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儿童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书籍的选择与作用

儿童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书籍的选择与作用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在儿童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要到儿童能够很好地阅读时才行。没有创造美的创造性活动,没有童话、幻想、游戏和音乐,阅读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令人遗憾的是,阅读的书籍中缺少诸多适合儿童理解力水平的艺术珍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一个人一生能够阅读的书不会超过两千本,在儿童时期和青春期必须悉心选择要读的书籍。

儿童精神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书籍的选择与作用

单独与书相处并不意味着孤独。这是思想、感情、信念和观点等自我教育的开始。只有当书作为一种精神需求进入幼小心灵的生活中,这个开始才有可能。

书在儿童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要到儿童能够很好地阅读时才行。什么才是“很好地阅读”呢?首先,是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即阅读技巧。我尽力让个人阅读成为孩子的精神需求。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时,每一两周学生就要从图书馆借走一本书,然后大声朗读。若没有这个,就不可能培养出扎实、持久的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年级时,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笔记本——“词汇盒”。里面记录着孩子们认为有趣的或难以理解的词(之后我会给孩子们阐释词的含义和感情色彩)。到了三四年级,“词汇盒”里除了个别单词外,还会记录孩子们喜欢的短语、短句和句子

阅读作为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不能仅仅归结为拥有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可能孩子可以流利、准确地阅读,但是(经常发生)书并未成为引导他攀登智育、美育和德育巅峰的道路。会阅读,就意味着对语言的含义和优美之处、对语言中的细微差别保持敏感。只有当学生的意识中,这些词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能够变换周围世界的色彩和旋律时,才可称他在“阅读”。阅读是孩子们借以观察世界、感知世界和自我的窗口。要想使这一窗口对孩子们打开,就必须伴随着阅读,与阅读同时,甚至在初次打开书本阅读之前,就要在涵盖儿童积极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语言上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包括劳动、游戏、与自然交流、音乐和创作等方面。没有创造美的创造性活动,没有童话、幻想、游戏和音乐,阅读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到思维那鲜活的源泉去“旅行”,通过感知语言之美来领会词句的感情和美学色彩以及书籍所体现的艺术财富等,凡此种种都是言语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在首次阅读之前,孩子必须听教师和父母阅读,感受艺术形象的美。不能将到自然中的“旅行”看成与书籍脱节的活动。如果孩子们不能感受到书中所读词句的美,他就看不到周围世界的绚丽多彩。通往孩子意识和心灵的道路来自两个方面,乍一看,这似乎是两个相反的方面:从书籍和读过的词句到口头语言,以及从活生生的、已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语言到书籍、阅读和书写。从情感和审美上为读写做好准备,是孩子们学会读写的最重要条件,而学会读写并不是为了得分,而是因为读写是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不会读写,孩子们会失去许多乐趣。

我的学生在“快乐学校”阶段时就会通过绘画和富有表现力的标题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之美的感受和想法,这是从情感和审美方面为读写做了准备的结果。到自然中“旅行”,并不是我们教育体系的目的,而是通过语言发展孩子智力的手段。如果没有语言,没有智育,不尽力达到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教会孩子思考,察觉事物、物体、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对自然界、直观形象和概念加以概括和抽象,那么儿童就会对大自然的美、对色彩和声音的变幻、对生活中无穷无尽的事物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一年级时我就努力做到使阅读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需求,而不是以培养流畅、快速感知词义和发音技巧为目的的练习。只有符合学生的发育水平(智力水平、情感水平和审美水平)的东西,同时又能促使其进一步发展的内容,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正确选择读物是极为重要的任务。令人遗憾的是,阅读的书籍中缺少诸多适合儿童理解力水平的艺术珍品。学年开始三个月后,我们开始阅读饶有趣味的童话和故事。

