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的李白正在游历皖南时,胖胖的安禄山带着半秃的史思明冲进了长安城,拉开了“安史之乱”的序幕。
站队开始,诗人们的命运也因站队滑向不同轨迹。
边塞诗人高適站唐玄宗队,后来官越做越大,掌管广陵十二郡总体军政事务。
杜甫因官小,不怎么出名,成功越狱,后来被封左拾遗。王维被重点看管,不得已投了伪军。
隆冬,傲雪凌霜。
携妻宗夫人南逃,隐居庐山屏风叠的李白,家门被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三次叩响。
永王遣使“三顾屏风叠”,让李白产生了自己是诸葛再世的错觉,下山站了永王李璘队。
当时,同在永王驻军地域的名士萧颖士、刘晏、孔子第三十七代孙孔巢父也都曾被永王所邀,但均拒不受邀。
李白入幕后,永王李璘和他爹唐玄宗一样,只是让他写诗,而不是做谋士。
加入永王幕僚仅两个多月,李白拿出来的是“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之类的11首《永王东巡歌》,而不是像《隆中对》那样的战略方策。
他只顾跟着军队走,自以为是在夺取幽燕之州,收复两京,连军队高层的政治意图都没搞清楚。
历史证明,正如高適当初给太子李亨分析的那样,“永王必败”。
永王只有五千甲兵,而高適手里有12个郡的兵马。
兵败后,永王的谋士们逃散的逃散,杀死的杀死,流放的流放。
李白逃亡后,被捕入浔阳狱。
春草青青,草长莺飞。
在重囚牢里的李白,千愁万斛。
他说,只看到冰冷如插满了荆棘的墙面,苍鹰搏击一样凶狠对待别人的狱吏,他流的眼泪把脚底的泥土都浸湿了,愁怨又愁怨,就算是举杯,看到的都是盛着自己的血和泪。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狱外,宗夫人从豫章(今南昌)赶到浔阳,翻越高峻入云、崎岖盘结的吴章岭,捧着申诉书,四处奔走为他申冤。
说来巧,李白的两任妻子都是唐朝宰相的孙女。(www.daowen.com)
宗夫人,是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原配许氏,是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李白与许夫人育有一子一女。
在他狂热的逐仕路上,娶相门之后似乎是标配。
据说他还都是入赘。在唐朝,连女人都能当皇帝,李白倒插门两次,也没什么了。
作为浪漫主义首席代表,李白很少写自己的爱情,对父母子女的亲情也提及不多,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或许在他过官瘾时,亲情不是他留恋的。
话说李白在狱中,处境正如驴友杜甫《不见》里写的那样:“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在全国各地刷脸吃饭、搞“粉丝经济”的李白,此刻四处写信求救,可朋友圈一片寂静。
抓他的正是曾经同吃、同住、同游梁宋的好友高適的下属。他写信给高適,高適选择了沉默。
他怎么也想不到,危难时刻,救他的是一些平日里不相熟的人。
郭子仪主动为李白说情,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换李白性命。因为郭子仪年幼当兵时犯了法,是李白向主事的人说了好话才免受惩罚。
一个是李白案子的主审官宋若思,时任御史中丞(现在的检察官)。在他的帮助下,李白得以释放,还在他府里担任幕僚,负责文字工作。
“安史之乱”,朝廷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后,进行了一次清算,把罪分为几等:弃市(砍头)、赐死、重杖、流放、贬官等。
流放途中,58岁的李白在船上度过了15个月。到重庆白帝城时接到特赦令,惊喜交加,快意释然,挥就名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入狱算什么?流放算什么?再多的愁苦转眼消散,逐仕之梦,激情永在。
“安史之乱”还未结束,已经61岁的李白写了一首题目很长的诗《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拂剑照严霜,雕戈鬘胡缨。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
听说战功第一的李光弼要用兵东南,他请缨参加军队,壮志凌云,觉得自己依然可以报效国家。不幸的是,在半道上病了,无奈折返。
他是鲲鹏,他的人生永远可以重新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