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荆志强老师的生本教育实践经验总结

荆志强老师的生本教育实践经验总结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晓鹏学习荆志强老师生本实践经验后,我探索总结了各科生本课堂的做法,供大家参考。为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可采取荆志强老师采取的完成后小组长举手的方式。评价最好以老师适时评价为主,学生为辅。为鼓励潜能生多参与,实行小组成员间的发言分值不同的计分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极大调动了潜能生参与的热情。

荆志强老师的生本教育实践经验总结

吴晓鹏

学习荆志强老师生本实践经验后,我探索总结了各科生本课堂的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 靠小组的捆绑激励机制来促进

要告诉学生,帮助同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自己再学习、再内化、再提升的过程,同时自己的提高不一定比受帮助者小,且互相帮助、互相合作是一个人生存于社会最应具备的素质。在合作学习中要尽可能督促鼓励潜能生发表意见,要有效制止“语霸”行为,力争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课堂上小组合作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为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完成情况,可采取荆志强老师采取的完成后小组长举手的方式。为确保在预设时间内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提出的合作学习内容不宜过多,提出的问题要有普遍性、启发性、挑战性。要把握一个基本原则,90%以上学生都会的问题不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的角色又是什么呢?他应是个观察者、参与者、帮助者,同时还是个记录者。把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适时调整好后续群学环节的教学内容,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更为有效。

二、 建设好合作小组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关键之关键

一是要组建好小组。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的基础上,在人员搭配上不仅要考虑成绩,还要考虑组员间性格互补以及组员间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以便形成团结、和谐、有凝聚力的学习集体。二是要精心挑选培训好小组长。小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不少老师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有什么样的组长,就带出什么样的小组。组长不一定选学习最好的,关键看其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小组长的培训、培养,多教给他们有效组织的方式方法。要培训好学生,一个问题如何合作,按什么顺序发表意见,成员间如何合理分工,逐步使小组合作从无规则到有规则,无序到有序。要培训好学生如何倾听、如何质疑、如何参与。对“有口难开”的学生要积极想办法为他们提供“开口”的舞台,或可采取轮流上台讲故事的方法“倒逼”着他们开口。第一次也许是胆怯的声音,第二次、第三次就大声了、流利了、自信了。一旦有了这份自信,何愁有口难开?我们自己不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吗?三是要高度重视小组文化建设。为增强小组的凝聚合力,原则上各小组要有学生自命的组名,有组徽、组训(口号)、组歌、组约、目标。教室墙壁上要有体现小组文化的布置,以及评价过程、成果的展示。要有效建立小组合作的互帮互助和互相监督机制,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小组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一旦小组共同体磁场形成,其迸发的学习正能量将是无限的。对建设好小组文化,不少老师对其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其中蕴藏的精神凝聚力认识是不足的,以至于在众多的实验班教室内很难看到其中文化的踪迹,希望大家能看到其中蕴藏的无限能量,更希望大家能好好地补上这一课。四是要把评价激励作为小组建设的根本。有评价就有激励,有评价就有竞争,有评价就有参与。激励性、赏识性、竞争性、多元化是评价的基本特点。评价要形成合力,同一班级各个学科不要各唱各的调,让学生无所适从。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邀请各相关学科老师坐下来,讨论制定出一个班级大体一致的评价框架和评价细则。评价的项目不但要有成绩、参与、倾听等学习内容,还应包括纪律、合作等内容,评价内容不宜过多,细则不宜过细、过繁,抓住根本,以好操作为原则。评价要始终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要及时、适时。实践证明,在黑板上现场直接板书各小组得分,其显现效果明显。评价最好以老师适时评价为主,学生为辅。不要为了一个评分,挑逗学生过多争议,造成教学时间不必要的浪费,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低效的表现。小组成员间宜采取抽绑考核的方法,以便尽快形成小组共同体。为鼓励潜能生多参与,实行小组成员间的发言分值不同的计分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极大调动了潜能生参与的热情。要营造好小组间的竞争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进取态势。要建立组员间互相督促机制,让小组成员在互帮、互学、互督中形成强大的合作磁场。对小组评价得分一般采取每一个月一汇总方法,对评价的运用以采取奖励小组学生最关切的事物最为有效。如月优胜小组可给予早晚自习自由选择权一次,或免值日扫地一次,或免单元考试一次等,也可采取给家长发喜报,建议家长给予奖励的方式。不少实验老师在实践中已深深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没有有效的小组合作,没有建设好有凝聚力的小组,没有有效激励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很大程度说,就没有真正有效的教学。这是个不能不迈过去的坎,不能偷工减料的活,对现在还做得不是很好的老师来说,该是要还“人情债”的时候了。做好小组建设是个磨人的活,他打磨着你的教育立场,打磨着你的精力,打磨着你的耐力,打磨着你的时间,真是想说爱你口难开。但只要我们多一分耐心,多一分恒心,多一分信心,多一种方法,牵着蜗牛去散步,一定能通过这道坎、爬过这座山、趟过这条河,无限风光在险峰!

