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热情关注他人:为幸福的人生注入真爱

热情关注他人:为幸福的人生注入真爱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最大的快乐始于对他人精神世界的关心,始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若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不了解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医生说,她会终生残疾。他父亲因窝藏赃物被捕,并被判处两年徒刑。每天见到孩子们时,我都要凝视他们的小脸。

热情关注他人:为幸福的人生注入真爱

教孩子体察他人情感,首先要将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传授给他们。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具备道德情感修养。

生活使人深信:如果一个孩子只会“享受”快乐,而不是通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来获得快乐,那他的心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为人民创造利益和福祉是陶冶儿童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苏联学校的一个任务是使孩子能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周围仍有许多人需要帮助、关怀和爱护,需要同情和真诚相待。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的良心不允许对这些人视若无睹,要让孩子们为他人做好事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而是出于无私的动机。

孩子们的良心、乐于助人的源泉来自对那些内心痛苦和不幸之人的同情。人类最大的快乐始于对他人精神世界的关心,始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若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在“快乐学校”时,我的学生就迈出了走向人类道德美巅峰的第一步:他们学习了有关人类科学的基础知识,学会了体察与他们日常相处之人的痛苦、忧愁、悲哀和焦虑。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时就常关心他人,这种对他人的忧患能感同身受的品质,才能在他成年后融入他的精神面貌,成为他的精神生活最不可或缺的特点。

我一直教我的学生要同情他人,努力让孩子们把自己置于需要同情、帮助和关心之人的位置上,让孩子们去体验他们的感受。他人的悲伤应该成为孩子们的悲伤,应该让他人的悲伤去触动孩子,让他们去考虑如何帮助需要帮助之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精神交流,对人道主义思想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爱人比帮助身边之人要容易。不了解人的具体个性,就不可能了解一个人。如果孩子们不能从朋友悲伤、痛苦和恳求的眼神中读懂他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悲痛,他的心就不可能被人的悲痛所触动。不了解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幸福和痛苦)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我们班里有许多悲伤之事,甚至都不用追溯太远。当集体欢呼雀跃、朝气蓬勃时,个别孩子的眼中却满是悲伤。瓦利娅上学三年后,她父亲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这个小女孩变得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发呆。尼娜和舒拉的母亲身患重病,为了帮父亲做家务,两个小女孩不得不经常留在家里。舒拉的奶奶病了,有好几次被送进医院,在医院有时住上一周,有时甚至是一个月。对于这个男孩子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奶奶生病期间,这个孩子由姨妈照顾。姨妈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她对舒拉照顾有加,但是与奶奶分离让这个男孩子感到很痛苦。有一次,一个寒冷的秋日,舒拉决定去医院看望祖母。他没对姨妈讲只言片语,独自去了医院。去医院的途中被雨淋湿,感冒生病了。几天后,他也被送进了奶奶住的医院。

瓦洛佳一家也有不幸。他的母亲是个抹灰工,每天都是坐公共汽车去上班。早春时,地上还会结薄冰的时候,有一天公共汽车和卡车撞了,瓦洛佳的母亲受了重伤。医生说,她会终生残疾。就在这个时候,瓦洛佳那曾为他走上正确道路而呕心沥血的祖父病重去世了。

科利亚家也发生了不幸,却是另一种不幸。他父亲因窝藏赃物被捕,并被判处两年徒刑。家中的道德氛围变纯洁了,但是发生的这一切却让孩子大吃一惊。

每天见到孩子们时,我都要凝视他们的小脸。孩子们悲伤的眼睛,可能是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如果孩子们心中充满悲伤,那即使他在教室,也只是身在教室而已。他就像一根紧绷的弦,如果不小心碰到他,就会使他疼痛。每个孩子对痛苦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你安慰一下,他心里就会好受些;而有的孩子,温柔的话语会给他带来新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上的技巧就需要依靠人类的智慧了:要会安慰怜惜受伤的心灵,不要给学生增加新的痛苦,不要触及他内心的创伤。自然,因痛苦而不安的学生,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学习了;痛苦在他思想中留下了伤痕。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了解孩子们的痛苦、悲伤和不幸。要看到,并且能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教师如何对待孩子们的痛苦,他理解和感受孩子内心的能力如何,这些都是教育艺术的基础。

