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提升青少年社交技巧

加强礼仪教育,提升青少年社交技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证明,通过对青少年实施礼仪教育,是能够达到这一点的。开展礼仪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并不是教育他们如何去操纵他人、如何诡计多端地与他人周旋。接受有目的、有组织的礼仪教育和有计划的礼仪训练,是提高社交技巧的有效方法。再者而言,加强礼仪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很多领域,在很多时候,人际关系是决定一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对青少年朋友来说,如果懂得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与技巧,不但可以使他们的学习变得更有成效,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更大的心理满足,并且能够减轻生活中的许多压力。事实证明,通过对青少年实施礼仪教育,是能够达到这一点的。

有人可能会认为,掌握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就能够玩世不恭地去操纵他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社交技巧体现的是人际关系中的交往原则,它蕴含着一种互惠互利的思想:如何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如何主动地去接近和尊重他人。开展礼仪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并不是教育他们如何去操纵他人、如何诡计多端地与他人周旋。他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真诚地关心他人的现在与未来,青少年更应该这么做。接受有目的、有组织的礼仪教育和有计划的礼仪训练,是提高社交技巧的有效方法。

要想掌握并且提高一定的社交技巧,第一步是考察自己。检查自己的社交技巧,可以通过问卷测评法来进行。比如,下面的这组问题可以检查一个人最基本的人缘关系:我在生活中有真正亲密的人吗?我是不是只与家里人亲密?我有私人朋友吗?如果我确实跟谁都不怎么亲密,那到底是为什么呢?我有职业朋友吗?正确认识并且深入反省自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人们在生活中并不很愿意与你相处,或者力图要去回避你,那将是十分令人深思的事。每一个同我们一起工作的人都会对我们的言行举止作出评判,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评判与看法是很值得收集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说,将这些看法当成我们的一面面镜子是十分明智的一种选择。

礼仪教育在指导青少年顺利完成考察自己的任务以后,第二步便是教育青少年要更好地了解他人。要想提高社交技巧,更透彻地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仅仅考察自己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会正确地了解他人。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生活虽然不是战场,但是,多争取一个新朋友的确是一件十分令人喜悦的事情。要了解他人,理解一些必要的社交信号是一个重要前提。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大多数社交信号是不难识别的。例如,倾听者不耐烦或者急于赶时间的社交信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向上凝视或者向周围巡视、坐立不安、紧张地清一清嗓子、注意力不集中、表情显得很严肃或有不悦之感,总想叉开话题或者拦住话头。了解他人,还包括了解他人的心理需求、性格特点,甚至包括了解什么样的行为和话语别人会接受、会高兴,什么样的言行别人不愿接受、不会高兴。

社交是一门艺术,社交技巧既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只要青少年朋友们多观察、多留心、多学习,就一定能够高高兴兴地与别人相处,参加到各种各样地社交活动之中。

总体看来,加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要求,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受教育者不但具备渊博的知识、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备高的道德品质、健全的心理状态。从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上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只有在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够得以养成。再者而言,加强礼仪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实施礼仪教育十分必要。青少年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礼仪知识以后,通过一定的礼仪训练,可以使他们懂得社会交往对他们的发育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例】

中国古代礼仪故事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有关讲究礼仪方面的故事。这些故事十分深刻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尊敬师长、敬老爱幼和注重礼貌的传统美德,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青少年来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下面将列举其中的一些精彩故事。

一、孔子拜师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但他从小就十分喜欢学习,经常与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做练习礼节方面的游戏。他走到哪里,学到那里,遇到不懂的事总是去请教别人,他自己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当孔子告别少年时代,成长为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青年以后,更是把拜会老师作为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一个方面。当时的楚国,居住着一位非常有修养、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姓李名耳,人们都尊称李耳为老子。老子的名声很大,他写过一部名叫《道德经》的书,在这本书中,老子使用朴素的辩证法讲解了宇宙的矛盾,以及矛盾转化的道理。孔子早就听说了楚国的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经过详细的安排和准备之后,孔子决定去拜会老子。

