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儿童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教育方法

儿童德育的重要性及其教育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的确,随着他日渐长大成人,年龄越大缺点愈加明显,此时父母不可能对这些缺点视而不见,不可能对自己纵容孩子造成的恶果没有察觉。那些我们想要加以利用的动物,在它们还十分幼小的时候,我们就及早对它们进行训练。我在这里关注的是,他们直接教会儿童邪恶,径直将孩子带离了道德的轨道。

(§31—§146)

§31 尽量保证身体强健有力,这样它才能听从并执行大脑的命令。接下来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做到心智健康,以保证任何情况下它准许我们做的事情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应有的尊严和卓越品格

§32 我在本文一开始就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和能力之所以有差异,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教育。对于这个观点我个人确信无疑。假使我这个说法正确,我们完全可以下此论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心智,调教要尽早,因为这个往后会影响他们整个一生。他们今后做得好,人家会赞扬他所受的教育;做得不好,人家会批评他所受的教育。一旦他们犯任何错误,人们通常都会说,这个人的教养就是如此。

§33 身体上强健与否,主要看它能不能吃苦耐劳;精神上是否强大,道理同样如此。一切美德和价值的重要来源和基础就在于: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超越个人喜好,当欲望倾向不好的一面时,还能完全按照理性认为的最好方式去行事。

§34 我发现家长在教养孩子的时候犯的很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把握好孩子教养的关键期。儿童心智在一开始最柔软、最易于支配的时候,没有让他遵守规矩、听从理性。自然赋予父母热爱子女的本性,但是如果理性不予以严密监视,这份出于本性的感情极易发展为溺爱。爱孩子本来是父母的责任,但是父母常常因为爱孩子而偏袒他们的过错。诚然,子女的事情不能横加干涉,应该允许子女在所有事情上拥有自己的意志,况且他们还是婴幼儿,犯不了什么大错,父母认为放任一下他们的不当行为也无妨,孩子在天真无邪的年纪有些小任性很正常,父母还可以以此取乐。但是一位宠溺的家长,原谅孩子任性的错误而不对之予以纠正,还说那不过是小事一桩,对此梭伦(Solon)回应得好:“没错,但习惯却是件大事。”

§35 宠溺惯的孩子必定学会打人、骂人,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想做的事就要去做。所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顺从、骄纵他们,会破坏孩子的本性原则。日后父母尝到苦水还百思不得其解,殊不知污染水源的人是他们自己。因为孩子长大后,不良习惯已经形成,这么大的孩子父母也不能再把他们当作玩物逗乐了,于是父母就开始抱怨这些淘气包难以对付、脾气乖张,因为他们的任性感到气恼,以及自己纵容孩子形成的不良脾性感到困扰。这时想要拔除自己亲手播种的杂草,可能为时已晚。因为这些杂草早已扎根太深,想要根除谈何容易。想想他自从幼童时期开始,就习惯了什么事情都为所欲为,现在他长大了,仍然想要这样,也要求这样,我们有什么可感到奇怪的呢?的确,随着他日渐长大成人,年龄越大缺点愈加明显,此时父母不可能对这些缺点视而不见,不可能对自己纵容孩子造成的恶果没有察觉。他还不会说话、走路的时候,就支配他的女仆;他才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支配自己的父母,为什么现在他长大了,比之前更强壮、更聪明了,反而突然要他接受约束和克制呢?为什么他非要在7岁、14岁或者20岁失去父母从前一直大量给予的宠溺呢?您不妨在一只狗、一匹马,或者任何一种动物身上试试,看看它们幼年学会的坏毛病,长大后是不是能轻易改好。然而,这些动物的任性、骄傲,以及它们想要支配自己和他人的欲望,还不及人类的一半多。

§36 一般来说,对待其他动物我们还比较聪明。那些我们想要加以利用的动物,在它们还十分幼小的时候,我们就及早对它们进行训练。唯独轮到我们自己的孩子时,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结果把孩子养成了不良儿童,还痴痴地巴望他们能成为好人。想想看他小时候但凡想要葡萄或糖,不必哭闹或发脾气,都必能得到满足,那他长大了想要喝酒、玩弄女性,为什么就不能如他所愿呢?他长到这个年纪有这些愿望,不是和小时候想要喜欢的东西一样合情合理吗?孩子在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领悟力和喜好,相应也会有不同的欲望,这本身没错,错就错在没有让他们接受理性的规范和约束。孩子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有欲望与否,而在于是否有能力掌控和克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人年幼时若没有经受训练让自己的意志服从他人的理性,那么待他长到可以运用理性之时,也不大会听从自己的理性了。这种孩子将来会长成怎样的人,不难预见。

§37 就连那些看起来最重视孩子教育的人,常常都忽略了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再看看那些普通人管教孩子的情况,就完全有理由怀疑,那些孩子人见人怨、放荡不羁的举止里,是否尚存丝毫道德的痕迹。如果父母和孩子身边的人,在孩子受到邪恶影响的一开始,就不示之以邪恶,不播撒邪恶的种子,我真想知道孩子还怎么会知道什么是邪恶。这里我并不是说父母和孩子身边的这些人要树立榜样,给孩子树立行为标准,我至多是鼓励他们这样做。我在这里关注的是,他们直接教会儿童邪恶,径直将孩子带离了道德的轨道。孩子还未学会走路,就教会他们暴力、报复、残忍。“打我一下,这样我就可以打他”,是多数孩子每天都能听到的一种逗乐。大人对此不以为意,以为孩子的手力气小,做不了什么坏事。但是我想问,这样做难道不会影响他的心智吗?这样做难道不会把孩子引入武力和暴力的道路吗?如果从小就教他们借他人之手打人、伤人,鼓励他们以伤害他人为乐,以见人痛苦为乐,那么,等到他们长大之后,自我感觉足够强壮、能够为了某个目的去打人的时候,他们会不去打吗?

我们身上的衣着本是为了遮羞、保暖和防护之用,但父母的愚蠢或堕落,致使孩子认为它别有他用。结果衣服成了虚荣和攀比的工具。新衣服做得华丽,就给孩子内心种下渴望的种子。一给小女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打扮一番,妈妈忙不迭叫她“我的小女王”“我的小公主”,教她自我欣赏。于是这些小女孩衣服还没穿上身,便学会了夸耀它们。既然父母这么早就教会了他们这样做,长大后继续以衣服的时髦样式来评判自己,又何足为奇呢?

教师和父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教会并鼓励学生和子女说谎、含糊其词、找借口(和说谎相差无几)。我们可以想象,只要为了维护他神圣的教师(或主人)利益,歪曲事实都会得到宽恕和鼓励,那么等到可能需要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他难道不会使用一下此等特权?

那些下层人士因为经济拮据,没办法在饮食上诱惑、放纵自己的孩子,也没办法怂恿他们吃喝太多。但是他们一旦富足了些,自己做出的不良榜样就说明“他们饮食有度并非因为不爱暴饮暴食,而是因为物质匮乏。但是如果我们观察一下那些家境稍微殷实一些的家庭,吃喝被当作大事对待,也是他们生活的幸福所在。这件事如此要紧,以至于如果孩子没有分享到,就感觉自己是遭受了忽视”。孩子们肚子明明填饱了,酱汁、肉菜及烹饪讲究的食物一定还能引诱他们的胃口。接着,担心胃部填得过饱,又刚好以帮助消化为由喝下一杯酒,可实际上这样做只会增加胃部的负担。

如果我的小主人有点不太舒服,你们首先想到的问题是:“我的小宝贝想吃什么?”“我弄点什么给你吃呢?”马上想逼他吃喝。然后想尽办法弄一些美味可口的食物来引起他的食欲。其实缺乏食欲可以防止病情加重,乃是自然在人生病之初的明智安排,因为肠胃不像平常那样,没有新的消化负担,就有去调整、控制病情的余力。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照料下很幸福,因为父母明智,不让他们吃喝过度,有节制地保持清淡、简单的饮食。但是他们还是难免受到歪风邪气的影响。尽管有父母明智的教导,他们能够谨慎把控,身体健康也许有较好的保障;但是身边到处都是别人贪图美食的诱惑,他们的欲望也难以抵挡。如果身边到处都有人在宣扬要吃得好,势必会有效地刺激他们原始的欲望,接着很快就能让他们开始喜欢并消费新式饮食。所有人,包括那些反对恶习的人,都认为“吃得好”就是“生活得好”。人人如此,谁敢拿什么严肃理性的理由去驳斥它呢?如果那些社会精英们普遍都这样做,这时有人说那是一种奢侈,我们指望谁能听得进去?

贪享吃喝的恶习如今已经如此风行,拥护的人如此之多,我真不知道它是否会被冠以美德之名;是否只要有人张口批判它,就会被别人视作傻瓜或者一个不通人情世故的家伙。我需要说明,之所以在这里这样讲,是希望唤起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小心和警惕,因为孩子身边充满了诱惑,还有教唆他们变坏的人。甚至在那种他们以为十分安全的地方都可能有。否则,我真担心有人会指责我在这里讽刺别人。

这个话题我就不再多讲。至于那些费尽心思腐化儿童,给他们灌输邪恶原则的细节我更不愿在此一一细数。但是我希望家长们冷静地考虑一下,平常有哪些不规矩或邪恶的东西,是孩子无形之中学会的?给孩子不一样的教导是否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他们智慧的体现呢?

§38 只要未经理性允许的欲望,不予以满足,这种克制能力是一切美德与卓越的根源。这点于我而言似乎不言自明。要获得并增强这种克制力,需要养成习惯,并且越早训练就越容易、越熟练。如果我的话您能听得进去,那我建议父母的做法要脱离常规。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要训练他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他有所渴求。他们首先应该学会明白一个道理,给他们某样东西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而是因为合适。如果给他们东西只是适合他们的需要,绝不允许他们通过哭闹获取东西,他们就会安于现状,绝不会通过大喊大叫和发脾气来争取支配权,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弄得自己和他人都不舒服。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因他那样而满足他。假如他们从未通过发脾气获得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不会哭闹着要其他东西,就像他们不会哭闹着要天上的月亮一样。

§39 我并不是说,不可以放任孩子做任何事情;或是期望他们在听从建议方面,有议员那样的理智和处事方式。我知道他们还是儿童,必须温柔以待,他们必须玩耍、有玩具。我想说的是,孩子想要的东西和想做的事情只要不适合,父母就不能因为他们小而纵容他们。并且要让他们明白,只要是他们纠缠不休想要的东西,就是因为他们纠缠,所以无法予以满足。我见过有的孩子坐在餐桌旁,不论上面放着什么食物都不主动索要,别人给他们什么就安心吃什么;但在另外一个地方,我见到有些孩子看到什么都嚷着要,并且每样菜都要吃到,还要第一个吃。是什么造成两者这么大的差异?无非是后面那个孩子习惯了一哭闹就能得逞,而前者则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我认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就越不能迁就他们的无理要求。他们自身的理性越少,就越是应该由监管人对他们进行绝对的管束。因此,待在儿童身边的人必须要细致谨慎。如果世人都反着做,那我也无可奈何。我所说的是我认为合理的做法。如果这种做法已经比较普遍,我也就不必再围绕这个话题多费口舌了。但我确信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有人和我想法一致。他们会和我一样,认为越早这样管教孩子,孩子和监管人都会感到越轻松,会和我一样认为,应该将以下做法奉为不可违背的准则。但凡决定不给孩子的东西,就算他们哭闹、恳求也不能给,如果您想把他们培养得暴躁又讨厌,那就满足他们。

§40 因此,但凡想要管好子女的人,都应该趁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着手管教,让他们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您想要您的儿子过了童年之后还听从您吗?如果想,请务必在他刚学会服从、刚知道自己该归谁管的时候树立父亲权威。假如您想要他敬畏您,在婴儿期就给他留下印象。等他逐渐快要成年时,允许他和您慢慢亲近。这样做就能让他在幼年时期做您温顺的臣子(这很合适),成年后做您亲近的朋友。依我看,有些人对待孩子的方式存在极大的错误:孩子小的时候对他们放任又亲昵,长大后则严以相待、保持距离。但其实自由和放纵对儿童丝毫无益,那时他们还缺乏判断力,需要约束和管教。相反,孩子成年后,有了自己的理性来自我引导,此时您对他们专横又严苛真是很糟糕;除非您真想孩子长大后讨厌您,在心里暗自算计:“爸爸,你什么时候死?”

