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里尔,生于维也纳,活跃于伦敦,一生都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陶艺。
从20岁开始,露西·里尔就在维也纳工艺学校学习陶艺,23岁在维也纳成立自己的陶艺工作室,一步步成为顶级陶艺家。直到88岁第一次中风,她才不得不停止工作。她用一生的时间去做陶艺,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年。
从一个美丽的女孩,到满头华发的老人,照片里呈现出的是岁月的印记,但露西·里尔专注和清澈的眼神,却始终未变。她的专注和坚持,甚至已经浸润到了生活中,就连跟朋友聚会,一次只约见一人。她说,这样才能专注于跟别人谈话。
露西·里尔的作品,看似平静如水,但都散发着异常澎湃的感染力。她的理念是:“所有的一切都无须被附加太多,那些陶碗如此,生活也如此。”俨然,她有的不仅是匠人的手艺,还有一颗心无旁骛的匠心。
《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有一句话:“痴于艺者技必精,痴于书者书必工。”意思是,对技艺专心致志,技术就精通;对书法专心致志,书法必然漂亮。任何一个渴望有所成的人,都必须要学会专心,多方下注只会浪费精力,到头来一无所获。
现代职场人最需要学习的,就是工匠身上的“专注”精神。
什么是专注?说起这个词,很多人都觉得老生常谈,但实际真正理解的却不多。专注是一种境界,是必须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去实现个人的目标。受到挫折、诱惑的时候,能够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眼前,我们所看到的职场现象是什么样的呢?心浮气躁、朝三暮四、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很多人问过王永庆,他为什么会成功?
王永庆说:“其实成功最基本的就是要全心投入、专心专注,唯有如此才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才能克服浮躁,忘记艰辛和烦恼,这时工作带给你的不仅是业绩和回报,还有智慧的灵感和潜力的迸发。人生多由挫折和困顿构成,而工作蕴含着一种改变的力量,它能帮助你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给人生带来喜悦和希望。”
很多人问扎克伯格:“你为什么每天总穿着同一件T恤?”
扎克伯格说:“我有许多长得一样的灰色短袖T恤。我想让生活尽量简单一点,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这样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事情上。我真的很幸运,每天醒来都能为全球逾10亿用户服务。如果我把精力花在一些愚蠢、轻率的事情上,我会觉得我没有做好我的工作。”
从这些当代成功巨匠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专注的力量。人的欲望和涉及面多了,心思和精力就会分散,内心的志向就会被遗忘或衰退,而志向和目标不明确就使自己变得糊涂,自然很难成就事业。想起学木匠的那些师傅,最初都是学拉大锯,一拉就是两三年。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事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久来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心平静下来,去掉急功近利的浮躁之心。
专注,其实有两层含义。
从广义上说,是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行业、一门技术。毕竟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穷尽全力往往也很难掘得真金。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专注于一个专业,朝着一个目标做精、做深,比那些多才多艺的人更容易做出成绩。
从狭义上说,是专注一件事,认真不分心。
对职场人来说,前者更倾向于对人生和职业的规划,而后者更倾向于做事的方法。
在此,我着重谈谈后者。卡耐基在对100多位在其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成功人士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个事实:成功人士都具有专注于一件事情的优点,最起码在一段时期里要专注于一件事情。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第一,不要把精力同时集中在几件事情上,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一个时期只设定一个重点。思考最大的敌人就是混乱,把心力分散在太多事情上,会降低效率。把一件事情出色地完成后,再去按照轻重缓急的顺次解决下一件事。如此,便不会因为事务繁杂,理不清头绪,顾此失彼。
第二,在同一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现在的社交软件种类繁多,很多人坐在工位上的第一件事,不是查看工作计划,而是打开社交软件和网站,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或是一边工作一边聊天,晃晃荡荡一天就过去了,工作效率很低,甚至完全游离在工作状态之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排除所有的干扰因素,抵制任何分散注意力的东西,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你的任务。待完成了手上的工作后,再花十分钟来休息,此时不妨换换思路,看看网页消息、处理邮件等。(www.daowen.com)