不能喊正处于痛苦中的学生回答问题,不能要求他专心致志、刻苦努力地学习。不能问学生发生了什么,因为孩子们讲出这些事的过程非常痛苦。如果孩子们信任老师,如果老师是他们的朋友,那么孩子就会把能说的事情都告诉老师。如果他默不作声,那就请不要去触动他幼小的、痛苦受伤的心灵……教育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教会孩子们感同身受。而且,孩子越大,老师就越难触动他那根(形象的说法)心弦。而心弦的声响,通常会转化成崇高的感情。

为教会孩子体察他人情感,使孩子学会看到其亲近之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必须善于应对孩子们的情感,尤其是那种痛苦之情。在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情感道德关系中,最荒唐的做法是成年人为了消除孩子悲伤的感觉而轻率地断言,说“孩子,你夸大了你的痛苦”。

首先应该了解孩子的内心。借助任何特殊方法和技巧都无法学到,只有依靠教师那高尚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才可能做到。无论孩子们悲痛的根源是什么,其中总有些共同之处:在忧郁且悲伤的眼神里,流露出令人惊讶的、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所有的沉思、冷漠、苦闷和孤独。正在遭受痛苦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同学的游戏和消遣;没有什么能分散他的注意力,使他摆脱痛苦的想法。对孩子来说,最悉心、最善意的帮助是既能分担他的悲痛,而又不会触及他心底的隐蔽之处。粗鲁的干预可能会招致怨恨,而劝说孩子不要失去信心、不要绝望、要克制自己等这类话,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就会使孩子们觉得这些只是徒劳无益、不切实际的废话……

教孩子体察他人情感,首先要将自己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修养传授给他们。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就不可能具备道德情感修养。而只有当孩子在心里把自己置于遭受忧虑和悲痛之人的位置时,才会产生上述这种理解。

当萨什科的奶奶病倒时,他变得沉默寡言、充满悲伤,而且对他人总有戒心:如果有人对他说些什么,他会非常震惊、哆嗦,好像触及了他的痛处。有一次,我看到他那大大的黑色双眸里满含泪水。孩子们告诉我:“萨什科哭了。”如果仅仅因为孩子还只是孩子,而期望他会对自己的同学或成年人充满同情,那这种想法太幼稚了。同情心是需要教的,要像教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时那样,尽心尽力且又谨慎地去教。同情心是最细腻的认知领域之一,是用思维和心灵进行的认知。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有一个培养同情心的强有力手段——语言。

我趁着萨什科不在教室时告诉孩子们:“在他人遇到伤心事时,不能表现出惊讶。萨什科十分伤心。他只有奶奶这一个亲人了。他也不记得母亲了。他奶奶现在病了。也许,她很快就被送进医院,那萨什科和谁一起住呢?你们设身处地想一下,若自己是他,你们就会体会到,什么是伤心了。你们还记得我们在路上遇到的那位老爷爷吗?记不记得他的眼神有多悲伤?你们当时感觉到老爷爷遇到伤心事了。那你们为什么察觉不到同学眼中的忧伤呢?你们不是已经看到萨什科好几天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了吗?他虽然人在教室上课,但是心都在奶奶床前呢。如果他待在家里几天不来,也不要急着问他为什么没来学校。一个人要讲出自己的困难并不容易。平时,如果你们看到有人满面愁容,很痛苦、很悲伤,你们不要好奇,而是要去帮助他,不要去触碰他心底的创伤。如果你们知道我们班集体中有人遇到了不幸,那你们要注意,做到不要因自己的一言一行徒增他人的悲伤和痛苦。你们再想一想,该如何帮助萨什科和他奶奶。不过,你们的这种帮助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看看,我们多好多出色,还帮助自己的同学’,为了表现自己给他人看而做好事,这一点非常不好。如果不是你的内心告诉你、要你去帮助朋友,那么无论你帮了多少朋友、得了多少好处,你永远都不会成为一个良善之人。”