我把《乌克兰和俄罗斯童话》分发给孩子们。为他们阅读乌克兰民间童话《草扎的小公牛》做准备——介绍书的内容,并用图片配合讲解、阐释。孩子们打开书,一个学生朗读了童话,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学生读。同一个童话故事(但必须是孩子们觉得有趣的故事),无论朗读多少遍,他们都不会觉得厌烦。因为对每个孩子而言,朗读并不是重复的练习,而是个人对鲜明形象的深刻体验;每个孩子都会将自己的个人见解融入到原文中。孩子们倾听朗读时也十分专心,好似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唱着歌词和旋律都十分动听的同一首歌曲。每个人的唱法不同,每个人的唱词都各有自己的色彩,通过这些色彩表达着各自的感受、理解和想法。语言在这种朗读中同音乐、旋律一样动听。

在让孩子为富有感情色彩、生动的个人朗读做准备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曾多次到过思想的源泉,感受过语言之美。比如,学生在读到“小牛走进了阴暗的森林,遇到了它——一只大灰狼”这句话,读到“阴暗的森林”这几个词时,孩子们的脑海中立刻出现了难忘的画面:森林被暮霭笼罩,夜晚神秘的沙沙作响声,暴风雨来临前树叶不安的喧闹声。这一切都进入了他的精神生活,当他听到“阴暗的森林”时,这一切就会绘声绘色地演奏着大自然的音乐。如果教师不知道通往生动的语言和思维源泉的途径,那么无论他怎么解释(如何读、如何发音、如何掌握正确的语调等),也教不会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自我从教的第一天起,我就关心一件事:不让一本坏书落到孩子们手中,要让孩子们置身在已成为民族文化瑰宝和世界文化瑰宝的那些有趣作品的世界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因为一个人一生能够阅读的书不会超过两千本,在儿童时期和青春期必须悉心选择要读的书籍。哪怕孩子读得不多,也要让每本书都在他的内心和意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反复阅读,从中发现越来越新的精神财富。在此,重要的是让孩子们从富有表达性的阅读中获得满足和享受。语言的魅力和美感体现在其声音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情感色彩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一年级时我们就成立了儿童图书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我认为,这些故事是对儿童的德育、智育和美育而言最有价值的部分(每种书我都买了15本,保证我们在上朗读课时,每个课桌都能发到一本)。这一部分可以供小学四个年级使用。这一部分所选的故事都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蕴含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深刻的人性化思想的作品。它们是:托尔斯泰的《鲨鱼》《跳跃》《高加索的囚徒》,叶尔绍夫的《驼背小马》,科秋宾斯基的《小松树》,茹科夫斯基的《睡公主》《独眼巨人洞历险记》,马明·西比里亚克的《多嘴的傻猎人》《冰天雪地里过冬的地方》《财主和小便帽》《养子》《小灰脖》,安徒生的《小不点儿》《丑小鸭》《皇帝的新装》,雨果的《柯泽塔》和《加夫罗什》(选自《被抛弃的人》),格林兄弟的《根泽利和格列捷利》《懒惰的甘斯》《三个幸运儿》,普希金的《萨尔坦王的故事》《死去皇后的故事》《驿站长》《安查尔树》《囚徒》《保姆》《小鸟》《冬日的傍晚》,雅努什·科尔恰克的《如果我返老还童》,科罗连科的《地下的孩子》,涅克拉索夫的《农民之子》《雅各布叔叔》《马扎伊爷爷和兔子》,屠格涅夫的《一只雌鹌鹑》,格里戈罗维奇的《橡胶孩子》,加尔申的《信号》,库普林的《椋鸟》,斯坦纽科维奇的《马克西姆卡》《保姆》《逃亡》,契诃夫的《醋栗》《小白花顶》《万卡》《逃犯》《男孩子》《变色龙》,先克维奇的《音乐家杨科》,杰克·伦敦的《基什的故事》,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高尔基的《佩佩》《帕尔马的孩子》《叶夫西卡的遭遇》《伊利亚的童年》《早晨》,盖达尔的《丘克和盖克》《远方的国家》《铁木儿和他的伙伴们》,邦奇·布鲁耶维奇的《列宁和孩子们》,捷斯连科的《小学生》,帕纳·斯米尔内的《严寒》,弗兰科的《格里采夫的学校生活》《铅笔》,科诺诺夫的《列宁的故事》,科斯莫杰米扬斯卡雅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少先队英雄的故事》,别济克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童年》,卡塔耶夫的《团队之子》,戈洛夫科的《皮利普科》《红手帕》。

