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独具箭术的匠人:成为市场研究的专家

独具箭术的匠人:成为市场研究的专家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所有的资格证囊括在手,并不是优秀的“专家”,顶多是一个“博士”。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匠人”,就得有一些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强项。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尧咨的射箭能手。有一次,他在人前表演箭术,十只箭全都射在同一位置,众人纷纷叫好,陈尧咨也很得意。当时,他对香港的市场并不熟悉,一直在多方打听商业消息,分析行情,在百货商场、街头巷尾的人群中寻找切入口。

独具箭术的匠人:成为市场研究的专家

女孩D是英语专业的科班生,毕业后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职员。刚入职时,主要是负责一些邮件的回复,撰写中英文合同、数据统计、收发传真等事务性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工作相对还算轻松,她对此也颇为满意。

几个月后,D处理工作已经游刃有余了。领导看她空闲时间多,就让她负责管理人事档案仓库保管及其他行政事务。D的心态很好,觉得这些都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就全都接受了。临近春天的时候,公司的前台辞职了,老板以当时不好招人为由,让D暂时去做前台。原本,做几天前台也没关系,可没想到这一干就三四个月。D还发现,老板根本没有打算招新人,而她却要担任前台、行政、后勤、人事、库管等一系列的工作,而薪水却没涨。

带着不甘和不满,女孩D提出了辞职。她觉着,凭借自己“多角色”的工作经历,重新找一份好工作并不难。可真到了应聘时,那些好职位并不青睐她,她找到的还是跟以前差不多的事务性工作。

在跳槽越来越普遍的今天,像女孩D这样的情况挺常见的,转战于各行各业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表面上看真的是“什么都会”,可真把一个要紧的职位交给她,却未必能做得好。这样的“全才”在职场上并不受青睐,含金量也不高,因为它的“全”涉及的都是一些工作内容简单、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入职门槛低、竞争激烈。

惠普公司前CEO奥菲丽娜说:“人生是一个不断剔除枝叶、走向主干的过程。”

过多的枝叶会影响我们成为参天大树的进程,成为专业型人才才是现代职场的生存法则。眼皮太活,朝三暮四,东一榔头西一棒,耐不住性子在底层进行专业能力积累,抱着投机侥幸心理,到头来都只是光开花不结果。况且,现代社会的分工愈发明确,岗位也愈发细化,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很难成为一个什么都懂的全才。倘若各方面都是涉猎,就缺乏了专注力,工作做得越杂,最易导致的结果就是做什么都不到位。

企业真正需要和欢迎的人,应当是具备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人。这就好比一位技术领域的工程师,他在游戏软件开发方面堪称“大匠”,与此同时,他的英语也很好,写作表达很强,可以将自己的工作经验转化为文字,作为经验给同事培训,那么这样的人才绝对是受企业欢迎的,他可以在技术领域给公司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样也具备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资质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专才呢?

在这里,我希望大家先规避一个误区,那就是别把资格证“太当回事”。有一个男生从读大学开始就迈进了考证的队列,英语口语证书、导游证书、会计证到毕业的时候全都拿到手了。本以为这样就能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结果却跟其他同学一样,兜兜转转没寻觅到合适的岗位。

把所有的资格证囊括在手,并不是优秀的“专家”,顶多是一个“博士”。常识不代表卓越,就像“十万个为什么”不代表研究能力;知识不是摆设,不是徽标,而是行动的工具。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匠人”,就得有一些自己有而别人没有的强项。

拿破仑·希尔说过:“专业知识是这个社会帮助我们将愿望化成黄金的重要渠道。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获得更多的财富,就要不断学习和掌握与你所从事的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论如何,你都要在你的行业里成为一等一的专才,只有这样,你才能鹤立鸡群,高高在上。”

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认准一个方向,专注地做下去,达到精通的状态。

巴黎一家五星级大酒店里有个小厨师,长相憨厚老实,谁说什么,他都照单全收。这小厨师没有什么特长,做不出那些能上大场面的菜,所以一直都给主厨打下手。不过,他会做一道非常特别的甜点,就是把两个苹果的果肉都放进一个苹果中,那个苹果就显得特别丰满,但从外表上看,完全看不出来是两只苹果拼起来的,就好像天生长成的一样,且果核也被巧妙地去掉了,吃起来别有一番味道。

一位长期包住酒店的贵妇人无意间发现了这道甜点,尝过后非常喜欢,就特意约见了这个小厨师。该贵妇人长期包了一套最贵的套房,一年里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这儿度过,可她每次来都会点那个小厨师做的甜点。

