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要求自己是珍爱和尊重自己的起点。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为人处世之时,既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也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处理问题。孔子曾经说过:“出门做事好像去接待贵宾,让老百姓做事好像去主持祭祀。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一来,高官贵人没有怨恨,老百姓也不会有怨恨。”子贡曾经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确实如此,自己不喜欢的话,就不要说给别人听;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这其实不只是一个礼貌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水平不高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去严以律己。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一段寓意深刻的话语:“这世界上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之所以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那是因为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威力。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定是一个道德修养非常高的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仅仅从思想上认识到严格要求自己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还在于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行为。我国本来就是礼仪之邦,但现在说话不礼貌、不注意生活细节实在太严重。有些青少年骂人说脏话已经成了习惯,让他们说礼貌用语反倒感到别扭。有些青少年根本不讲究公共道德,随处乱扔果皮纸屑,随处乱画。一个人是不是能够严以律己,在这些生活细节方面体现得十分清楚。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情操。要使青少年真正地达到严以律己,必须要教育学生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例如,说话是沟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怎样说话才能使交往的气氛融洽,达到交往的目的是大有学问的一门艺术。虽然人们说话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求青少年一定要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讲话要注意场合,态度要和蔼。再例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一种文明行为,一个不讲究个人卫生的青少年是很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讲究卫生要求青少年要每天洗脸洗脚,经常洗头洗澡,把头发梳理整齐。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在周而复始的生活中,青少年必须要养成许多良好的习惯,包括劳动习惯、学习习惯、守秩序的习惯、守纪律的习惯等等。严于律己的目的就是要最终让青少年养成这些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习惯。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非常厌恶那些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现象,称赞那些讲究礼节、遵守纪律的行为,这就是社会公德问题。
第一,社会公德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指人们在一些事关重大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中,应当遵守并往往由国家提倡或认可的道德规范。我国现行宪法倡导和认可的“五爱”,就是这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公德。由于这种社会公德是由国家法律所肯定的,因而也可称之为国民公德。其二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要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准则。青少年不仅要理解社会公德的含义,更要明确社会公德的作用。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必然产物,它是人类在公共生活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到公共场所去活动,为了保证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关心。这些共同的愿望与要求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就会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第二,青少年应当明确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为了建立团结和睦、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要求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遵循这些基本要求:①平等待人,互相尊重。在相互交往中,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同情他人。人的能力虽然有大小,贡献也不相等,但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②助人为乐,先人后己。青少年应有雷锋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对群众对同学有益的事。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能够严格的遵守各项纪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其二是指在遇到困难时,不把责任推给别人,哪怕是受到亏待和误解之时,也能够克制自己的情绪,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④坚持原则,互相勉进。与人交往,要保持正常的交往原则,要本着平等交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参与社会交往活动。不能够阿谀奉承,丧失立场。同学、朋友发生过错要加以规劝。只有坚持原则,同学之间才能建立起真诚的友谊。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原则,互相合作虽然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方面,但是,并没有排除竞争。社会主义的竞争不是互相排挤,而是互相鼓励,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三,青少年应当明确公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国民公德,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公民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必然产物。它要求全体国民都应当将其作为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都应当遵循。因而,青少年朋友也应当将“五爱”的基本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这是最基本的国民公德。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1)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人们都要上街买东西、逛公园、看电影,都要在大街上行走、在公共场所活动。如果人们做出不符合公共秩序的行为,社会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维护公共秩序,要求青少年在公共集会场所不要大声喧哗;坐车时不要抢上抢下;到其他单位办事要言行谨慎等等。大家都这么做,就能形成一种以文明为荣、以粗野为耻的道德舆论。