§41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视自己的父母为主人、为绝对的管理者,应该敬畏父母;等到他们渐渐成熟了,应该视父母为最好的、最为可靠的朋友,爱他们,尊敬他们。我想这一点大家都应该觉得合理。如果我没说错,上面我提到的办法,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必须将之视为如同自己一样的人,有同样的情感、同样的欲望。我们希望别人视我们为有理性的人,希望拥有自由。我们不喜欢不自在,不想被人不停指责、威逼恫吓,不愿意和人讲话时,对方态度严厉、有极大的距离感。一个成年人但凡受到如此对待,都会去找其他伙伴和朋友,去找自己觉得舒服的人讲话。所以,如果一开始就对孩子严加管教,他们在那个年龄就会比较温顺,易于掌控,他们也从不知道还有别的做法。等到他们能够自己运用理性了,把一直对他们的严格管教稍微放松一点,父亲对他们的脸色稍微和悦一点,和孩子的距离适当拉近一点,那时孩子发现之前父母的严格其实是对他们的好和关爱,正是这种关爱让他们赢得父母的喜爱和他人的尊重,他们会因此更加感恩。

§42 关于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的事情,总体我就只讲这些了。用孩子对您的害怕和敬畏确立您在他们心里最初的权威,待孩子渐渐长大后则用关爱和友谊来维持这种权威。因为总有一天,棍棒和惩罚都会不管用,到时候,如果孩子对您的爱不足以让他们做到温顺、本分,对道德和声誉的珍爱不足以让他们踏上正途,那么我想问,到时候您还拿什么管教他们,让他们踏上正途呢?当然,如果他们担心惹恼您分不到多少财产,也许会当您财产的奴隶,但是私底下他们还是一样邪恶,况且这种约束也不会长久。每个人迟早都要依靠自身的言行获得别人的信赖;一个善良、有德、有才的人,一定是从内心铸就的。因此,要想通过教育给予孩子什么,想通过什么东西改变并影响他的人生,必须要趁早。习惯会融入孩子的本性,它不是因为害怕而伪装出来的行为和外表,不是一时为了不让父亲生气,害怕父亲一气之下可能不让他继承财产而伪装出来的。

§43 大体原则定下之后,按理现在我们应该开始考虑更为具体的管教方法了。我反复说对儿童要严加管教,或许有人会怀疑我有些考虑不周,没有顾及他们的年龄幼小、身体娇弱。但是再听我多讲几句,这种质疑就不再有了。因为我也明白,过于严厉的惩罚非但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对教育害处很大。并且我认为,大家会发现同等条件下,那些受到极其严厉惩罚的孩子,很难成为最优秀的人。讲到这里我只是想说,无论需要对孩子进行怎样的严格管教,都要趁孩子小的时候进行,一旦达到效果,就要放松点,采取较为温和的管教方式。

§44 孩子的温顺性情是靠父母坚持培养成的。趁他们记事之前就开始培养,一切对他们就会显得自然而然。之后这种性情也会自然而然在他们身上起作用,就省掉了那些抵抗和抱怨。我们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要趁早,要坚定不移,直到孩子养成自觉敬畏、尊重父母的习惯,不带丝毫的勉强。一旦这种敬畏之心确立下来(这个必须尽早培养,否则失去后再培养需要不少努力和惩罚,效果延迟,还会大打折扣),这种敬畏,加上父母给予适量不致滥用的宽容,待到将来孩子长大更加懂事后,就能管好他们,无须打骂或其他过分的惩罚。

§45 大家只需考虑一下真正的教育其目的是什么,取决于什么,下面的道理就很容易想通了。

第一,凡是不能掌控自己喜好的人,不懂如何抵御一时的快乐与苦痛纠缠并依照理性去办事的人,不具备美德和勤勉的基础,今后都会有一无所成的危险。自制的品行与未受引导的本性相反,应该尽早养成;自制的习惯是将来培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基础,要尽早输入孩子的心灵,甚至孩子刚有知识或理解能力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任何对孩子教育负责的人,都要想尽办法让孩子养成自制的习惯。

§46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的心灵受到过分的抑制和打击;由于管教过于严苛,精神遭到严重创伤,以至于他们失去所有活力和勤奋之心;这种情况就比不管还要糟糕。因为挥霍放纵的年轻人有活力、有精神,有朝一日走上正道,还能成为能干、伟大的人物。可是灰心丧气的人胆小心怯、精神委靡,想要振作起来比较困难,几乎成就不了什么事业。要避免上述两种危险,可是见真功夫的。如果谁找到了一种办法,一方面能让孩子精神上保持振作,怀着舒畅、积极、自由的状态;另一方面又能约束他对很多事情的欲望,让他去做不太容易的事情;那么在我看来,这个人懂得如何协调表面上互相矛盾的事情,已经掌握了教育的真正秘诀。

§47 平常用责打和棍棒教育的方法,是贪图省事的懒方法,也是教师多半知道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其实它是最不合适的教育方法,因为它会产生前面提到过的两种弊端,令教育者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并导致这种教育方法的失效。

§48 人类有贪图肉体和眼前的痛快、躲避一切痛苦的自然倾向,一切恶行和不轨行为的源泉也在于此。上述惩罚教育,对于控制这种自然倾向丝毫无益,相反还会助长并巩固它。想想一个孩子因为怕挨打,不喜欢的书拿来苦读,不健康的水果很想吃却不吃;他的行为动机不是肉体的快乐和痛苦,会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他只不过是选择肉体上多享受一点快乐,或者少遭受一点痛苦。而我们利用这种动机去管束、引导孩子的行为,结果会如何呢?结果无非是巩固那些我们本来有义务去根除、消灭的倾向,不是吗?所以,孩子做错了事,不管怎样惩罚,如果只能让他感到疼痛而不是羞愧,就没有益处。

§49 第二,教师本来应想办法让孩子喜欢有益的东西,结果直接采用体罚的办法让他们对之产生了逆反心理。有些事情孩子一开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因为它们遭到鞭打、责骂、取笑,他们便对之产生了厌烦心理。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是很常见吗?用这种办法让成年人妥协并接受都办不到,所以孩子有这种反应也很正常。设想某种本身无害的娱乐活动,孩子既不喜欢也不讨厌,但他无心参与的时候,打他、用恶言恶语骂他、硬逼他参与,或是他参与的时候总是用这种方式对待他,哪个孩子不会厌烦呢?厌烦是再自然不过了。不愉快的情境常常影响到其中无辜的事情:好比一个杯子,有人常拿它来喝讨厌的药水,最后他一看到这个杯子就反胃,杯子里再装什么他也不会觉得好吃,杯子再干净,杯形再美观,用料再名贵,都无济于事。

§50 第三,奴性的管教方法会养出奴性的脾气。孩子因为害怕棍棒上身,所以顺从,假装乖巧;可是一旦没有棍棒威胁,没人看见的时候,他确信自己不会挨罚,就会更加放任自己的自然倾向。这样一来,他的自然倾向丝毫没有改变,反倒会增强、增多。而且,这样的约束管教之后,自然倾向爆发起来势头常常更为猛烈。

§51 第四,如果管教严厉到极点果真见效了,治好了孩子眼下任性的毛病;它其实带来的隐患更为糟糕、更加危险。它击垮人的精神,原先不守规矩的小孩确实变了,您现在得到一个精神委靡、沮丧的人:这种人节制得不合乎自然,他既不吵闹又不惹事,那些喜欢孩子守规矩、不好动的蠢人可能很喜欢。但是最终大家很可能发现这个人让朋友感到不自在,终其一生于人于己都无太大用处。

§52 因此,如果您想把孩子教育成一位聪明、优秀、独特的人,使用责打和其他任何形式的奴性体罚都是不合适的;除非事关重大、情节严重,迫不得已才偶尔使用一下。另一方面,为了讨孩子欢心,看孩子喜欢什么东西就奖励什么给他们,这种教育方法也应当小心加以避免。苹果、糖果或诸如此类的其他东西,孩子最喜欢,用这些东西来引诱孩子读书,其实是认可他喜欢享乐的心理,娇惯他身上危险的习性,而这恰恰是父母应该想尽办法去遏制、消除的。如果您一方面遏制孩子的自然倾向,另一方面又去满足它,那就不要指望能教会孩子掌控自己的欲望。要培养一个优秀、聪明、有德行的人,就得让孩子学会超越自己的欲望,要在理性表示反对、责任提出要求的时候,自己能抵制对财富、华服或美食的欲望。但是为了要孩子做点该做的事情时,就给他钱。或者觉得孩子读书辛苦了,奖励他一点好吃的;他做这么一点小事情,您就答应给他一个蕾丝领结或一套精美的新装。您用这些东西当作奖励,相当于让它们成为孩子追求的美好事物,这样岂不是鼓励孩子去期盼它们,逐渐习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获取这些物品之上吗?因此,人们为了让孩子勤奋学习语法、舞蹈,或其他诸如此类对于孩子的幸福和利益作用不大的东西,错用奖励或惩罚手段会牺牲孩子的美德,颠倒对孩子教育的秩序,教会他们奢侈、骄傲或贪婪,等等。因为这样做,助长了那些本该压抑和克制的错误倾向,为将来的恶行埋下伏笔。如果想要避免,唯有依靠我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早日让孩子习惯听从理智的安排。

§53 我并不是说,不能让孩子享受那种对他们的健康和德行都无伤害的便利和快乐。相反,我希望他们尽情地享受一切无害的快乐。生活越快乐、越惬意越好。只是大家要注意,他们只能因为获得了父母和监管人的尊重和赞赏,才享受到这样的快乐,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答应做这种或那种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答应做某种不给奖励就不做的事情,而给予他们奖励。

