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法在前,教法在后。
课堂效果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这一节全区公开课结束时,区教研员对听课学生进行了即兴采访,同学们纷纷点赞:“我感觉数学很有趣,太好玩了”,“万变不离其宗,数学学习很有规律”,“这些错题率很高的题,原来没有一道题是难的”,“感觉数学没有难题,数学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
因为有先学,有小组交流,学生才有对话的资本,展示与互动才那样精彩,只有学生先自由思考,才能产生学的灵气。深入研究、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有备而来”,学生原来是带着书本,现在是带着“问题”而进入课堂。课前做好前置,课堂才能展示,能把别人教会,自己才算真会。本节课充分凸显前置教学案中的学法地位,通过前置教学案,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留给学生,把“说”的愿望转给学生,使得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习得,这样的学法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学习。所以,学法在前,教法在后,不是师生表面的忙碌,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深度思考的勤奋都是徒劳的,有方法的努力才能创造奇迹!
2. 改变教育观念是改变教学方式的前提。
裴光亚先生说:“传统教学是一个定义,三项注意。”教学中若教师是告诉学生的,学生就会索热无味,不感兴趣。当前的数学教学,有的教师往往采用“几道例题,解法总结”的方式,讲完例题就让学生做题,做了题才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一知半解,于是让他们做更多的题,这实际是“套题型”,教师往往被高考和课外资料绑架,本末倒置。“高一高二教师做高三教师该做的事(让学生刷题),高三教师反过来做高一高二教师该做的事(恶补概念和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既不能唤起热情,又不能提高能力,甚至连是否能提高分数也大有疑问。就上述课例而言,它的出发点就是在努力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的做法,敢于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通过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哪怕是不完整的方法也总比被动接受的要好。改变教育观念就要真正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这样课堂,学生的经历是丰富的,从复习两角和差公式到推出二倍角公式,不仅有发现的经历体验(特殊化过程)和结果形成过程的归纳体验(归纳公式),而且至少让学生经历了两次,一次是自学教材、完成学案,另一次是课堂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互动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才不是直奔公式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去。本节课体现了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课堂转型和教改创新,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学,由重视教真正向依靠学生的学转变,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度、合作度、探究度都非常高。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是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而言,课堂教学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转变,是对先进教育理论的课堂实践,是对新课程改革的最直接回应,是对“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反叛。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教师要把最好的论文写在课堂”。
3. 在教学中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强课程意识。本文课例设计有很强的课程意识和教材观念,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教学案,最终回归到课堂的生生、师生互动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两角和公式推导出二倍角公式、降幂公式以及公式应用全部是问题导引,教师不断追问、启发、引导,做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等游刃有余的境界。同时,教师又注意到数学素养并不能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组织一个个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其中,使教学过程成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把学习数学知识、能力发展、素养提升有机结合,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设计合理的数学问题,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并选择便于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教学方式,这才是对“以生为本”的真正要义。课堂永远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学得“恰到好处”,这就是核心素养最本质的东西,是数学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发展,这样教学可让学生终身受益。
4. 从“解题”到“解决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新冲动,设计好的问题情境是产生冲动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包袱”,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第斯多惠说过,“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并强调“教师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主动去掌握知识”。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每一次课都能抓住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长期坚持下去,走出一条从“习题”到“问题”的育人之路。例如上述课例中的典型题1就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好题目。在课堂中教师不仅没有轻视学生的“错”(错误率达85%),而且借“错”消“错”,这个“错”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认错”;同时又因为这“错”,激发了学生的充分表现欲,授之以渔之时,又授之以“欲”。课堂因互动和生成而精彩,学生的表现欲被充分地激发,数学课成为科学探索的殿堂,以此实现数学教学要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为课改找到了出路,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教学变得简单。(发表于2019年《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杂志第7期,有修改。)
