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与伦理:整体规范和个人品质

道德与伦理:整体规范和个人品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道德已经有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含义。在西方,从词源来看,“伦理的”和“道德的”两词分别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最初的词义均为“遵从习惯或习俗”[15],引申为规则和规范。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道德和伦理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因为在该书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既涉及整体的规范,又关注职业者的个人品质,因此,伦理和道德可以互相替换或者道德伦理连用。

道德与伦理:整体规范和个人品质

道德”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包含不同的含义。“道”字的文字结构和释意在《说文解字》中释作:“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后多理解为人们行走的道路,又可引申为万物的根源、原则和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谓道”[8]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朱熹对道的解释是:“道者,事务当然之理。”[9]总之,“道”的含义包括道路、规律、必然、当然道理、规则、规范。“德”通“得”,表示对“道”的认识而有所得,得自然之道、得人伦之道,并在内心对自然人生规律的把握,并外显为个体的道德品行。朱熹认为:“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得之于心守之不失,则始终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10]因此,德就有了道德品质之意,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即端正心性,自我反省之意。“道”与“德”二字连用最晚始于春秋战国之时,荀子曾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11]”他认为人们只要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到达了道德的最高境界。至此道德已经有了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的含义。

“伦理”一词,在中国早期文化中也是分开用的,“伦”字在当时就有“伦理”的基本含义。如孟子称“明于庶务,察于人伦”[12]“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3]这里的“伦”,是指“辈也”,指的是类别、辈分、顺序的含义,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字在《韩非子·解老》中指“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说文解字》称:“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指的是物质或玉石上的条纹,具有治玉,条理、治理的含义。伦理两字连用始见于《礼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曰:“伦,犹类也;理,分也,”[14]而礼的内容又是伦理的内容,因此在中国古代通过“礼”把伦理和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学习并遵守了伦理之礼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

在西方,从词源来看,“伦理的”(ethical)和“道德的”(moral)两词分别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最初的词义均为“遵从习惯或习俗”[15],引申为规则和规范。如苏格拉底指出,罪恶就是对道德的无知,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就是行为的善。(www.daowen.com)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道德和伦理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个概念。一般认为伦理是社会的道德,倾向于社会的道德规范;而道德则倾向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因为在该书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既涉及整体的规范,又关注职业者的个人品质,因此,伦理和道德可以互相替换或者道德伦理连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