三、交流展示——一个因参与而精彩、生成而出彩、精讲而提效的核心环节

课堂因学生的参与、互动而精彩,但恰恰是这个环节,我们的不少实验老师推动最费时、最费力,以至课堂教学时间一拖再拖,造成运用活学环节的无法落实,而不少学生在这本应出彩环节反映出的麻木、躁动、分神,教学重难点问题不能有效得到突破解决等问题恰恰暴露出这一环节总体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提高交流展示环节的教学实效,是我们必须直面并致力解决的重点、难点课题。

首先应明确展示的内容。从设计结构看,前置独学是力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前置学习单的练习解决知识的70%左右问题,让学生带着解决剩余30%的求知欲望进入小组对学,再通过小组合作的互帮互学解决问题的20%左右。交流展示主要是通过全班群学解决对学中没有解决 10%左右的问题。很显然,交流展示的主要内容就是小组对学中提出的疑惑问题,毫无疑问它是这一环节的中心。要杜绝“无主题、无目的”的展示,要努力减少学生对已知知识的低效展示,影响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但在实验的起始阶段,安排一些成果展示,通过上台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也是必要的。但此类展示不必拖沓,点到为止。即说对了就予肯定计分,不必安排学生进行质疑,说一些与知识主题关系不大的话,造成课堂学习时间的浪费。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检查梳理,最好采取小组pk式展示法,即让小组互动提出有一定质量和难度的问题pk对方,胜队整体加分,答不上的队整体扣分。为了难着对方,小组就必须把双基知识弄懂弄透,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也可采用教师课件展现若干双基题,让若干小组的3、4号轮流pk展示的方法,pk完后教师或学生对知识再做个简明扼要的梳理概括即可。这一环节应控制在5分钟之内。设计错误分享展示环节是个很好的设计,让做错题的学生上台讲自己错在哪里?通过小组讨论后自己知道了该怎么解决,希望其他同学引以为戒。把学生的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这样就能尽可能减少学生再犯的概率。听了张惠珠老师采取这一方式的尝试课,从学生的反应看,效果很好。释疑解惑环节是交流展示的重点环节。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学对学中还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小组可提出自己的疑惑,其他小组可上台答疑,不只是告知题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要讲解问题的分析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或仍有疑问者可接着上台展示。当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争执解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时,就达到解决最后10%问题的目标。这一过程不会的学生有求知欲,会的学生有表现欲。当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时,教学便充满活力,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对学习单中的诸如“我的发现”、文科中的“思考题”等开放性题目也适应于这种展示方式。(www.daowen.com)

其二是要注重展示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小组四人同台展示是一种形式,特别在实验的起步阶段尤显重要,但对不同内容的展示环节,我们也可采用不同小组同号成员pk展示,小组代表个体展示、2人同台展示等多种方法,一堂课应尽可能给更多的小组有展示的机会,尽可能提高展示的参与率。让一个小组独霸展示权,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展示的激情,也会造成学生在一槌定音后产生以逸待劳、不思进取的感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展示的课堂应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异彩纷呈、一派生机的课堂。

