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空间迷向与地铁导航坐标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空间迷向与地铁导航坐标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人在这种“超空间”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空间迷向”。[42]空间迷向是大都市生活必然发生的高概率事件和场景。如果说芒福德、麦克卢汉、鲍德里亚、拉什、麦奎尔、詹明信等人文学者,是从经验角度来探讨空间迷向问题。在容易“空间迷向”的都市生活方式中,地铁是一个最佳的导航坐标,更是一个催生无数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的天然舞台,是诞生无数新场景的空间。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空间迷向与地铁导航坐标

詹明信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Late Capitalism)提出,现代都市空间是一种“超空间”(hyperspace)。詹明信曾明确地指出,“超空间”是鲍德里亚发明的概念,如前所述,鲍德里亚借用了麦克卢汉的“内爆”概念,指出在现代电子媒介网络空间中,近代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压缩乃至消失,共时性的交流形成了高度的临场感。同时,通过对现实的动态模拟,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仿真的现实世界。因此,城市不再是一个实体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和‘符码’的场所”,[39]其实,意思就是指拉什和麦奎尔所描述的全球文化工业侵入大众消费—生活空间,媒介和城市建筑的啮合的那种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消失,媒介化充斥了商业符号化的世界。所以,詹明信所说的“超空间”,并非仅仅指实体空间而是指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被消费主义侵蚀、充斥了各种商业符号的啮合空间,是一个媒介化的社会(mediated society)。

当代人在这种“超空间”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空间迷向”。詹明信以美国洛杉矶著名的鸿运大饭店(The Bonaventure Hotel)为例,淋漓尽致地描述了这个都市大饭店给人的感受:这所饭店位于洛杉矶市中心,插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它的外壳是巨大的玻璃幕墙。这种玻璃幕墙的作用,其实跟人戴的墨镜一样,在谈话人之间建立了一种隔阂,而且实际上“主体对客体构成了一种侵略性的权利关系”;饭店好几个进出口,但都是“旁门左道”,找起来很困难;饭店里无数的升降机和自动扶梯,让人根本不用走路,制造出了忙忙碌碌的景象;饭店的结构,是巨大的中庭,中庭中是一个大圆柱,被一个微型水池环绕;饭店的四边,是四座巨大的塔楼;塔楼的房间都面向中庭,都有楼梯通向中庭空间。所有的空间都塞得满满,人们根本丧失了方向感和方位感。所以,詹明信认为,现代都市空间的特点是“成功地超越个人的能力,使人体未能在空间的布局中为其自身定位;一旦置身其中,我们便无法以感官系统组织围绕我们四周的一切,也不能透过认知系统为自己在外界事物的总体设计中指导确定自己的位置方向”。[40]在都市空间中,人很容易就失去了方向。人的身体和周围环境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断裂,人的感官能力无法把握环境。类似地,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也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空间被消费主义挤迫,“社会似乎不再固定为界限分明的社团,策略也离开了轨道,结果消费者变成了流浪者,进入被一个过于庞大、无法掌握的体系,同时这个体系又编织得过于紧密,使消费者无处逃避”。[41]

其实,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中早已指出:“不像中世纪的城市,大都市太巨大了,无法使重要的庆典时聚集在街道上的人群产生直接的整体感,如果不通过听收音机或者参考报纸,没人能详细地看到或者知道城市里发生了什么。”[42]空间迷向是大都市生活必然发生的高概率事件和场景。

如果说芒福德、麦克卢汉、鲍德里亚、拉什、麦奎尔、詹明信等人文学者,是从经验角度来探讨空间迷向问题。德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费希纳(Gustav T.Fechner)所提出的费希纳定律,可以有趣地以科学实验的实证方法对“空间迷向”现象做出解释。费希纳定律是一个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量化关系的定律。这个定律,首先是作为生理学家的韦伯(Ernst Weber)发现的,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ΔI(差别阈限)/I(标准刺激强度)=k(常数/韦伯分数),这就是韦伯定律。把最小可觉差(连续的差别阈限)作为感觉量的单位,即每增加一个差别阈限,心理量增加一个单位。这样,可证感觉量的增加落后于物理量的增加,物理量成几何级数增长,心理量成算术级数增长。[43]

媒介化社会、“超空间”等,不仅仅是在物理意义上,即鲍德里亚所说的资本主义进入后现代社会的“物质的丰饶”[44],也在信息角度上,出现了“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ing)的现象[45]。就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在“空间迷向”作为高概率事件的当下,人们会如何处理,又会因此制造出怎样新的场景呢?

案例4:定位活动。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中,场景技术五大神器之一——GPS。它不仅可以定位、导航、测距,还可以授时。今天,每部智能手机汽车、其他智能工具里都会安装这一功能,并可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向他人发送和共享你的位置信息。就像今天的中国人,每天都离不开移动支付这一高频场景,定位导航也是个高频生活场景。这一场景的意义在于:(www.daowen.com)

(1)定位导航的操作界面,可以是直接的导航仪显示界面,也可以是电子地图。这一操作界面,自然可以成为优质的广告传播媒介。而且,由于它呈现为一种地理信息内容,相比视觉和语音的二维或者三维的信息流形式,具有更加隐蔽的广告效果。

(2)定位的测距功能、位置的分享功能,可使其成为一种社交媒体平台。微信搭载的“附近的人”功能模块,就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交平台。

案例5:地铁空间—城市核心坐标和场景舞台。1911年,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庞德(Ezra Pound)写下过仅有两句的名诗《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的美丽花瓣。[46]由此,地铁成为欧美文化中的一个著名意象。

在容易“空间迷向”的都市生活方式中,地铁是一个最佳的导航坐标,更是一个催生无数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的天然舞台,是诞生无数新场景的空间。在移动互联时代,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和现象,如果是发生在地铁空间,那么,它就更容易成为一种新的生活场景。

究其原因,就如前述的芒福德和詹明信所谈到的,大都市生活空间中人们的身体和环境是割裂的,人的感官能力无法把握物质丰富和信息超载的周围环境。地铁,人们通常将其比喻为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所以,可以用麦克卢汉式的思维,象征性地把地铁代表人的感官的一种延伸。地铁的规律性如同血管的脉动,隐藏于地下如同血管和神经潜藏于人的躯体,地铁线路的丰富如同人的神经丛和血管束,地铁出口如同人体的穴位和关节。无论是都市的商业、服务,园区乃至艺术和审美活动等,如果缺少地铁的导航、定位,则很难发展起来。地铁是都市生活最活跃的场景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