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级汉语体演文化课的优化方法

高级汉语体演文化课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们以“中美社交关系”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这两门课为例来阐述高年级汉语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一半是想要提高英语水平并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另一半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学生需要设计一份双语问卷,调查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文化行为和观念。

高级汉语体演文化课的优化方法

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南佛罗里达大学的汉语项目都以体演文化教学法为指导,都属于Walker(2010)定义的“汉语强化项目”,即在课堂内外都为学生提供用汉语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因此,学生通常从三年级开始就陆续进入到ACTFL定义的高级口语水平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应付一些复杂程度出乎意料的社交情景,交流的话题范围从与个人相关的话题扩展到社区性、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话题,语言形态特征也从成句表述上升为叙述和描述,即使那些不习惯与外国人交流的中国人也能理解他们的话语。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应达到ILR跨文化交际能力2级“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目的语社区的众多日常活动和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能够意识到人与人的文化背景间的显著差别并能相应地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有能力避开特定环境下的行为禁忌,如果出现由于文化误解导致的错误行为,也能够意识到并及时消除误解。

在这一阶段,去目的语社区实习或者工作应该是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但如果条件有限,学生只能在母语环境中学习,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课程形式,汉语课程的设计都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机会来运用他们学到的语言和文化技能。教学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教学环境,要将课堂内外的活动结合起来。

在这里,我们以“中美社交关系”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这两门课为例来阐述高年级汉语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中美社交关系

“中美社交关系”这门课最早由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系汉语项目开发。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中,一半是想要提高英语水平并了解美国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另一半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美国学生。该课程采用双师双语授课模式,一半时间由美国老师使用英语引导学生对美国文化开展讨论,一半时间由中国老师使用汉语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化开展讨论。两段时间截然分开,不允许出现汉语和英语混合使用的现象。在英语授课时间,中国学生是学习的主角,上台表演指定的交际任务,美国学生则在台下观摩记录,提供反馈,解疑答惑,或者亲自上台表演示范;在汉语授课时间,双方角色和任务互换。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围绕“关系”这一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而展开,比较中美两种文化在经营社会关系上的异同。课程按照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来组织:建立关系、发展和维持关系以及修复关系,在每个阶段,都设置具体的交际任务让学生练习。比如,在建立关系这个阶段,设置的交际任务包括初次见面、寒暄、自我介绍等;在发展和维持关系这个阶段,交际任务包括提出和接受邀请、寻求和提供帮助、送礼、请客、表达意见等;在修复关系这个阶段,可以设置处理冲突、解决矛盾、协商关系等交际任务。每个任务下面再给出具体的交际场景,让学生按照角色表演。比如,关于“初次见面”这个交际任务,可以有这样一些故事:

故事1:你是一名美国学生,要去中国留学。你刚下飞机,你在中国的寄宿家庭正在机场等你。

故事2:你获得了中国汉办的孔子学院奖学金,要在青岛大学参加为期一年的留学项目。今天你要去学校的留学生办公室报到。

故事3:今天是你去青岛海尔公司实习的第一天。你走进办公室,认识你的新同事。

有了这些具体的交际故事,学生就分组上台表演,其他学生在下面认真观察。每一组表演完毕,老师会请台下的同学对他们的表演,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给出反馈。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

“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这门课程最早由笔者在南佛罗里达大学世界语言系开设。与“中美社交关系”课相似,该课程也实行双语教学,注重学生语言和文化能力的同步提升。“中美社交关系”课上,学生以在具体场景中进行交际体演为主,侧重中美文化中具体交际行为的对比。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课则以文化主题为纲,以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分析作为教学内容,选择那些中美交际中最为关键而又容易引发误解的文化主题来开展教学,比如关系、友谊、谦虚、礼貌、隐私、好客、爱情、人情等。“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课程的学习材料都是来自目的语的真实语料,比如反映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或冲突的新闻故事或影视剧等。

课堂活动中,中美学生交错坐在一起。上课形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集体讨论、场景表演、辩论、口头报告等。学生课前要阅读指定的误解案例或者观看影视剧片段。上课时,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首先叙述这些误解故事或者复述影视剧情节,然后分组讨论这些文化误解产生的原因。老师在教室里走动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并总结误解案例中的文化概念在两种文化中的异同。另外,针对故事中涉及的错误的交际方式,中美学生还会为彼此示范正确的行为,彼此互相学习。