§54 但是如果您一方面不用棍棒,另一方面也不用点小孩喜欢的小奖励,(您会问)那孩子该怎么管呢?一旦没有了希望和恐惧,所有的管教都没用。我承认,善与恶,奖与惩,是理性动物独有的行为动机;它们如御马的马刺和缰绳,促使人工作,让人接受引导;因而也可以用在孩子身上。我奉劝所有的父母和监管人都记住,要把孩子当作理性的人来对待。

§55 如果我们要教育儿童,我认为奖励和惩罚是必须要使用的。我想那些通用的办法错就错在选择不当。为了说服孩子,把他们肉体的快乐和痛苦当作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我认为结果是有害的。我之前说过,其结果无非是增加、强化了那些我们本来有义务去抑制和掌控的倾向。孩子想获得某种快乐没得到,您提议给他补偿另一种快乐,这是给他树立什么道德原则呢?这样做只会让他欲望变大,使他误入歧途。如果一个小孩吵着要某种危害身体健康的水果,您给他一块危害较小的蜜饯来哄他安静下来,那么,您这么做也许保护了他的身体健康,但是惯坏了他的思想,让他的思想更加远离正轨。因为这里换掉的不过是物品,他的欲望仍然得到了满足。我说过,认为这个欲望必须要满足是错误的根源所在;如果让孩子能抵制自己那种欲望,毛病才算是治好了,否则他的安静和守规矩都是暂时的。使用这样的办法,您便激发并巩固了他身上的罪恶之源,下次它一定会爆发得更猛烈,他的欲望更强,您的麻烦更大。

§56 我们为了让儿童守规矩使用的奖励和惩罚方法,完全是另一回事。一旦我们使那种力量起了作用,教育这件事情就算成功,困难也就没有了。人品尝到尊重与羞耻的滋味之后,相比其他事情,尊重与羞耻就是对心灵最强有力的刺激。假如您让孩子学会了珍爱声誉,理解了什么是羞愧和耻辱,您就帮他树立了真正的原则。这种原则将来会一直管用,让他们趋向正途。但是有人会问,这一点怎么做到呢?

我承认这件事乍看未免有点困难,但还是觉得花点心思,探寻一些办法(并在找到办法后实行)来实现这个目标值得。我想这也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57 首先,儿童(或许比我们想的年龄段还要早)对表扬和赞美是极其敏感的。如果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和他们依赖的人给予的尊重和重视,他们会很开心。所以,如果父亲看到子女表现不错的时候给予他们爱抚或赞扬,看到他们表现不佳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冷淡和漠视。与此同时母亲和身边其他人都配合这样做,很快他们就能感受到区别。如果孩子不断感受到这种区别,我相信这种办法比威胁或体罚见效得多,因为威胁或体罚多了,就会失去效力,不能让孩子感到羞愧就丝毫无益。所以除非后面我提及的极端情况,大家要克制,不要使用威胁或体罚的办法。

§58 其次,如果想让这种尊重与羞耻感更深入人心,分量更重,那么,不同情况下,应该始终给予相应的愉快或者不愉快的反应。这种反应并不是针对儿童某个行为给予的奖励或惩罚,而是他的行为好坏势必给自己带来的或赞扬、或羞辱的结果。对孩子使用这种办法,他们就能最大程度上意识到,表现得好就会受到赞扬和尊重,必定会得到大家的喜欢和爱护,因此也能拥有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相反,表现不好让人厌恶,还不爱惜自己声誉的人不可避免就会遭到他人的冷遇和轻视,这种情况下,他必然也得不到任何可能让他满足或开心的东西。如果孩子一开始就有一种固定的体验,并从中得知只有那些拥有好声誉的人,才能拥有并享受那些他们喜欢的东西,那么使用这个办法,能够利用孩子渴望的事物帮助他们培养美德。一旦您使用这种办法让孩子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羞耻(除此以外,我希望不要有惩罚),让他们喜欢上被人认可的喜悦,您就可以随意调教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上各种各样的美德。

§59 不过我想这里有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很难阻止愚蠢、固执的家仆干扰父母的计划。儿童犯错遭到父母的为难之后,常常去那些愚蠢的奉承者那边寻找庇护和安慰,他们这一抚慰,父母为了树立某种德行所付出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父母对孩子不给好脸,身边的人就都不能给他好脸;直到他请求原谅、改正错误、回归正道、恢复之前的声誉才能原谅他。孩子长期看到父母这样做,我想就没什么必要再打骂他了。他们根本不需要别人的打骂,为了使自己舒服、满意,会很快学会去博取表扬,而不去做那种人人谴责、做了必定要难过的事情。这样下去他们可以学会谦逊、知道廉耻;那些他们发现做了会遭受大家鄙视和冷落的事情,很快会自然而然地对它们产生厌恶之情。但如何解决家仆这个问题,必须留给各位父母自己多加注意和考虑。我只是认为这件事颇为重要,那些能请到谨慎的家仆来照顾孩子的人是很幸福的。

§60 经常使用打骂的办法,除了让孩子对招惹惩罚的事情感到羞耻和厌恶之外,并无其他任何益处,因此要小心避免。假如这种惩罚最终不是让孩子感到自己犯了错,不明白最亲密的人厌恶自己是咎由自取,那么鞭打的疼痛就没有彻底改掉孩子的毛病。它顶多算暂时的修补,伤口表面愈合了,其实问题的根源并未触及。只有他们发自内心感到羞愧,担心别人会厌恶,才算真正有了约束。我们应该让这种羞愧感和担心起主导作用,帮助儿童遵守规矩。反复使用体罚的方法,结果必然会失去效力,儿童的羞愧之心也会消失殆尽。儿童的羞愧心就像女人的谦逊,践踏多了就难以保持。如果父母打了几下完事,表现出来的厌恶很快消失,那么,孩子对父母厌恶的担心就会很少。父母应该认真考虑清楚,孩子到底犯了怎样的错误才值得发脾气。脾气发到一定程度需要给予惩罚时,不要惩罚结束之后马上收起自己严厉的表情。而应该努力让孩子恢复之前的教养,直到他们顺从了,表现得更好,改邪归正,才能与他们完全和解。如果事情不按照这个顺序来,惩罚多了它自然就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失去它所有的功效。犯错、挨打、原谅,这在孩子看来就会像上午、中午和晚上的依次更替一般,过程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61 关于声誉,我就只再多说一点:尽管声誉不是道德的真正原则和尺度(因为其真正的原则和尺度是:知道人的责任,甘心服从造物主,做到遵守上帝给予的启示,并期待他的认可与恩赐),但它是最为接近的。声誉是他人出于理性给予道德、规范行为的公认证明与肯定,在儿童尚无判断能力、不能依靠自己的理性明辨是非的时候,用它来做引导和鼓励十分合适。

§62 这部分内容也许能指导父母在责备和表扬孩子的时候如何把控好自己。孩子犯错难免要对其进行斥责时,不仅要做到措辞冷静、严肃、不带情绪,还要做到避开他人私底下进行。但是孩子值得表扬时则应当众进行。因为当众表扬有传播作用,奖励效果翻倍。背地数落孩子的错误,孩子会更加看重自己的声誉,他们认为自己的名誉还在,会更为小心地保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印象。但是一旦宣扬孩子的过错,让他们当众受辱,他们丢了的脸面也就不要了,声誉约束也随之丢掉,他们越发怀疑自己的声誉已经受损,就越不注重保持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好印象。

§63 但是假如对儿童的管教得法,一般我们能想到的那些常用奖励或惩罚手段,其实就不那么必要了。因为只要尊重在场的人,他们做的一切天真的蠢事、游戏和幼稚的行为,都可以任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以最大限度地放任他们去做。如果孩子犯的错误源于他们所处的年龄段特点,而不源于他们自身,那么问题可以留给时间去解决,比如效仿或到了更加成熟的年龄,孩子也能免受很多错用和无用的惩罚。这种惩罚一方面不能制服童年时期的自然本性,使用频繁会失去效力,等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不太能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它力度够大,遏制了孩子那个年纪本有的快乐,那结果势必损害孩子的身心。倘若任何时候发现孩子的吵嚷和喧闹打扰到他人,或者不合时宜(这里仅仅指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场合),已经树立威信的父母只需要一个眼神或一句话,就立马能够让孩子离开或者安静下来。但是这种爱好玩耍的脾性,是自然对于他们这个时期和性情的明智安排,我们应当予以鼓励,才能让他们的精神振奋,体力和健康得到增强,而不是受到压制和束缚。管教的主要艺术,就在于把孩子该做的事情变成像运动和玩耍一样。

§64 话说至此,请允许我指出一种常见的,在我看来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那就是让孩子时时刻刻都要记住规矩和教训。其实这些东西他们常常不太明白,而且总是听完就忘。如果您想让他们做某件事情,或者换其他方法做,而他们忘记了,或者做得不好,那让他们不断地重新再来,直到他们做得令人满意为止。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借此我们可以明白这件事孩子是否能做到,或者对他们寄予这种期望是否合适。因为有时候我们要求他们做到事情,试过之后才发现,他们其实做不到;我们需要先教他们,并让他们练习之后,才能要求他们去做。不过教师下起命令来比较容易,真教起来比较困难。第二,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儿童通过重复同一个行为,最终会形成习惯。之后他们做这件事就不再依靠记忆或反思,而是完全出乎自然。毕竟记忆和反思是慎重和成熟的特点,不是童年时期的表现。所以,有绅士向他致礼时,让他鞠躬回敬;有绅士跟他讲话时,教他看着对方的脸。对于一个教养良好的人来说,他一直这样做,最后做这些事情就会像呼吸那样自然,不需要思考,用不着反思。假如我们用这个办法纠正了孩子的任何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就永远纠正了。依此方法,您可以把孩子身上的行为毛病逐个消除,并在他身上培养您喜欢的习惯。

§65 我见过有的父母给孩子制定大量的规矩,多到孩子连十分之一都记不住,更何谈去遵守它们。可是孩子一旦违反了那些纷繁复杂,甚至常常有些不合适的规矩后,就会受到责打或斥骂。这样做的显见后果是,孩子知道以他们的注意力,怎么也无法保证自己不违反规矩并免受随之而来的惩罚,所以父母讲的话他们就干脆不理了。

因此您给您家孩子定的规矩要尽量少,要比看上去必须立的规矩还要少,而不是多。因为如果您给他立的规矩过多,面临的结果就无非是以下两种:要么是孩子经常挨罚,罚到太频繁太疲乏,造成不良后果;要么是一些规矩虽然违反了但没遭到惩罚,于是规矩变得无关紧要,您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就降低了。规矩要定少点,但是一旦制定之后,确保孩子要好好遵守。年龄越小,相应的规矩也要越少,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一个规矩执行得不错了,您可以再增加另一个规矩。

