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展现风度与自然优雅的举止,塑造魅力形象

展现风度与自然优雅的举止,塑造魅力形象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潇洒的举止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风度与气质,能够更好地塑造出一个人的形象、展示他的内在魅力。潇洒的举止不是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从容不迫地应付自如,显得十分自然,十分大方。对男士而言,举止潇洒就意味着举止要有阳刚之美,充满阳刚之气。对女士而言,举止潇洒意味着举止要优雅得体。

展现风度与自然优雅的举止,塑造魅力形象

潇洒的举止能够显示出一个人的风度与气质,能够更好地塑造出一个人的形象、展示他的内在魅力。

潇洒的举止不是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从容不迫地应付自如,显得十分自然,十分大方。

对男士而言,举止潇洒就意味着举止要有阳刚之美,充满阳刚之气。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男子应当表现出刚劲威武之态、强壮英勇之势,给人一种强壮有力的美感,而不是装模作样,更不是忸怩作态。

对女士而言,举止潇洒意味着举止要优雅得体。在公开场合,女士的举止一定要自然大方,不要故作忸怩之态;要显得十分稳重,不可以表现出虚浮之气。如果有人向你伸出友善之手时,女士应当落落大方地与之相握,不要显得十分迟疑或者当场拒绝。女士表现出女性的温柔、娴静之美在社交场合是十分必要的,动作应当轻柔自如,但不可以轻佻,更不可以挤眉弄眼。

一般来说,跳舞是男士主动邀请女士,当舞曲响起后,男士应听清是什么样的舞步,在掂量自己能否娴熟起跳之后,再走到女士面前,面带微笑地邀其跳舞。作为女士,不可以随便拒绝邀舞,如果确实不得已,那么也应当婉言相拒:“对不起,已经有人相约了”、“对不起,我累了,想休息一会儿。”作为男士,面对拒绝,要坦然对待,不要强迫对方或者叽叽咕咕地表示不满。

青少年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只有在加强自己内在修养的基础上逐步做到举止潇洒,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事例】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

1.保持笑容

美国密执根大学心理系著名教授麦肯尼尔先生通过研究得出一个统计结果:整天愁眉不展的医生,治疗失误的次数,是经常面带笑容的医生的两倍。

笑容是不需要花钱就能得到的补药,笑容不但能够使人们的工作得更加顺利,而且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快乐、更和谐。

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一定要保持一种美好的笑容,亚特中学是墨城著名的文明学校,该校校门口的右边挂着一个醒目的小标牌:请保持有价值的微笑。

╳╳╳校长认为,在互有好感的人之间,微笑是促进人际关系的信号。面带微笑的人比那些不善言笑的人更加富有魅力,而且也会更容易地获取对方的信任。

亚特中学的女生们为了更好地贯彻夏校长的这一正确思想,发起了一场颇有影响力的“微笑运动”。“微笑运动”不但得到学校的赞同,连墨城市文化局也积极地支持了这一场很有意义的运动。文化局局长╳╳╳同志在亚特中学的全校大会上,兴趣盎然地赞扬了亚特中学师生员工们的这一种文化创意,并且声称一定要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地开展“微笑运动”。

同学们为了使“微笑运动”更具有说服力,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证明微笑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且开展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面带微笑可以使办事的成功率提高20%以上;

微笑能够使人们对你的第一印象更加深刻,并且有一种潜在的想与你重逢的意识;

80%以上青少年罪犯的父母,都是习惯脸上不带笑容的人。

……

初中二年级学生王正在一次班会上说道:“面带笑容使我们更有魅力,也使别人感到亲切友善。这为彼此的交往与接近提供了前提条件。青少年的行为举止会因为微笑而变得更加潇洒得体、更加自信。”

亚特中学因为这场“微笑运动”而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扬,市政府在一封写给夏校长的信件中说道:“亚特中学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确实如此,亚特中学严肃而不失活泼的优良校风不仅极大地鼓舞着同学们的学习,也极大地推动了墨城城市的文明风气的建设。

墨城亚特中学的这件事表明,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也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反映。

2.从马遥博士说起

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这种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变得优雅而又得体。甚至有无数的人都认为举止依靠模仿和操练,只要经常模仿、时常操练,任何人都能够拥有得体的举止。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美国,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诊所——马遥诊所,这是查理·马遥和他的弟弟查理·威尔联合创办的。马遥博士不仅有着渊博的知识,更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谦逊的修养。大家都习惯地称他为查理博士。由于他崇高的医德以及高超的技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都很敬重他。