此外,该课程还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记叙自己经历过的或者观察到的跨文化交际误解故事,并就某一文化主题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展开社会调查,形成论文和口头报告,比如就中美大学生初次约会时的行为文化差异、打骂孩子在中美文化观念中的差异,或者中美金钱观念的差异进行比较。学生需要设计一份双语问卷,调查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文化行为和观念。除了问卷调查,学生还要走出教室,采访若干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一些问题做深度调查和挖掘,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中美社交关系”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这两门双语课程,在美国汉语教学界属创新之举,为在高级阶段开展行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www.daowen.com)

首先,将母语者引入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获得目的语社区母语人士反馈的良好机会。前面我们提到,误解之所以很少被人们意识到,是因为误解发生时,出于礼貌原则,人们不愿意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或者会将这种错误另作他解,讲究面子与和谐的中国人尤其如此。只有在相熟的朋友间或者教学环境下,学习者才可能得到直接的反馈。我们开设的两门双语课程给了学生一个面对面坦诚交流和听取反馈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问题和错误。对于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来说,他们不出国门就可以同一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而对于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也非常需要这样一门课程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美国大学中的中国留学生比例逐年升高。但是,一些调查表明,很多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美国文化,不知道如何与美国人交往,加上英语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很难融入周围的美国人社区,虽然身在美国,但生活圈子依然局限于中国同学社团中。因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能够和一群与自己年龄相当而又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美国学生面对面地用英语讨论美国文化,实在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因此,无论是对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彼此最好的老师。

其次,这两门双语课程帮助学生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堂上的互帮互助让这些中美大学生结成了朋友,成为了彼此文化的“向导”。有的美国学生带中国学生去美国人常去的餐馆和酒吧,带他们见识美国大学生的社交生活;还有的美国学生主动带中国学生去买车、考取驾驶执照等,或者带他们参加自己的球队。中国学生则教美国学生打牌、打麻将或者做中国菜,把他们带入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介绍给当地的一些华人社团组织,双方共同举办一些文化沙龙或者中国节日庆祝活动。除此之外,双方的交际还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扩展到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美国学生学会了使用微信,中国学生则注册了脸书账号。利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双方深入到彼此的生活中,进入到彼此的社交圈子里。中美学生在课下结成的友谊能够帮助彼此克服交际中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课上的发言和表演更加自由放松,给予反馈时也更加积极认真、畅所欲言。为了帮助学生在短短的十五周内增进彼此的了解,快速建立起友谊,老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交往机会和交流话题。例如,除了布置中美学生需要一起合作的课题作业以外,老师还可以号召学生在节假日组织聚会或聚餐等,或者在正式上课前请学生讲述他们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即将到来的假期有什么打算以及未来有什么职业考虑等。学生们在分享彼此生活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能力。

另外,这两门在高年级设置的双语课程也是对学生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总结和概括,能够为学生离开语言项目后独立进行跨文化交际做好铺垫。高级阶段的学生已经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和交往中积累了不少跨文化交际的故事,这些故事对于指导他们如何与中国人成功交际提供了宝贵的蓝本。但是,这些故事都是孤立的、零散的,彼此没有联系,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有的时候,这些故事似乎还彼此矛盾,让学生觉得很困惑。针对这个问题,“中美社交关系”和“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这两门高级口语课程将中国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和行为文化规范系统地组织起来,帮助学生把他们练习和经历过的故事整合起来,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语境下重新审视,明白故事之间的关联及其背后的文化理念,在未来的交际中可以举一反三地应用这些故事。

最后,由于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中国和美国的不同地区,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也千差万别,因此,学生能借此了解到文化在地域、民族等方面的差异,明白文化的复杂性,消除对文化的刻板印象。

注释

1 该数据来自NCOLCTL(National Council of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网站:http://www.ncolctl.org/。

2 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资源文化中心的李敏儒博士与笔者就这些观点进行过多次讨论,在此特别致谢。

3 该引用摘自Galal Walker教授的讲座。

4 具体情况:http://www.actfl.org/sites/default/files/pdfs/TLE_pdf/OralProficiencyWorkplacePoster.pdf。

5 具体情况:https://www.actfl.org/publications/guidelines-and-manuals/actfl-proficiency-guidelines-2012/chinese/simplified-characters/%E5%8F%A3%E8%AF%AD。

6 Galal Walker(吴伟克)教授及其团队编写的《中文:在文化中交际》(Chinese: Communicating in the Culture)系列教材,简称“CCC”。

7 这是课程表的中文翻译版本。为方便学生理解,一年级的课程表基本使用英文,二年级的课程表才开始使用中文。

8 这一教学材料的发掘和选择,系由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资源文化中心的李敏儒博士在考察了大量作品后做出的决定,由密西西比大学曾稚妮博士主编的该套教材也即将出版。作者就该教学材料与两位学者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