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学习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校生活的前几个月和前几年,不应该只有学习这一种活动。小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渐克服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面临的困难。智力教育(即智育)是教育者的影响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其最终目的是教会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在教室,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圆圈、画直线、写字母,并且编习题、解习题——所有这些都是渐渐进入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因此并不会因为单调而让孩子们觉得乏味。

学习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觉得什么都是轻而易举的,渐渐思想上就会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会使人堕落,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会很轻率。

不要将儿童入学前曾生活于其中的自然、游戏、美、音乐、幻想和创作等令人神往的世界与课堂分隔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学校生活的前几个月和前几年,不应该只有学习这一种活动。只有当教师慷慨地把入学前的那种欢乐再重新给予他们时,他们才会爱上学校。但同时,学习也不能只迁就快乐这一个目的,也不能只为了让孩子不感到无聊枯燥而让他们减少学习。应该逐步培养孩子们习惯从事人类生活中最主要的工作,包括那些需要紧张地思索、需要严肃认真、坚定顽强和埋头苦干的劳动。

我把培养孩子进行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技能和习惯,当作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全神贯注地完成教师或自己提出的目标时,孩子应当学会不受周围世界的干扰。我努力让孩子们适应这种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只有这样,脑力劳动才会成为他们最喜欢的事情。

小学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渐克服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时面临的困难。儿童必须理解脑力劳动的本质,包括:紧张的智力活动,深入理解事物、事实和现象的各种复杂性和微妙性,还包括深入理解细节和矛盾。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学生觉得任何事情都是轻而易举的、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孩子从事脑力劳动的技能和自律精神。智力教育(即智育)是教育者的影响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的精神生活的一个领域。培养意志力是从为自己提出一个心理定位、集中精力、学会理解和自我监督开始的。我认为,让孩子在脑力劳动中感受到什么是困难,是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

如果孩子在学习中觉得什么都是轻而易举的,渐渐思想上就会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惰性会使人堕落,导致孩子对生活的态度会很轻率。奇怪的是,思想上的惰性通常会出现在那些有才能的孩子身上,若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困难需要他们去克服,便会滋长这种惰性。并且,思想上的惰性多见于低年级,因为一个有能力的孩子,很容易就能掌握其他孩子需要花费一些紧张的脑力劳动后才能掌握的内容,因此实际上他就无所事事了。不让学生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任务。

我们的一年级在一栋单独的小房子里。我们在其中一间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学习,房间的窗子朝东和朝南;教室里的光线一直是充足的。窗子下面栽着核桃树,核桃树后面是苹果树、梨树、杏树,再远一些是一片橡树林。不仅我们这栋小房子,学校的其他建筑也都沉浸在绿荫中。绿叶使空气中富含氧气。校园里通常一片宁静。我们教室连着一条宽阔的走廊,走廊中有一扇门通向另一个房间:我们梦想着能在这里建一个童话室。

我们小房子的前面是一块水泥空地,上面有一个洗鞋设备(用存储的雨水洗)。从这块空地伸出几条小路,路旁种着桃树、椴树和栗子树。其中一条小路通向位于校园中心的大葡萄架,另一条通往距离最近的邻居——两个五年级的小房子,第三条通向绿色的草坪和小树林,第四条通往灌木丛生的峡谷。

当时我就觉得,一二年级就应该在单独的一栋房子里学习。他们,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学习、劳动和作息习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尤其无法忍受那么多人的集体中经常出现的尖叫、吵嚷和推挤。要让小学生尽可能待在安静的环境中,这是智力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多年的研究让我坚信,孩子们在学校生活的前几天,会对所处的环境感到非常茫然。与其说他们是因为脑力劳动而感到疲惫,倒不如说他们是因为在课间休息和上课前喧哗、乱跑、推挤导致持续的亢奋,进而感到疲惫。五年间,我一直观察着大课间后的一年级学生。在这半个小时里,孩子们会与许多学生一起喧闹、叫嚷、推挤。课间休息结束后,学生们进入教室,即使经验丰富的老师,课堂上也要花十分钟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但是,若一年级学生在课间与他们自己的小集体一起休息,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让孩子们平静下来,不再亢奋,只花了不到两分钟时间。

