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跟一位颇有名气的女编剧聊天,她说这两年身边不少做文字工作的人都转行做编剧了,原因是觉得这个行业比较赚钱。可问及那些转行的人在编剧方面做得如何,有没有突出的成就时,听到的却是不怎么乐观的答案。
她跟我讲,有一个做广告文案的男生朋友,入行三年,文案写得还是不入心,对市场趋势、客户心理的把握,都欠点火候。有时,做领导的也难免会说他两句。这男生心气很高,自诩不凡,听不进去批评,就常常跟她抱怨,说做文案薪水太低,自己根本不屑这份工作。
说得多了,他的心就更浮躁了。终于,在一次挨批后,他果断辞职,转行做编剧。刚踏上这条路,处处碰壁,一来没什么经验,二来创意和文笔都不够出彩,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找到合作单位。后来,男生觉得自己应该去进修一下,就开始去北影上课,光靠手里的那点儿积蓄,不足以支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无奈之下,他只得重新拾起老本行,又找了一家公司做文案,业余时间去上课。如今,又两年的时间过去了,他还是没什么像样的作品出来。
其实,这位女编剧也是做文案出身的,但因为本身喜欢写作,业余时间就一直撰写小说。做这件事时,她没有任何的功利心,完全就是出于热爱,觉得写故事是一件挺幸福的事,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少了对利益的追逐,她完全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这也使得她的小说读起来很吸引人,情节构思巧妙,文笔平实入心。
她的第一部小说写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反复修改。后来,有朋友建议她,把写的东西发到网上,跟网友们分享一下。她尝试着发连载,没想到竟真有不少读者追捧,关注的人多了,就引起了一些出版商的注意。她顺利地跟出版界一家公司签了约,后又签了影视版权。
外人总觉着,她看起来似乎没怎么费力,就凭空多了一个人气编剧的头衔。可作为了解她的朋友,我是知道的,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如今,她已经撰写了四五部经典的剧作,在业界颇有名气。
回想起来,觉得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一心想赚钱、投身编剧行业的男生,挤破了脑袋也没能如愿,而无心插柳、专注于创作的女文案,最终却戴上了知名编剧的皇冠。这说明什么呢?很多时候,野心无法成就我们的,热爱却可以。
专注的动力,第一就是热爱,热爱所做的事本身,胜过这些事带来的名利财富。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一个人工作的绩效与两个关键词有关,一个是“心流”,另一个是“专念”。顾名思义,“心流”即爱,因为只有热爱才是你最好的老师,才是真正激发内心强大动力的源泉;“专念”就是专一,专注的力量。
台湾女艺人张艾嘉,年轻的时候任性不羁,过得轰轰烈烈,在人生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游刃有余。她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满足,而是落落大方地承认:“我很幸福,而幸福的秘诀是,不贪婪,永远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所做的事情。”
青春年少的时候,很少有人说张艾嘉是美女,而她上镜的机会也很少。最窘迫的时候,每天只有几块钱可支配。可在那段日子里,她没有消沉,而是趁机了解自己,思考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她觉醒了,发现自己不止喜欢表演,更喜欢幕后的东西。她总是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再大的辛苦都值得。
以前我总好奇,那些跑完马拉松全程的选手,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体力,才能支撑到最后?可后来,听到一位选手说的话,才彻底懂得,他们不是在咬着牙硬撑,而是内心对这项运动的喜爱给了他们驱动力,所有的坚持都源自这份热爱。那种感觉,就像是“把自己的全部热情赌在工作上,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不会累”。
再说叶嘉莹教授,她把七十年的岁月都献给了三尺讲台,即便到了耄耋之年,还能站在南开大学的讲台上,整整两个小时不喝一口水,有声有色地给学子们讲述诗词国粹。支撑她的是什么?当然是对国学、对讲授的热爱。
是的,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找到乐趣;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全力以赴;只有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才能不觉疲惫。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写过一首《先知》,用它来诠释“热爱”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一切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合为一体。
什么是带着爱工作?
是用你心中的丝线织成布衣,仿佛你的至爱将穿上这衣服;是带着热情建筑房屋,仿佛你的至爱将居住其中;是带着深情播种,带着喜悦收获,仿佛你的至爱将品尝果实;是将你灵魂的气息注入你所有的制品,是意识到所有受福的逝者都在身边注视着你。(www.daowen.com)
心理学研究表明,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以后,就不再具备诱惑力了。我有一位专门做木雕的朋友,如今生意很红火,但在生意惨淡的时候,他也没想过放弃。他说:“我做木雕不只是为了赚钱,比这行更赚钱的工作有很多,但我喜欢这件事,做一辈子也不腻。”
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回答更明确?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比生计更可贵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让生命变得更丰富、更有价值。这也是马斯洛层次理论里所讲的,人生的追求不只是满足生存的需要,还应当有更高层次的需求,用在工作这件事上,无疑就是:你当有比薪水更高的目标。
放眼望去,各个领域中的精英人士,无疑都是有高追求的人。倘若你问他们,在没有优厚薪资的回报下,是否还愿意从事现在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绝对愿意!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
比如比尔·盖茨,他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66亿美元。如果他的家庭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也要466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可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还有名导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他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虽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但也足以让他在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可他还在不停地拍电影。
试问:他们都只是为了钱么?他们已足够富有,支撑起奢侈的生活,他们为什么还要如此努力?对此,萨默·莱德斯通是这样说的:“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
看到了吗?是自我实现的欲望,给了他们持久强大的热情,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这种热情不同于被薪水驱动带来的瞬间激情,它是一种能够穿越万难,可以在外界喧闹嘈杂的时候,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做事的超凡境界。
对多数人来说,或许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没关系,但我们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努力的第一步,就是重新认识工作的价值,不要再说“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只要对得起薪水就行”、“又不是给自己干”的话。切记,金钱只是多种报酬中的一种,秉持一颗热爱工作的心,积极地去挖掘自身的潜能,你会收获比预期更多的东西,包括金钱。
那么,当身心俱疲、激情不再的时候,如何才能重新唤出对工作的热爱呢?
1.找寻自己在工作中的价值
邮差弗雷德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他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投递邮件,就是因为有太多客户对他的服务认可,他们的信任成了弗雷德工作的动力。日本的那位南极料理人,看到考察队员吃了自己制作的美食,焕发出对生活、对工作的热情,这无疑是给他最大的鼓励。对我们来说,找寻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保持持久的激情。
2.分阶段地给自己确定目标
工作的成就感和动力,源自出色的业绩和精湛的技能。你做得好了,才会赢得他人的肯定与尊重。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掘工作的魅力,不断地征服它,将自己带入更新的境界。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是其他东西无法给予的。
3.尽量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
这个多变的时代,诱惑无处不在,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保持平常心非常重要。工作中总会有一些不如意,所以要尽量创造条件,让自己快乐,从而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学会适当地割舍,不能什么都想要。心境平和了,才更容易做得专注、长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