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营健康师生关系的要点

经营健康师生关系的要点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课堂的愉快、健康、高效的学习气氛,核心是健康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经营,而健康师生关系经营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师生关系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健康课堂的基础是健康师生关系,而健康的师生关系又依赖教师通过健康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建立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师生关系是让双方的人性需要都尽可能得到满足、师生关系呈现和谐融洽的状况。

经营健康师生关系的要点

健康课堂的愉快、健康、高效的学习气氛,核心是健康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经营,而健康师生关系经营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师生关系建立在两个重要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就很难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就没有健康课堂和健康师生关系的存在了。设想一下:进入学校,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令人振奋、令人陶醉的气氛,学生都充满了激情和责任感,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充分信任教师,因为教师懂得倾听,并且能够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在师生交往时,老师听到的都是支持、真诚的声音,没有谁惧怕老师或向老师隐瞒什么,更不会有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这里完全是一种支持、信任、相互尊重的融洽氛围。没有猜忌,不存在冲突,因为以伙伴关系合作精神为核心的人生哲学观构成了健康的课堂活动基本框架。当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以诚相待,相互尊重,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样的关注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回报以忠诚和勤奋。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多么令人向往的学校环境啊!

然而许许多多的教师持悲观态度,他们低估自己,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在他们看来,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健康课堂如同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将紧张和平庸视为正常生活,营造了一种焦虑、枯燥、不健康的课堂氛围。当然,营造和建立健康课堂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要想使自己的学生发生永久性的行为变化,需要缜密的思考,深入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不怕辛苦的工作,更需要科学的精神和手段。健康课堂的基础是健康师生关系,而健康的师生关系又依赖教师通过健康交流的方式与学生建立积极融洽的人际关系。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在于教师能够将思想和感觉沟通得很好,还在于教师对倾听艺术掌握得很好。那么健康师生关系该如何经营呢?

一、健康师生关系的特征

有关师生关系的研究非常多,各种观点、标准也各不尽相同,难以统一取得共识。更主要的原因是这类研究不能像实验研究那样可以证明事物产生的原因和结果,对其中的情感因素,如态度、价值观、情绪和情感等的研究不符合实验研究的标准;无法把属于人际关系中的师生关系的所有方面一一详尽描述。在此作者只能根据本书的构想和组织需要选择一家之说,仅供读者参考和思索。

首先师生关系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两种角色相交互动与交流的关系,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不管你教的什么科目、什么内容,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卓有成效,师生关系的质量是一大关键。只要教师懂得如何与学生建立一种健康良好的关系,尊重对方的需要,再难的学习内容都能使学生感到兴奋和兴趣。反之,如果教师所营造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压抑,处于被怀疑、被误解甚至被羞辱、被贬损的境地时,则再轻松易学的内容也会令学生兴趣索然而不想学习。健康师生关系是让双方的人性需要都尽可能得到满足、师生关系呈现和谐融洽的状况。具体有以下五个特征:

坦白或明朗——彼此诚实不欺诈。

关心——彼此都知道自己被对方重视。

独立性——一方不依赖另一方。

个体性——一方允许另一方发展其独特的个性与创造力

彼此适应对方的需要——一方需求的满足不以另一方需求的牺牲为代价。[1]要使师生关系达到这一层次,显然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

其次,要打破传统的仅从道德方面要求教师的职业标准和学生标准,从使教师释放没有必要的一些压力,获得相对开阔的心理空间,有助于教师以自己真实人性层面和个性特点与学生互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尝试使用以下的教师标准和学生标准:[2]

教师:能够触觉敏锐,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能够积极进取,创新求变。

懂得忙里偷闲,消除自己的压力,掌握放松的技巧。

对学生要求合理,循序渐进地推进工作。

处事公正,重情重理。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注意引导学生激发团队精神,互谅互让。

幽默乐观,接纳学生的过错。

学生:尽量多才多艺,发挥所长。

动静得宜,有问有答。

善于安排时间,珍惜青春。

触觉敏锐,创新求变。

尊重人,乐于与他人合作。

幽默乐观,坦诚真挚。

这样的标准更有人情味,也比较实际可行。

二、健康师生关系的条件

(一)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信息

1.观察学生。

观察就是仔细看和认真听,这是了解学生的一条很好途径。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谈话、阅读、独自或一块写作业、倾听等表现。观察可以是正式的,也可是非正式的。