肆无忌惮地叫嚷、乱跑,对学校来说不是什么好迹象。无论孩子们欢乐之河的水位有多高,都应有河岸抵挡他们的冲动和欲望。

目前,一二年级的学生在一栋周围绿树成荫、舒适、僻静的房子里上课。为孩子们创造的环境有助于调节劳动和休息的节奏。

在前几周,我循序渐进地将孩子们引入崭新的生活。实际上,此时的学习与“快乐学校”并没有太大差别,这正是我所追求的。9月,我们每天在教室上课时间不超过40分钟,10月则不超过2小时。这些时间用来上书写课和算术课。剩下的2小时我们会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度过。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等着真正的上课——他们是这么称呼课堂学习的。对于孩子们的这个愿望我感到非常高兴,我心想:“孩子们,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同龄人正在憋闷的课堂上苦苦挣扎,迫不及待地等着下课铃响呢。”

让孩子循序渐进地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是进行全面合理的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其最终目的是教会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工作。课堂学习并不是一件让人难过的事情,无论你想不想,都必须忍受、必须上课。这是进行脑力劳动的最优环境,但需要让孩子逐步地适应——给小学生上课的特点就在于此。如果立刻强迫孩子们每天在教室里学习4小时,那这种本应利于脑力劳动的环境也会严重危害他们的健康

在教室,我们读识字课本、画圆圈、画直线、写字母,并且编习题、解习题——所有这些都是渐渐进入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因此并不会因为单调而让孩子们觉得乏味。我们无须一遍遍地阅读课本上的那些字母,所有的孩子都已熟悉字母了。为了锻炼孩子们的阅读技能,我借助了各种各样积极的活动方式。孩子们编写了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小作文,与重复阅读课本上的同一篇课文相比,这对发展阅读能力的帮助要大得多。

我还密切关注,确保每个孩子都掌握必要的阅读技巧。若不去练习,没有明确的阅读标准,将会一事无成。只认识字母,只会读音节和单词,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是通向世界的窗口,是最重要的学习工具;阅读必须要快速、流畅,只有这样,这个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力求让各种形式的活动(包括富有表现力的阅读、书写、绘画等)将阅读变成一个半自动的过程,让孩子们在二年级就能将多音节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我之所以让孩子们写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是想尽力激发孩子们对这种活动的浓厚兴趣,实际上,这是为了达到“教会学生们好好读书”这一目的所必须的“教学巧计”。

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可以算作这种“巧计”之一。经验证明,一年级最初阶段,不应该有“纯”阅读课、书写课和算术课。单调很快就会让人疲惫。孩子们只要感到有一点疲累,我就尽力转向一种新的上课方式。绘画是使上课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手段。因此,只要我看到孩子们对阅读感到疲惫了,就会说:“孩子们,打开你们的画册,把我们读的童话故事画在纸上。”疲惫的样子消失殆尽,孩子们眼中闪烁起欢快的火花,单调的活动被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代替了……算术课上也有类似的情景:我给孩子们留了需要他们独立完成的作业,但是我发现他们难以理解作业中那些习题的条件。于是就要创造性活动——绘画来帮忙了。孩子们又读了一遍题目,然后把它“画”出来。那些之前看似不可理解的关系式,变得可以理解了……长时间持续听讲也会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只要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开始黯淡无光,我就不再讲下去;我会先“告一段落”,开始画画

新学年开始后才三周,我的学生们就开始编写关于大自然的画册了。高年级同学为每个孩子制作了一本20页硬图画纸的画本,封面上还挂着一支铅笔。每周我们都会去一次思想和语言的源头,编一个关于周围世界的插图故事。我们的首次“旅行”是去果园,去看一棵结果实很晚的苹果树。孩子们都编了一个小故事,其中反映了他们每个人所感受、理解到的世界。