萨什科回到班里上课了,关于他我没再说只言片语,孩子们也领会到了为什么我立刻转移了话题。课间休息时,他们商量着怎么帮助这个小男孩和他奶奶。孩子们给他送来了苹果和鱼,这些都是出自最纯真的心愿。奶奶被送到医院后,萨什科住到了阿姨家里,孩子们经常去找他。当孩子们知道萨什科被雨淋湿生病,和奶奶一起躺在医院时,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那种难过。休息日那天,我们一起去了医院。孩子们带了苹果和饼干。舒拉还带了他父亲从外地带回来的一大块巧克力。我们用了半天时间,让所有小朋友都能到病房里探望一下萨什科。

这既让我开心又让我不安。毕竟,这只是集体热情突发的结果。有些孩子想做好事、帮助别人,首先只是为了让别人看到他的这一高尚举动。瓦洛佳告诉我,他要把前不久他父亲给他买的新滑冰鞋作为礼物带到医院送给萨什科。

“你父亲同意吗?”我问。

“当然,同意。”

“不过,也没有必要带到医院去。毕竟现在萨什科也不能滑冰。等萨什科康复后,你把滑冰鞋送到他家去。”

瓦洛佳并没有把滑冰鞋送给同学。精神的热情、冲动变得非常微弱……这件事促使我思考,如何培养善良、热忱之心和同情心。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细腻、微妙、复杂的情感。如何才能使孩子们做好事时不是为了受赞扬、得奖励,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善良情感的需求?善良的情感是什么?它源于何处?当然,集体精神突发的热情和冲动对培养同情心也非常重要。但是,对他人的同情心应该深入到每个孩子的精神生活。

我尽力做到让我所有的学生做出善意的举动(帮助同学或他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并因此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教人做好事,并且还要避免直接说“就要这样做”,可能这是德育中最难的问题之一了。那么,实践中该怎么做呢?显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内在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人就不可能不去做好事,也就是说,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同情他人。但是应该怎么做呢?如何保证孩子们在看到他人的悲痛时,能设身处地地感受那个人的痛苦?怎样才能使鲜明生动的思想唤醒孩子们那生动的情感?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将自己与生活中遭遇不幸的人融为一体?怎么才能使孩子异位而处,从正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看到自己,并感受到自己?(www.daowen.com)

我们经常召开会议,来探讨关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及其相互关系等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这些会议逐渐变成了心理问题研讨会。不仅有小学教师,还有初中、高中教师参加。我们的关注对象是儿童、少年和青年等这类人。在心理问题研讨会上,我们会就特定儿童的精神世界作报告、发表意见:针对其智育、德育、情感教育、体育、美育的源泉做报告和报道;针对学龄前和在校期间个人智力、思维、意志、性格、信念形成的环境作报告和报道。小学教师仿佛在用自己的报告,为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向青少年男女施加教育影响做准备。集体教育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了:为了使我们所教育之人处于整个集体教育的影响下,每位教师必须深刻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了解他们个性中的细枝末节。

要深入到个别孩子复杂的精神世界中去,有时两个小时,甚至三个小时都不够。当我做完有关科利亚性格的报告后,瑟罗瓦特科、科洛米琴科、斯科奇科等老师对我的报告做了非常重要的详细补充,即孩子如何看待他在集体中、在他情感世界中看到的一切,换句话说,他是怎么感受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怎么感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我们集体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有关做好事的内在精神动力的新结论,即孩子如何使自己为他人做好事的新结论。

孩子们分出越多的精力关注遭受痛苦的同学,他们的心就会越敏感,越具有同情心。一个寒冷的二月天,那时他们是三年级,米沙、科利亚和拉莉莎跑来找我,他们好像惊魂不定。

“万尼亚的哥哥廖尼亚牺牲了,”卡佳说,“他父亲收到了电报。他明天就要到哈萨克斯坦去。现在该怎么办?”

孩子们的眼神在恳求:请教教我们,该怎么帮助同学?