§66 但是请记住,儿童并不是用规矩教好的。规矩他们总是会忘记的。您觉得儿童需要做的事情,就要一有机会就训练他们,通过必不可少的训练让他们形成习惯。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创造机会进行训练。这样孩子能够形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在他们身上确立下来,无须什么记忆的帮助,就能轻而易举、自然而然地起作用。但是此处我也想提醒大家两点:第一,您想让孩子养成习惯的行为,要用善意和温和的言语劝他们去做,就像是忘记了您稍微提醒一下,而不要像他们故意犯错那样去严厉指责。第二,另外一件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不要试图一次就能帮孩子养成很多习惯,以防事情一多他们弄混,结果一个习惯都没能养好。一件事情让他们反复练习,练得轻松自然了,不需要思考就能做了,您就可以让他们接着练习下一个。

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反复训练,让儿童一次次重复同样的行为,直到他们不靠记忆规则,就能习惯性把事情做好。这种教育方法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它的好处都很多。我其实很好奇(假如任何事情上的不良习惯都可以对之感到好奇),为什么人们如此忽略这个方法。既然说到这里,我再说一点这个方法的好处。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够发现,要求儿童做的事情是否与他的能力相符,是否适合他的天赋和体格,这也是正确的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指望能够完全改变孩子的脾性,能把天性欢快的人变得深沉严肃,把天性忧郁的人变得欢快,同时还不对他们造成伤害。上帝早就在每个人的心智上定好了特点,这些特点就像人们各自的身形,修正一点点也许还可以,要彻底改变、转换成相反的样子很难。

所以,孩子身边的这个人,应该认真研究他们的天性和禀赋,经常试试,看哪些改变他们容易接受,什么东西对他们比较适合;观察一下他们的天资,看看它还可以如何改进,这种天资做什么事情比较适合。他应该考虑孩子缺乏什么,他们是否能够通过勤奋来获得这些东西,并通过实践来内化它们;他还应该考虑这种努力值不值得。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能做的,或者应该努力去做到的,不过是尽可能让他们把天分发挥到极致,防止他们在现有的禀赋下犯容易犯的错误、做容易做的坏事,挖掘这种禀赋能企及的所有优势。每个人的天赋都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但是如果试图给孩子再加一样天分,恐怕是徒劳。为他粉饰的东西,顶多临时勉强起点作用。但它总带点强制和做作,让人感到不那么优雅得体。

装模作样这件事,我承认它并不是早在童年时期就有的缺点,也不是本性未经教养的产物。它是一种杂草,但并不生长在未开垦的荒地里。它生长在花园的土地上,是因为园丁粗心或照料不得法。任何一个人之所以造作,都源于他受到的管教、引导和想要有点教养的自我感觉。一个人矫揉造作,努力想去改变天性的缺点,总以取悦他人为目的,这个目的值得赞扬但又总是无法做到,而且他越是费尽心思去假装优雅,离优雅就越远。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提防它。因为这种毛病是教育出来的。这种教育绝对是不当的。但是年轻人常常掉进这个陷阱,要么错在他们自己,要么错在他们身边的人言行不当。

优雅得体总是讨人喜欢的。想要知道优雅源于何处的人会发现,它源于一种自然的统一,这种统一出现在所作所为和所拥有的心境之间,让人只觉得这种情景下做此番举止很合适。遇到仁慈友善、彬彬有礼的人,人人都会喜欢。一个能自控且不消极狭隘,不自大张狂,也没有什么较大缺陷的自由心智,无人不爱。从这样一个健全的心智里自然发出的行为举止,因为透着真实,我们自己也会喜欢。正因为它从来都是一个人精神和性情的自然流露,所以肯定是从容不迫的。这在我看来像是一种美。它透过某些人的行为散发出光芒,点亮了他们的每一个言行举止,吸引着身边所有的人。他们通过持续练习形成自己的风格,与人交流的时候,因为本性或形成的习惯使然,表现得文明有礼。他们的一切表现都如此从容,显得不造作、不刻意,纯粹是美好的心灵和良好教养的自然流露。

相反,矫揉造作是对本真、从容行为举止的一种拙劣、勉强的模仿,缺乏自然散发出来的美。因为它的外在与内心不一致,其表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明明没有某种性情,却要表面上装出有的样子,他用勉强的举止努力去做给别人看,但是这样做,他的做作出卖了自己。所以有些人有时候装作难过、开心或善良,其实他们并非如此。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人并不强装他们没有的性情;但是在表达自己具有的性情时,使用的方式与之并不相称。所以与人交流时,他们的动作、举止、话语或表情,本是要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表达自己在交流中的满意和舒心,但却没有做到自然、真实地表达这种或那种性情,反而表现出自己内在的缺点和毛病。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他们只知道模仿别人,却不明白别人到底优雅在哪里,哪些东西是别人性格中所特有的。不过一切做作总是令人反感的,不论其方式如何。因为我们生性不喜欢一切伪造的东西,厌恶那些只能靠做作来讨人欢心的人。

朴实率真的本性,任其自由发展也远比刻意为之的假优雅和丑态好得多。一个人一无所成,或者行为方面有所缺陷,达不到极致的优雅,常常没人注意,也没人指责。但我们行为中任何一个部分若是矫揉造作,那就好比点了一支蜡烛照亮了自己的缺点,不引人注意都不可能。人家会认为我们不是缺乏理智,就是缺乏诚意。这一点儿童的监管人应该勤加注意,因为如我前面所言,造作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丑态,源于错误的教育。应该为此负责的,就是那些假装有教养,人们觉得他还比较懂人际交往的风尚和尺度的人。并且,如果我没弄错的话,矫揉造作常常源于训诫的懒散。有些教师制定规矩,举出范例,光是训导却不加以实际练习,没让学生当面重新再做一次,以便把他们行为举止中的不得体或不自然,改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得体的从容自如。

§67 至于人们所讲的礼节,孩子们常常是一头雾水。他们身边也不乏聪明的女仆和女教师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劝诫。但我觉得礼节的学习最好借助榜样,而不是规矩。所以如果孩子身边没有不良同伴,他模仿别人的优雅举止之后,发现自己还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扬,因此很乐于照这样做。不过,如果他礼节方面还有一些小瑕疵,男孩脱帽或屈膝致敬的姿势不够优美,请位舞蹈教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舞蹈教师能够帮助他把那些被时尚人士认为滑稽可笑的率真本性全部清除。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跳舞更能让孩子拥有如此恰如其分的信心和举止,并且让他们能和年长的人交往。我觉得孩子就该学跳舞,一到能跳的年龄就开始学。因为,尽管跳舞只能让他们表面动作优雅,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比它更能赋予孩子男子汉的思想和气概了。若不是因为这些,我是不愿意让小孩子为了教养上的细节那样受苦受累的。

对于那些您明知孩子长大了就不会再犯的问题,就千万不要费神。孩子小的时候,虽然心里明白要遵守文明礼貌(这点您要注意早点培养),但是表现出来的文明礼貌还不够好,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假如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对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充满着尊敬和爱戴,不敢冒犯他们,并且他对所有的人都保持尊重和善意,那么这份尊重本身就是让他学会观察和表达尊重的最佳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保持本性善良仁慈的原则,用嘉奖、赞扬和因此获得的种种美好事物,尽可能让孩子形成善良仁慈的美德。一旦善良仁慈在他心里生了根,并且通过不断训练稳定下来,就不要担心了,一切言谈的艺术和得体的礼节,到时候都会到来。不过,如果他们无须女仆照料的时候,要把他们交给一位教养良好的人监管。孩子很小的时候,粗心大意都是天性使然,而非骄傲或本性不好的表现。但是那些因为骄傲或本性不好产生的问题,一旦表现出来应该立马纠正,采取的方法前面已经讲过。

前面我就礼节问题所做的论述,我不希望大家认为我的言下之意是:即便那种有鉴别力的人,也不能在儿童年幼的时候对他们的动作和举止进行适当的塑造。如果孩子从能够走路开始,就有懂方法、知道怎么去正确引导的人在身边,那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情。我所不满的是,在这件事情上存在一种常见的错误做法。有些孩子根本没人教过他们该怎么做,却常常(特别是有陌生人在场时)因为礼节上这样或那样没做好而遭到训斥。因此,这些孩子在脱帽或屈膝诸如此类的问题上受尽责备和训诫。在这些事情上大人假装去纠正孩子,其实真正说来,他们这样做多半是为自己遮羞:他们自己逃避责任,把责任推到那些可怜的小家伙身上,有时情绪还甚是激动。那是因为他们害怕身边的人责怪他们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关心,教导无方。

对于儿童来说,像这样偶尔教育一下丝毫无益。应该另找其他时候教导孩子怎么做,可以提前让他们反复练习,做到举止合乎礼仪;而不是当着他人的面,告诉孩子去做他们从未习惯,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的事情。每逢事到临头把孩子训斥一顿,那不是在教育他们,而是在对他们进行无故的烦扰和折磨。如果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说一下他就能做到的,那就不要指责他们,应该随他们去。让年岁的成长来改变他们儿童时期天性的粗心和率真,也远比反复对他们进行不当的指责强得多。那样反复斥责不会、也不可能使他们举止优雅。如果孩子心存友善,内心具备文明有礼的原则,他们只是因为缺乏更好的教导,大部分的粗率只停留在外部表现上,那么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身边好伙伴的影响,依靠年岁和观察,这些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同伴不好,那么,所有世上的规矩、所有能想到的惩罚,都不能把他们变好。因在某种意义上您得把这个当作真理:您让孩子听从您各种教导也好,每天给他们灌输多么精辟的知识也好,最能影响他们仪态的,还是和他们交往的人,以及他们身边人的言行举止。儿童(不,成年人也是)多数行为都是模仿而来。我们是各种各样的变色龙,体色会受周边的环境影响。而孩子理解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比理解别人所说的东西要容易,这也一点都不足为奇。

§68 我在前文讲过,管教孩子过程中有一大危害来自家仆。他们迎合孩子,会削弱父母斥责产生的影响和力度,降低父母的威信。这里还有一大危害就是,孩子和不良的家仆在一起,看到坏榜样也会受影响。如果能够做到,就绝对不要让孩子和他们接触。因为不论是礼貌还是德行上的坏榜样,都像传染病,一旦孩子与之接触,就会受到严重感染。孩子常会跟没教养、不检点的仆人学说一些话,玩些不当的伎俩,做些坏事;如果不和他们接触,这些事情孩子一辈子都不会知道。

§69 要完全杜绝这一危害确实比较难。如果您从未雇到过粗鄙、邪恶的仆人,您的孩子丝毫未从仆人身上学到什么恶习,那您真是十分幸运。但是这件事情还是必须要尽心尽力,要尽量让孩子多待在父母和托付照料的人身边。当然,为了这个目的,和孩子在一起时,父母及监管人要让孩子感到舒服。如果父母或教师在场,可以让孩子尽享这个年龄应有的自由,没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不必要的约束。假如孩子觉得有他们在场就像坐牢一样难受,就别怪孩子不喜欢和他们待在一起。父母和教师看到孩子有稚气的表现,玩幼稚的游戏,做出幼稚的行为,绝对不要阻止。只要他们不做坏事就行。除了做坏事以外,其他的自由都可以给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让孩子喜欢和父母待在一起。让孩子和父母一起时,从父母手上获得他们喜爱的所有东西。不要让仆人拿烈性饮料、酒、水果、玩具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来和孩子套近乎,以免孩子喜欢和他们交往。