《苹果垂到地上》《苹果在阳光沐浴下晒太阳》《绿叶中的红苹果》《阳光轻抚着、树枝摇晃着苹果》《春日开出白色的花朵,秋日结出金色的苹果》《我们到苹果家里去做客》——孩子们在自己关于大自然的画册中如此写道。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出这些小作文,让他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果园中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写小作文,是培养孩子们未来能够进行艰苦而又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极好手段。在一年级,特别是二年级时,我就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个任务,并且将任务进行到底。这对于培养脑力劳动的纪律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学年,所有的画册都充满了带插图的小作文。孩子们写了一串串的红绣球花,也写了收获、沉睡的湖泊(他们之所以称其为沉睡的湖,可能是因为我们旅行到此地时,这湖水总是如镜面般清澈、平静);还写了他们如何在学校花园里劳动,日落时的深红色天空、秋日的第一次霜冻、阴郁多雨的秋天、十月革命纪念日;还有我们村庄的生活、第一场雪、一月的暴风雪、童话中冰封了河流和湖泊的严寒老人、二月的融雪、三月雪中的蓝色阴影、第一朵报春花、从温暖的地方过早回来并意外遇到三月暴风雪的椋鸟、春日里欢乐的候鸟群(“春日里欢乐的候鸟群”是孩子们的原话)、在风和日丽的初秋飞来同菊花告别的蜜蜂

描绘大自然的画册已经成为我们集体的一种独特的、充满诗意的读本,其中反映出故乡大自然那微妙细腻的色彩,大地和天空的乐曲以及语言的神韵。它们已成为孩子们不可或缺的欢乐,教学随着这种欢乐融入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如果按照“节”来计算孩子们在教室中度过的时间,那么这一学年的前两个月,我们每天是一节课,第三四个月是每天两节课,第五六个月是平均每天两节半课,七八个月则是每天平均三节课。前两个月,两次休息之间的上课时长是半小时,后来是45分钟。孩子们若要在下课前出去,需要征得老师的同意。如果不便打断教师上课,孩子也可以不征得老师的同意就出去:此时教师看到学生需要出去,就会默许。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遵守时间表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对于个别孩子来说,要遵守这种时间表是很难的。托利亚、卡佳、科斯佳和舒拉就很容易疲惫。他们之所以容易感到疲惫,最主要的原因是:与过去相比,如今他们受到时间表的约束,活动的自由大大受限,一想到这些他们就十分紧张。对孩子的任何愿望都持放任的态度是断然不行的。应该教会所有的学生刻苦、认真地劳动,当然也不能过分地、绝对地改变孩子们的愿望和习惯。几个星期内,我允许这几个孩子可以在上课时离开教室,让他们渐渐地习惯刻苦的劳动。学年开始后三四个月,所有的孩子都能遵守学校各项活动的时间表了。

阳光明媚的秋天里,我们一直在“绿色教室”,即高大苹果树下的一片草地上上课。几年前,我和高年级学生在这里用铁丝、铁条搭建了未来“绿色教室”的架子,并栽种了爬藤植物、野葡萄、啤酒花的幼苗。两年后这里长成了“绿色教室”,甚至顶棚都爬满了植物。几个“小窗子”保证有正常的光线。即使外面天气炎热,这里也总是很凉爽;秋天,这里温暖又舒适。“绿色教室”里总是很安静。“小窗子”可以用啤酒花和葡萄枝叶挡上,此时教室里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射进教室,形成了奇异别致的光影嬉戏现象。孩子们称之为“关上童话的窗子”。在“绿色教室”里摆放着一些小桌子和小凳子,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写字、解习题。

第二个“绿色教室”是一片草坪,三面种着耐寒的葡萄。非常炎热时这里也很凉快(我们这里春秋两季有时也会出现高温)。

我们还有一处“绿色教室”,在一片翠绿树丛的草地上,位于一片紧挨峡谷的茂密树林中。有时放学后不需再回学校时,我们时常会在最后一节课时到这里来。一年里,大约有40%的课不是在教室中,而是在“绿色教室”中上的。剩余60%的课,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绿色实验室”和学校的温室中上的。“绿色实验室”是一栋单独的建筑,四周栽满了树木和葡萄。这里有一间上课用的教室,里面有许多花草。

很大一部分课在大自然中,在新鲜空气和蓝天下进行,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上课时,孩子们会觉得精力充沛、兴趣盎然,从不会垂头丧气。

放学后,孩子们在家休息。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孩子们在课堂上因脑力劳动过多而感到劳累,但实际上孩子们仍会非常疲惫,课后需要好好休息。凭借多年的经验,我深信:下午学生不应该进行学校里那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尤其不能让小学生负担过重。若孩子在学校已经进行了3~4个小时的脑力劳动,回家后还要进行紧张的劳动,很快他就会筋疲力尽的。

