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在内容的深度和学习方法等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相应地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摒弃小学、初中所广泛应用的单向式教学模式。高中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根据高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相对来说,高中数学更多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需要学生更多地提高对数学问题思考、分析和探究的能力,在数学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引导,因此“导研式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数学教师的青睐和选择。如今,对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符合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导研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导研式教学”是一种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收获量。“导研式教学”的简单定义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地研究深入学习过程当中。一些数学定理的推理和延伸需要通过一定的探究来完成,而这个探究过程如果仅仅通过教师的单独讲述和学生的聆听理解来实现,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一个由3~8人组成的数学探究小组中展开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很大提升。
2.“导研式教学”的特点
(1)课内、课外一体化。“导研式教学”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上“导研式教学”的应用留下的问题需要延伸到课外通过实践和练习进行解决。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数学教师的大量讲述后,更看重学生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来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牢固性和熟练性,但是“导研式教学”能够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熟练度大大增强的基础上去实践数学问题,在课后学生可能需要通过额外的探究去完成举一反三、数形结合的实践等,“导研式教学”将学生的课堂时间和课外时间进行充分结合,提高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率,实现数学教学高效性的有效提高。
(2)充满问题性。“导研式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问题性,因为问题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导研式教学”的过程。首先,教师会通过课前准备过程提出课堂中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问题所需要采用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收获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发现问题才能不断解决自身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包括学习方法的不足和数学学习思想的缺陷。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思想的升华和学习技能的提高。
(3)自主性。“导研式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点拨是次要的,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才是主要的,这样的主次分明能够把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自主性激发出来,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导研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式。“导研式教学”更多地将一种自主性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教给学生,学生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会逐渐感悟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从而在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探究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4)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是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但是许多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时更多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学生虽然对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具有基本的概念理解,但是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实践和应用,因此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培养总是得不到较好的效果。“导研式教学”相比之下更看重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的实践和应用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对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进行了有深度、有宽度地实践,这样的实践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会更有利。
(5)指导性。“导研式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问题性、自主性以及探索性、自主性的思维习惯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特点,指导性则是基于教师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特点。指导性体现在教师在“导研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虽然不是主导的地位,但是教师一直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陪伴着学生进行研究和探讨,因此“导研式教学”的指导性特点也十分明显。教师的全程指导能够减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不断提高学生导研的积极性。
(二)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开展的注意事项
1.基于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
“导研式教学”是一种学习模式,但是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把“导研式教学”作为一种规定和套路来遵守,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导研式教学”最能够体现的是创新思维和灵活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导研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要以创新思维和灵活教学为主要参考内容,灵活地开展教学,促进“导研式教学”更好、更科学地开展和应用。
2.坚持循序渐进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学习的难度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增大,在学生学习环境发生明显转变的同时学习方法也要进行转变,所以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挑战性的,教师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应该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法的转换,因此“导研式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导研式教学”的初步应用中,要充分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问题和疑惑进行充分解答,这样能为后期学生自主性地应用“导研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www.daowen.com)
3.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恰当结合
“导研式教学”不是万能的,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教师不能完全指靠“导研式教学”实现教学的全部环节。例如,一些学生在合作交流研究过程中占用其他同学的劳动成果,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愿动脑、懒得动手,这都是在“导研式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对“导研式教学”进行补充和辅助,科学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和数学学习思想的掌握。
4.注意“导研式教学”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
“导研式教学”的开展依赖于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能够在课堂中提出方向正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如果教师不重视课前准备工作,忽略指导性作用在“导研式教学”中的地位,一味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学习道路的偏差并得到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结果。另外,高中数学知识也有难易之分,有些知识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即可,例如复数概念的理解,有些知识则需要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函数的增减性等。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适合学生开展“导研式教学”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提前决定是否应该展开“导研式教学”,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新的单元内容展开时,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能力较低,如果在新的单元内容初步展开时就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讨,可能也会产生效果不佳、效率较低的后果。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习难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实践途径
1.借助问题意识,理解教材和学生
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了解教材和学生是必备的素质。“导研式教学”需要在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展开。例如,在集合的单元教学中,教师要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基本教学理念,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在引导过程中提出既贴近教材内容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例如集合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能够刺激学生对集合的作用的算法过程进行自主性总结,从而在思考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不断复习和总结,起到了“导研式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能力的效果。
2.丰富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
作业的形式不应局限于课后作业中,在“导研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前置型作业的概念和作用,提高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知识基础掌握能力。前置性作业帮助学生了解课堂中教师会开展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知识难点,从而在课堂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了解知识难点。另外,作业不仅仅是一种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更是学生开阔自身思维的过程。作业完成的形式也不能只局限于大量的练习,作业的形式既可以是知识框架的总结、重难点的知识点整理,也可以是单元复习题的完成等。
由此可见,作业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再将之当作小学、初中时期敷衍教师的一种形式上的作业,而是一种检测自身能力和开阔自身思维的形式,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
3.把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内化为教学设计的灵魂
经常会有教师和学生认为如果不注重教学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导研式教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高中数学课程目标,偏离课本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以高中数学课程目标为基础,牢抓课本基础内容,并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进行适当拓展,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师的教学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应该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创新,对学生的引导要有充分的责任意识,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断努力。
“导研式教学”所具备的自主性、问题性等特点与高中数学的难度、学习方式的创新是相吻合的,“导研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相互配合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适合高中课程的开展。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程的准备、问题的引导以及前置性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等不同方面不断创新和提高。因此,要做好“导研式教学”的各项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它的含义和主要特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践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