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要素分析模型的提出及优化

五要素分析模型的提出及优化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语言人类学家Dell Hymes提出的SPEAKING模型6相比,五要素分析模型只保留了交际中的显性要素,去除了交际的目的和结果、交际规范两项隐性要素,同时将交际行为的形式和顺序、感情色彩、话语形式、语体一并归入“台词”的范畴。

五要素分析模型的提出及优化

人际交际是为达成特定的交际目标和意图而进行的社会性表演(Hargie,1997)。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人际交际至少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第一,人际交际不是无目的的随意行为,它要实现特定的目标。

Grice(1969)指出,总体来说,不管是言语交际还是非言语交际,人际交际的目的都是表达自己的意图并理解对方的意图。由于意图只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人们无法通过物理手段感知,只能借助于外在的具体符号来传达,因此现实世界的人际交际实际上是一个“编码—传送—解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说话者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行为对将要传达的意图进行编码,并通过一定的渠道传送到特定的受众那里,然后该信息的接收者对接收到的言语或者非言语代码进行解码来了解说话者的意图。理想的情形是,说话者对言语或非言语信息的编码和听话者对信息的解码完全一致,这样,说话者的意图就可以被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话者。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情况并不常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藉以传达和理解意图的具体符号,本质上并没有固定的意义,它的意义是由其使用者赋予的。如果听话者不理解或者错误理解了说话者赋予该符号的意义,说话者的意图就不能被准确地解读,而当听说双方的理解不一致时,误解就产生了。

第二,人际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要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

文化作为一个行为同化器,调整和规范着人们的所作所为,使其符合社会预期。Brislin(2000)认为,文化是大多数说同一种语言并住在一起的人们所分享的价值和观念,它世代相传并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人们从幼时起就开始进行文化学习。孩子们从他们的父母、老师、文化社区的权威人士比如政治家和宗教领袖那里学习这些价值和观念,并成长为被文化社区接纳的一员。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们从一些正面典型身上学到那些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文化行为,同时也从一些反面典型身上了解到那些不为人们所接受的行为并且对这些行为加以避免。由于文化习得多是人们通过观察周围环境以及与周围人交流等方式进行的无意识学习,因此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文化行为熟视无睹,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当来自其他文化社区的人们做出不一样的行为时,人们往往将这些行为视为对社会规范的违背。

第三,交际可以被视为一种表演。

表演原本主要用来指舞台演出。近些年来,这个术语频繁地被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文化学家借用来与人们的社会活动相类比(Hymes,1972;Bauman,1977;Hargie,1997;Walker,2010;Walker & Noda,2010)。那么,交际和表演有哪些共性呢?

首先,二者都发生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对于舞台表演来说,台词和动作必须在特定的场景中才能体现出其意义。交际也是如此,交际活动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人群中,交际的语境决定话语和动作的含义,而文化又决定着语境的意义。

其次,二者都需要有特定的角色、话语和动作。舞台演出的时候,演员要扮演特定的角色,做出事先排练好的动作,说出设计好的台词。他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总的行为模式都需要处于一个既定的框架下,否则,与他们配戏的演员将无所适从。而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也是在不同的场合中扮演着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来说话和行事。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些规定,其他人就无法与之正常交往。

再次,二者都需要展示技能并接受评价。舞台表演中,演员只负责在演出中展示自己的最高表演水平,而对演出效果的评判则掌握在观众手中。评判的标准是演员是否准确地刻画了自己的角色,言行举止是否合乎角色的个性特征。社会交际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在扮演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同时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的标准也是说话行事是否得体恰当,是否合乎社会对某个角色的要求。就像总有蹩脚的演员演不好自己的角色一样,人际交往中人们也常常遇到各种问题。

最后,二者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对于演员来说,他们要根据剧情需要,背诵台词并给台词配以表情和动作,在模拟的情境中一遍遍演练,直到自身与角色融为一体,才能表演得入木三分、传神到位。没有人天生就是演员,优秀的演员一定需要生活的积累和刻苦的训练。同理,不管是在本土文化还是目的语文化中,成功的交际者也需要积累多种知识并进行长期的训练。他们需要熟悉不同的交际情境,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学习和积累在不同情境中做事的文化规则和具体细节。(www.daowen.com)

Walker(2010)基于交际与表演之间的相似性,提出了交际行为的五个主要因素。他说:


社会生活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的表演构成的,每一特定行为的结构中都包括特定时间、地点、角色、台词和观众。


这五个要素借用了表演领域的概念,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抽象概括,总结出人们日常交际行为中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什么人、什么地点、什么时间、周围有什么人以及双方的言语及非言语交际内容。

与语言人类学家Dell Hymes(1972)提出的SPEAKING模型6相比,五要素分析模型只保留了交际中的显性要素,去除了交际的目的和结果、交际规范两项隐性要素,同时将交际行为的形式和顺序、感情色彩、话语形式、语体一并归入“台词”的范畴。这种分类较之SPEAKING模型的八要素更为简洁明了,也更符合对交际是一种社会表演行为的本质描述。

当用这五个要素去考察我们收集到的大量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案例时,我们发现,当交际双方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双方对同一交际行为中的五个要素的解读不会完全一致。这种差异导致说话者的意图被听话者错误地解读,跨文化交际误解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下图展示了一个跨文化交际误解发生的过程:

alt

图1-3-1 跨文化交际误解的发生过程

A来自X文化,他综合考虑了交际双方的角色、交际的时间、地点、在场的观众这几个交际要素后,对自己的意图进行了编码,选择了他认为合适的台词来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与此同时,来自Y文化的B也对处于同一交际语境中的交际双方的角色、交际的时间、地点、在场的观众这几个交际要素进行了综合的考虑。当B接收到A藉以表达意图的台词时,B对A的意图做出解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双方处于同一交际语境中,但由于A和B来自不同的文化社区,他们对这些交际要素的理解都深受自己本土文化的影响,他们对每个要素的解读并不总是完全一致(我们用斜体来表示这种差异),当其中的一个或者数个交际要素被误读时,就会导致A的意图与B的解读不一致,双方的交际误解由此产生。下面我们就依次对这五个要素进行分析,来观察文化是如何通过影响人们对这些要素的理解而引发交际误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