当天我就知道了整个悲剧的经过。廖尼亚18岁,是一名拖拉机司机,这次负责将干草运到饲养场。途中他遇上了暴风雪。本来这位年轻人可以停下拖拉机,到不远处的村里去避一避。但是他没有这么做,想等暴风雪结束后,能及时将干草送到饲养场。但是暴风雪越来越大,严寒袭来,廖尼亚就这样被冻死在拖拉机驾驶室里……万尼亚好几天没有上学。孩子们很难过,也听不到他们叽叽喳喳的声音了。大家都在问:怎么帮助同学?有人提议到万尼亚家里去。我建议他们不要去:“这时候万尼亚,他父亲母亲、他的兄弟姐妹都十分难过。我们若到他家里去,他妈妈看到我们,会想起廖尼亚上学时的情景,她会更伤心。等过段时间,等他母亲心里不那么难受时,我们再去。万尼亚来上学以后,也不要问他哥哥是怎么牺牲的。无论想这件事,还是讨论这件事,都是十分沉重痛苦的。大家要关心、体贴万尼亚。不要再让他心痛了。”

万尼亚的父亲从哈萨克斯坦回来后告诉我,新垦区国营农场居民区的一条街道以他长子的名字命名。我把万尼亚父亲的话告诉孩子们。那时候,我们班正准备加入少先队。孩子们当时正考虑以谁的名字来给我们的中队和三个小队命名。他们说的话,恰好是我想到他们会讲的:万尼亚所在的小队就用他哥哥的名字、牺牲在战斗前线的廖尼亚命名吧。万尼亚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母亲。我还建议孩子们:我们挑一本画册,每个人都画一点有关学校的内容。当然,孩子们都想画一些与廖尼亚以及与他的学生时代有关的内容。高年级学生带我们看了廖尼亚三年级时种的一棵苹果树。在物理教室中,我们找到了廖尼亚和他的同学一起制作的起重机模型。廖尼亚喜欢鸟类,学校里经常回忆他如何与他的少先队一起为鸽子搭建小屋的事。孩子们将这一切都画在了画册里。我画了一幅廖尼亚的肖像。我们将这本画册献给了他母亲。对他母亲来说,这是一个无价之宝。她高兴的是,学校集体还保留着有关她儿子的记忆。我们也为要以廖尼亚的名字命名的小分队制作了同样的一本画册。

重要的是,不要将善意、善行变成用来宣扬的“大事件”。尽量少谈论做过的好事,也不要夸奖善行,这是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最有害的是,孩子们心中把人性化的行为看成自己的功劳,并且还几乎认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英勇行为。其中通常是学校的过错。一个学生捡到别人丢的十戈比,带到班上,整个班就都知道了这件事。我记得一所邻校里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女孩子捡到了五戈比,交到班里,老师夸奖了她……然后,第二天课间休息时,三个女孩子和一个男孩子跑到老师这儿,原来他们都捡到了同学们丢的钱,有一戈比,有两戈比。他们希望得到夸奖。老师觉得有些不对劲,生起气来……就这样,孩子们学会了释放“桩桩善意”,如果他们的善行没有得到夸奖,就开始不满意。

善良应该像思维一样,成为人的普通状态。它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我们整个教育集体应该努力确保善良、热忱、真挚的举动给孩子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孩子童年时期对他人精神世界的深切关怀,是在教师话语的影响和集体情绪的影响下形成的。重要的是,要激发所有孩子深切的同情心,要让他们愿为他人做好事。但是,这种激情只有付诸个人行动时,才能使他的心变得高尚。

我的学生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朋友——安德烈老爷爷。冬天,老人住在离养蜂场的蜂房不远的小木屋里。孩子们常到他那里去,还带上苹果和图画。孩子们每一句温言细语都让老爷爷非常高兴。孩子们体会到寂寞孤独是很痛苦的,所以他们总是尽力为老爷爷做些好事。

有一次,三月里温暖的一天,孩子们赶紧去找安德烈爷爷,今天要帮他放蜂。这一天对每个孩子来说简直成了节日。看着这些挥动着金色翅膀的报春使者飞来飞去,孩子们真是太高兴了。在去蜜蜂越冬房的路上,我们到一位老奶奶家里喝水。她请我们吃自制的饼干,并希望我们常到她家做客。