法国哲学家福柯在写给儿子的信中,有一句话很打动我,在此与大家共勉——“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把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在许多事情上。人的时间、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累,多半都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心累。若能像匠人一样,专注、细致,所有的想法都围绕着一个点,不去思考与之无关的任何东西,那自然就能收获一份平心静气。
身边的一位朋友想创业,从十年前开始到现在,他尝试了有四五个行业,却都赔了。春节前的朋友聚会上,听他感叹道:“这个社会想自己做点儿事情太难了,没大量资金,也没有好的机遇。”说这话时,一脸的沮丧。
我想,不只是独自创业,求职就业也有类似的情况。很多年轻人参加工作后,总是跳来跳去的,从业的领域跨度非常大,有的是怀有什么赚钱做什么的心理,有的是受了点挫折委屈就想逃避,总觉着换个地方一切都不同了。
这些问题,就跟那个挖井的漫画里诠释的一样:凿了几米不见水,就换个地方凿,眼看水就要出来了,又放弃了。折腾了N多次,筋疲力尽了,也没见到清冽的井水,就得出结论说,这片地不可能挖出水。其实呢,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凿浅井,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凿一口深井。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样的标准听起来似乎并不高,可要真正干好一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艺术界的前辈,六小龄童先生,他可谓是将一生都奉献给了《西游记》。提起他塑造的那个深入人心的“美猴王”形象,他说了一番非常感人的话:“一生做好一件事,而把一件事做好的前提,则在于坚持,硬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升。”
日本有一家叫哈德洛克的公司,他们生产的螺母号称永远不会松动。就日常生活来说,螺母松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但若碰上了一些重要的项目,或是用在特殊之处,螺母松动很可能会酿成大祸。
哈德洛克的创始人若林克彦,当年还是一个小职员的时候,曾经在大阪的国际工业产品展会上,看到了一种防回旋的螺母。他特意带了一些样品回去研究,发现这种螺母是利用不锈钢钢丝做卡子来防止松动的,结构复杂,且价格高昂,还不能保证完全不会松动。
能不能研究出一种永远不会松动的螺母呢?这个问题让若林克彦寝食难安。突然间,他想到了在螺母中增加榫头的办法。想到了就行动,经过实验,他果然如愿以偿。不过,这种螺母结构复杂、成本高,客户对销售价格难以承受。若林克彦是个较真的人,在公司没有销售额的情况下,他自己去做兼职赚钱维持公司的运转。
其实,就在他苦苦坚持的时候,日本有多家铁路公司也在寻觅不松动的螺母。毕竟,铁路安全比什么都重要,价格都是其次的。就这样,若林克彦设计的螺母,得到了一家铁路公司的认可,并与之展开合作。由于产品质量非凡,随后有更多家铁路公司都开始找哈得洛克公司合作,他们的产品全面用于日本的新干线。
寥寥数笔就把若林克彦从创业到成功的过程写出来了,可在现实中,他从无人问津到广为人知,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他身上传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匠技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精雕细琢、锲而不舍的精神!
还有木村阿公,那个发明了奇迹苹果的老人。他的苹果不施农药,不用肥料,却比任何高级品种的苹果都甜;一个切成两半的苹果,放两年都不会腐烂,它只会慢慢缩小,最后变成淡红色的小干果。在此之前,也有人尝试过无农药、无肥料的栽培,但都尝试了四五年后就放弃了,而木村阿公却苦撑了11年。在这期间,他根本没想过收入的事,完全就沉浸在各种实验中。后来,木村的故事被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就叫——《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
回到现实中,有不少年轻人问我,在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到底该学点什么才更容易有立足之地?考律师,学会计,还是读MBA?
对此,我给出的答案是:读书的时候选一个好专业,踏踏实实地学点东西,打好基础,不要着急去做什么事。毕业后给自己几年的选择期,尝试着做几份不同的工作,找到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有些人按照我的说法去做了,可太侧重于“尝试”,三天两头的跳槽,忘了思考和选择。回头来跟我说:“老师,我到现在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您说的办法真的可行吗?”
对于这种怀疑,我要说明的是:尽管年轻是资本,可以有诸多尝试的机会,但这个选择的过程不要太长,最好不要超过28岁。唯有让自己练就“一技之长”,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拥有别人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成为强者,必须集中所有的时间、精力和技术做好一件事。尤其在最初的阶段,不要以赚钱为目的,也不要以出名为目标,而是要以成为某个领域中最顶尖的人作为标准。如果总是什么都想做,那往往什么也做不好。如果总是渴望拥有一切,那往往会一事无成。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父亲曾告诉他:“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去坐。”身处这个琳琅满目、四处都是“椅子”的世界,一定要认真思量,精心挑选,选最适合自己的那把“椅子”。
一旦为一件事疯狂,那么总有一天,你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