§70 说完同伴问题之后,我几乎想要搁笔,不再就礼貌培养的话题继续烦扰您。因为我认为同伴比所有的训诫、规矩和教导的影响都要大,再漫无目的地就此外的事情进行长篇大论毫无意义。也许您会问:“那我的儿子该怎么办呢?如果我总让他待在家里,他很可能会成为我的小祖宗。如果我把他送出去,又如何能让他免于沾染无处不在的粗俗与恶习呢?他待在家里也许更为单纯,但是对世界也更为无知,同伴变换得少,天天对着几副同样的面孔,将来出门不是胆怯就是自负。”

我承认让孩子待在家和放他出门,各有其弊端。放他出去,孩子当然会变得更勇敢,会更善于和同龄的男孩相处,并且和同学竞争,常常使青少年更有活力、更为勤奋。不过,除非您找得到一所学校,里面的教师关注学生的行为礼节,在学生的德行和举止的教养培育上卓有成效,也同样卓有成效地教会了学生使用学者的语言。您必须承认,您对语言又特别看重。比起那点让孩子变勇敢的体验,您更看重古希腊和古罗马语言的学习。您觉得为了学习这些语言,牺牲您家儿子的天真和德行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从他学校玩伴身上学到的勇敢和神气,常常夹杂着一些粗鲁和不当的狂妄。那种不得体、不真诚的处世方式坚决要摒弃,孩子沾染上的习气都要再彻底清除,要用更好的原则和造就一名真正优秀人士的礼节取而代之。学到良好的生活技巧和处事能力,与从学校男同学身上学到无礼、欺骗或残暴相比,两者悬殊太大。一个人只要对此稍加考虑,会认为私人教育要远远胜过学校教育取得那点进步,会小心在家保护好孩子的单纯和谦逊品格。因为在家孩子和亲人更接近,会更多地遵循那些造就有用、有能之人的品格。想想女孩从小在不太露面、羞怯中长大,也没人发现或者怀疑她们长大后缺乏见识和能力。她们踏入社会后与人交往,很快就会获得适当的信心。此外,任何粗鲁和吵闹的行为,男人也要尽量避免。因为在我看来,粗鲁和教养不良无法形成勇敢和沉着的品格。

相比处世的知识,道德的获取更为困难。年轻人一旦丢了道德,鲜有能再找回的。怯懦和对外界的无知,是人们归咎于私人教育的弊病。此两种弊病并不是在家庭接受教育的必然结果,就算是,也并非无药可救。相比之下,邪恶更为危险、更加顽固,所以应该首先对它加以防备。如果怯懦常常使那些在家受尽宠溺的孩子变得软弱,为了道德培养的目的,要尽量避免。因为孩子有这样柔顺的性格,我们担心他容易受到邪恶的影响,年纪轻轻很容易被带坏。一个年轻人,在离开他父亲家庭的庇护和家庭教师的监管之前,为了保证他的德行,应该让他具备坚强的决心,让他熟悉人性;否则如果他对人际交往的危险不够了解,不能坚定地抵御一切诱惑,就很容易陷入歧途或绝境。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年轻人羞怯一点,不谙世故,就不那么需要过早关注。依靠人际交往就能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或者,如果人际交往不能及早改变羞怯和不谙世故的状况,那就更应该在家给孩子请一位良好的家庭教师。因为,您耗费心力让孩子养成的男子汉气概和自信的品格,主要是为他的德行铸就一道屏障,以备他独自闯荡社会时使用。

因此,为了获得自信和一点与他人相处的技巧,让他和没教养、邪恶的男孩接触,牺牲他的单纯,那是荒谬的。您让他强健、自立的主要目的,也无非是要保持他的德行。如果他的信心或机敏之中混杂着邪恶,并因此举止不当,他更容易迷失。您必须把他从同伴身上沾染到的恶习去除,否则放任不管他就毁掉了。男孩只要带他和大人交往,就势必能学会自信,那只是个时间问题。在此之前,为了便于教导,培养他们谦逊和顺从则更为合适。所以没有必要花太多心思让他们提前储备信心。最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苦心的,是让他们以美德为原则并践行它,形成良好的教养。这才是他们应该充分准备的东西,以免今后容易失去。因为他们踏入社会与人交往之后,虽然会增加他们的见识和信心,但也很容易损耗他们的美德。所以只有让他们准备充分的美德,让美德在他们身上牢牢扎根。

关于孩子成熟后如何踏入社会适应与人交往,我们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再做讨论。但是任何一个孩子,如果让他和一群顽童混在一起,和他们玩抓球游戏时学会争吵,和他们玩掷币游戏时学会欺骗,这个孩子如何能做到与人文明交往,如何能做点事业出来,我看不出来。在学校里和孩子一起玩耍的学生,其父母各异,做父亲的如此渴望自己的孩子混迹其中,孩子到底能获得怎样的品格,很难想象。我相信,如果能请得起家庭教师,他们会比任何学校教育更能培养孩子优雅的举止、阳刚的思想,更能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此外也更能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更快地成长为人。我并非在这里指责学校教师,或者把一切责任归咎于他们。家庭私教和学校教育的重大差别就在于,家里只有两三个学生,学校教室里则坐着七八十人。就算学校教师再勤奋、再有技巧,除了学生聚集在学校的时间外,他不可能同时关注到五十或一百名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我们也不能指望其他什么事情都教得好。孩子的思想、教养方面的塑造,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需要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如果有一大群学生,这是做不到的。孩子一天24小时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独处或混迹于他的同伴之中(就算教师有时间去研究并纠正每位学生的不足之处和错误倾向),教师的努力不过是白费功夫。

但是做父亲的人,发现那些勇敢、活跃的人往往运气比较好。于是父亲喜欢看到自己的孩子及早变得胆大妄为,认为那是一个好的前兆,预示孩子将来大有作为。他们看到孩子对学校同学耍弄伎俩,或者从同学身上学到些伎俩,认为孩子是学到了生存的技巧,这些技巧会帮助他们闯荡世界。但是恕我直言,唯有将孩子的运气建立在德行和良好教养的基础之上,才是可靠、保险的做法。和学校同学玩些恶作剧或欺骗的把戏,与他们粗暴无礼地交往,同他们一起精心策划偷盗果园,这些事情都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才干的人。真正能造就孩子能力的,是正义、慷慨和节制的原则,另外还需要观察和勤奋。据我观察,学校的学生不大能从彼此身上习得这些品格。如果在家接受教育的年轻绅士并不能比在校的学生学到更多,那说明他的父亲选错了家庭教师。您不妨从一所文法学校选一名拔尖的男生出来,再找一名在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男孩,让他俩待在一起,看看谁更具有男子汉气概,谁与陌生人交往时更加自信得体。我想那名学校男生的自信心要么不足,要么会让他丢脸。如果这份自信只够在孩子之间交往,不如不要。

人们普遍抱怨,如今邪恶之风实在发展成型太快,在年轻人身上播种得早。如果您冒险将孩子送出去和乌合之众混在一起,任由孩子在学校随意或根据自己的喜好结交伙伴,那么,您想让他不受这种邪恶传染是不可能的。近些年来邪恶如此盛行是何缘故,是什么人滋长它发展到猖獗失控的地步。不过这些问题暂且留给他人去探究。我希望那些抱怨基督教的虔诚和德行四处都在极度沦丧、抱怨这一代绅士在学识和教养上都在退步的人们,考虑一下如何在下一代人身上进行修复。如果年轻人的教育和原则没打好基础,再做其他努力都是枉费力气。对此我确信无疑。如果不关心和保护下一代人的单纯、节制和勤奋品格,却期待这些接班人身上充满德行、能力、学识这三样迄今为止让英格兰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品格,那简直是荒谬可笑。本来我还要加上勇敢这一品格,尽管勇敢一直被视为在英国男人身上自然遗传的天性。近来人们谈论的海上事件,是我们的祖先闻所未闻的。我也借此说一句,淫逸消磨人的勇气。一旦放荡吞噬了真正的荣誉感,勇敢就难再存续。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受腐败侵蚀,没有了纪律约束,邪恶势头盛行到厚颜无耻的境地,那么,不论其曾经多么骁勇善战,都不可能再保持其军队的威名及震慑邻国。

因此,唯有德行,真正的德行,才是教育难以企及却有价值的目标。冒失无礼不是,混迹世界的小伎俩也不是。所有其他考虑和技能培养,都应该为德行让道,放在德行培养之后。德行好才是实在、真正的好。家庭教师不仅要课上讲、课后谈,还要利用教育的工作和技巧,让它进入孩子的心灵并在那里牢牢扎根,直到这些年轻人真正欣赏它,并把自己的力量、荣誉和快乐都建立在德行之上。

一个人德行越是长进,越是容易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就。因为一个人一旦按德行办事,对于任何适合他的事情都不会执拗或倔强。所以我只倾向把孩子放在他父亲的眼皮底下,放在家里由一名良好的家庭教师来教育。只要这样做,做法得当,这是实现教育伟大目标最佳、最稳妥的方式。绅士的家里从来不缺各种各样的伙伴,孩子一旦能力许可,家长应该让他们见见所有来访的陌生人;让他们和有才能、有教养的人交往。那些乡下人出门拜访邻居为什么不带孩子,原因我不清楚。我确定的是,与放孩子出去接受教育相比,父亲把孩子留在家里接受教育,能让孩子更多地陪伴在自己的身边,便于给孩子合适的鼓励,让他少受仆人和那些低贱之辈的不良影响。但是这件事如何决定,必须由父母根据各自的情况和便利条件自己掂量。只是我认为,如果一个父亲不花点心思教养自己的孩子,那是持家最糟糕的状况。孩子自身的条件不论如何,花点心思教养他是能留给他的最好财产。但是,如果还是有人觉得让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会太缺乏伙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又不大适合年轻的绅士,我想,将来也许还能找到办法避免这两个方面的不足。

§71 我们已经讨论过同伴影响力有多大;讨论过所有人,特别是儿童,多么容易去模仿他人。这里恕我冒昧,我要提醒父母一件事情,那就是:想要儿子尊重父亲,遵从父亲的指令,父亲自己必须充分尊重儿子。“孩子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Maxima debetur pueris reverentia.)不想让孩子模仿的事情,自己千万不要在他面前做。如果您认为孩子做某件事情是错的,但自己却不以身作则,他肯定会拿您的范例来庇护自己。他用这样的方法为自己庇护,您再用正确的方式来纠正他就不容易了。如果您自己做过的事情,轮到他做您就惩罚他,那他就不会认为您的严厉是出于好心,或是要小心纠正他的错误,而会认为父亲脾气暴躁、蛮横无理,自己享受自由和快乐,却毫无理由地不让儿子享受。假如您认为自己享受的那份自由,只有年纪大些的人才能享受,不是一个孩子能向往的,那您不过是给自己的行为增加了新的魅力,更有力地吸引孩子去做这件事情。因为您必须始终记住,儿童假装成年人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他们爱穿马裤,倒不是因为喜欢它的样式和舒服,而是因为穿着马裤是迈向成年的一个标志或步骤。关于父亲在孩子面前的举止,我所讲的内容,适用范围必须扩展到每一个有权管教孩子或者受孩子尊敬的人身上。