有一次,他邀请他的一位英国朋友到他家做客。这位英国的绅士温文尔雅、举止很有风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旅行之后,他终于来到了马遥博士在明尼苏达明的家。马遥博士的家里有一位十分勤劳的仆人,这位仆人看见了主人的客人到来之后,忙里又忙外。仆人很快就发现这位英国人谈吐高雅、举止得体,从心底里羡慕极了,还一味地对着镜子模仿着绅士的一举手、一投足。

到了晚上,这位客人将鞋子放在门口,并且让仆人帮他擦鞋,马遥博士心里很明白,英国人是很注重仪表的,但他又转念一想,我家的仆人是从来不给他人擦鞋的,连他自己的鞋都没有让仆人擦过。马遥博士思来想去,偷偷地告诉仆人:“这鞋你别擦了,我有办法。”

马遥博士到底有什么办法呢?其实,他是觉得这件事让仆人去做很不合适,他自己亲自动手帮他的这位英国朋友擦了鞋。这是一种主动付出,这是一种爱,这是外在的举止所无法触及的精神内涵。

青少年从这件事中应当明白这样一种道理:爱与宽容是行为举止的基石。在很多场合,只要自己有一种大公无私的爱心,有一种宽恕一切的心态,根本不会出现支支吾吾的言谈、畏畏缩缩的举止。人活在世上就必须要活在人际关系之中,就必须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拥有一颗爱心是成功进行社交活动的前提。

还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两个兄弟一起耕种田地的故事。

在遥远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俩,哥哥能言善辩,也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很早就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爱上了他,有一年的夏天,他们结婚了。而弟弟不喜欢说话,不善于与人交谈,三十几岁的人了,还没有找到媳妇。兄弟俩虽然分家了,但常常在一起耕田种地。

有一天晚上,他们收工回家后,哥哥对他的太太说:“我弟弟没有老婆,也没有孩子,孤零零的一个人,我想我给他一些稻谷。”太太没有什么意见。但是,第二天早晨他起床以后,却发现自己粮仓中的谷子比以前多了不少。

哥哥虽然有些疑惑,但他仍然坚持每天晚上都要搬一些稻谷放到弟弟的粮仓中,但是,他每天早上却又发现自己谷仓中的稻谷丝毫也没有减少。

他确实感到迷惑不解了。他心想,或许是自己的行动感动了上天,老天爷又给了一些谷子给他。

直到有一天晚上,兄弟俩在路上撞了个满怀,把各自抱着的谷子撒了一地,哥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当地居民十分敬佩这对兄弟俩的行为,还特意盖了一间庙宇来纪念他们。

通过这件事例,青少年朋友一定要从中得到启示,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结合青少年的礼仪修养来说,那么,优雅、文明、得体的举止是否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呢?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操练】

行为举止的自我评价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哪怕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动作,都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的产生的反应,当然,这种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性行为。青少年的举止就属于这种行为的范围之中。(www.daowen.com)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这种有意义的社会性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个人认识,形成一定的观点,也就是自我评价。

青少年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才能够更快地、更正确地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自我评价能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是自我批评,这也是青少年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自我批评与自我评价的作用。他认为,经常地进行认真的自我批评是提高思想觉悟、防止不良习气影响的有力武器。青少年在看待自己的行为举止时,也应当经常地运用自我批评的方法。当然,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并不单指自我批评。

青少年能否对自己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自我评价,主要依赖于下列几个因素。

1.行为举止的成败经验

这是青少年的亲身经验,自己通过亲身经历体味到了哪些行为举止是成功的经验,哪些行为举止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提高行为者的行为动机,并且对下一次类似行为的成功充满了期待。而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以至最终抑制行为者的动机,并且形成一种受到挫折后的不良心理。

例如,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一名中学生遇到一位自己景仰已久的老作家,经过四十分钟的交谈,自己确实受益匪浅,临别时,这名中学生习惯性伸出左手要与老作家握别。谁知,老作家抓住他的左手,语重心长的说道:“你很有头脑,不过,还得努力学习啊!”老作家一点也没有高兴的意思。

本来十分愉快的一次谈话,却被最后一个坏习惯给破坏了。因为这名中学生是左撇子,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左手。握手作为一种礼节,青少年应当清楚其中的基本要求,这名中学生也不例外