(2)尊师敬老爱幼。青少年一定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维护教师的尊严;对老人要热心敬重、积极关心和妥善照顾,要听得进去老人的教诲;对待儿童要关心爱护;尊师敬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教师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桥梁和坐标。每个学生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都凝聚着教师的心血。青少年朋友应该尊重教师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老年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老人为社会奉献了一生,不仅贡献卓著,而且经验丰富。社会主义的青年一代要懂得对老人的敬爱。尊重妇女和爱护儿童,也是品德修养和文明行为的表现。
(3)爱护公共财物。属于全民所有的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的公共财物,都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共同财富,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重要内容,任何损害公共财物的行为其实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4)维护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主要包括见义勇为、恻隐之心和成人之美。青少年学生对于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敢于伸张正义;在他人遇到困难之时,要理解和体谅他人;要乐于帮助他人,具有成人之美的心灵。
社会公德教育是礼仪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做到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必须做到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遇事要冷静,多反思。要有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决心和勇气。
2.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规章制度,勇于承认错误。严格遵守校规校纪和公共场所的一切规定,敢于同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作斗争,敢于同社会上一切假、恶、丑的现象作斗争。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吸烟,不喝酒。不乱倒垃圾,不要在公共建筑物上乱涂乱画乱贴。积极参加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
4.遵守公共秩序,主要包括遵守生活秩序、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学习秩序。购票购物排队按顺序,对营业人员有礼貌。在学校里,特别要注意遵守学习秩序,每个同学都要自觉遵守课堂秩序、阅览室秩序,还要遵守宿舍规则和食堂公约。
5.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乘公共电车、汽车要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以及师长让路、让座,不争抢座位。
6.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7.参观博物馆、纪念馆要守秩序,瞻仰烈士陵墓要保持肃穆。
8.在影剧院观看演出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不要高谈阔论。参加比赛时,要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让赛场充满文明与友谊。观看比赛时,要做文明观众,不起哄滋扰,结束时要鼓掌致意,不要鼓倒掌。
9.尊重他人,遇到有人问事问路时,要耐心指引。
【事例】
霍去病廉洁自俭
在我国的西汉时期,正是匈奴大举威胁中原地区的时候。为了讨伐匈奴,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曾经派遣了很多将领前去征讨,这其中有一位战功十分显赫的将领,他叫霍去病。霍去病出身十分贫寒,但他却十分坚强,十分勇敢,而且时刻不忘他人的贫穷和痛苦。霍去病屡战沙场,立下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功,令匈奴闻风丧胆,对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定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从不把功劳往自己一个人身上揽,而是首先把这些功劳让给他的士兵们。汉武帝心里十分清楚,一次次地为他晋升官职,最后提升他为大司马。
为了切实嘉奖霍去病的功劳,汉武帝私下里在长安为他建造了一所精美豪华的住宅。准备送给霍去病。当住宅完工之时,汉武帝特别高兴地让霍去病与他一起前去参观。当他们走到金碧辉煌的门楼之前,霍去病不但没有流露出一点喜色,反倒有些不悦。汉武帝心想,可能是由于这门楼不够气派,他赶紧命令随从带他们参观一下豪宅里面的建筑。这豪宅的主楼里建有舒适雅致的卧室、幽静安闲的书房、气派宽敞的客厅,还有很多厢房。在主楼的后面是一片美丽如画的小花园,格调十分高雅。
汉武帝满心以为这回霍去病应当兴高采烈了,谁知霍去病依然是没有一丝笑意。等他们跨出门楼之时,霍去病神情严肃地对汉武帝说:“陛下,您的厚恩我终生不忘。但这豪宅我不能要。我自幼家贫,从小就过着俭朴的生活,这样的住宅并不能够让我感到舒适。再者而言,立功战匈奴并非我一人所为,是全体将士齐心协力的结果,要是把建筑豪宅的钱财分给那些贫穷的士兵和天下贫苦的百姓,该有多好。如果我只图自己的安逸,我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更对不起与我一起搏杀沙场的兄弟们,请陛下三思。”汉武帝听完这番话以后,从心底里更加疼惜自己的这位爱将了。
霍去病这样严以律己,奉行节俭的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取得了一点成绩就伸手邀功,有了一点钱财就去比吃比穿。有些青少年朋友,常常把自己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作为一种资本,向父母要这要那,提出种种要求,这是很不正确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不良的道德品质,更是一种对父母不礼貌的行为。
【操练】
如何掌握这些基本内容
青少年要想真正地能够学习和理解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必须要通过一定形式的训练和接受一定的指导才能够达到目的。
1.社交礼仪行为训练的基本过程
第一,通过宣传教育,激发训练的动机。
人的行为都有产生的原因,受一定内在动机的激发。如果青少年能够接受社会礼仪行为的训练,他们自己必须要从感情上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向,萌发正确的行为动机。作为教育者,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向青少年朋友讲解社交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青少年从心底里接受社交礼仪的规范要求,愿意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