正式观察指通过认真计划后的观察来获取学生的特别信息。通过设计周密的观察计划,教师可以在观察一名或几名学生后再进行后续观察,以便比较观察结果。而非正式观察指偶然发生、随意、未经计划的观察。有些自发性的观察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发生,不能准确地复述,往往是没有真正价值的。假设王军是一个目标学生,教师从他的过去任课教师那里得知他与别的同学交往存在困难。教师首先确定自己想了解王军的哪些信息,再决定何时、何种情况下怎样进行观察。一般可以在一整天内观察他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他进入教室前,当他进入教室走向座位时,课前的一段时间,课上活动、课间休息,当他离开教室和学校时。观察的内容应聚焦于以下问题:

·王军与谁交往最多,又与谁交往最少?

·主动的交流是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既不主动又不被动的交流是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被动的交流是在何种环境下发生的?

·主动的、被动的、中立的交往分别与谁发生的?

·以上不同类型的交往与不同时间、不同活动,或其他的因素和环境相联系?

如果教师打算只是非正式地观察王军,那么这种观察则不成系统,只有教师觉得有趣或重要的随机事件和境况。教师根据学生档案或手册及前任老师介绍的信息常常是非正式观察的结果。虽然正式观察所获的信息能帮助教师保证对学生看法的正确性,但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建议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上需要特别帮助的时候教师才使用这种方法。

2.访谈学生。

人都有深入了解别人的心理,深入了解别人的途径之一就是直接与他们交谈。与此类似,教师可以通过随意交谈或者正式访谈来深入了解学生。访谈法在获得通过观察法得不到的个人信息方面特别有效。

访谈法也分正式与非正式两种。正式访谈是通过面对面有计划的会谈来获取受访者经历、观点、爱好等特定信息。非正式访谈更像随意交谈,目的是使会谈在或多或少的话题中进行得更本色更自然。究意哪种访谈程序更合适,要根据访谈对象的特点和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根据美国学者坦恩布林克提出的纲目,以下内容供参考:

·有所准备。要完成特定目的的访谈任务,必须有一个认真设计的方案,预先准备好含义清晰、令人思考的问题。

·让学生轻松应答。一开始就建立一种友好、轻松的气氛。设置热身时间,谈一些令人高兴、不具威胁的话题。

·引导学生。如果双方交谈得很愉快,就要逐渐地把学生引到所要谈的问题上来,小心地寻找一些更深入的相关信息。切记不能勉强,如遭拒绝,可取消此次访谈。

·知道何时结束。当受访学生感到威胁时,教师应转移话题或取消访谈。

在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中,能获取有用信息的多少取决于教师在访谈前做的准备工作和实施访谈的技巧适当与否。准备充分,方式恰当,能为教师更有效地理解和教育学生提供极大的帮助。

3.问卷调查法。

此法通常针对的是群体、班级,而不是某个人。问卷调查法可用开放式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时有更大的自由度,也可以要求学生回答某些特定的问题。当然题目设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年龄特点操作。

开放式题目可以是:

·你的爱好是什么?

·你最喜欢的活动、运动项目、电视节目、景点、食物、科目和习惯分别是什么?你最讨厌的又分别是什么?

·你对自己作为一名学生感受如何?

·你与其他学生相处得怎样?

·你最喜欢学校的哪些方面?最讨厌哪些方面?

·你最喜欢所在班级的哪些方面?最讨厌哪些方面?

·在家时你喜欢做什么?

