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对交际的五个要素的文化属性做了逐一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文化无处不在,影响到交际的方方面面。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透过这些表面相似的交际要素去理解其不同的文化内涵,不能透过母语文化的滤镜去解读,更不能将其与母语文化简单地对应。要理解这些交际要素内在的文化差异,需要对目的语文化长期的观察思考和身体力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本章第一节提出的五要素分析模型是我们探究跨文化交际误解原因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下面我们就用该模型来具体分析一个误解案例。
Jack是一个热情开朗的美国小伙子,他非常喜爱中国武术。18岁那年,他来到中国四川一家武术学校接受专门训练。Jack是那里唯一的外国人,他非常渴望能和中国人交朋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在那里,他认识了一个17岁的中国女孩凤英。凤英的家在山东农村,从小就在那里学习太极拳,她的太极拳打得非常好。几个月后,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慢慢变成了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训练、聊天,也一起单独出去吃过好几次饭。一天,凤英跟Jack说她要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要离开几天。聊了一会儿天后,Jack和凤英有了下面的对话:
Jack:你有男朋友了吗?
凤英:没有,我还太小。
Jack:真的吗?美国的高中生,十六七岁开始约会非常正常。
凤英:在我们队里,教练不准谈恋爱。
Jack:真的吗?但教练怎么知道呢?他知道又能怎么样呢?
凤英:Jack,我想我们最好还是只做朋友吧。我还太小,不想谈恋爱。
Jack:哦,是吗?我同意。
Jack说他根本没想到凤英会以为他喜欢她,听到最后才明白这是个误会,但他不想告诉她是她误会了,因为那样会让她很尴尬。于是,他就含糊地说了句“我同意”。这件事让他想了很久。从那以后,每当他和中国女生在一起的时候,他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的误会再也没有发生过。
仔细分析这个误解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交际的五个要素都或多或少对误解的产生起到了作用。
第一,交际双方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误解的产生。交际双方是中美两国的两个青年男女。异性之间说什么、做什么、如何交往才算是合适,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
首先,在美国文化中,在异性同学或者朋友之间,恋爱问题是个很常见的聊天话题;但在中国的某些地区,尤其是思想比较保守的山区,这个话题不仅敏感,而且暧昧,甚至属于禁忌话题。
其次,在美国社会中,异性同学一起出去吃饭或者单独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两个人就是恋爱关系;但在中国,异性同学如果在公众面前不避嫌疑,而且经常单独在一起的话,就会给别人造成两人在谈恋爱的印象,就像Jack后来回忆起的:
有几次我和凤英单独在一起聊天或者走路的时候,被我们的一些同学碰到了,他们脸上都会有些异样的微笑。不过我当时没有在意,我就是觉得有个中国朋友挺好的。
第二,两人的对话——台词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含义。
首先,“男朋友”一词的含义与英文中的“boy friend”并不完全对应。在美国社会里,婚恋观念更加开放,女性在婚前有过几任男朋友是比较平常的。因此,和某人是男女朋友关系并不一定意味着两个人一定就要走向婚姻或是很快就要结婚成家。但在中国社会中,对于大多数青年男女来说,一般当恋爱中的男女关系比较稳定的时候,双方才会互称男女朋友,这时候两个人离结婚通常也就不远了。甚至在一些比较保守的地区,“男朋友”等同于“未婚夫”。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婚恋观也逐渐变得开放起来,“男朋友”一词的文化内涵也在慢慢改变,与“boy friend”已经相差不大。但是凤英来自山东农村,思想观念还是相对传统的,她对和Jack的交往和谈话产生误会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Jack的问题“你有男朋友吗?”在他看来,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聊天问题,然而在汉语中,这句话经常被男方用来试探自己是否有机会追求心仪的女孩子。中国文化对于两性问题还是比较保守的,被人拒绝都会让人脸面上过不去。因此,中国男孩子喜欢用一种委婉的方式来投石问路,“你有男朋友了吗?”这个问题就经常被用来试探对方是否有意与自己发展恋爱关系。如果女孩子说自己有男朋友了,那么这个回答基本等同于拒绝,男孩子就会识趣地停止进一步试探,即使他明知女孩子说的并不是真的;如果女孩子说自己没有男朋友,就等于给了男孩子追求自己的机会,他们就有可能发展进一步的关系。比起直接询问对方“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这种委婉的方式给双方都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对男方来说,既获得了重要的信息,又避免了被当面拒绝而引发的尴尬;对女方来说,既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避免损害男方的面子。研究发现,保守的恋爱文化大多都沿袭这种婚恋传统:男方或者委托别人当中间人,或者自己亲自试探女方的态度,女方则采取欲拒还迎的态度来展示作为女性的矜持。(www.daowen.com)
再次,由于对“你有男朋友吗?”这个问题在不同文化中的理解,在后面的对话中,双方在误解的路上越走越远。凤英以为Jack要追求她,她觉得不合适,但又不愿意伤害对方的面子,所以一开始采取的是委婉拒绝的策略。她首先说“我还太小”,用年龄作为婉拒的理由,然后又说“教练不准谈恋爱”,用师长的干涉作为拒绝的理由。在中国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十六七岁谈恋爱属于早恋,老师和家长都不提倡,一旦发现,他们都会进行干涉,所以凤英说的这两点都是事实,也是常用的拒绝理由。然而,在美国社会,就像Jack所说的,十六七岁谈恋爱确实很普遍,同时谈恋爱属于学生的隐私,老师和家长一般也不会介入。由于不了解美国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凤英的话让Jack觉得非常新奇,所以在表达了自己的惊讶之后,他又陈述了美国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情况,并且用持续发问来表达自己的一连串疑问。此时,他当然想不到凤英是在拒绝他。而在凤英看来,在经过了两番拒绝之后,Jack依然不肯放弃,于是她只好明说,希望双方做普通朋友,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拒绝了杰克的“追求”,而Jack在听到这里时才忽然明白凤英误会了他的意思。在采访中,Jack说:
我不想直接告诉她是她误会了我,那会让那个女孩子非常尴尬,于是我就含糊地说了句“我同意”什么的,中断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不过事后,我觉得这个事情真的很有意思,我从来没有想到凤英会以为我要追求她。我们俩文化背景差别太大了,语言沟通都不是很顺利,而且我们俩手都没拉过,她怎么会觉得我会追求她呢?