§72 现在回到奖励与惩罚的话题。一切幼稚的行为、不雅的举止,以及一切随着时间和年龄增长必定能改变的问题(如前所述),都不需要进行棍棒惩罚。其实我们本身没有多大必要体罚孩子,尽管事实上体罚的方法人们经常使用。如果在学习阅读、写作、跳舞、外语学习等事情上,给予孩子同样的特权,那么,真正的教育是很少需要责打或使用强力的。教孩子学习这些东西,正确的做法是让他们对要学的东西产生兴趣,喜欢了就自然会去用功、去实践。我认为做到这点其实不难。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儿童,小心使用上述奖励和惩罚办法,同时在教导孩子的时候遵循以下几条规则就行。

§73 第一,不要把孩子要学的东西变成他们的一种负担,或者变成一种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任务。但凡这样让孩子学东西,不论要学的是什么,都会变得令人厌烦。孩子心里会对它产生反感,哪怕之前这件事情他做起来还感到愉快或者并无所谓。您不妨命令一个儿童每天到某个时间点就要玩抽陀螺的游戏,不论他愿意与否,就把这件事规定为他每天要完成的任务,为此他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必须花费好几个小时。您看看照这样下去,任何游戏他是不是都会很快厌烦。换成成年人不也是如此吗?我们自己做起来开开心心的事情,只要变成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不也会对之产生厌烦情绪,觉得无法忍受?儿童也十分想要表示他们是自由的,他们的良好举止源于自己,独立的个体和任何一位有自尊的成年人是一样的。大家不妨想一想,道理是不是这样。

§74 第二,正因为如此,就算那些您已经让孩子喜欢上的事情,如果他们不愿意去做的时候,也不要强迫他们去做。原本喜欢阅读、写作、音乐之类事情的人,也会发现自己某些时候对这些事情没有兴致。这种时候如果勉强自己去做,结果一定是徒增焦虑和烦恼。儿童的情况亦是如此。他们的性情变化,大人应该小心观察,注意把握住他们有兴致的有利时机。倘若他们常常不具进取之心,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劝导,直到他们有心去做了再开始。我想一名谨慎的家庭教师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他已经研究过自己学生的脾性,会花心思向学生脑子里灌输合适的观念,好让他喜欢上眼前要做的事情。使用这种办法会少耗很多的时间和气力。因为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做事情,比不在状态或被迫无奈去做的情况下效果要好两倍,而后一种情况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则要翻倍。如果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也许就可以让孩子玩到累了之后,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东西。但是这样的做法,普通的教育方法是未予以考虑的,普通教育也无法很好地予以考虑。那种粗暴的棍棒教育原则,其基础不同,也无魅力,它并不考虑孩子所处的情绪,也不注意把握孩子有兴致时的有利时机。如果强制和体罚已经让孩子对要做的事情产生了反感情绪,那么再期望孩子自愿停止玩耍,开开心心地去学习,那简直是荒谬可笑。但是,如果事情处理得当,学习任何该学的东西都能把它当作玩耍之后的消遣。就像玩耍可以当作学习之后的消遣一样。这两件事情需要付出的精力是一样的,也没有哪件事情给他们添加麻烦。孩子天性喜欢忙碌,喜欢变化和多样性。唯一不同的是,在那种所谓游戏的事情上,孩子玩得自由自在,劳累(您也许能观察到他们玩起来可谓尽力)也是自愿。但是换成学习,他们则是被迫的,是被人使唤、被人强制、被人驱使去做的事情,这种情况一开始就冷却热情,起阻碍作用,使孩子缺乏自由。要让孩子主动求教老师,就像他们常常向玩伴求教一样,而不要让老师叫孩子去学习。这样孩子学习起来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感到自由,继续学习也会感到比较愉快,学习起来和做运动、玩游戏没有什么区别。仔细运用这些办法,能让小孩愿意学习任何您想教他的东西。不过我承认,难就难在教第一个或最大的孩子,但是只要这个孩子教好了,通过他的带头作用,您想怎么教其他孩子就都容易了。

§75 毋庸置疑,儿童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时机,就是他们兴致正好、心里想学的时候。此时他们既不会情绪低落,也不会心有旁骛,对学习不反感,比较容易教导。但是也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就算良好时机来了,却常常没有小心观察到或把握住,或者这种时机不太常有。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培养,让他养成怠惰的习惯,以致越发不情愿学习。第二,若孩子心不在焉,或者心有旁骛,是学不好什么东西的。但是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让他能够从干得起劲的一件事情上抽身出来,轻松愉快地选择去做另一件事情,或者让他任何时候都能克服懒惰心理,听从理性或他人建议的指导,精神满满地去做某件事。这是很重要、值得我们用心去做的。要让孩子做到这点,有时候需要试验。比如他们懒惰不肯做的时候,或者想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想办法让他们尽力去做指定的事情。如果这个办法可以让他们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使他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搁置眼下的想法和事情,不带犹豫、沉着平静地投入到新的、不那么愿意做的事情上,那么,它给孩子带来的好处,远胜过拉丁语和逻辑学,以及那些孩子常学的大多数东西。

§76 在人的一生当中,童年时期最为活泼好动。此时的孩子,对任何能做的事情都没有喜恶,所以只要他们能做的事情都会去做。同等的鼓励和阻止条件下,在孩子眼里,跳舞和跳格游戏没什么不同。但是轮到我们想要他们学习点什么,我看唯一的大妨碍就是,这件事他们是被人吩咐去做的。因此学习成了孩子的任务。孩子因为受到强迫和责骂,学习起来战战兢兢。或者,他们倒是愿意学习,但是我们要求他们学习的时间又太久,最后他们感到十分疲倦。这些做法都过分侵犯了儿童极度热爱自由的天性。正是因为自由,儿童才能在平常玩耍的游戏中产生真正的兴趣,获得真正的快乐。转换一下情况,您会发现,他们的热情也能迅速发生转变。特别是他们看到自己尊敬、仰视的人做出榜样时,更是如此。比如让儿童观察别人做某些事情,令他们感到这是年龄比较大、地位比较高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权,那么雄心以及想要前进、高升,想要变得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一样的欲望,会驱使他们去学习,还会让他们精神饱满、欢欢快快地继续学。这种欢快源于他们自愿去做这件事情。这种方式让孩子享受到了由衷热爱的自由,这对他们是个不小的鼓励。在此基础上,再给孩子增加一点声誉上的满足,我想,就不再需要额外花心思去激励他们勤奋用功了。当然,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耐心和技巧,包括态度温和、关注孩子、小心谨慎。不过这件事如果很轻松的话,您又何必请家庭教师呢?只是这一步如果做好了,剩下其他的事情,做起来就会比严厉、专横的管教简单得多。并且我认为做到这点并不难,只要孩子身边没有不良的榜样,肯定不难。因此,在我看来,较大的威胁只有可能来自仆人、其他管教不良的孩子,或者诸如此类的坏人或蠢人。这些人会带坏孩子。一方面,他们因为自己教养不够,在孩子面前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会给予孩子两样决不能同时给予的东西:邪恶的快乐和赞誉。

§77 应该尽量少对儿童进行体罚;类似的,我认为频繁的责骂,尤其是怒骂,几乎和体罚一样具有不良的后果。它会减少父母的威信以及孩子对父母的尊敬。我请您谨记,孩子很早就知道情绪和理智的区别。他们只会尊重出于理智的行为,所以对于情绪化的行为会比较鄙视。如果情绪化的行为能起一点威慑作用,作用也会很快消失。孩子凭借天性,很容易会轻视这种虚张声势、缺乏理性的唬人行为。只有他们做邪恶的事情(幼年时期其实很少会做),父母才予以制止。如果他们做错了什么,只需给个眼神或点个头纠正就行。或者,如果有时需要说几句,那么说的话应该严肃、温和而冷静。告诉他们错在什么地方或怎么不对,而不是匆忙责骂孩子,结果导致他还不太明白您不喜欢的到底是他,还是他错误的行为。怒骂别人通常会带出一些粗鄙的话语,此外,这样还会把粗鄙的话教给儿童,并且让他觉得说起来十分合理。既然是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教给自己的粗鄙话,他们用来“赏给”他人,也就毫无羞耻和顾虑了,反正说这种话理由已经那么充分。

§78 说到这里我知道肯定有人会反对我:孩子犯了错误既不能打又不能骂,那怎么办呢?这岂不是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吗?不,如果一开始培养孩子心智时方法得当,再如前所述培养好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情况自然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因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打孩子不过是让孩子害怕或感受到惩罚,它实在没多大好处。因为它所起到的作用,很快就会随着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记忆一起消失。但是有一样错误——也仅此一样——我认为孩子犯了就该挨打。那就是顽固,或者反叛。不过,就算犯这种错误孩子该挨打,我觉得如果能做到的话,也应该让孩子更感到羞耻而不是疼痛。羞于犯错受罚,才是属于德行的真正约束。棍棒惩罚如果不能让孩子感到羞耻,惩罚的作用很快就会消失、被遗忘。而且孩子习惯之后,这个办法很快就会失去威慑力。据我所知,有一位贵族,他家的孩子很怕被罚脱掉鞋子,就像人家孩子害怕挨打一样。类似脱鞋这样的惩罚,我觉得比责打要好得多。如果您想要孩子拥有真正坦率的性格,就要让孩子始终害怕犯错带来的羞愧感和耻辱,而不是害怕惩罚的疼痛。但是如果孩子固执、顽劣,那就一定要用武力和棍棒去管制,因为此外也没有别的方法。任何您让他去做或者不许他做的事情,必须确保他服从。这种情况不能有任何让步,也不允许反抗。如果您命令他,他反抗,那就形成了您和他相互竞技、争夺胜负的局面。这种时候您一定要赢。如果点头示意或言语都不起作用,那怎么责打都在所不惜。除非您今后永远打算听从您儿子的指挥。我认识一位细致、温和的母亲,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没办法的她鞭打了自己的小女儿。她女儿那时刚从保姆那里回到家,这位母亲为了一件简单、无关紧要的事情要女儿服从,一个早上接连打了女儿八次,打到她不再顽固为止。如果这位母亲早一点住手,打到第七次就停止,那她从此就把这孩子养坏了。打了不起作用,不过是增加孩子的耐受性,今后想纠正她的毛病就很难。但是她很明智,坚持打,打到孩子心里和意志屈服,达到了惩戒的唯一目的。所以在第一次她就彻底树立了自己的权威,从此以后所有一切事情她的女儿都会情愿服从。这是母亲第一次打她女儿,我相信这也是最后一次。