对孩子们来说,阅读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还是培养他们扎实技能和技巧的锻炼,也是德育、情感教育的学校。每本书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明·西比里亚克的《冰天雪地里过冬的地方》妙趣横生,就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讲的是一个孤独、被遗忘的老人,如何在偏僻、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的小屋中消磨余生。我发现,读完这类作品后,儿童对周围世界的各种现象更加敏感。

我们既在课堂上读故事,也会在课外读。我们图书馆的这一部分可以同专门供集体欣赏音乐的收藏室相媲美。

我们图书馆的第二部分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当代作家小说故事,内容涉及当今的生活、苏维埃人的劳动、争取和平的斗争、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和少年英雄。我的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米哈尔科夫和马尔沙克的诗,盖达尔、卡西尔、诺索夫、普里列扎耶娃、特鲁布莱尼、雅诺夫斯基、兹巴纳茨基、林科夫、伊瓦年科、沃龙科娃、日特科夫和亚历山德罗娃的故事。

第三部分是童话、诗歌寓言。这些书是课外读物。每个孩子都挑选了自己感兴趣的书(而兴趣则是由优美的插图、读过这本书的老师或同学的讲述引起的)。

我们班图书馆的第四部分是古希腊神话。这里收藏着那些费尽心血才能找到的书籍,这些书以易于儿童理解的形式讲述着希腊神话。古代神话在儿童的智育和美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为孩子打开了人类文化辉煌的一页,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发展智力,还培养了孩子们对遥远过去的兴趣。(www.daowen.com)

从第一学年的中期起,我们就开始集体阅读。同一本书会有好几册,我分发给孩子们,以便他们在家阅读。这是集体阅读的准备。难道到童话室,是为了读那些孩子们早已熟知内容的故事吗?孩子们怎么可能有这种欲望呢?为什么要这么做,读一些新东西不是更好吗?

的确,新的、未知的内容也要读,我们也会读新书。但是,只有当孩子想为同学朗读打动自己内心的东西,想把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作品才能进入他的精神世界。图书馆的第一部分中,每本书我们至少朗读过十遍,但是兴趣并没有因反复朗读而稍减。有一本书是两三周前读的,但是孩子们并未忘记,还想再读一遍,并且还专门为此来到学校。三四个月过去了,孩子们还想再读一遍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再次集体阅读。

但是,只有当孩子在学会阅读之前就能感受到语言细腻的感情色彩时,作品的力量和美才能打动他,并激发他的理性。凡是到思维的源泉去“旅行”过但仍然领略不到语言魅力的人,永远也不会想把他已知的作品再听两遍、三遍,乃至十遍。

我们还为了朗读最喜欢的故事专门安排了课。孩子们十分激动地为朗读做准备。每个孩子都读着他最喜爱的、让他最激动的片段。

朗诵诗歌在我们这里的地位极为特殊。那些已经列入人类文化宝库的最优秀诗歌代表作——普希金、莱蒙托夫、茹科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费特、谢甫琴科、列夏·乌克拉因卡、席勒、密茨凯维奇、海涅、别兰热以及其他诗人的诗,我都会给孩子们背诵。孩子们想要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四个学年以来,孩子们背诵了许多诗歌。但是只有能感受到诗句的奇妙音韵后,他们才开始背诵。