十分明显,握手须用右手。握手时应热情微笑,双目注视对方面容,并且用亲切的语言问候致意。晚辈遇到长辈时,要等长辈先伸出手后,晚辈再伸手相握。这名中学生不但用左手相握,而且还没等老作家伸出手,自己已是伸手多时了,显然是没有礼貌的。这就是一次失败的经验,这名中学生从这次经验中一定能够感悟出一些必要的内容。当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境时,他就能够正确地运用手势了。然而,如果他缺乏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不能够客观地对待这件事,他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必然还会失败。因而,自我评价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自我测量仪。

由于一些非能力因素的制约,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可能也会出现失误,而且,在很多时候,非能力因素直接影响到社交活动的效果。因而,青少年在对自己的社交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要同时斟酌能力因素与非能力因素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作用。例如,让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去参加一个宴会,他肯定会显得拘谨,无论是言谈,还是举止,都会表现得很不自然。

2.外部强化力量的大小

外部强化是由他人对行为者的强化,它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行为者直接受到的强化;另一层是行为者观察别人的行为所受到的强化。

外部强化能够激发人的动机,从而影响到人的行为。一般说来,外部强化力量既能够达到提供信息的目的,也能够起到控制行为的作用。

青少年往往对提供信息的外部强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很想知道别人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评价,并且能够及时地将这种信息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整理。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某种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赏之时,成功的感受便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优势,而且会提高他们继续实施类似行为的动机。当他们知道自己的某种行为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同之后,他们就会进行一定的自我反省,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从而在遇到类似情境时也能够对症下药。但是,他们并不太喜欢控制自己行为的外部强化,通俗地讲,我们对别人的命令与指示会表现出一定的抵触情绪。年轻人都有很强的自尊感与自信心,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完全是由别人安排和决定,心里就会很不痛快。

张尚同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文科成绩相当突出,而且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在一次全校的联欢会上,他表现得十分活跃,一会儿演唱流行歌曲,一会儿又即兴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联欢会结束后,班主任刘老师私下对他说:“你后来不应该去表演单口相声,应该主动让教数学的王老师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张尚同听完之后,觉得刘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但听完之后,心里总感到有些不太舒服。其实,张尚同同学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因为刘老师在对他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所说的话并不太合适。从刚才刘老师所说的话中,我们能够看出,刘老师有责怪的意思,而且十分肯定地用了“不应该”与“应该”这样的词语,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种想控制他人行为的言辞,而青少年学生并不太愿意接受这种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可以肯定地说,刘老师的这种外部强化并没有真正地达到目的。外部强化的力量应当适度,不能够太强,也不能够太弱,而且更主要地还需要把握时机。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期限,外部强化就失去了时效性

除此之外,外部强化还依赖于行为者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如果一个青少年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吃西餐,教育者就对他大讲而且特讲西餐礼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那只能是白费功夫。在青少年掌握了一定的礼仪知识与社交技巧之后,外部强化的恰当使用才能够真正地发挥效能。

3.青少年自身的主动积极性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虽然依赖于一定的外部要求,但主要还是青少年自己的态度与活动。只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确实从内心里感到那样做是必要的、有益的、有价值的,他们才能够自觉地去严格要求自己。

其实,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主要依靠的是他自己进行自我修养的功夫。修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进行自我调节的方法。如果没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自我修养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礼仪知识的获得,社交技巧的锻炼,行为举止的养成,都必须要经历一个自我反思、自觉学习和自我行为调节的阶段。我国古代的教育很重视这个阶段。孔子提倡君子要注意“内自省”,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孟子主张“自反”、“自强”,他们都注重通过坚持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青少年要提高自身的魅力,不经过这一阶段是永远也达不到的。

那么,青少年到底需要进行哪些礼仪操练,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呢?

首先,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的标准。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决定了青少年进行自我修养的方向与性质。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自我评价,就必须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评价,否则就无从下手。只有标准明确了,才能够确切地知道自己的哪些举止是合乎规范的,哪些举止是不合乎规范的。

例如,谁都知道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笑的时候一定要适时适度,到底什么样的标准才是适时适度呢?