三是要牢固树立教学的问题意识。概括讲就是学生在不停地独学、对学、群学中不断地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特别是典型的问题要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教学资源,在对问题的停留、放大、分析解决中起到举一反三、事倍功半的效果,积极地鼓励学生大胆地暴露问题。在教学中对暴露典型问题的学生有时采取特殊加分的方法,效果很好。看到学生加分后的笑脸,我想,此时“展示无错”的理念也许正悄悄地在学生的心田中发芽。在随堂听课中也看到两个相反的案例。一个是对主动举手展示却暴露出问题的,而且是个典型的易混问题的学生,教师不是赏识而是加以斥责。教师无意中的一句“怎么这个都会错”的抱怨,也许这个学生会从此“钉”在座位上不动了,课堂又怎来的参与率?一个可能是为了展示的顺利精彩而有意地安排总体表现较好的小组进行展示,展示的确很是顺利,但问题却在顺利中悄悄地潜伏累积,以至在运用活学中全面暴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不同的教育观。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特别是能提出高质量的具有探索性问题,这应该是我们需进一步探究和努力的方向。

四是要辩证看待“少教与多学”的关系。生本的核心是“让学”,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构建中“学会学”,这一方向是坚定不移的。“让学”绝不意味着否认和降低教师“导”的作用,也不意味着教师就只能少教,不能多讲。一切要从学情出发,从教材的内容出发,以学定教。小学低年级学生教的时间可能要多一些,实验的起步阶段可能教的时间也要多一些,对教材较难、较深、较抽象的内容,如初中的初学阶段也可能教的时间要多一些。但教要讲到“关键处”,即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遇到学生答错时和不会的问题时;在学生质疑问题其他同学也无法解决时;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不出来,指点也不开窍时;经过讨论,学生仍不懂要领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深入的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突出某一思维障碍时,对学生能开启心智时以及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点。再扼要地说,就是对知识的基本原理、规律、重点、难点,特别是易混、易错点、易漏点,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不妨停留点时间画龙点睛地讲,也许能收到妙笔生花的效果。课堂教学需要“讲”,也不需要“不讲”,教师应坚持“三不讲”原则,即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不讲”“少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有时一个提示、一句点拔、一点启发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要“不讲”“少讲”,就应尽量管住自己的嘴,它考验的是老师的智慧。“不讲”“少讲”不能成为一种机械的、僵化的定势。老师在上课时,对一道较难的综合题不断地启,不断的拨,先后叫了五个学生上台讲解(也许是优秀生吧),却始终说不出一个解题的思路,他又叫上了第六个学生,期盼带来惊喜,可仍然不得要领,却枉费了6分钟的宝贵时间。当启发到第三个学生还不会时,学生思维表现出现了障碍,学习遇到了困难,老师该出手时就该出手。可以“讲”“应该讲”绝不意味着可像传统教学那样“满堂灌”“满堂问”,口若悬河,只是希望你在“关键处”精点拨、重梳理、扼概括,画龙点睛。多讲时,也应贯彻体现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根本理念,而不能违背甚至背叛。

五是要注重环节的修枝剪节,整合优化。不少老师反映交流展示阶段常常会打乱教学的预设,拖时延时。如果是生成性的有质量展示,这种打乱延时是值得的。正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讲究下实效,将那些学生已会的不必要的展示环节省去,不必纠缠于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问题,把那些不涉及核心问题、不痛不痒的质疑及时地打住,管控好“语霸”学生的话语,及时纠正偏离学生目标的展示,不断修枝剪节优化过程,就会磨出有实效的课堂。交流展示环节效率的低下同样还有教师对教材的钻研不透,重难点处理不妥,主次问题不分,详细不当的问题。一位教师执教《口技》,为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方式了解口技这门民间艺术的特点是必要的,但在这本只需停留1—2分钟就可走过的环节,却为了展示而足足停留了12分钟,甚至让学生争辩起口技的起源、发展等不涉及教学主题的问题,以致教学设计的重点问题因时间被蚕食而轻描带过。这种为展示而主次颠倒的预设也是一种低效的表现。设计小学三年级《他是我的朋友》的以读带读拓展题,有的老师不是去精选主题、文体、题材等相关的群文、类文、经典名句让学生去阅读,而是设计了一道查询人有几种血型、各有什么特点的题目让学生去拓展。不要说这道题是否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课文的文本主题性而言更是一种无意义的无效活动。

