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最早提出时并非是学术概念,是《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的两位作者写作的报道性场景成果。通过对GPS、传感器和物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社交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技术集成,推导这种技术的集成和应用对人类商业活动、部分领域的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前瞻。如本书前述诸多分析所指出的,场景的技术集成应用,影响力不可能仅仅是对于商业和部分生活领域。GPS、传感器、大数据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本身就存在社会性架构,对社会的影响是全局性、结构性的。因此,这些技术一旦大规模应用,就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场景概念成为今天人们描述事物、现象的常用热词,构成了时代的重要“语境”。
本书基于文献分析认为,以往的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络研究、场景研究存在着“功能主义”的潜在研究范式。这种功能主义范式,将场景简化为技术的逻辑推演,从而使之丧失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缺少实践性范式从主客观关系,把场景理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把消费者还原为占有全部生活内容的“生活者”,把场景活动理解为人的主体性建构的社会实践。因此,必须首先进行范式的转换,从“功能主义”范式转向实践论范式,结合建构主义思想方法,本质上就是建立场景研究的哲学人类学视角。这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
其次,本书以媒介化社会理论为基本学术视野,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了从传播的经典观念,即传播作为现实的反映、影响(真实的虚拟,拟态环境建构),经过一个“媒介的物化”的阶段,在新信息技术、新媒介技术的帮助下,走向了“超真实”,对人的感觉模式进行了改造,对人的主体性进行了新的建构。“虚拟增强现实”是“超真实”的一种。这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
再次,从主体的生活实践范式出发,考察人的主体在信息化、节点化的大环境中面临的诸多困境,基于对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积极抗争现实的困境,实现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建构,从而创造了诸多的新生活场景。对这些新生活场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现象描述,也是本书的一个创新点。(www.daowen.com)
同时,本书对诸多文化研究和批判学派的经典概念进行了新的阐释、阐发,如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去编码化”和“再编码化”,是感官的去化和再化与社会的去化和再化的双重运动。这也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最后,本书指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诸多场景,本质上是一种“微叙事”,微叙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人的自我认同,这也是本书的重要创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