笑,表达了一个人对某些事物的愉悦之感,是一种美好的象征。笑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笑。能说会道的人,遇到事情常常是边说边笑;得意的人总喜欢哈哈大笑;性格开朗的人,一开口就乐不可支;而一个害羞的人,常常是红着脸去笑。然而,笑并不是随便的,笑貌是一个人行为举止的重要方面,笑貌还是青少年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因而,笑必须要适时、适地和适度。

在认识新朋友彼此寒暄之时,应该面带微笑;在问候别人、与他人话别以及交谈之时应该笑容可掬;在长辈与客人面前,不应该笑声太高,更不可以放纵地去笑;在公共场所,不能够旁若无人的仰天大笑。如果不分时间,地点和交往对象而一味地大笑,纯粹是一种轻浮,没有修养的表现,嬉皮笑脸地去面对他则人会使人感到庸俗和低下。所以,只有笑得适时、适地、适度,才能够产生美好的效果。青少年也只有明确了这些标准才能够做到把握住笑的尺度,从而做到活泼而不油滑、严肃而不随便。

任何一种行为规范,都应当有着十分清晰而又让人容易掌握的标准,如果没有一定切实可行的行为标准,青少年在具体操作时就会迷惑,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掌握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行为标准,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才能够显得更加有章可循、更有分寸。

例如,到他人家去做客,当辞别的时候,怎样恰当运用“再见”的艺术呢?当双方交谈得兴高采烈、融洽无间之时,此时告退十分明智。因为在这个时候辞别,主人一定会依依不舍,从而会对留给他一点点失望,但却使他得到了十分令人怀念的印象,从而产生一种希望再次会面的期待。如果等到主人厌倦之时,再提出告别,就显得很没有意思了。当准备辞别时,不要在主人说完一段话后提出,这样容易使人觉得你是在不耐烦的等待,很想立刻离去。最好是等你说完一段话后提出辞别。主动辞别时,一定要对主人的款待表示出感谢之意,如果主人说:“现在还早呢,再坐一会儿。”根据已有的实践经验,十有八九只是出于一种礼貌的考虑。

当青少年掌握了这些分寸,再要是在辞别之时,一定会显得十分有礼貌,也会抓住时机适时地提出“再见”。

2.要注意了解一些必要的社交禁忌

(1)不要言而无信。言而无信的人不可能在社交场合中认到真正的朋友,也会让自己优雅的行为举止变得毫无意义。对待朋友应当以诚相待,坦率真诚地与朋友交往,关键时刻要帮助朋友排忧解难。要记住自己的许诺,并且要用实际的行动来证明和实现自己的许诺。在社会交往中,青少年一定不要许诺过多,一旦许诺,便要牢记心间。有道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对自己的话语要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做不到的事就不要答应;答应过的事情,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实现。

(2)不要过度地开玩笑。这是反映一个人举止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朋友之间相处之时,开玩笑是很经常的事情,这样可以活跃气氛、增强友谊与团结。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开玩笑的尺度,往往会适得其反。对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开玩笑要把握不同的“度”。与性格开朗、宽容大度的人交往,多开一点玩笑能够调节气氛;与谨慎小心的人一起交往,就应该少开玩笑或者不开玩笑;与老年人一起相处,即使开玩笑,其目的也是给予对方一定的尊重。开玩笑也要根据交往时的场合与环境来确定。如果别人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或者工作,最好不要开玩笑,这时候开玩笑其实是一种干扰;在安静的环境中,在庄重、紧张的场合里,在参加重大的社交活动时,开玩笑会使庄重的气氛变得十分平淡。当然,在悲哀或者悲痛的环境中,更不适宜开玩笑了。开玩笑还必须要根据交往时的情绪、说话的内容来进行确定。

(3)不要随便发怒。发怒不仅会伤了彼此的感情,还会使一个人显得很没有风度,而且也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遇到生气的事情之时,一定要表现得十分冷静,冷静能够抑制住怒气的发作,不会使人做出不文明、不适当的举止,而会使人心平气和、认真反思。

3.培养自觉的、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

青少年要形成正确的行为评价能力,必须要注意三个结合:

第一,理解与感受相结合。掌握一定的规范标准,不仅需要思维上的理解,而且更需要心灵上的感受。也就是说,行为举止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于青少年的认知水平,还依赖于青少年一定情感上的感应。

第二,知识学习与行为分析相结合。这种结合能够避免规范知识的学习同青少年具体社交行为的脱节。要将一定的行为标准同自己的举止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将行为举止的动机与效果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第三,行为态度与具体的举止需要相结合。青少年要形成自觉的行为评价能力,首先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只有在内心里表现出一定的行为倾向性,自我行为评价能力才能够找到一种态度上的依托。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社交礼仪的行为规范转化为青少年的个人需要,行为规范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这种内在的需要,青少年不可能具有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内部动力。

总而言之,青少年在社会交往的活动之中,必须要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一个自觉的、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各种礼仪规范的知识与具体要求才不至于变成一纸空文;也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自觉的调整与改善,从而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彬彬有礼的社会公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