问卷调查的封闭式题目更具有指向性,回答方式通常是要求答题者在读题后指出他们对该题的赞同程度,有时仅需作出选择。例如调查学生对学校的态度的问题可以有:

非常赞同 赞同 不赞同 非常不赞同

·我喜欢学校。

·我的老师很关心我。

·学校帮助我更有自信心

·我的老师会表扬我,鼓励我。

·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重要。

·我需要老师更多帮助。(www.daowen.com)

·学校生活令人厌倦。

(二)以同理之心,真诚尊重地接纳学生

1.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与之交往的双方都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并让对方知晓这种理解。但同理心并不是理解心,理解是我们对事物的主观认识,是以个人的、主观的参照标准看事物。而同理心是沟通双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我们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同理心也不同于认同或赞同对方的行为和看法。交往双方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价值观等有一致性,即认同或赞同。而同理心是对对方有一种亲密的了解,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由此产生了共鸣同感。同理心更不是同情心,有同情心的心理活动中,交往双方的地位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在同理心的心理活动中,沟通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无高低之分。在沟通双方出现同感时,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地位相等,但不一定彼此要有所认同。至于同情则是双方处于不同地位。例如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交纳学费而面临辍学时,教师们都很同情他,集体募捐帮助他缴上了学费。在这个过程中,一是教师们认同和分担了这个学生的困难,二是教师们处于优越的地位,带着“我有资格来帮助你”的心态。而平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时,学生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的同感,而不是同情和怜悯。

在师生关系中,当一个教师不愿或不能与学生同理时,会出现不良结果。老师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也就不能真正接纳学生,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和批评,这种出于教师主观意识的“我向信息”的表达会让学生反感和受到伤害,使师生沟通受阻,甚至出现对立。当教师不能真正与他的学生同理心时,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回应,对学生内心世界中需要引导和纠正之处也就不能产生建设性的帮助。一般而言,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让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对学生基于主观的价值判断和缺乏了解,也会给学生提供不合适的教育影响,甚至误导学生。

如果师生双方都能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从而双方都会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能够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因此,教师必须有积极沟通的理念和方法,具体说就是要:

·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很深的信任感。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无形中这会给学生增添信心和勇气,哪怕在当时学生一时无法找到解决办法,导致谈话无结果,教师仍要有信心,因为基于这样的立场在于加速解决办法的发现。

·在同理过程中,教师应能由衷地接受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哪怕这种情感不太符合教师心目中的尺度。在学生毫无掩饰的袒露中,他同时检讨并探索自己的感受,往往于无形之中他就摆脱了这一份困扰的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烦恼应该身受感同,但还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之中。换言之,教师对学生的烦恼既应觉得“好像”就是自己的烦恼,但又不能让它们变成自己真正的烦恼。

·教师应了解学生往往不能开门见山地说出他的真正问题。同理心的回应是为了帮助学生从表面入手深入到症结性问题中。因此教师不能为同理心回应而回应,要一边聆听学生的倾诉,一边思考如何在回应的基础上询问学生更多的症结性问题。

2.真诚的态度。

指一个人为人处世不带假面具,不设防,能真实自由地表达自己,表现出开放和诚实。教师的真诚不仅能唤起学生的信任感,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力量。学生在与教师交往中,只有感到被信任,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之后,才愿意回应给教师信任感和对教师生命全貌的接纳。这种师生之间的真诚品质是靠双向互动来培养和成长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有多高,对教师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会有多高。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介绍的内容来培养自己的真诚态度:

·自我接纳与自信。教师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中阴暗和脆弱的地方。在这个自我接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别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可以体验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软弱、阴暗和不适应的一面,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宽容。这种进入自己内心世界,正视自己阴暗一面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真诚品质在成长的过程。我们能够接纳自己内心的黑暗和过去不愿面对正视的一面,就能够放下自我防御的面具,也能够在与人沟通时很容易很自然地流露出源自内心的真实,也就会变得人情味十足,就能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了。自信来源于对自己的了解和由此产生的安全感、自在感。当一个教师在心灵深处感到安全时,就不会耗费时间和精力来构建种种防卫面具,不需要伪装和防御,那么,自然他就会给他的学生带来安全的氛围,也就帮助学生在这种人格力量的感染下接受他的正面影响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恰当的时刻向学生承认自己也有无知、有错的时候,有分寸地向学生表示自己不是完美无缺的人,这样就接受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就可以接受学生的错误、过失和无知。这样的表白最容易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为学生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方案时,要有清晰的“教师意识”,明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但对学生实行这些计划时,又要把自己当作与学生平等沟通的朋友。