第一次对儿童进行必要的棍棒惩罚,要坚持并逐渐加重,直到彻底达到目的为止,让儿童心里服从,父母从而树立威信。此后,父母对孩子要一直保持严肃中夹杂着仁慈。

这件事情如果想清楚了,人们就会在使用棍棒的时候更加警惕;不会再那么容易相信棍棒惩罚是一种安全、万能的教育方法,可以随随便便、到处使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棍棒惩罚没起到正面作用,就会产生很大的害处。惩罚的作用没到达内心,没有让意志屈服,它只会让犯错的人耐受力更强。不管让他遭受了怎样的皮肉疼痛,都只会让他更加顽固。这次他因顽固取得了胜利,今后他会继续希望并力争获胜。所以,我毫不怀疑,有很多本该非常平和、温顺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惩罚不当,结果变得倔强而执拗。想想看,如果您这样怒气冲天地惩罚孩子,就像是要对他所犯的错误进行报复。您要纠正的本是他的心灵,这样做对他的心灵起什么作用呢?如果孩子犯错其中并无顽固或故意的成分,那就没什么必要进行严厉责打。他们因为脆弱、健忘或疏忽所犯的错误,父母温和或严肃地责备一下,就足以解决问题,而且孩子需要的也只是这些。但是如果孩子在这其中带着执拗,对父母有意、坚决地反抗,那么惩罚的轻重就不由他们所犯错误的大小来决定,而是由他们对父亲命令的违抗程度来决定。父亲命令孩子本该尊敬和服从,必须一直严格执行。如果惩罚效果未至心灵,还未见到孩子真正感到伤心、羞愧,那么目的还未达到,惩罚就不要停止。

当然,这件事情不是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如果他不做,或者做了达不到我们的标准,就把他打一顿那么简单。在采用某种惩罚手段之前,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小心观察,还需要好好研究孩子的性情,仔细掂量他们所犯的错误。这样做,难道不胜过我们总是手持棍棒,把它当作唯一的管理工具吗?难道不比我们不分场合滥用体罚,结果在最需要的时候发现这办法也不管用了要好吗?如果每次犯一点小错就胡乱打一顿,那除此以外哪有其他办法?如果一个性情良好、勤奋好学的孩子,查错《圣经》索引或弄错《圣经》某节的位置,就要严厉鞭打一顿,态度坚定得像对待一位有意犯罪的顽劣犯人一样,那怎么能指望这种惩罚会有益心灵,并让它改邪归正呢?毕竟让心灵归正是我们唯一关注的事情;一旦心归正道,我们其他的期望也会随之实现。

§79 儿童意志略有错误时,只需纠正,不需要责打。所有其他的错误,只要孩子心思没错,对父亲或老师的权威不予以反抗,仅仅是犯错而已,这些常常可以忽略。或者,即便是注意到了,也只需要温和地进行建议、引导和训诫就行。除非他们反复且故意无视父亲或老师的权威,我们看得出他们心思已经出错,发现他们明显因为意志执拗而不服从管教。一旦发现孩子顽固,公然反抗,那就不能视而不见或忽略不管,而是需要第一时间就将他制服并掌控住。只是我们也要小心,不要弄错,要确定那是顽固的毛病,而不是其他问题。

§80 不过惩罚,尤其是体罚,应该尽量避免,通常情况下,我认为都不需要做到这一步。我之前提过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孩子一旦有,多数情况下父母只要使个眼色就行。我们也确实不要期待幼小的孩子能跟大孩子有一样的举止,一样认真或用功。前面我也讲过,孩子在儿童时期做些与他年龄相符的傻事和幼稚行为一定要被允许,不要计较。童年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喜欢快乐,有点粗心大意。所以我前面讲过的严厉教育,不至于要到不合时宜地进行管束的地步。同时我们也不能将儿童特有的天性和脾气,理解为顽固或故意使坏。对于儿童的这种过失,我们应该像对待天生体弱的人一样,帮助他们改正。孩子的这种过失即便在我们提醒后,他们还是重犯,也不要认为他们纯粹是粗心,然后将之作为顽固的毛病来处置。不过,孩子因为意志薄弱犯错误,也绝对不能忽视或者放任不管。因此,除非他们故意犯错,否则我们不必将之夸大,或者对之严加斥责,而是根据时间和年龄许可的范围,温和地帮助孩子纠正。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孩子明白,所有的不当举止中,主要是哪些地方会冒犯他人;他们也因此学会避免。同时,关键是这也能帮助他们保持正确的意志,有了正确的意志,孩子会发现自己就不至于招致什么大的不愉快;即使犯了其他什么错误,他们也会得到父母和老师态度温和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愤怒与情绪失控的指责。

让儿童远离邪恶与坏脾性,则他们每到一个年龄段,总体举止都会和常玩的伙伴一样。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也会变得更加专注和勤奋。但是您的言语要始终对他们有分量、有威信。如果任何时候您让他停止什么十分幼稚的行为,就一定要做到,不能让他掌控了局面。但是我也想提醒一下,除非是孩子可能会养成什么坏习惯,否则其他任何情况下,父亲都不要轻易使用自己的权力和命令。我想还有更好的驯服孩子的办法。多数时候,(只要孩子首先服从您的意志)温和地据理劝说效果会更好。

§81 下面我要讲的是跟儿童讲道理,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但我恰恰认为这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儿童从会说话开始就懂得道理。假如我观察无误的话,他们希望自己被当作理性的人来对待,他们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儿童的这种自尊应该得到珍视。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它利用好,从而来引导他们。

但是我说讲道理,指的是讲适合儿童能力、儿童能够理解的道理,不指其他。谁都不可能认为,我们可以对一个3岁或7岁的男孩,像对成年人那样讲道理。对儿童长篇大论,用哲学、推理顶多让他们感到惊奇和迷惑,而起不到教导的作用。所以,我说必须要把儿童当作理性的人来对待,意思是:即便是纠正他们错误的时候,您都应该用温和的举止和冷静的态度,好让他们明白您做的事情有您的道理,这样做对他们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明白您并非出于任性,一时情绪上头或者一时兴起,才命令或禁止他们做某件事情。这点儿童是能够明白的。而且我认为,该遵循的美德和该避免的错误,没有一样是讲不通的。只不过所讲的道理要他们那个年龄的人能懂,使用的词语要简单明了。理解那些责任建立的基础、对错产生的源头,对于那种不大习惯从通俗的想法中概括出自己观点的成年人来说,都并非易事,让儿童用那些生僻的原则进行推理就更加困难了。儿童无法感受到长篇推理的魅力;能打动他们的道理必须简明,并和他们的思想水平相符;这样才有可能(如果我能这样说的话)让孩子感受得到,他们才可能被触动。不过,如果将孩子的年龄、性情和喜好都考虑在内,我们永远都不会缺乏能够说服他们的动机。如果没有其他特别的动机,我们讲道理一定要明白易懂、言辞有力,防止儿童犯任何较大的错误,即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丢脸,也让您感到不愉快的错误。

§82 不过,教导孩子、培育孩子礼仪的所有办法中,最明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您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和您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自己以身作则。他们熟悉的人行为举止中哪些优雅、哪些不当,您把它指出来,会比任何说教更能诱导或阻止孩子模仿。德行和邪恶,您无论如何讲解,都不如引导他们去观察他人的举止来得更为明了,看看这些举止中哪些品格是好,哪些是坏。教养的好与坏,表现在行为上的美与丑。儿童通过他人的范例,会更容易明白,记忆也更为深刻。这种效果是任何规矩和教导都无法企及的。

榜样教育这个办法,不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应该使用,只要孩子还在受人管教期间,就要一直坚持使用。不但如此,只要父亲觉得合适,我想任何情况下,只要想纠正孩子的错误,这都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榜样更能温和、深刻地进入人心。无论儿童自己忽略或者犯了什么坏事,只要他们看见别人犯了,会不仅感到厌恶,也为自己感到羞愧。

§83 关于鞭打,可能有人会问:作为最后不得已而使用的教育手段——鞭打,应该在什么时候由谁来执行?是不是孩子一犯错,就赶紧趁热打铁执行?父母是否需要自己打孩子?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孩子犯错后不应该当即就打,以免其中掺杂着强烈的情绪。一时冲动行事,不仅用力超过正常程度,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就算是儿童,也能看出我们在冲动行事。但是,如我前面所述,父母镇定地根据理性行事,其效力最大,这种区别儿童还是辨别得出来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您家里有做事谨慎、能够胜任的仆人,还有专门管教孩子的地方(如果您家里请了家庭教师,这不是问题),我认为,尽管命令由父母来下,责打时父母也应该在场,但是鞭打的事情还是由别人来做比较好。这样父母的威信得以保持,而孩子因为挨打受痛产生的反感情绪,则转移到直接鞭打他们的人身上。因为我希望做父亲的不要责打自己的孩子,除非十分必要、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那种情况自己动手也许才适合,免得孩子很快忘记自己所犯的过错。

§84 但是我说过,体罚是纠正孩子错误最糟糕、最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方法。不到极端的情况,并且尝试过所有其他温和的方式都无效时,不要去使用。这一点如果做得好,需要责打的情况就比较少了。因为孩子某一次当面违抗了父亲的命令,不要想着他以后会经常这样做,做父亲的不必利用自己的威信,用严厉的规矩强行干预儿子幼稚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做这些事情是他本该拥有的自由;还有他的学习、进步方面的事情,也没必要强迫。只有他做邪恶的事情、行为表现堪称顽劣需要制止时,才对他进行责打惩罚。所以,其实只要考虑周到,按照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需要使用棍棒教育孩子的机会是很少的。孩子在7岁以前,除了撒谎,或者玩些不好的恶作剧之外,还能干什么坏事?在父亲明令禁止之后,怎么还会屡次再犯,让人责怪他顽固以致挨棍棒惩罚?如果在儿童第一次表现出任何坏苗头时,我们对之进行合理的处置:首先表示惊讶;接着,如果孩子再犯,父亲、教师和身边的所有人都用严厉的眼神,和前面说过的具体情况的相应处理办法进行阻止,直到孩子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之感到羞愧为止。那么,我猜想其他的惩罚就不必要了,孩子也没有什么需要挨打的时候。需要体罚,往往是因为之前对孩子有所纵容或疏于管教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观察到孩子的顽劣苗头,并就用那些较为温和的方式立即进行纠正,我们就很少会面对多个麻烦同时出现的情况,无须大动干戈就能够轻松解决问题,也无须使用棍棒责罚这种严厉的管教方法。如此一来,那些毛病出现一个处理一个,最后可能全部得到解决,不留任何曾经犯错的痕迹和记忆。但是等到我们(通过纵容和迁就我们的小家伙)让孩子的错误任意滋长,最后它们变得根深蒂固、数量繁多,状况如此糟糕,以致我们深感羞愧不安的时候,只能拿起犁耙铲锄,深入根底彻底清理才行了。但是我们费尽功夫,都难以恢复已经受损的苗地。这时的苗地已经杂草丛生,想要通过努力付出获得丰收的果实已不再可能。