这是荆志强老师在罗湖区教育系统每周一小时校长学习会暨教师发展论坛借班上的高中教改课例。全区校长、骨干教师,教科院、教育局相关领导及各科室负责人,督导室专职责任督学等近40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罗湖区教科院高中部主任数学教研员陈小波、教科院院长宾华、教育局局长王水发对本节课进行点评和总结。
本次活动采用“公开课+微讲座”的形式,由罗湖区教科院副院长荆志强主讲公开课《二倍角公式》,并以《激之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为主题进行分享。在公开课展示中,荆志强通过一步一步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讲解解题思路,从而理解二倍角公式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力。
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成功带进课堂。在主题分享中,荆志强表示,激之以“欲”其实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坚持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他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深度思考,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让每一个小组都活动起来”。
主持人朱艳主任现场对听课学生进行了即兴采访,同学们纷纷点赞:“我感觉数学很有趣”,“万变不离其宗,数学学习很有规律”,“这些错题率很高的题,原来没有一道题是难的”,“感觉数学没有难题,数学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老师的讲课幽默风趣我很喜欢”……
罗湖区教科院荆志强副院长:激之以“欲”, 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教育就是要回归本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激发全体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学要通过问题导引,激之以“欲”,这样学生兴趣才会浓厚,才会让学生像玩游戏一样喜欢学习。罗湖教改要全面落实课堂革命,先学后教,以学生为中心。
因此,我们总结了教学基本式的三大流程和四个环节:三大流程是:课前,做好前置,以学定教;课中,教学互动,协同共振;课后,及时反馈,有效落实。四个环节是:前置学习,学生通过做前置自学解决约70%的问题;合作探究,再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约20%的问题;展示点拨,最后通过全班展示解决约10%的疑难问题;总结升华,师生共同归纳出方法思想,弄清来龙去脉,揭示学科本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思维层次。
课前前置有什么作用?
课前要做好前置,前置教学案是“学生自学的导航、教学互动的载体、落实成效的抓手”,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和路线图;教学案在学生的预习中起导航作用,能帮助学生对预习知识进行梳理理解。
如何编制前置教学案?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编制前置教学案时,坚持“简单、根据、开放” 的原则,对教材和教辅的电子稿进行整合,对知识重新“翻译”,设计出学生易于接受易于学习的教学案。不仅要条理清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炼知识,而且教师要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理解水平上进行设计。
有老师疑问,已经有了参考资料和教材,为什么还要做前置教学案?第一,资料种类繁多、难度不一,并不是适合所有学生;其次,前置教学案还可以实现团队合作,集群体智慧,提升整个科组的水平;第三,前置教学案便于落实,更有实效,让教师上课更具针对性;第四,做前置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料和教材,学生在自学和课后反思时都可以使用。
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时间,每周每个学科用半天备课;定地点,让每个学科有固定场所集体备课;定人员,学科组全体成员都要参与;定内容,“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都要落实好。
编制前置教学案还需注意什么?编制前置教学案,需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完成、提前三天打印出来、提前两天发给学生独立思考先做、再提前一天收上来,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批改,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服务好学生。
有了前置教学案还需要布置作业吗?有了前置,就不需要再布置作业。这并不是说不要作业,而是作业已经前置,以前是老师讲了再布置作业让学生做,现在是作业“倒置”,让学生先做,做后有问题,再通过生生交流、师生讨论等环节把问题弄懂弄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像玩游戏一样,没有老师教,自己先“闯关”,有困难没关系,自己想办法,同伴共研究,虽然历尽艰险,但是勇往直前,兴趣浓厚,享受快感,欲罢不能。(www.daowen.com)
以学生为主角,实现高质量课堂探究,课中要做到教学互动、协同共振。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老师变成导演。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思考、发现、错误、疑问等等,打好两张牌:会的学生有表现欲;不会有求知欲。好学生是“忽悠” 出来的!当然老师是善意地“忽悠”,真诚地表扬。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真诚的表扬和掌声鼓励。学生成就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良性循环,肯定会做得更好,这样做使教学过程成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
小组学习是做好生本教育的基本保证。上课前10分钟小组讨论,先一对一结对,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有困难全组交流,讨论一定要透,标准是小组有一个人会的问题全组其他同学都要会,通过同伴学习,达到整体提升的效果。如果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疑难问题,老师组织进行全班展示讨论解决,这时学生可自由地上台质疑或解惑,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原生态的做法,手执教鞭讲给大家听。每到此时,学生总是抢着上台、争着发言,各路豪杰粉墨登场,颠覆传统课堂,转换师生角色,学生沉浸在自我展示的快乐中,大家集思广益,专注投入、深化认知,问题总可以得到圆满解决,课堂因“互动与生成”而精彩,老师想到的想不到的学生都会想到,常常出乎我们意料。好课的标准:不是师生表面的忙碌,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深度思考的勤奋都是徒劳,有方法全力以赴才能创造奇迹!