不过,也不能不留家庭作业。应该教孩子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但这首先要在课内完成,要逐步培养孩子独立进行脑力劳动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认真、全神贯注地工作并不容易。经验丰富的教师并不会借助某些影响学生的特殊方法,而是通过课程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拴”到自己的陈述、解释和故事上。对于小学生,组织脑力劳动的技巧是:开始时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工作,也不强迫自己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非常认真地听老师的讲解,也在认真记忆和思考。

如果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孩子就能够把自己感兴趣的,特别是自己感到惊奇的一切内容都牢牢记住。为什么我的这些孩子能如此轻松地记住字母,学会读写?因为我并没有要求他们以此为目标。因为对孩子们来说,每个字母都是让人赞叹的鲜明形象的体现。如果我每天给学龄前儿童“一点知识”——给他们一个字母,并要求记住,那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当然,这也不是说要向孩子隐瞒目的。应当教育孩子不要去考虑目的,这样会减轻脑力劳动。不过,这一切并不像看上去这么简单。我们现在讲的是儿童智力发育的某个阶段,即雷若夫教授所称的“人类神经系统婴儿期”。[1]在这一时期,即小学阶段,特别是一年级时,孩子们根本不会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设法控制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那种心理学上称其为“非自愿注意力”的那种注意力。

幼儿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任性的“玩意儿”,很难对付。我觉得它像是一只胆怯的小鸟,一旦你试图接近鸟巢,它就会飞离鸟巢,飞得远远的。最后,如果你抓住了它,那就只能把它捧在手里,或者放到笼子里。若它觉得自己像囚徒,就不要指望鸟儿再唱歌了。

幼儿的注意力也是如此:如果你像对待囚鸟一样把它紧紧地抓住,那它是不会好好帮你的。(www.daowen.com)

有那么一些教师,把在课堂上让孩子“始终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当作自己的成就。这通常是通过那些控制儿童注意力的外部因素实现的:频繁提醒(注意听讲);从一种活动迅速转向另一种活动;提前警告学生,告诉他们讲解后会立刻进行检查(更确切地说是威胁:如果你不听我讲,我就给你打2分);阐明了某一理论观点后,要求立刻完成实践作业。

乍一看,这些方法产生了一种积极进行脑力劳动的印象:上课形式像万花筒一样千变万化,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的每一句话,教室里气氛紧张,一片寂静。但是这一切实现的代价是什么?会导致什么后果呢?为了集中注意力、不错过任何内容而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的状态(但是这个年龄的学生还不能强迫自己专心致志),会导致神经系统极端疲惫,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课堂上不浪费一分钟、一瞬间,一直让学生积极进行脑力劳动——在育人这么细致微妙的事情上,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做法吗?教师在工作中抱着这样的目的,简直就是要榨干孩子们的一切。上完这种“卓有成效”的课之后,孩子们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他们很容易发怒、激动。本应好好休息,但他还有作业,于是一看到装着书和笔记本的书包,他心里就会厌烦。

学校里经常出现违反纪律的行为,表现为学生对老师、对同学的态度粗暴,无礼对待他人的意见,结果是引发许多冲突和矛盾,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因为在课堂上,孩子们的精神已经紧张到了极点,而老师也不是一台机器;可以试一试将这台机器设置为“高效”,整堂课都要像万花筒似的不断变换上课方式,以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放学时,孩子们常常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沉默寡言,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或者正相反,烦躁易怒,这些都并非偶然。

不,绝对不能以这种代价来换取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聚精会神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脑力和神经能量并不是一口无底的井,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这口井中打水需要动脑筋,要非常谨慎,最重要的是,必须不断地给孩子补充神经能量的来源。而补充的来源就是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让他们到大自然中生活,出于兴趣和求知欲进行阅读,而不是因为害怕老师提问才去阅读,还有到生动的思想和语言的源头去“旅行”等。

在学校集体生活中有一种难以言状的东西,可以称之为“精神平衡”。这个概念中我加入了以下内容:孩子们感到生活充实,思维清晰,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精神平衡的典型特征是: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劳动,人们相互之间关系平等,从不勃然大怒。若精神上不平衡,就不可能正常工作。在这种平衡被打破的地方,集体生活就会变成地狱:学生互相侮辱、互相激怒,学校里笼罩着神经质的气氛。如何创造(这一点特别重要)并保持精神上的平衡?那些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使我深信,在这一非常细致微妙的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是使经常性的思维活动不能过度劳累,不要有突击行为,不要使精神过度紧张。