·注意强调向学生表达真诚的自我体验,不是无条件自由地向学生倾诉自己的各种心态,如果说出来的亲身感受对学生没有帮助,就没有必要说出来。

3.接纳与尊重。

这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接纳与尊重指教师相信学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相信他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教师不要求学生先变成完美的人,先改正了错误,然后才接受他,而是始终无条件地相信通过教育和社会的影响,每个学生自己有朝美好的方面去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当然这绝不等于教师对学生毫无理性的溺爱与迁就,相反,真正的接纳与尊重有几层含义:第一,对学生的接纳与尊重并不等同于赞成学生的不良行为。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与这个学生的不良行为是两码事,是两个不同的区域,教师接纳与尊重的是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学生的一些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第二,对学生的接纳与尊重并不等于教师就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而是指要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自己的空间,即使学生目前还没有进步,仍然给予学生鼓励进步的力量。第三,接纳并尊重学生还意味着让学生在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时,教师不轻易下判断,不对学生随便作出“好”或“坏”的断言。要先进入学生内心世界去无我地聆听,给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无论我是否同意你的观点,我都将尊重你,给予你说出它的权利,并且以你的观点去理解它,同时将我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你交换。”总之,同理心、真诚的态度和接纳与尊重是营造健康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用以提升自身对学生感受敏感度的有效途径。

三、健康师生关系经营技巧

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人际之间交流互动的基础上,健康师生关系经营技巧主要指师生间的交流方式把握和交流技巧的应用。健康有效的交流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巧之一,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倾听的艺术,还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与学生交流得好。交流技巧的基本原理可用开汽车来比喻:开汽车时必须知道如何启动和停止,还要知道什么时候加速、什么时候刹车以及怎样保持汽车的正常运行。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流时,教师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和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理念对学生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才能体验到师生关系的真正生命力。健康师生关系的经营技巧有以下一些指导性建议。

1.掌握倾听的艺术。

倾听的技巧并不难,只是用起来不容易,真正学会倾听的人不多。专心倾听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有倾听的意愿,有强烈听的渴望。一旦教师学会了倾听的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会明显改善师生关系。具体说,停下正在做的事专心听,在交流时,教师不能烦躁不安,不要背对学生或是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听。要让学生知道你对他们的话感兴趣,一定要让面部表情、眼神、身体的姿势(身体语言)及声调全都在和学生进行适当的感情和意义的交流。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注意学生的声调、说话中的停顿、动作、体态、语速及声调的变化、眼目、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一切能传递重要信息的细节。有时学生的一系列表情动作反应完全不同于他的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因此要留心非语言的暗示和行为,尽量领悟隐藏在学生话语背后的感受和意思。

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人交谈时,听的人只用了一部分注意力,因为通常他在想自己下面要说些什么话,并且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机切入谈话,这样他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这种谈话是很难取得有效沟通的。作为教师,你应尽可能地让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谈话及感受上,而不是去思考你应该说什么。不要对学生的感受作出冲动的判断,教师应该尽量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感受。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说话,在健康师生关系交流中,教师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有不同看法,也会等到学生需要时才说出来。如果学生知道教师在倾听自己说话,他会更加乐意细心地选择措辞,因而对自己所说的话更加负责。

2.反应式倾听的技巧。

反应式倾听指在师生交流中,不仅让学生能感受到教师在认真听,而且能够理解他们的感受。反应式倾听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听见”并“看见”自己,使交流成为一面镜子。不过这种技巧并无定法,关键是态度要保持中立,对学生所表达的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建议大家参考下面内容:

(1)专注行为。表达教师愿意聆听和接纳对方,专心地与学生同在,促使学生与教师建立信任感。专注的技巧有语言式和非语言式技巧:

·保持良好的视线接触,但不宜瞪眼直视而令对方感到有敌意受到惊吓。

·轻松自然的身体姿势,表示愿意聆听并鼓励对方谈话。

·保持适当距离,太接近令人压抑,太远令人感到不被接纳和不愿交谈。

·上身稍微前倾,以示专注和有兴趣继续聆听。

·用适当简短的反应表达尊重、了解的态度,如点头示意“我明白了”。

(2)简述语意。用简洁明确的句子把学生的主要观点和对它们的理解,简要、概括地复述出来。这样可以令双方加深印象和了解,让对方感到他是被接纳的,没有被评价,从而增加彼此的信任。具体说有几点:

·留心细听学生说话的含义,试着从他所有的信息(包括谈叙主题、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及当时情况等)去了解学生说话背后的含义及感受。

·以简洁而赞同的言语回应学生。了解了对方说话的意思后,要用自己所理解的话语回应学生。例如:学生:“我觉得他很好,对我很体贴,善解人意,和他在一起很开心呀!”老师:“你觉得他不错,很喜欢与他来往是吗?”又如,学生:“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一会叫我做这件事,一会又让我去干另一件事!”老师:“哦,他是不是让你感到无所适从呢?”

·注意自己与学生的非语言信息。在交谈时留意自己和对方身体语言所表达的信息。

·反应感觉时,不打断学生的话。当对方说话稍微停顿或告一段落时,将主要感觉反映出来。但是当对方需要思考时,就不要打断学生的说话。

·在回应时要掌握主要精神,对学生讲话中的内容不加多减少。

(3)巧于提问。提问是为了帮助教师从更全面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给学生一个自我了解和内省的启发。提问有四个步骤:

·提开放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是没有简单答案的问题,回答时也没有固定模式和规定,可以沿着这个问题所提供的话题,充分地提供细节和信息。例如,你喜欢我们班级的哪些方面?那个问题是怎样发生的?关于这次秋游你有什么想法?而所谓封闭式问题是只有一个答案的问题,不能表示更多的细节和信息。比如,你今年多大了?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你每天上几节课?提问时要避免用“为什么”开始,如“你为什么迟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容易产生防御心理,不愿意给予教师想知道的信息。

·认同。当学生在讲话时,教师可以用点头、附和声以及身体语言对他表示认同,同时鼓励学生讲下去。

·重复。用自己的语言把学生所讲的意思或感觉表达出来以作出积极聆听的重复。

·沉默。教师积极聆听时,应稍作停顿,使学生有时间思考教师所说的话并决定如何反应。也就是说积极聆听的应答会激发更加深思熟虑的反应,因此需要有几秒钟时间来反应,教师要有耐心。

(4)回应使用简明语言。教师一定要用简明的语言作回应,即用字措辞不仅要适应,而且要简单清楚,力求避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样的回应有三个好处:使教师的回应和学生的感受、经验更加接近;促使教师对学生有准确的同理和了解,让学生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对错误的地方作出修正;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不断对自身的了解,加深自我认识。

3.健康的交流方式。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既要理解学生,又要树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能形成健康的交流方式。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说教、劝告,居高临下地训导和评价学生,而不是倾听和理解他们,健康的师生关系就无法建立。教师的态度很重要,要愿意花时间并愿意倾听学生对你的诉说,要真心实意地帮助学生,要做好准备接纳学生的感情,要把学生当作有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人。你是一个有交流技巧的人吗?做做下面的小试验:

健康的师生交流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有:

(1)把握开口的时机。反应式倾听适用于学生感到有困惑和难题的情况。并不是每次与学生谈话都会遇到难题,也不是总需要在交流中采用反应式倾听的。下图显示了师生交往的几种典型状态:

(2)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明确无误地提出。把对学生的要求清楚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教学所需,例如教师要求学生保持课堂安静,一般而言是不需要解释什么的。但有些时候,仅仅说出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够的,学生需要你对所提出的要求作出解释,他们想知道教师对提出的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关于要求的阐述,这是健康交流的需要。例:当老师知道某学生撒谎为没完成作业找借口时,老师不仅为他没交作业生气,更重要的是他的撒谎行为伤害了老师。这时如果老师直接告诉这位学生:“我知道你在骗我,我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这是非常糟糕的。最好采取健康的交流方式,说:“你在欺骗我,这使我十分伤心和失望,希望我们之间能发展一种诚实与信任的关系。”健康交流方式能增进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一旦学生知道了教师的感受和观点,就会更乐意按照教师要求的去做。当教师只对学生提出要求而不谈自己对此的体验和感受时,学生会觉得有压力,而且不知道为何有压力,就会在师生之间设置障碍。最好为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能够看见并体会到你想法的来龙去脉。

(3)别让气愤影响健康交流。教师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无论多么关心学生,也难免会在某种情形之下生他们的气。遗憾的是很少有教师明白应如何有效地与学生交流这种愤怒的感受。很多时候教师在气过之后会后悔说了过头话。

一个处于气愤中的教师可以考虑下列问题或许能缓解激动的情绪:

·我为什么会生气?