把学生的错误变成教学的资源,对于学生的错误,让他们自己上台展示,讲错误的原因,自己吸取教训,其他同学可引以为鉴。教师要做到“二多二重”:多鼓励、多装傻、重追问、重点拨。教师要雪中送炭,不要和盘托出,讲解过于强势,预设过多,展现自己讲课水平高,学生被老师领着走,留给学生思考、消化时间太少,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课后要做到结果反馈、有效落实,所有讲过的前置课后按小组收上来再检查,教师要有目的地约谈“关注生”,有针对性地检查其有没有真正理解。通过“学生讲,老师听”的方式适时提出建议,发现问题按小组为单位再落实,争取每位学生学懂学通会运用。
此外,课堂革命还与素养培养、师生关系、学校变革有关。什么是素养?就是学生加工处理素材的能力,各科实际上只是加工素材不同而已,不在于“教什么”,而在于“怎么教”,如果学生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兴趣,那么素养也就自然生成。
罗湖区教科院高中部主任兼高中数学教研员陈小波点评荆志强老师的课:“双主体”教学成就“亦师亦友”课堂
今天我们欣赏了全国知名专家荆志强副院长执教的教改研究示范课,效率、效能和效果都非常好。
本节课体现了转变教与学方式的课堂转型和教改创新,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度、合作度、探究度都非常高。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下的核心价值,学生在课堂上得到非常好的个人发展。
课堂还贯彻了两个方向:一是课堂革命,先学后教,为学而教;二是深度学习,落到实处,就是学生学会和会学,深入浅出。同时,课堂的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教法创新都具有很大示范性,各个环节实现了高度融合。另外,课堂落实了数学学科素养下的四个关键能力,即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空间想象、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落实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这是这节课最典型的示范成果之一。
本节课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为学而教。体现了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地位,让课堂真正成为亦师亦友的课堂。
罗湖区教科院院长宾华点评荆志强老师的课:八条路径落实罗湖“课堂革命”
回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也回想我自己的教研生涯,我从来没有听过今天这样一堂数学课,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充满激情,充满智慧,催人奋进,发人深思。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罗湖“课堂革命”的实施路径在哪里?第二,学习活动真正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丹麦当代著名学习研究专家克努兹·伊列雷斯提出了学习活动真正发生的两个过程,我觉得也是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者必须经历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必须亲身参与互动体验;第二,学习者必须要有自己的心理获得过程,必须要将所学内容转化成、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建构。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要真正发生,就必须要有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体验和认知建构,这两个过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目前“罗湖教改”正在深入推动“课堂革命”,我们梳理出了“课堂革命”的八条路径:第一,重塑师生关系;第二,厘清教学目标;第三,拓展教学内容;第四,转变教学方式;第五,重构教学过程;第六,创新教学技术;第七,变革教学评价;第八,优化教学环境。目的就是要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活动,要引发、转化、生成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促进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真正的发生。
今天听了荆志强的这一节课,我觉得这正是一节典型的、活生生的“课堂革命”的展示课,这堂课给我留下了三个很深的印象:第一,它是我正在寻找的重塑师生关系的典范;第二,它是转变教学方式的范例;第三,它是重构教学过程的经典。
原任罗湖区教育局局长、现任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点评荆志强老师的课:课堂革命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任