充满善意的氛围,互帮互助,每个学生的智力与他能做到的事情协调匹配,这些都是保持平衡所需要的典型条件。小学教师诺维茨卡娅、扎连科、涅斯捷连科等人都是保持学生精神平衡的真正大师,我认真地研究了他们的教育艺术。我还尝试着揭开了在我看来最睿智,同时也是最自然的一件事的“奥秘”:他们班的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那种本来可以学得很优秀,但实际却学得一般的孩子。得了3分的学生并不认为自己是运气不好的失败者,他的同学也不会怜悯、可怜他。

每次想到对优异成绩的那种狂热追求,我总是很担心。这种狂热源于家庭,又延伸至教师,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摧残着他们的意志。孩子的学习暂时还达不到优的水平,可家长却一定要求他得5分,至少得4分,不幸的是,学生只得了3分,他觉得自己好似一个罪人。在诺维茨卡娅、扎连科、涅斯捷连科这些教师的班上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优等生并不觉得自己是幸运儿,得3分的学生也不会因自卑而沮丧。我从这些真正的教育家那里学习了睿智地、专心致志地进行脑力劳动的真正本领。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十分细致的一个特征: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和头脑中获得知识的欢乐感。这些教师的学生若体会不到因发现了真理、进行了调查、理解了事物等带来的欢乐心情,那他们就无法取得任何成就,甚至连最微小的成就都得不到。总结了这些教育大师们的宝贵经验,我尽力让学生不再为分数学习,而是为了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觉而奋发学习。让我感到高兴的一点是,我们的儿童集体中,没有那种过分追求高分数的病态现象,也不存在对3分过度敏感的弊病。

……每周我们都要花几节课的时间到思想和母语的源头去“旅行”,去观察。这是与大自然的直接交流,若无此,儿童智力和神经力量的水井很快就会枯竭。在春天、夏天、秋天的温暖日子里,不等天亮我们就早早出发去旅行,农村的孩子能早起。关于大自然、我们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故事,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不得不回答他们的许多问题。下面我举一些其中的例子:

为什么清晨太阳是红色的,而中午则像火焰一样?云朵从何而来?为什么蒲公英的花早上会开,而中午会闭上?为什么会有闪电和雷声?为什么刮西风会下雨,而刮东风就会干旱?为什么向日葵花会随着太阳转动,难道它像人一样,能看得见吗?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鸽子从不落到树上?为什么不能在夏天长满叶子时移植树?天空中的流星掉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雪花这么美,好像有人雕刻过的?鸟儿能飞那么远,它们是怎么认路的?为什么月亮四周常有一圈白色的光圈?为什么日落时分快要下雨时天空是红色的?为什么蜜蜂在采蜜前要“跳舞”?为什么果树开花时,要在果园里烧麦秸?为什么森林里有回声?彩虹是什么?为什么冬天没有雷声和闪电?为什么盐水只能在温度非常低时才结冰?为什么家兔挖洞而野兔却不挖洞?为什么夏天时用湿毛巾把牛奶罐裹住,无论天气多么热,牛奶都不会变热?为什么下雨前燕子飞得很低?为什么云雀在庄稼地里筑巢,而椋鸟和山雀却是在树上筑巢?为什么鸭子会游泳而鸡不会?为什么今天飞机在空中飞过后留下一条薄薄的烟雾,而昨天没留下?为什么星星会陨落,它们落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风能像漩涡一样形成“龙卷风”?为什么柳树会“哭泣流泪”?为什么雪莲花只在早春开花?为什么冬小麦在秋季播种,而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牛每次只生一只小牛,而母猪每次会产好几只小猪?为什么夏天太阳高悬而冬天太阳却很低?为什么冰冻的玻璃上会形成漂亮的图案?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2]

