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找到一个法则,投资者按照这一法则将自己的资本在不同的资产形式之间作一种分配。这一资产配置问题的解决相当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所作的风险决策,因此决策者希望能在尽量减少风险的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期望收益。这种决策具体表现在多种资产存在的情况下寻求投资者的财富在多种资产之间的一个分配结构的选择。
资产组合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5年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简化货币理论的建议》的论文,提出了分散化投资的思想。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Markowitz发表了《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该文中Markowitz从概率论中找到了资产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来,Markowitz在著名的经济学家托宾的帮助和支持下,于1959年完成了资产配置理论的专著Portfolio Selection,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托宾(Tobin)发表了《流动性偏好作为对待风险的行为》一文,将该理论拓展到所有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分析,形成了Tobin-Markowitiz的资产选择模型。1963年,夏普(Sharpe)提出了单指数模型,并把它发展成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www.daowen.com)
20世纪70年代,布莱克(Black)和斯克斯(Scholes)提出了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后来,罗斯(Ross)又创立了套利定价模型,提出了确定资产价值的又一方法。萨缪尔森(Samuelson,1969)、菲尔普斯(Phelps,1962)、哈坎森(Hakansson,1966)、莫森(Mossin,1968)等较早研究了资产组合选择模型由单期向多期扩展的问题,就离散时间多阶段投资组合模型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Merton(1969)、Breeden(1986)、Korn(1997)等利用随机优化方法对连续多阶段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Cox等(1989)、Dumash等(1991)将税收及交易成本和通胀等因素引入了资产组合模型。Li等(2000)对多阶段情形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Zhou等(2000)以及Emmer等(2001)对连续时间情形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并得出了最优解和有效边界。Li等(2002)研究了连续时间、不允许卖空情形下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问题。Richardson(2000)研究了动态均值-方差模型,并比较了同静态均值-方差模型的优越性。Besnainou等(1998)在完全市场中证明了两基金分离定理,动态均值-方差有效前沿在标准差-期望回报空间是直线。
杨德权等(1997)、张卫国(2003)、唐小我等(1994)研究了不允许卖空时投资组合模型及最优解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一些性质。徐绪松等(2002)提出了半绝对离差风险度量方法,并同半方差、绝对离差风险度量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了基于半绝对离差的投资组合模型。陈收等(2002)在研究了均值-方差(Mean-Varience)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资本结构变化对利率的影响这一重要因素,研究其对投资组合有效边界和有效组合的作用,以及优化模型的最优解。李婷等(2005)研究了在预测收益和VaR约束下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问题。韩其恒等(2002)研究了允许卖空时的一类机会约束下的投资组合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