荆志强副院长的课真的极具震撼力。他的课有三个特点:课前以学定教,做好前置;课中教学互动,协同共振;课后及时反馈,有效落实。因为有前置研究,所以课前学生有机会看书、做题、做好准备;因为学生有备而来,所以课中小组交流才卓有成效;因为有前置研究、有小组交流,所以学生的展示与师生互动才精彩纷呈,也才有学生“数学真好玩”的学习体会。整堂课贯彻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协同、教学相长的原则。他的板书分为三个板块: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总结方法,举一反三;提炼数学思想,把握根本。
课堂上,学生的感受是,上课活泼有趣,像玩一样;万变不离其宗,数学学习很有规律;数学没有难题,数学是一个好好玩的游戏,数学很有趣。我的感受是,他真心关爱学生,及时鼓励,激情四射,装傻追问生成大空间,注意启发引导,语言独具魅力。
荆副院长的微报告传达了几条基本思想:一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原动力,通过激趣和激欲两个手段,将课堂变得好玩;二是强调从师本走向生本,以问题、话题为抓手;三是主张课堂革命,坚持学生中心、先学后教;四是课堂要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设计。他的教学策略是,个体先学解决70%,小组合作解决20%,全班展讲解决10%。
荆副院长的前置教学案坚持了简单不复杂、把握根本、充分开放三个原则。前置教学案要一大一小,要提前一周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课中设计,要明确小组构建的原则、人数、方式,小组探究要明晰方式与流程。课后要有订正到位、二次检查、面谈辅导、科学纠错四个环节。这课后的四个环节是一般的老师不会重视的事,而这恰恰是极其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研究荆副院长的课时间长了,我受到一个启发,那就是“课堂革命”要坚持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两手抓”。你只抓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理念很先进,流程很完美,但是课堂管理不到位就做不下去。为什么很多地方的课改理念很好、模式很好,但是做一段时间做不下去了,家长也不干了,课堂闹翻天了,考试成绩也不行了。美国两位专家布罗菲和艾弗森做了一辈子教师培训,得出一个规律,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足以决定教学的成败,课堂管理的意义在于管而不乱、管而不死,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每一个小组都活动起来,学生非常积极,整个课堂非常有序,这个管理就成功了,这样的管理就值得我们研究。荆副院长的课堂管理有四大策略:第一,先行沟通引导策略,很多年他都接高三,三流的学生最后高考一流的成绩,每一个班都这么改变,他非常注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先和学生做好沟通培训,先和家长做好沟通培训,跟学生培训,跟家长培训;第二,纵横分组管理策略,班级50多个孩子,他纵横分组,有学科小组,有行政小组等实行学生自主治理;第三,对调检查批改策略,小组内、小组间对调检查批改,批改也是学习,相互检查,发现错误;第四,团队捆绑激励策略,最后落实到每一个小组团队捆绑激励,因为团队捆绑,所以每个组能做到“一人会,全组会”,只要有一个人会了,6个人一定都会,如果某一个人不会,这个组长晚上睡不着觉,下了课组长找到那个学生急,你不懂干嘛不问干嘛不说,比老师还着急。说到这里我引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说的开启学生深度学习基因的6把钥匙,这6把钥匙跟荆副院长今天的课,跟他的做法,跟罗湖倡导的课堂革命本质一样。 第一,尊重关切: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老师对他的关爱,有了这一条学生就有了积极性。 第二,公平信任,整个班级里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信赖,没有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关心他,老师能够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第三,专业规范,重视老师自身的专业、学科素养,尊重学科规律。第四,有趣多样;有趣好玩。第五,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争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六,成功体验,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荆副院长今天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以至于他会浮想联翩,我要好好努力,我要当数学家。
最后提两个建议,进一步研究荆副院长的课堂与微报告;进一步研究今天的活动安排,学校教研活动也可这样做,我们一起深度研讨。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在课堂,中国教育改革的最大空间也在课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要为学生负责任,让我们一起来落实课堂革命,一起来创造美好的教育和教育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