·生气之前,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是窘迫、恐惧还是挫折感?

·有令我感到恼火但做得并不宽容的事情吗?

·此时此刻学生感觉怎样?

·我对学生的期望值太高了吗?

·我是否做到了通情达理?

那些平时缺乏果断作风的教师尤其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学会运用健康交流方式。假如一个教师长期压抑自己的感情想法和需要去努力使每个学生高兴,那么,他很容易在一次被欺骗或其他不良行为中产生极为愤怒的情绪,使压抑一下子爆发出来。因为他给予学生的越多,就想从学生那里得到诸如好的成绩和好的行为的更多回报。如果教师学会采取果断的态度面对学生,他会发现更多的是欣赏而不是气愤,并且也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教师使用健康交流方式越多,就会在与学生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时取得更多的成功,而学生知道教是在以公平、礼貌的方式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对教师回报以更大的信任。

(4)“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教师的感受,与教师在平等前提下自觉地敏感自己的言行并修正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使用“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比如:“我很不喜欢你们乱扔纸屑!”“我受不了教室里的乱喊乱叫的噪音!”这种表达有两层含义:第一,教师发出的信息是为自己内心情况负责,并承担向学生敞开心胸作自我评价的责任,第二,把学生行为的责任留给学生自己去承担。在健康交流中使用“我向信息”会产生很好的效应:①具有促使学生由衷愿意改变行为的高度可能性。②包含最小限度对学生的否定评价。③不损害师生关系。一般教师都得鼓起勇气才能直接坦诚地面对学生,向学生表露自我。大多数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后会发现那些被认为“不守规矩”、“不尊重老师”的学生会变得比较好也比较尊重老师了。

那么教师如何向学生发出“我向信息”呢?首先应该使学生听得出对教师造成的问题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用猜测便可知道教师为什么“面对”他,则这种信息比较有效。教师对学生的不可接受的行为,用非责备、非判断的口吻来说,以“我⋯⋯”这样开头,如“当我看到地上有很多纸屑时⋯⋯”,“当我们的班级被认为是同年级中纪律很不好的班级时⋯⋯”这样的语言叙述只是向学生描述教师的感受,而没有加以评价和判断。“我向信息”常常以“当⋯⋯的时候”开头,这是为了让学生知道给教师制造的问题是发生在某一时间里的行为,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经常”觉得心烦,而是当不得不来处理某些特殊行为与情况时才觉得心烦。这能帮助学生了解教师针对的是某一情况或行为,而不是学生这个人怎么样了;他也就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帮助教师化解问题。如果学生听出教师无法接受他整个的人格,他就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对待自己、使自己为教师所接受了。其次,要表达出该特殊行为给教师造成的真实或具体的影响。如“你不把门关好的话(非判断叙述),我的本子和纸就会被风吹乱(实质性影响)⋯⋯”“当你们把废纸乱扔的时候(非判断的叙述),我不得不费很多时间来收拾(实质的影响)⋯⋯”教师表述这些实质或具体的影响,是为了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或将来的行为可能会给教师造成问题,他就会愿意改变行为。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被看作“坏学生”,也乐意让教师高兴。然而学生往往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如何地影响了别人。他们一心只图满足自己的需求,根本没想到这样做会影响别人、给别人造成问题。教师一旦把后果告诉学生,学生通常的反应是“哦,对不起,我没想到⋯⋯”等等。

总之,“我向信息”的传递方式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开诚布公地申述,显示老师是一个开朗、诚恳、真实的人,是可以与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人。

[1] 汤玛斯·高登:《教师效能训练》,欧申谈译,35页,新雨出版社,1994。

[2] 王方林主编:《在自由与约束之间——班级经营的实践与原理》,87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