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关于麦奎尔“媒介—建筑”复合体的分析中,指出麦奎尔曾引用加塔利的“去疆域化”“去编码化”等概念。这一对概念是加塔利和德勒兹在《反俄狄浦斯》(Anti-Oedipus)、《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等著作中创造的。值得注意的是,德勒兹本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很多思想方法、研究立场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借用过来的。但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市场化体制下的商品生产过程不同,德勒兹资本主义研究批判的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欲望生产”(desiring production),据他自己说,这是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著名人物弗洛伊德、拉康(Jacques Lacan)那里借用来的,可以说,他是个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者。
关注欲望生产,是因为加塔利和德勒兹借鉴精神分析学的思想,发现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俄狄浦斯情结。如河海大学吴静指出的:“因为精神和社会生活的俄狄浦斯化所表达的正是一种被压迫的生活。这和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压迫是一致的。俄狄浦斯情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所指并不单纯是一种精神倾向或经济制度,而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权力结构,是霸权话语,它们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而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同一性。”[127]这也就说,时代的精神病症隐喻着社会的病症,从病症的分析来解析社会的病症,即权力结构和话语霸权对人的精神折磨和对生活的宰治。因此,必须要“瓦解主观(即欲望、利比多性的狭义概念)与所谓的客观(即社会政治经济要素)之间的屏障”。[128]
这种瓦解的策略就是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有时被翻译成“去辖域化”)策略。中山大学王晓升对此做了解释,加塔利和德勒兹从历史分析中发现,“原始社会中,偶然的、随意的(例如,文身)符号系统被整理为一个系统,或者变成一本书如经文,或者法律体系。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符码化还是专制国家的超符码化,其核心都是一致的,这就是要控制欲望生产之流(the flows of desiring production)”。[129]这也就是人性中的自然因素,欲望、性本能等,都被纳入了一套隐藏着权力控制的秩序(符号、文化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用市场化体制,以及“公理化”(axiomatization)价值和价格、资本、货币的操作模式,打破了这一套秩序,即去疆域化和去编码化,解放了人的欲望,形成欲望的生产,但又形成新的疆域化和编码化,“资本主义颠覆了所有的传统符码、价值以及束缚生产、交换与欲望的各种结构,不过它同时又以抽象的等价交换逻辑(交换价值)对所有事物进行了‘再编码(recode)’,将它们‘再辖域化’到国家、家庭、法律商品逻辑、银行系统消费主义、精神分析以及其他规范化制度当中”。[130]
如果从加塔利和德勒兹思想的本源来看,去疆域化和去编码化,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如黄文前指出的,在精神分析层面上,是将人的欲望从资本主义和之前的身体文化机制中,以及器官与对象的绑定中解放出来。从社会的层面来说,就是将人从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再编码化(recoding)和再疆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131]
由此,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再疆域化、再编码化,必须是上述感官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运动。如果没有对人的感官的固有感觉模式的打破、冲击,这种双重运动其实就缺少了人的本能欲望的基础。再疆域化必须首先是对感官的刺激、冲击和破坏,然后才是社会意义的建构。
我们以著名话剧《恋爱中的犀牛》中的一个场景为例,到尾声阶段,剧中女孩明明被蒙上了眼睛,坐在椅子上,男主人公马路在诉说:(www.daowen.com)
“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幻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时候发生了,我怎样才能让你明白我如何爱你?”
《恋爱的犀牛》是当代著名的话剧作品,编剧为廖一梅,导演是孟京辉,于1999年首演。故事讲述了动物饲养员马路爱上女孩明明,把她当女神,竭尽全力,充满激情地为她做了一切。在别人看来,男主角爱得偏执,缺少爱情中的理性,没有自知之明,不会计较有无回报。我们看男主角最后绑架了女主角,陷入疯癫之时,他的感受首先是感官的,在黄昏模糊的视线中,心目中的女神是清香的、湿乎乎的。这种感官的感觉和此刻他心中冲破世俗爱情的算计,说明疯癫的激情和献祭存在一致性。对于现场话剧的观众来说,这个为爱癫狂的男人,杀了自己饲养的犀牛,把犀牛血淋淋的心脏和自己一起献祭给自己爱情的场景,当然也是感官的震撼,随之则是心灵的震撼。由此,舞台间离了现实,建构和呈现了一个纯爱的疆域。
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是否存在着这种去编码化、去疆域化?以及再编码化、再疆域化呢?起码,在亚文化意义上是存在的。如青少年群体文化对于社会的碰撞、先锋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碰撞。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作品充满了繁复的色彩和迷幻感,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而她本人实际上也被人指称曾是精神病患者。[132]
案例13:再疆域化——深圳粉红表白地铁。2017年5月9号,在深圳开出了一辆全粉红色地铁,号称为“表白地铁”。车厢全部内饰为粉红色,主题是“表白”,有恋人之间彼此的表白,也有都市青年对这座城市的表白。地铁原来充斥了各种商业广告宣传的位置留给了大量网友在网络、社交媒体的留言,或讲述自己在这个城市的爱情故事,或讲述自己在这个异乡城市打拼的辛酸,或表达对父母的情感,也有对这个城市的衷心表白。这个粉色的空间,如同一个遥远的福柯式的“异托邦”,给都市青年们带来无限温情和莫大惊喜。在全国,乃至国际媒体上都引起巨大轰动。这就是德勒兹所谓的经典“再疆域化”“再编码化”,如前分析,全粉色内饰以巨大的感官冲击,首先解码了都市工作、生活空间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压制。而社交媒体众多参与者的“表白”,也是一次公众情绪的巨大释放,形成了社会空间的“再疆域化”,建构出了一个有趣的生活场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