我尽心回答每个问题,不仅向孩子们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与他们谈论周围世界,这是思索的第一所学校。个别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原来,那些乍一看越简单的问题,越难回答。我们这些小学老师特意聚在一起,专门讨论应该怎么回答孩子们提出的这些“富有哲理”的问题。诺维茨卡娅、韦尔霍维尼娜、扎连科给大家读了20年间记录的数百个由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通常整整一个晚上都用来探索儿童思维的复杂迷宫。小学教师们是儿童思维方面的专家,他们的经验让我得出一个结论:表面上十分简单、明了的背后往往蕴藏着巨大的复杂性。比如,“为什么冬小麦在秋季播种,而春小麦是在春天播种”这个问题,要比流星陨落的那个问题难回答得多。我觉得,带孩子们到大自然去“旅行”时,有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让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学会观察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

如果我们是最后一节课到大自然去“旅行”,那么课后我们就会做游戏。孩子们自己发明了一种集体游戏。自然中的种种现象同童话交织在一起。有一款游戏让孩子们特别着迷。这个游戏叫“寻找神秘岛”。我们所有人分为两组。一组到树林的一个偏僻角落中去。我们在游戏地点周围标上只有我们知道的记号——表明这里是岩石累累、猛兽遍地的岛屿岸边。留在神秘岛上的孩子是一批乘船遇险的旅客。他们在好几个地方做了一些严密伪装的标记,用来指示通向这个岛的小道(两个小组事先都商量好了标记)。必须拯救这些乘船遇险的旅客。于是孩子们到森林中分头找,一步步地沿着海岸勘察了好几公里,寻找可以通向小岛的神秘通道。这个游戏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勇气,还要有理解分析许多自然现象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游戏还能培养诚实、正直的品质。孩子们找到了通往小岛的神秘通道,拯救了遇险的旅客,把病人送到医院,游戏中还出现了飞行员和医生。游戏以乘船遇险的旅客和前来救援的人一起煮粥作为结尾。我们一起坐在篝火旁,由我讲故事。此刻,许多孩子把童话画下来,在画中表达自己对那些奇妙幻想形象的认识。

到大自然去“旅行”时,我们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观察动物和禽鸟的生活。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奇异世界。在宁静的秋日里,我们观察一窝小刺猬怎么从窝里来到水坑饮水,母刺猬又是如何保护它的幼崽的。春天,我们观察了小野兔。孩子们看到,母兔离开刚出生的小兔,再也不回来了,而小兔则等着某只偶然到来的母兔来喂食。七月,孩子们观察树蛙。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偏僻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狐狸洞。孩子们观察着老狐狸如何带着小狐狸出来散步,教它们奔跑,同它们一起玩。在森林里的一个僻静角落,我们还观察了海狸。

我们的“旅行”和观察丰富了思想,发展了想象力和言语。孩子们在旅行和游览中遇到的问题越多,在课堂上谈到自然现象、劳动和遥远国度时,求知欲和好奇心就越强烈。每当我观察孩子们从大自然“旅行”归来后的情绪时,我就越来越相信下面这个古老谚语是多么正确:思考始于惊奇。

我努力做到使对大自然的奥秘产生的惊讶之情和认识事物后的欢乐,成为唤醒、激发儿童思维的动力。我们班里有几个学生(瓦利娅、彼得里克、尼娜),即使任务非常简单,他们也要用很长时间才能理解。每种情况各有各的原因,但结果是相同的:这些孩子的大脑半球皮层细胞处于一种抑郁状态。这些孩子对课堂上的讲解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研究表明,这些孩子的思维过程存在缺陷,其原因也证实了大脑半球细胞萎缩和有惰性的结论。缺点就在于:这些孩子的记忆中很难建立起,特别是难以牢记几种物体或现象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一道关于苹果、篮子和孩子的习题。当他想到篮子和苹果时,就会忘了孩子。向他提醒了孩子后,他又忘了苹果和篮子。从思想上深入理解了周围世界中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小小的发现、对真相的惊奇心理等——所有这些都让瓦利娅、彼得里克和尼娜开心不已。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眼中闪烁起欢乐和兴奋的光芒,冷漠的神情消失了,开始对研究的对象感兴趣。若能在孩子们的意识中激发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问题,那孩子们的头脑中就会发生一个迅猛的过程,曾经沉睡的力量仿佛苏醒了。我高兴地发现,在智力发育方面最困难的孩子越来越振奋:他们能兴致勃勃地听讲了,也能更好地理解习题内容了。当然,我们还面临着细致艰苦的教育工作。我同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把这项工作称为“从情感上激发理智”。

