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场景概念的来历、定义及特点解析

场景概念的来历、定义及特点解析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譬如,2018年1月31日晚,出现了罕见的三合一天文景观:月全食、血月亮+超级月亮+蓝月亮。2.场景的定义《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出版于2014年,应该说,五大场景神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媒体形态发展的特点。无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来说,网络社会已经到来。

场景概念的来历、定义及特点解析

以往,我们谈论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件时,按正常语序,会说那是某个“生活里的场景”;当下,我们谈论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件时,使用的新语序,将会是“场景里的生活”。

譬如,2018年1月31日晚,出现了罕见的三合一天文景观:月全食、血月亮+超级月亮+蓝月亮。据说,这种奇观152年才可一见。但如果因为天气原因,或因工作忙碌,你无法亲眼看见,怎么办?人们会很自然地掏出手机,在微博、微信、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媒体上看人们“刷屏”式地展示、转发的各种拍摄到的奇妙景观,体验“天涯共此时”的美妙感觉。虚拟空间里的场景,更全、更美、更真;跨越时空,替代了我们的亲身体验。真实的生活,将越来越存在于虚拟时空的场景里;虚拟时空的场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我们的真实生活。这样的情形其实早已到来。回想新千年之初,卡斯特(Manuel Castells)不就以“电子别墅里的日常生活”[1]来喻指这种被新信息技术、新媒介技术深度侵入的生活场景吗?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信息和传播技术、智能技术不仅高度侵入,并且开始重组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容。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技术”之间交互的自我衍生能力,给未来带来无限可能。当然,人们在面对这种高技术生活场景时的态度其实往往是复杂的。20多年前,电视、报纸、电话等传统大众媒介盛行的时代,法国哲学家德勒兹(Gilles Deleuze)已经产生恐惧感,称我们已从“规训社会”模式让位基于“信息传播的控制权”,被“数字调节”的“控制社会”(the societies of control)模式[2]。20多年后,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嵌入生活时,德国的社会学家库克里克(Christoph Kucklick)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粒社会”(the granular society)[3],意指人类和人类社会因高度的数字化而更加透明,“颗粒度”更加细微清晰,这个微粒社会将带来一个“控制革命”。对这个时代,有人积极地称之为“电子别墅”,如前述的卡斯特;也有人悲观地称之为“电子圆形监狱”。如笔者看到的较早的文献中,1992年,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汝尔(James Rule)和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的布兰德利(Peter Brantley)就用“电脑化监控”(computerized surveillance)来描述人们在工作场合遭受的监控处境,“在边沁(Jeremy Bentham)和欧文(Robert Owen)的时代,现代工作场所形成了努力通过系统监视来改善工作绩效的环境……但今天注入这些努力的是一个惊人的新元素:管理层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4]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海格提(Kevin D.Haggerty)和爱立信(Richard V.Ericson)[5]也使用“组合监控”(the surveillant assemblage)一词来描述人被数字化监控分割成实体与虚拟两重身的境遇。那么,如何推演和描述这个“信息传播的控制权”主导和“数字调节”的、颗粒度很细的“控制社会”或“微粒社会”?

1.场景的由来

2014年,斯考伯和伊斯雷尔出版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为我们这个“电子别墅”式的,但也是“控制性”“微粒化”的世界起了个新名字——“场景时代”。两位把前述德勒兹所说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微粒社会”的革命具体化为正在逐步走入现实应用的一整套信息和媒介新技术带来的智能型应用和社会情境:传感器、GPS、移动终端、大数据和社交媒体——所谓的场景五大神器。其中,传感器(代表着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的连接,导致人与环境的智慧交流。GPS能发现到人在某个具体活动的“地点”(place),从而实现了对人的任何行动、行为的“可寻址”效果。人们携带或穿戴智能移动设备正常生活、活动,形成了“数字排放”,被记录并转为大数据,形成了有趣的一个历史性转折——以往,有价值的才被记录,现在,凡是被记录下来的就能创造价值。进而,个人数据(如健康运动、消费)和公共服务数据(如气象交通)结合并最终进入社交媒体,在真实和网络虚拟的融合时空中,堆叠地影响和参与人的种种社会活动。

2.场景的定义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出版于2014年,应该说,五大场景神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媒体形态发展的特点。迄今,这些技术还在发展中,有些技术如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尚处在相对初级水平。关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美国的市场研究机构we are social(www.wearesocial.com)发布的《2018数字报告》(Digital in 2018)指出,2018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了40.21亿,占世界人口的53%。其中社交媒体用户总数达到31.96亿,移动社交媒体用户达到了29.58亿。[6]对于2019年全球互联网状况,另外一家名为Smart Insights的机构发布的《2019全球社交媒体简报》(Global Social Media Research Summary 2019)指出,全球互联网用户将达43.88亿,社交媒体用户将达34.84亿。[7]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发现,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口占比达61.2%,比较we are social报告的说法,比世界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9.1%,同样比较we are social报告的说法,比世界平均72.5%的水准高很多。无论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来说,网络社会已经到来。