奥莉加·费奥多罗夫娜在战争年代里遭受了大不幸:她的两个儿子、丈夫和兄弟都在前线阵亡了。而她女儿则在法西斯德国的一个煤矿过度劳累而亡。我给孩子们讲了这位妇女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孩子们要与奥莉加老奶奶友好相处的愿望。孩子们常去看老奶奶。奥莉加·费奥多罗夫娜也给我们看了她儿子和她丈夫的勋章和奖章。孩子们心中又燃起了想要让奥莉加老奶奶开心的渴望。种果树的时节到了,我们在她院子里种了五棵苹果树、五棵梨树、五棵樱桃和五棵葡萄,以纪念她的儿子、女儿、丈夫和兄弟。我们也为老奶奶种了几棵树。奥莉加·费奥多罗夫娜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炎热的夏日里,我们经常来给果树浇水,虽然没有我们奥莉加·费奥多罗夫娜也一样可以做到。夏天,孩子们经常在她家一待就是一整天,陪着她。

奥莉加奶奶成了孩子们的朋友。每个假期我们都会与她一起度过。我们尽量不错过樱桃、苹果、梨和葡萄成熟的时节。我们总是到奶奶的果园里去,摘下最早成熟的一批水果,并送到她身边。孩子们七年级时,老奶奶病重。学年结束一周后,她去世了。孩子们伤心不已。过后不久,我们得知了奥莉加·费奥多罗夫娜留下遗言,在她死后要将这座小屋和果园留给孩子们。这个遗嘱让集体农庄的领导们很是为难:学生这就成了小屋和花园的主人?农庄庄员们帮忙搞清了这个任何法律法规都不适用的问题。他们说:就让孩子们在这个小庄园里做自己的善事吧。我们邀请安德烈爷爷搬到这里来,他非常高兴地搬到了这里,因为这里离养蜂场也不远。瓦里亚和季娜在四年级时与几个十月儿童[1]交了朋友,还帮他们入了少先队。孩子们在自己的果园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那些在为争取祖国自由和独立的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她的痛苦太过深沉。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体会并分担这一痛苦吧!让成千上万的母亲成为学生们的朋友吧,她们的儿子已经埋葬在从伏尔加河到易北河、从北冰洋到地中海的无名烈士墓中了。若一个孩子感受不到、体验不到祖国的巨大悲痛——造成两千万人丧生的不幸,被充满了折磨、大火、破坏的不幸(这一切我国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也永远不会原谅纳粹分子),那就不能说他的心灵是高尚的。

孩子对母亲的悲痛理解、体会得越深,他就会更具同情心,公民信念就更坚决,心中对祖国未来的责任感也就越强。因此,我们在邀请那些儿子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了的母亲来参加少先队集会(一般是请到学校来)等重大活动时,必须特别慎重。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活动不应该像其他教育活动那样一闪而过。与那些其个人悲痛代表着全民悲痛的人见面,应该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公民教育,不仅是教育理论上,也是教育过程实践中的一个复杂难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使知识深入人心,并使其反映在个人精神世界中。对祖国的了解,对苏联人民神圣事物和美好事物的认识——这些都不是记住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普通知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个人生活的真理。只有从人的伟大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在孩子心中这些真理才会变得神圣。

“人民的缅怀是一部巨著,其中记载着一切。”[2]若不读这本书,对其中的每句话、每个字的意义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那公民教育是不可想象的。在我看来,我们通常所讲的将学校和生活相联系,首先要将我们最神圣的东西——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敌人,即对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和不幸的奴役者的仇恨,从人民心中传授、深入到孩子们的脑海里和心里。每次翻阅《人民的缅怀》这部巨著,都是培养人的过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行动。

【注释】

[1]苏联时期,加入少先队前一至三年级的小学生或学龄前儿童,译者注。

[2]列昂诺夫:《献给英雄的花环》《传奇人物》,第二版,莫斯科,1966年,第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