通过观察研究了儿童的脑力劳动,我越来越相信,情绪冲动(一种欢喜、激动、差异的感觉)仿佛唤醒了正在休眠的大脑皮层细胞,使它们积极活动起来。经验表明,应该通过发展幼儿的认知需求——求知欲、好奇心来对他们进行智育。

到大自然去“旅行”已经成为小学各个年级的传统。每次要去树林、田野和池塘前,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这一时刻,事先想好了要玩的游戏。克服困难的游戏、其中有童话人物和现实人物参加的游戏,都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我给孩子们(二年级时)讲鲁滨逊的故事,于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游戏由此开始了,并持续了数月。讲完斯巴达克的故事后,孩子们在靠近悬崖峭壁的高山上搭建了一个类似童话中起义奴隶的营地。孩子们对远古时代居住在我国边远地区的斯吉台人——牧人、猎人和渔民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他们创造了一些游戏,再现了古代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

教学应当与多维度的智力游戏、体力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让这种游戏唤起孩子们鲜明又激动人心的感觉,使周围世界像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呈现在孩子面前。除了到自然中“旅行”和游戏,体力劳动也为发展智力和体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若劳动中没有快乐和激情,就难以想象充实、快乐的童年。经验告诉我们,对幼儿来说,体力劳动不仅是获得某些技能和技巧的手段,不仅是德育,而且还是无限的、无比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唤醒人的道德感、美感和智力方面的感觉,若没有这些感觉,就不可能认知世界,也就无法进行教学。在我看来,体力劳动与学习交替进行是孩子们进入梦想世界和创作世界的激动人心的旅行。正是在体力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们最重要的思想品质:好奇心、求知欲、思维灵活和丰富的想象力。

若在生活中,孩子的体力劳动能够受到高尚思想的鼓舞,那么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就会具有吸引力,成为孩子们的所想所愿,也能发展和充实孩子。二年级时,我们每周都会劳动一小时,孩子们干一些思想上、感情上都喜欢的活。到了三四年级,每周会完成两小时自己最喜欢的劳动。

最喜欢的劳动……可不意味着老师必须被动地等着孩子们产生兴趣。在劳动教育中,就像在所有的教育工作中一样,对任何事都不能放任自流。儿童周围应当是爱劳动的氛围。我的学生们周围,男女老少都劳动。所有的学生对数十种劳动深感兴趣。他们种植树木和庄稼,制作各种机器和机械的模型,调配土壤,照料动物,搭盖新的温室或小工厂,安装水管。

探索精神、好奇心、求知欲,正是这些品质激发起孩子们对劳动的兴趣。劳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教育过程中各方面、一系列目的(社会、思想、道德、智力、创造力、美学和情感)的手段,这一直是我的座右铭。

若学习充满了思想、感觉、创造力、美感和游戏性的闪亮色彩,那它就会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我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始于对以下这些事情的关心:孩子们的饮食和睡眠,他的自我感觉如何,玩得怎么样,每天有几个小时在空气新鲜的户外,读了哪些书,听了什么童话故事,画了什么画以及如何在画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的音乐和作曲家们创作的旋律在他心中激发了什么感情,孩子们喜欢哪种劳动,他能否敏锐察觉他人的欢喜悲痛,他为他人做了些什么并因此有什么感受?

只有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时,学习才会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孩子很难自觉地对乘法表或计算矩形面积的公式感兴趣。只有当知识成为实现创造性活动和劳动目标的手段时,它才能成为孩子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我努力做到让儿童在低年级时就对体力劳动感兴趣,使劳动能为他们表现自己的敏锐和机智提供机会。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知识。

由于在小学阶段,就其本质而言,脑力劳动是同获取越来越多的新技能、新技艺紧密联系的,所以正是在这个阶段,会有把知识变为一潭死水的危险。如果只是掌握了这些技能和技艺,而未在实践中应用,那么学习会逐渐脱离孩子精神生活的范围,就不能再吸引他,不能使他为之着迷了。要防止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艺。

【注释】

[1]参看雷若夫:《记忆的分子基础》,《大自然》,1965年,第7期,第2页。

[2]这些问题是1952—1953年旅行时孩子们提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