自2016年始,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爆发。其标志性的事件,是2016年和2017年人工智能应用的两场公众表演,阿尔法狗(AlphaGo)和阿尔法零元(Alpha Go Zero)击败了人类围棋世界冠军,让人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8]。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可以和人对话的智能体,它的未来应用场景、所带来的对人类伦理的震撼,《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没能深入探索。在今天,智能设备已经快速走进大众的生活。老牌的技术和智能设备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在2019年4月发布了《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安装量达2亿》(Global smart speaker installed base to top 200 million by end of 2019)的报告。报告指出,到2019年底,全球智能音箱安装量将达到2 079亿台。美国领先全球,但中国也特别突出,其中阿里巴巴天猫精灵用户量将达2500万,小米的小爱音箱安装量将增长至1500万台,百度Duer OS增长至1400万台。智能音箱成为当代家庭生活标配已为时不远。[9]智能音箱接入生活意味着什么?Canalys的高级分析师劳(Jason Low)认为:“不断增长的智能音箱数量是创造新商业模式并推动音乐和音频内容流媒体服务以外收益的机会。”“智能助手正在成为提供服务的渠道,例如,辅助生活、医疗保健和政府服务等。”[10]

虽然《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作者对未来技术的展望存在欠缺,但“场景时代”和场景概念仍将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要言之,原因是场景并不是单个技术的线性展示,而是多种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社会化应用,融合了当下信息技术、媒体形态发展的各种逻辑,具有技术的未来前瞻性以及未来社会的普遍应用前景。其次,场景一词,目前无论是中文语境还是英文语境,无论是在谷歌还是百度,已经有上亿词条,成为当下各行业使用频繁、影响广泛的高频词。(www.daowen.com)

在具体展开论述之前,我们根据其技术性内涵,从操作意义上把场景暂时定义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之间,乃至人与智能机器等人工物之间,基于新的信息与媒介技术,可以虚拟或真实地融合实现智能性“超链接”,并在社交平台进行多方互动的数字化情境。这一数字化情境可以被寻址、被捕捉,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化分析,也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再生产。

3.场景的特点

根据《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的介绍,首先场景是一种“超链接”功能型产品。所谓“超链接”,是借用了著名的万维网发明者伯纳斯-李(Tim Bernes-Lee)的概念,伯纳斯-李在其《网页设计科学框架》(A Framework for Web Science)中有这样的表述,“网络的基本结构也是为了便于复制和自由链接而设计的”。[11]伯纳斯-李的设计,目的是在网络环境中,通过超链接技术,将不同形态文本,如文字、图形、影音搭载的网页链接起来。然而,场景中的技术,不仅仅是网页链接技术,所链接的也不只是不同文本形态和网页,而是前述的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以及人与智能机器等人工物之间的连接。

“超链接”是理解场景的核心技术和概念,它正是“场景时代”中的场景的英文之所以使用context一词,而非situation或其他英文单词的原因。笔者在写作本论题之初曾苦思两位作者使用context一词来表示数字化时代场景的缘由。在英语中,和场景、情境、处境、语境、场域、景观等有关的词汇很多,诸如situation、condition、plight、circumstance、scene等。纵观这些概念,context更强调于一种环境(实体环境、事态发展的局面和情势、氛围感觉等)中的前后或上下关系、关联。在牛津词典中,context的名词性解释为:①the situation in which something happens and that helps you to understand it,意谓(事情发生的)背景、环境、来龙去脉;②the words that come just before and after a word,phrase or statement and help you to understand its meaning,上下文,语境。在柯林斯词典中,context的名词性解释为①The context of an idea or event is the general situation that relates to it,and which helps it to be understood,(想法、事件等的)背景,环境;②The context of a word,sentence,or text consists of the words,sentences,or text before and after it which help to make its meaning clear,上下文、语境。总结而言,context是事情发生的环境,也是理解一件事情的上下文关系,来龙去脉的背景。context本质上有“发生于其中的关系”之意。而“超链接”的原初意义,就是将不同形态的网络文本进行链接,可以自由访问和获取。如前述,场景则是综合使用GPS、传感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事物、人与人工物,在真实和虚拟融合的环境中连接在一起的产物。所以,从关系、从连接的角度理解来场景,才是贴合两位作者本意的正确路径。

场景是一种智能型产品。场景由五大“神器”的协作应用生产。之所以叫神器,正是由于其单体产品如传感器、移动终端,以及产品协作性作用,如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传感器和GPS使得人可以和环境智能交互,从而使得人的行为可追踪寻址、记录;智能手机不光可以进行智能通信,它本身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材,向内记录我们的生理数据,甚至心理数据(根据我们的通信文本、语音、APP等,以及通信和交互行为),向外则可以记录与环境的各种交互。以上数据之所以要进入社交媒体,是因为社交媒体是人类虚拟的社会关系网络,甚至是真实的社会关系的融合平台,实现了人的社会性。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代表的技术人工物,则将人类的伦理概念从以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为核心扩展到拥有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能力的机器间的交互性

场景是一种社会化产品。从数据来源说,场景技术中的两个核心,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使得场景体现出社会化生产的特点。移动终端因为随身便携性而使人的活动具有明显可见的自主性(可穿戴性设备更强化了隐蔽性、自主性);社交化平台在场景中的嵌入,让个人数据和社会化数据融合——根据萨丹拉彻(Arun Sundararajan)的研究,社交环境、网络社区、用户之间的交流,构成了一个具有较为完整的“市场—社会”信号系统。[12]因此,场景就其性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化产物。

我们生活的每个片段,无论是公开的还是私密的,个人的还是集体的,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技术的长臂伸入可以覆盖我们生活的诸多部分(现实的和网络虚拟的,甚至还包括了我们平时无法自省的无意识行为和梦境,例如,著名的大数据挖掘故事“啤酒和尿布”,就是通过对人无意识行为的捕捉和分析而制造了一个超越常规但非常有道理的购物场景[13])。日本社会流行的“低欲望时代”现象也越来越向我们的社会蔓延,越来越习惯于“宅”的我们,不再是积极生活并制造种种场景,而开始向场景索要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