当时,老子的年龄比孔子大,而且老子的知识学问比孔子丰富,名声也比孔子高。但是,当他得知孔子要来见他,仍然亲自套了一辆马车,早早地赶到郊区去迎接。

老子静静地坐在车上,耐心地等候一位不曾相识的年轻人。当孔子的车走过来的时候,老子赶忙走下车来,十分谦虚地向孔子打招呼。孔子有些受宠若惊,非常感动地停下车并且连忙走下车来,十分有礼貌地走上前去,恭敬地双手捧着一只大雁,说道:“弟子今日来拜访老师,老师亲自前来迎接,弟子真是受之不起。”

老子笑了,宽厚地说道:“我们都是老师,又都是学生。当我懂得多的时候,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当你懂得多的时候,你是老师,我是学生。”孔子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信服地点了点头。

在随后的一些日子里,孔子每天都向老子请教一些问题,并且和老子一起共同探讨。老师总是非常有耐心地、非常细致地进行讲解,孔子从老子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很多人生的道理。时间过得很快,几天以后,孔子决定向老子告别。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老子觉得孔子是一位很有教养、很有礼貌、也很有前途的年轻人。现在要分别了,老子还真有些依依惜别之感。

当孔子向他们行礼致别之时,老子语重心长地说:“我没有什么珍贵的礼物送给你作纪念,只能送你几句话当作临行的礼物,希望你记于心间。”

孔子满是感激地望着老子,洗耳恭听。

老子慢慢地说道:“道德修养越高的人,就会越朴实、越实在。道德修养越高的人越不会骄傲。希望你能成为一个道德修养很高的人。”

孔子深情地点了点头。

孔子确确实实记住了老师的话。孔子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二、曾子讲究孝道

孔子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位叫曾参的弟子很受孔子的器重。曾参,又叫曾子,特别讲求孝道,以孝著称于世。曾子与他的父亲曾晰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子虽然出身贫寒,一生又历尽挫折,但他特别注重修身养性,道德品质很高。到元代的时候,元文宗曾经追封他为“宗圣”。曾子以孝出名,他还将孝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尊敬和赡养长辈,一种是不能够侮辱和嘲讽他人,还有一种要养育自己的孩子。(www.daowen.com)

曾子在孔子门下经过多年的学习以后,为了能养活穷苦的父母,他便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国家当了一个小官。他特别喜欢自己的官职,因为他能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去供养父母了。虽然他的俸禄只有几斗米,但他宁愿自己挨饿也要让父母吃饱饭。当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的时候,他更是留在他们的身边照料两位老人,齐国聘请他当相国,晋国聘请他做上卿,他都没有去。他觉得孝敬父母是他的天职。

人有生老病死。父母的去世,让他悲痛万分。后来,他在楚国做了大官,地位十分显赫,俸禄也已超过三千钟。然而,他一点也不觉得高兴,常常还哭泣不已。因为在他看来,高官厚禄如果不能尽孝心,真是没有什么意思。

【操练】

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今天是五月的一个星期六,阳光灿烂。在智贤中学的小礼堂里,专门受邀请而来的心理学教授唐典先生正在做一个专题讲座。这个讲座的题目叫做《谦恭有礼》,唐教授的讲演热情洋溢,十分精彩,小礼堂内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是专门为高一的学生们所做的一次人生讲座。

唐教授肯定地认为: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并且对他人有礼貌,这不仅仅是一个言行举止上的礼节问题,更是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他深入浅出地谈了以下几个要点:

1.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各种各样的无礼现象越来越多,这不但激化了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而且使人们之间进一步彼此隔绝。

2.不管我们是不是喜欢另一个人,我们都应该对他有礼貌。

3.在我们的相互交往中,肯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分歧,但我们必须以彼此尊重的态度去解决分歧。