下面我们用表格来展示凤英和Jack对这段台词的不同理解:
表1-3-1 凤英和Jack对台词的不同理解
第三,这个交际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山区的一个武术学校。众所周知,中国城乡之间、内陆与沿海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开放程度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城市及沿海地区因为中外往来频繁,人们对西方社会更加了解,文化思想也更加开放;而内陆偏远省份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闭塞,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深,思想仍然比较保守。因此,凤英之所以会对与Jack的交往和谈话产生误会,与四川地处内陆、民风相对保守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这个交际故事发生时,只有交际双方在场,周围并无其他人,这也是造成误解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的青年男女之间偶尔也会讨论恋爱话题,如果是在一群朋友或者同学之间,大家互相询问,这也是很常见的。这时,“你有男朋友了吗?”就是一个大家互相增进了解的问题,因为有他人在场,一般不会造成误会。但在这个交际故事中,因为没有旁观者在场,男方提出这个话题就显得非常敏感、非常暧昧,容易误导女方的解读。
第五,交际发生的时间也是造成误解的一个因素。这个故事发生时,Jack和凤英才认识了几个月的时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两个人还不是特别了解,两人的关系还处在熟人阶段,这种时候双方最容易产生误解。如果两个人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双方变得非常熟络、无话不谈,那么说话时就会畅所欲言、无所顾忌,不会拐弯抹角,也就不会引起那么多误会。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要素并非彼此独立,而是共同作用且彼此互相制约,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都会对交际的结果产生影响。以上面Jack和凤英的故事为例,如果凤英是来自中国大城市的姑娘,思想不是那么传统、保守,她可能就不会对Jack的问题过分敏感,将其当作是对自己的试探和追求;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那里的人们对男女之间的交往抱有更加自由开放的态度,这样的误解也许也不会发生;如果Jack和凤英聊天时,周围还有别的朋友在,凤英也不会多心;如果当时两人相识的时间更长一些,彼此更加了解的话,凤英就会明确地知道Jack对她并没有其他想法,那么提出这个问题也不会让凤英觉得别有深意。
另外,也不是在每一个交际事件中,五个要素都会起到同等的作用。有些误解的发生,更多是由于双方对角色的认知有差异,有的时候则是对台词的理解有所不同,或者是对说话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理解。在Jack和凤英的案例中,中美文化对男女交往的社会角色定位的差异以及台词所蕴含的文化含义差异是造成误解的主要因素,其他诸如时间、地点和观众等则属于次要因素。
注释
1 该数据出自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2016年门户开放报告》。
2 具体情况:http://www.pewsocialtrends.org/asianamericans-graphics/chinese/st_12-06-11_aa_chinese_pop/。
3 根据《韦氏词典》,“story”一词包含这样几个含义:过去的事情;对某事件的解释和说明;轶事;叙事文学作品;新闻文章或广播。在汉语中,“故事”一词的本义与“story”一词的“过去的事情”这一含义相符。
4 根据词典上的解释,“saga”一般指“一长串的描述、长篇的描述”;“theme”一般指“主题”。此处之所以将“saga”翻译成“情境”,将“theme”翻译成“理念”,是沿用了以往Galal Walker研究的中文翻译文章中的译法。
5 http://k.sina.cn/article_3317108650_c5b70faa0010010ot.html,新浪看点:《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让人大开眼界》。
6 该模型概括了话语交际涉及的八类要素:场景和背景、交际者、目的和结果、交际行为的形式和顺序、感情色彩、话语形式、交际规范和语体。
7 该案例来自曾颖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daf6670100doop.html。
8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07/24/c-132569251.htm,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7月24日,《中国游客那些招外国人皱眉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