酒店里每年都会裁员,经济低迷的时候,裁员的力度就更大。然而,那个憨厚的小厨师却每次都能幸免,外人总觉得他是有背景的。后来,酒店的总裁告诉小厨师,那个贵妇人是他们的VIP客户,而他也是酒店里不可或缺的人。(www.daowen.com)

何谓不可取代的人才?并非取决于他所在的岗位,而取决于他本身是否有精湛的技能。这份技能的锤炼,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日复一日地打磨,像海绵一样广泛摄取这一行业的各种知识,在所感的行业中深度发展,在光阴岁月中塑造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学习某种技能时,我们经常会说到四个字——“熟能生巧”。熟能生巧,源自一个典故。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陈尧咨的射箭能手。有一次,他在人前表演箭术,十只箭全都射在同一位置,众人纷纷叫好,陈尧咨也很得意。这时,他旁边的一位老者不以为然地笑了。陈尧咨觉得奇怪,便问老者:“您看我射得怎么样?”老人摇摇头,说:“我不会射箭,你射箭只是手法熟练而已,没什么了不起。”

陈尧咨很不高兴,追问老者为何这样说?老者没有答话,从身旁拿出一个油葫芦,倒出一勺油,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把这勺油高高举起,将油穿过铜钱的方孔全都倒回葫芦内,而那枚铜钱上竟然没有沾一滴油。老者说:“我没什么本事,只是卖了几十年油。我倒油和你射箭一样,只是手法熟练了一点而已。”

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论箭术,陈尧咨是行家;论倒油,老者却也是大匠。他每天做的就是来回倒油,在外人看起来似乎还有点无聊,但就是这件事,他却做到了非常专业的水准。尽管他自谦地说熟能生巧,但我们都知道,不是每一个卖油的人都能做到他这样。

由此可见,专业无处不在。很多人不一定是所在领域内学历最高、职称最高的人,但却能够通过不断进取的态度,做好每天重复性的工作,继而达到超越他人的程度。专业不一定非要专家才能完成,每个人尽心尽力地追求,朝着高标准努力,都能够达到专业水准。

1968年,34岁的曾宪梓决定在香港创业。当时,他对香港的市场并不熟悉,一直在多方打听商业消息,分析行情,在百货商场、街头巷尾的人群中寻找切入口。最后,曾宪梓把注意力放在了领带生意上。那时候的香港正流行穿西服,上到商界政要,下到平民百姓,都会穿一身西服在身上,而领带也就成了紧俏的商品。不过,香港市场的领带多半都是进口的,很少有本土的,曾宪梓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曾宪梓当时的创业资本只有6000元。在出租房里,他用帘子将房屋一分为二,前边做工厂,后面做住所,没有钱雇佣员工,就自己买了台缝纫机操刀设计、制作。就这样,他的一人工厂成立了,经过数天的艰苦奋斗,第一批领带终于问世。他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辗转于大街小巷,推销自己的产品。没想到,根本没有人认可,他的领带无论是布料、款式还是工艺,都跟进口领带相差甚远,入不了买家的眼,勉强说要的开出的价格也让他难以接受。

这样的结果,让曾宪梓意识到了一点:想靠低档产品迅速打开市场行不通!在香港,没有谁喜欢低档货,人人都以身着名牌为荣。他当即决定,要做就做到专业水平,生产香港市场最一流的产品。

他走遍各大商场,买了数条名牌领带,将它们细心拆解,一针一线、一丝一缕地研究。生物专业出身的他,甚至还用显微镜来观察领带纹理的变化。研究完制作,他又开始研究不同面料的选取、颜色的选择、领带与西装的搭配,以及各国人民的不同喜好。

一段时间过后,曾宪梓花费高价买进一批法国最好的面料,开始了他的专业设计。几天过去后,他把自己制作的4条领带拿给一位行家看,那行家一口咬定,这绝对是国外进口的高档产品。这下,曾宪梓心里有了底。他靠着这些高档产品,以低于进口货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订单也开始陆续增多。随后,曾宪梓为自己的领带创立了一个响亮的牌子——金利来

从低档产品遭拒,到精致产品的成功,曾宪梓用他的经历证明了专业的重要性。无论是创业还是在企业中工作,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都想得到更好的发展。但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最重要的就是能力!

业务技能精湛永远是做好本职工作的要件,也是竞争中的王牌。无论你目前的职位和工种是什么,只要你具备和工匠一样钻研的精神,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一样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

世界级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专业主义》一书中写过:“未来社会竞争的加剧,将促使个人、团体、企业越发地走向专业化,而非专业化的工作将逐渐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提升专业技能?如何更好地为顾客、为公司、为社会服务?唯有不断向专业化靠拢,才能打造不可替代的自我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