优秀的诗歌,总是将语言、形象和音律完美地融为一体。我尽力让孩子们在幼年时就能感受到美学财富的这种一致性:我给孩子们背诵了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诗歌。我们多次朗读了普希金的诗歌《先知奥列格之歌》和谢甫琴科的长诗《女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背诵这些作品(并没有专门下功夫去背诵)。孩子们还能背诵许多篇幅不长、描绘大自然之美的抒情诗。孩子们最喜欢的是连续朗读。在“幻想角”里,我们连续几周都在朗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孩子们周围的环境强化了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后来,我们还以这种连续朗读的方式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卡达耶夫的《雾海孤帆》和巴若夫的《孔雀石匣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举办富有表现力的朗读晚会和晨会。每个想要参与的人,都为朗读自己喜爱的故事或诗歌做好准备。许多其他班的孩子也来参加这种晚会和晨会,于是这种朗读活动逐渐在全校普及。

我们每年庆祝两次母语节,一次在第一学期末,第二次在学年末。这一节日的某些仪式已成为传统仪式。孩子们邀请了村里的长者参加,由他们来评定谁朗读故事或诗歌最好。这是一种独具创意的竞赛,优胜者可以获得赠书作为奖励。奖项由年长的农庄庄员颁发,他们都是母语的崇拜者、鉴赏家。他们自己也会讲童话故事,会背诵诗了。有时,学生和年长的农庄庄员朗诵的是同一首诗。四年级春季的母语节持续了两天,想要朗诵故事、诗歌和语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与长辈(父母、祖父母)经常交流会产生一个有意思的传统:我们那些优秀的朗读者开始在家中读给父母听,成年人也开始常到学校听孩子们朗诵。产生了几个母语爱好者和朗读者小组(小组一般是由成年人,且是由非常受人尊敬的人组成)。孩子们就像是这些小组的组织者,这一点更增加了他们对书籍和阅读的兴趣。

全校性的图书节也已成为传统。开学前夕,即8月31日,孩子们及其父母都来到学校。这一年,大家互赠图书:孩子们互相赠书,父母赠给孩子们。这一天,集体农庄管理委员会也会向母语爱好者小组的最佳领导人赠书,这也已成为常规。

我尽力使每个孩子能逐渐创建自己的个人图书室,使阅读成为孩子们最重要的精神需求。在小学前两年,我就已经做到让每个家庭都有了图书室。在一些家庭里,藏书共有500多本,在另一些家庭里则要少一些,但每个家庭的藏书都在逐月增加。如果一个月内家里都没增加一本藏书,那么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

自我教育、个人的精神生活都始于书本。在教育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天:始终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手、带领他前进的老师觉得终于可以放开学生的手,并对他说:“自己走吧,去学习如何生活。”要决定走这一步,需要很高超的教育学智慧。为了使学生能在精神上独立生活,必须把他引进书的世界中。书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我认为,让每个男孩、女孩在小学毕业时能希望单独与书相处,即希望思考和反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单独与书相处并不意味着孤独。这是思想、感情、信念和观点等自我教育的开始。只有当书作为一种精神需求进入幼小心灵的生活中,这个开始才有可能。通过单独谈话,我清楚了某个男孩子或女孩子对什么书感兴趣,这些小小的人儿想要从书中寻找哪些问题的答案——我之所以要了解这些,是为了向他们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找到自己要读的书。

只有当四种崇拜心理在学校占据上风时,学校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这四种心理是: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籍的崇拜和对母语的崇拜。

早在教这一批学生之前,我就听说了许多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难处。人们常对我说:“教育小孩子是最容易的。但是,一旦小孩变成少年,他就变了,变得都快认不出了。善良、同情心、害羞等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粗鲁、苛刻、冷漠。”后来,我确实认识到这些话漏洞百出。一切优秀的品质在少年时期“消失”必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优秀的品质实际上根本没有形成,但是教育工作者却认为美德是天生就有的。如果儿童从小就不喜欢书,如果阅读没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需求,那么到了青少年时期他的灵魂会变得空虚,仿佛不知从哪里来的坏东西就忽然出现在他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