教师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讨论会,广播、板报等形式让学熟悉和了解社交礼仪的具体内容,老师要逐条向学生讲解礼貌待人、孝敬父母、遵守公德的具体涵义,不能够让学生对那些条文进行死记硬背,要让学生领会和接受。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对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更需要因材施教。理论性地讲解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行为实践。比如,要求学生在社交过程中一定要“以诚相待,友爱互助”,这种“真诚友爱”的要求十分抽象,谁都能够针对它的重要性讲述得头头是道,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去切身体验真诚友爱的具体情境呢?这就要通过一定的活动去完成。老师完全可以根据本校和本班学生的特点,以“爱心奉献”为主题,组织一次团队活动,让学生们走访一次儿童福利院,用自己的感性认识去强化自己已有的对友爱互助的理性认识。再者而言,在这种具体的活动情境之中,更容易激发和强化学习社交礼仪内容的动机。(www.daowen.com)
对青少年进行社交礼仪教育,只靠学校的力量是十分单薄的,因此,动员社会上的一切力量去了解和重视这项工作十分必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一定要统一标准,形成一种合力,只有这样,礼仪行为训练才能够落到实处。例如,学校一再要求青少年应当艰苦朴素,厉行节约,做父母的却在家庭中铺张浪费,既不爱惜粮食,也不注意节约能源。这样的学校教育就不会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它的正面力量被来自于家庭的负面影响给抵消了。
所以,激发青少年礼仪行为训练的动机,需要借助于社会中的一切力量来进行宣传教育。
第二,制定实施细则,提出具体要求。
针对青少年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教育者应当分别制定出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的实施细则,包括每一项内容的具体细化、实施方案、考核措施和经验总结。当然,制定实施细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下列问题:(1)实施细则必须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各个地区和部门的有关政策,符合各个学校的规章制度;(2)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性、个性特点;(3)实施细则的内容要体现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既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朝令夕改。
在进行每一项内容的行为训练之前,对于训练哪些内容,怎么去训练,以及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都需要提出具体而且明确的要求。例如,有的学校在进行有关赠送礼品的礼仪训练时,明确提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礼品时,往往挑选一些物美价廉,具有一定纪念意义、民族特色或具有某些艺术价值的小艺术品;
(2)选择出来的礼品要尽量对它进行包装设计,一般要用礼品纸包装;
(3)赠送礼品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受礼人的爱好;
(4)赠送礼品还应考虑具体情况与场合;
(5)馈赠礼品一般应该当面赠送;
(6)当面接受礼品时,应双手接受,还应握手,并且感谢对方。有时送礼人还可对礼品作一些介绍、说明。
第三,逐步进行训练,严格进行要求。
对青少年进行礼仪行为训练,一定要分阶段、分层次、分场合逐步提出要求,严格进行训练,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
(1)训练的要求要规范化,训练的标准要结合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做到标准明确,这样就便于教师指导和检查,也便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例如,训练青少年的坐立、行走和读写姿势时,一开始就应该按照“三句话”、“三个一”进行规模训练,“三句话”指的是坐如一口钟,站似一棵松,行如一阵风;“三个一”指的是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课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在对训练内容进行规范要求的同时,也必须要对训练方法进行认真设计。训练的形式与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当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不同需要。
(2)训练要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一条礼仪内容,由于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低年级水平与高年级水平在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上的差异,对他们的具体要求就不能搞一刀切,就必须要分层次地进行训练。
(3)礼仪行为训练要坚持不懈地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礼仪教育要求青少年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如果他们还没做到或者没有完全做到,那么,就该根据实际情况每次规定一两件事情让他们去做。家长可以在每天晚饭后让孩子承担收拾洗刷餐具的工作,起初可由家长协助完成,逐步做到让孩子独立完成。有些事情还需要教孩子去做比如怎样叠衣服、怎样做饭、怎样招待客人。这些事情必须要经常训练,会做以后就让他们坚持下去。在学校,教师更应当严格要求他们,要让他们从一次值日、一次扫除、一次公益劳动的日常行为中培养起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以及强烈的义务感与责任感。
2.社交礼仪行为训练的主要方法
(1)说服法。
说服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青少年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青少年遵守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社交礼仪行为,首先必须要从提高认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把他们培养成为自觉的行为者,尤其要注意说服的方法。说服法主要包括讲解、谈话、报告和讨论。
讲解的重点在于向青少年解释社交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谈话的目的是交流思想感情,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与认识水平。
报告是用来解决青少年之中一些有关礼仪训练的普遍性问题的方法。
讨论的目的是使青少年朋友们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2)榜样法,又称之为示范法。
借助于他人的行为来影响青少年,用具体的形象为他们树立榜样。榜样能使社交礼仪规范更加具体化和人格化,使其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主要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以及青少年之中的典型。
(3)情境法。
通过教育者有意创设的特定情境,让青少年朋友置身于其中,是进行礼仪训练的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
(4)评议法。
让大家集中在一起,对某个学生或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既让受评人受到教育,也让评价者得到教育。评价法主要包括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3.社交礼仪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死记硬背社交礼仪内容的具体条文。青少年应当首先接受这些要求,然后,通过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进行培养与训练。
(2)正确处理好养成与矫治的关系。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也自然地产生了一种矫治和防御的作用。
(3)要把礼仪行为训练与思想品德课程联系起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与青少年社交礼仪训练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