六是要辩证看待“快”与“慢”的关系。相对而言,快体现了效益,但有时慢也并不意味低效,慢是悟道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去构建知识就好比让学生亲手去尝试西红柿炒蛋。学生没炒过,他们通过查询、讨论、发现需要什么原料,试着自己炒,过程又发现要炒好还须掌握火候等要领。也许炒得不是那么好,在忙乱中出现了差错,也许比老师直接告诉他说准备什么原料,它们各有什么特征作用,然后教给学生怎么炒要慢许多,但是自己感悟的过程却更有趣,印象更深刻,这种方法不是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吗?慢更扎实,更有效。让学生主动去构建知识,这是生本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本质区别。慢是因为学生拄着拐杖走路,如何磨合好小组共同体,让学生学会倾听、启齿表达、热情参与、大方展示,需要老师去培训、去培养、去激励。如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一招一式地去示范,手把手去帮扶,让学生学习自己走路,就像步履蹒跚的孩子行动迟缓,往往一篇2—3课时的内容要上个5节、6节,让人心急。面对着拄着拐杖走路的孩子,我们只有慢,一旦快了,它就会跌倒,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现在不少老师吃“夹心饭”,做得“四不像”,症结可能就是心急吃了热豆腐吧。但是一旦在这渐进式行走中终于彻底扔掉了拐杖,他们将行走自如,乃至奔跑如风。荆志强老师初到深圳时也遇到了高一成绩暂时落后的尴尬,也收获了最后高考学生100%考上本一重点大学的快乐。慢,考验着你的信心、意志、能力。

四、运用活学—— 一步不能被蚕食的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

运用活学阶段是对知识的巩固、拓展、提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步骤。在整个“学·导·用”教学模式环节中它具有鲜明的检测问题的属性。检测的形式和内容应是多元化的,如自测、他测、对测,或采取抽签方式让个体学生代表小组上台回答问题,实行捆绑记分方式等。运用活学具有反馈问题的功能,应以信息技术为依据,以“即时”取代“滞后”,以“多样”取代“单一”。诊断补丁是这一步骤的又一重要功能。对反馈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对其程度、原因及时诊断。及时“补丁”,以达到堂堂过关的目的。对有些重点的拓展提升题也可安排在课外,以让优生吃饱。运用活学不一定都是安排在最后环节,有时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不要机械地理解,僵化地运用。运用活学步骤10—15分钟的时间不容被蚕食侵犯,没有时间的保证,就没有教学的保质提效。为此,对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环节进行打磨完善、整合优化尤显迫切。如何有效防止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问题,是大家在实验中最为关切的问题。为此,前几天特意请教了荆志强老师。荆老师认为,抓好中下学生的落实是关键,建立小组互帮、互助、互学、互督机制,用小组凝聚力激发中下学生参与率是保障。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它让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识规律,更加符合教学的基本规律,如果只是寄希望于这种改革能一蹴而就,寄希望于这种改革能立竿见影,而不去做艰苦细致的落实工作,那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臆想。抓好检查落实,持之以恒,一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

有效课堂要回答好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看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让学生在预设的最短时间内,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的方法,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实实在在有收获、有变化、有进步、有提高就是有效的课。希望大家在教学实践中回答好这四个问题,交出的就应该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与求索”,愿以屈公的这句话与大家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