4.礼貌要求我们致力于过一种共同的道德生活,因此,我们应当尽力遵循社会准则

为了使学生们能够感性地认识到礼仪问题对自己人际交往的影响,唐教授专门设计了一份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你与哪一类人相处得最为和谐?包括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中的其他朋友。②有真正能够接受你的人吗?③当你参加一个舞会之后,你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吗?表扬还是批评?④你记得住你玩过几次恶作剧吗?⑤你有什么特别让人不喜欢的怪癖或者行为吗?⑥有真正能够理解你的人吗?特别是能够理解你的缺点。⑦你特别容易就会发脾气吗?发脾气对你有帮助吗?没理由你也会发脾气吗?⑧你经常去原谅别人吗?你会主动与那些曾和你产生过摩擦的人进行交谈吗?⑨公共汽车上,你主动为别人让过座吗?⑩如果你有什么不愉快的事,你最想对谁说呢?说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呢?⑪你认为没有别人的帮助,自己也能做得很好吗?你遭到过别人的拒绝吗?

唐教授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自己的讲座,他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练习题:

如何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高一(三)班的刘敏同学一边走出小礼堂,一边愉快地与高一(二)班的陈劲讨论着这个“第一印象”的问题。刘敏说道:“只要有良好的口才就一定能为别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陈劲略微点了点头,接着说道:“穿戴整齐,举止文雅是建立第一印象的前提。”刘敏没有作出什么回答,她看了一看手表之后说道:“今天夜晚,在我们教室将举行一个联谊会,是我们高一(三)班与436中学高二(一)班的一次校际交流,七点三十分开始,希望你也能参加。”陈劲非常高兴地说道:“真是太好了,我正想多认识几个新朋友呢!”

高一(三)班教室。七点三十分。

随着主持人刘敏的一声问候,联谊会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联谊会的内容丰富多彩,既包括顶气球、猜谜语、答对联,还有歌曲对唱、器乐演奏,最后是舞会。大家一边畅谈心声,一边表演节目。陈劲虽然作为嘉宾,但他的那一套像模像样的太子拳博得了满堂喝彩。两个多小时的联谊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送走了436中学的朋友之后,刘敏对同学们说:“这是专门为配合唐教授的讲座而举行的一次活动,希望大家能够将‘第一印象’这个问题的感受写成文字,星期三放学前交到我这儿来。”

刘敏及时将同学们的观点整理了出来。大家认为,为了给别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下的行动是很值得赞赏的。

(1)开诚布公地坚持谈话。千万不要认为谈话是一种无聊的打发时间的方式,要主动地、真诚地与别人交谈。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交流思想。通常说来,爽快而且真实地表露自己,常常会鼓励他人也去敞开心扉。有了这种信任感,你在别人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就等于树立了一半。

(2)记住他人的姓名。首先,必须要把别人的姓名听准,必要时,可以请对方重复一遍。千万不可以记错,要是那样,不如不记。其次,将这个名字与那个十分特别的相貌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次,在谈话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提到或者使用这个名字。记住他人姓名能够让别人获得一种满足感,他同时觉得你很尊重他。这是巩固第一印象的一个法宝。

(3)称赞并且鼓励他人。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吹捧或者谄媚,而是对别人的一种欣赏。比如,欣赏他人的外表、学识、风度或者成就,这都会给别人带来一种鼓励。

(4)寻求共同点。千万不要矫揉造作或者牵强附会。要善于从琐碎的谈话中挖掘出彼此共同的感想,要及时领会他人的观点,要及时认识到彼此共同的目标。这为进一步沟通思想提供了可能。

第一印象问题是社交礼仪的艺术基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仪文明也深刻地蕴含了这一思想。不给别人建立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别人很快就会将你忘却,将你放置在大脑中最容易遗忘的角落里。因此,以上探讨的礼仪训练问题,是对华夏礼仪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当今时代礼仪教育的一种巨大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