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曾说过:“首先是做好一个人,然后才是做好一个钢琴演奏家。”与此话类似,对老师来讲,那就是首先要做好一个人,然后才是做好一个教师。那么,如何做好一个人呢?也许这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度,但对于教师来讲,我以为还是有一些通常的共性元素,那就是诚实、宽容、道义与担当。
关于诚实,我想通过两个故事来印证它的不可或缺。春秋时期,乐羊担任魏国将领攻打中山国,而他的儿子此时正在中山做官。中山国的国君就烹杀了他的儿子,将他煮成人肉羹送给乐羊来动摇军心。乐羊则端坐在军帐中将用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全部吃完。魏国国君魏文侯知道后,对大臣堵师赞说:“乐羊这是为了我而吃下他儿子的肉啊。”堵师赞反问道:“他的儿子他都能吃下,还有谁不能吃呢?”乐羊征服中山国胜利回来,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军功却就此怀疑起他的心地来。相应的还有一个小故事: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幕下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这只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不停地哀号,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气得将秦西巴赶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您却又请他回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回答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所以有人评价说: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却被魏王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却得到更多的信任。两则小故事都出自古代典籍《韩非子》,乐羊啖子,文侯赏其功而疑其诈;秦西巴赦鹿,孟孙问其罪而益信其诚。通过乐羊与秦西巴的故事,两相比较,为人诚实对做好一个人、做好一个教师的重要性也就无须多言了。
和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合影(www.daowen.com)
关于宽容,我们可以从《论语》中的一段话说起。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大概就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回答说:“那大概就是宽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了。”宽容之所以特别重要,我想是基于人性有光辉,人性也有劣根,而且人性还是可塑的。我以为,为人处世、合作共事的最高境界应该就是以自己的方式把身边人的人性优点引导出来,而非以暴抗暴、以恶制恶,非一味较真、誓争输赢。这种方式的基本法则就是宽容,宽容是让对方信服的最好的品质。就教师而言,好的品质就是要宽容学生人性中的劣根,并能以自己的方式把学生人性的优点渐渐引导出来。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宽容他人,本质上也是对自己修身的严要求。
关于道义与担当。荀子说:“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君子有常体。”这告诉我们,天地运行、人的发展自有其不以个人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即天之运行刚强劲健,则是天之常道;地势坤,即大地气势厚实和顺,则是地之常数。故此,君子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可谓人之常体,也应为人之常态。人之处常态则要有立场,有原则,有主义,负得起责任,挑得起担子,经受得起挫折,消受得起成功,要做一个稳重健朗的行者。如此,心中存道义,行动方有担当。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引领和启示是任何书本都无法企及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在,学生们在教师身上往往也在寻找“道”的存在。教师的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业的进退,更直接影响着学生品格的塑造。人的世界不能没有偶像,没有偶像的世界是惶惑的、迷乱的。如果说要让教师成为偶像,则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所崇拜或是有所寄托,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找到一种精神,坚定一种信仰,并将教师身上的那股精气神(即道义和担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趋于或达到一种相对固定的精神认同,从而让学生有所理想,有所追求,有所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