: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此做过表述,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来听听于丹教授的讲解吧(播放视频,学生观看)。
教师:我想,于丹教授的讲解一定对同学们有所启发。与正直、诚信和见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希望同学们多结交这样的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朋友最难能可贵,魏征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那么,他是谁的朋友呢?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朋友。哪位同学能讲讲他们之间的故事?
学生:……
教师:魏征堪称唐太宗李世民的诤友。所谓诤友,就是能直言不讳指出你的缺点和不足的朋友。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多听取别人特别是朋友的建议,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希望同学们广交这样的朋友。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朋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朋友对我们的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希望学生乐交诤友,不交损友,在友谊的滋润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地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设计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已有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友谊的认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补充了我国古人与《幼学琼林》对朋友的分类,并通过相关历史人物,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一系列名言警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与组织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时代发展所需。然而,要想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与实际价值,教师就需要准确把握初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向生活化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等。只有了解了教情与学情,才能全面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走向,为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做好充足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