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斯考伯和伊斯雷尔著作出版之后,在欧美和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无论是国内的百度、谷歌都可以搜索到上百万、上千万的结果,场景成了描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的热词。从美国现代以来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历史语境来看,根据信息、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和消费者应用实践,“场景时代”推演和描述在当下已经发生,不久的将来会大规模应用的商业和生活图景,是一部未来学风格的作品。
未来学一般认为由德国社会学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于1943年在美国首创,是以全球性、综合性与远期的战略前瞻为特点的预测研究。美国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的“知识爆炸”和“信息社会”思想浪潮,出现了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Mega-trends:Ten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托夫勒《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等作品,由于贴近科技发展的事实并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他们的预测和描述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往往被此后的发展所证实。这些作品,即使在当时并未被当作真正的学术著作,但往往时间过去不久,很多概念、观点已经成为重要的学术术语、概念。“场景时代”所描述的未来景象,在全球传播中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构筑了一个有非常具有描述性、解释力、预见性的社会语境(social context)[64]。设想,如果不使用场景这个概念,我们还可以描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各种APP应用、在线互动、各种“刷屏级”现象吗?(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