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育鸿学校 孟 娟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增长知识、体验情感和养育人性的圣殿。
新课程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本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授《悯农》这首诗时,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自主制定教学目标
(1)师问:今天,大家要自学一首古诗,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2)学生小结,教师帮助理清顺序,最后归纳出:
①了解作者(姓名、朝代、背景);
②正确朗读;
③理解语意;
④明确中心;
⑤感情朗读;
⑥熟读成诵。
这样,每位学生既明确了学习古诗都应掌握哪些方面的内容,而且也为其自学提供了学习步骤。教学目标的制定尊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同时,这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法的渗透。即便在生活中进行此方面的学习,学生也不会再感到盲从。
第二步: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鼓励其独立学习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提示自学的途径,例如:
(1)了解作者可以查相关资料。
(2)生字的字音及不理解的字词句要看注解;也可以查资料。
(3)要勤于思考,敢于质疑。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会有更加深刻地体验,同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学习过程中,锻炼能力,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其积极思维。
第三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采用形式:
(1)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疑难。
(2)利用学生质疑中有价值的问题,集体共同探究。
不论是小组内交流还是集体探究,都是为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疑难。在某种意义上讲,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教师得到了解放。让课堂教学中不仅存在师生互动,更体现了生生互动,真正将学习的权利还于学生。
例:当有学生提出不理解是诗的最后两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时,马上有同学愿为其解决问题。结果帮者使问者得到满意的解释而高兴;问者的感谢又令帮者感到快慰。这不仅是一种知识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合作精神的培养。(www.daowen.com)
例:学生的质疑有助于教学过程顺利、自然地进行,从而体现教是为学服务的宗旨。提出问题:“为什么农民收了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呢?”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究,恰恰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写诗的意图。
处理方法:运用学生已有感知体验,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及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
学生这样理解:
(2)在老家,我看到那些农民下着大雨还要跑回田里保护庄稼。
教师小结:是呀,农民在春天里播种下了希望,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辛苦劳动,好不容易盼到秋天丰收了。然而因为有地主、贪官的剥削,他们的粮食已所剩无已。
出示填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满腔痛恨)。
此时,学生们已完全融入诗的意境之中,甚至有的学生眼睛里噙着泪花。朗诵时,他们打开了情感的闸门与作者产生共鸣,重音自然突出。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民犹饿死。
诗读好了,及时受到老师的表扬。朗读比赛的形式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熟读成诵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
第四步:突出个性化的精神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学习完古诗谈收获时,学生纷纷说道:
“我会读,会讲《悯农》这首诗了”。
“我能读得更有感情了。”
“农民种田真辛苦,今后我不会再浪费粮食了。”
“我觉得比那个时候的人生活得幸福多了。”
这些发自学生的肺腑之言,不但很好地为整堂课做了总结,而且确实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有所收益。这不正是主体性的体现吗?
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一种未有过的轻松和愉快。整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从而体验情感,表达情感。有时我感觉自己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虽然自己没有说些什么,但学习的目标都顺利完成了,学习的气氛、效果比传统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省时省力多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和验证。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因为现代儿童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应该让他们的才能在生活中得到展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获得成功,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他们就会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新课程是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场攻坚战,决不是更换教科书,更不是课程内容的修修补补,而是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在不断反思和调整中推进新课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