§85 遵照这种办法,父亲和孩子双方都省掉不少麻烦,不用反复下命令,立那么多规矩来规定孩子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我看来,那些会导致恶习的行为(唯独恶习是父亲应该用威严和命令加以干涉的),如果尚未发生之前,不应该立规矩阻止。因为不合时宜的阻止,且不说它有更坏的影响,起码会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怀疑他们会犯恶习之类的错误。而这类错误孩子不知道其实会更好。这种情况下阻止孩子的最佳办法,如我前面所述,就是第一次发现孩子有顽劣倾向的举止时,立即对之表达出惊讶的态度。比如,第一次发现他说谎,或者耍点什么不良的把戏时,当即告诉孩子,这是多么奇怪、可怕的事情,自己不能想象他居然会做这种事,结果让他羞于再做这样的事情。

§86 (可能)有人会反对我的说法,认为无论我觉得儿童有多么容易驯服,包括利用赞誉和羞辱那些较为温和的方法多么有效,还是有很多孩子,如果不鞭打他们,就永远不会用心读书、学习该学的东西。我想这个恐怕说的是普通学校平常的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本该容许尝试一些其他的办法,这点像学校这种地方本该注意得到。不然为什么儿童学习拉丁文和希腊语需要鞭打,而学习法语和意大利语则不需要呢?为什么儿童不用鞭打,他们也会去学习跳舞、击剑,无须体罚,也能认真学习算术、画画之类的事情呢?这不禁让人怀疑,学校里学习语法,或者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其中有些东西确实有点奇怪,违背自然规律且与孩子的年龄不符;以至于非要严厉鞭打,儿童才愿意学习,甚至就算鞭打了,孩子还是不愿意学。或者,我怀疑儿童学语言非打不可的想法根本就是个错误。

§87 暂且让我们假设,有些粗心或懒散的儿童,用前面建议使用的温和办法不能使他们学习(我们必须承认,世上各种性格的儿童都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粗暴的棍棒教育就适合所有的孩子。如果那些较为温和的管教方法没有一一试过,我们也不能轻易断定哪个孩子是用温和的方法无法管教的。如果温和的办法确实不能使孩子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那我们也不再为他的顽劣找任何借口,对这种孩子,棍棒惩治是合理的。但是棍棒惩罚的方式,应该异于普通方法。如果孩子故意忽略学习,父亲明确、严肃要求他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坚决不做,那么,这件事情他不做,就不能愤怒地打他三两下了事,不然今后得反复使用同样的惩罚来对付类似的过错。

我认为,如果事情到了那个地步,孩子明显表现为故意犯事,挨打在所难免,那就应该惩罚得稍微沉着、严厉点。要一直鞭打(其间还要有训诫),直到能从儿童的面容、声音和屈服中看到他是心里记住了;直到他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为此感到真正的懊悔,而不只是感到疼痛罢了。假如在适当的时间间隔之内,对孩子试过几次这样的惩罚,惩罚态度极其严厉,始终能看得到父亲脸上的不悦之情,结果却没有用,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让他变得顺从,那么,这样责打又有什么用呢?再用这种办法能达到什么目的?体罚如果不能产生什么良好的效果,那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位被激怒的敌人在发泄火气,而不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在表达善意。这种惩罚之中只有愤怒,哪有什么可能纠正错误?如果哪位父亲不幸有这么一个执拗、倔强的儿子,我真不知道他除了为儿子祈祷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但是,我想如果一开始就对孩子用对了办法,像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见的。就算有这样的例子,它们也不适用于那些本性良好、可以用更好的办法来管教的孩子。

§88 如果能请到一位家庭教师,他能把自己放在孩子父亲的立场上,用自己的细心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并且一开始就认真执行任务,之后的工作就会比较容易。而您的孩子呢,我猜想短期内会在学习和教养两个方面都取得您意想不到的进步。但是任何时候如果没有您的许可和指示,绝不能让教师责打孩子。起码也要等到您对教师有所了解,知道他行事谨慎、脾性可靠才行。但是,为了确保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您非但不能让孩子知道教师没有责打他的权力,而且必须保证自己也对老师充满尊敬,还让全家人都这样做。因为如果您的孩子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母亲或者其他人轻视某个人,您就无法期望这个人能得到您孩子的尊重。假如您觉得这个人被轻视是应该的,那说明给您选错了人;假如您对他表示出任何轻视之情,那他也就难逃您孩子的轻视。但凡这种情况发生后,不论那位教师多有价值,在工作上有多大能耐,对您孩子都无济于事了,今后这些价值和能力也不能对您孩子起到什么作用。

§89 父亲必须以身作则尊重教师;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去做他希望做的事情。教师绝对不可以违反自己立下的戒律,除非他有意要带坏学生。如果自己都控制不好情绪,跟学生讲情绪控制丝毫无益。如果自己行为不端、举止无礼,努力纠正学生的行为和举止也是白费力气。好规矩难遵守,坏榜样容易学。所以,教师还必须小心防止学生受不良榜样的影响,其中最危险的是仆人的不良影响。不要让孩子和仆人经常待在一起,但是不要采取禁止的办法,那样反而会让孩子想和他们接近,采用我前面讲过的其他办法。

§90 在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我现在要讲的,恐怕听从的人最少,严格遵守的人更寥寥无几。那就是,从儿童会说话开始,身边就应该有位谨慎、冷静并且聪明的人照顾着,负责将他们引入正道,让他们远离邪恶,尤其是远离不良同伴的影响。我认为,这需要履行者集冷静、节制、温和、勤奋和谨慎这些品格于一身,普通的薪水很难聘请得到,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不容易找到。至于聘请的费用,我认为是最值得花在孩子身上的一笔钱;所以,即便它比一般情况花费要多些,但是它不能算贵。无论如何,一个人让自己的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心智,获得恰当的管教和训练而变得有德有才,并且还有礼貌、教养,这比花钱为孩子购置更多地产更有价值。您大可以在玩具、游戏、丝绸缎带、蕾丝和其他无用的开销上节省费用,但是这件事情非常必要,它的开支您不能节省。让孩子家财万贯但精神贫乏,那不是正确的持家之道。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十分慷慨地为孩子购置精美的服饰和奢华的住房,还给他们提供奢靡的饮食,配备多余无用的仆人,对此我很是佩服。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却让自己的子女精神贫乏,也不注意去遮盖孩子最令人羞耻的部分——天性中的错误倾向与无知。在我看来,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其说是真心为了孩子好,还不如说是为了更好地显摆自己。无论您使用什么办法,只要是为您儿子的精神着想,那才算是对他真正的关爱,尽管这样做会减少他的财产。一个明智又善良的人,在别人看来是优秀而幸福的,实际上也是。但是一个愚蠢或邪恶的人,不论您给他留下多少家产,他既不可能优秀也不可能幸福。您是否觉得,这世上有些人即使每年收入只有500英镑,您也想要自己的儿子像他们那样,而有些您认识的人,即便年收入有5000英镑,您也不愿自己的儿子变成像他们那样吧!

§91 因此,有经济能力的人不应该有家庭教师聘请费用的顾虑。较大的难题在于,到什么地方去找那么一位合适的家庭教师。因为那些年纪小、能力弱、德行不高的人不适合这个职位,而那些年纪大、能力强、德行高的人很难被请来担任这项工作。所以您必须早点留心,四处打听。因为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人都有。我记得蒙田[6]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讲到,博学的卡斯塔利奥[7]为了免于挨饿,只好去巴塞尔做木盘维持生活,那时蒙田的父亲为了聘请像卡斯塔利奥这样的一位家庭教师,花多少钱都会在所不惜,而卡斯塔利奥也定会在合理的条件下欣然接受这一职位。可惜他们彼此不通消息。

§92 如果您发现遇到这样一位心仪的教师很难,不必惊奇。我只能说,要尽您所能、不惜代价,争取找到这样一位教师。所有好的事物都要付出才能获得。而且我敢保证,如果您找到了一位好教师,您永远不会后悔为此付出的金钱,只会觉得这笔钱花得比什么都值,并且永远为此感到满意。但是请家庭教师切不可凭借友情、出于仁慈,或者听从别人的极力推荐。此外,如果按照应有的标准去选择教师,那么,一个人仅有沉着冷静的声誉和丰富的学识(通常别人对家庭教师的所有要求就是这些),是不能满足您的要求的。在为孩子挑选教师这件事情上,要像为他挑选妻子一样谨慎。您切不可抱着试一试或者后面不好再换的心理。那样会给自己制造很大的麻烦,甚至给您儿子带来的麻烦更大。我在这里跟您讲教师选择过程中的种种顾虑和注意事项,看起来好像是在建议您去做一件本该尝试去做却实际上没有做到的事情。但是只要想想,一位称职的教师要履行多少职责,再想想现实中有很多人,包括那些自己想做家庭教师的人,他们的想法离真正的要求有多遥远,您可能就会赞同我的想法,即适合教育和培养年轻绅士心智的人,并不是随便到哪儿都能找到的,选择家庭教师需要格外用心,否则您终将无法如愿。

§93 我前面讲过,大家都希望家庭教师有沉着冷静的性格、博学多识。一般人认为这样就足够了,通常情况下父母要找的也是这种教师。但是,就算有这样一位教师,他把从大学学到的拉丁语和逻辑知识全部灌输给了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这位学生就具备了一位优雅绅士的品格呢?我们能否指望,这位学生会比他年轻的教师更会为人处世,在真正的德行和慷慨品格方面具备更好的基础呢?

把一位年轻的绅士培养成他应有的样子,他的教师自身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养,知道对不同的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适用怎样的举止、使用什么礼仪;并且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年龄要求,始终遵守这些举止和礼仪。这是一门艺术,通过书本学习不到,用书本也教不会。除了良好的同伴加上自己观察之外,别的方法是行不通的。裁缝可以给孩子做时尚的衣服,舞蹈老师可以训练优美的动作,但是,这些虽然可以使人外表美丽,却不能成为教养良好的绅士。即使孩子有学识,也还不行,因为如果孩子自己掌控不好,学识会让他在与人交往时显得更加无礼,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教养能让人身上所有的优秀品格绽放光彩,并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从而赢得周围人的尊敬和善意。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养,他就算取得其他成就,别人也会认为他骄傲、自负、虚荣或愚蠢。

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如果勇敢会显得野蛮,他也难逃被人视作野蛮的印象;他有学问,别人觉得他卖弄;有才智,别人觉得他滑稽;率直,别人觉得他俗气;善良,别人觉得他谄媚。没有教养,拥有什么好的品格都会变味,反而还变成他的缺点。此外,虽然德行和才能终会得到应有的赞赏,但是它们却不足以让人获得他人的喜爱、处处受到他人的礼遇。任何想要美观的人,都不愿意佩戴未经打磨的钻石。只有经过打磨和镶嵌,钻石才能绽放光彩。好的品格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但是让良好品格绽放光彩的,是良好的教养。一个人想要受人欢迎,他的行为举止不仅要优美,还要有力量。他可靠,甚至有用,都不够;他还需要在每件事上举止优雅,才能为自己增添风采,惹人喜欢。多数情况下,做事的方式比做的事情本身还要重要。他人满意还是厌恶,就取决于他们做事的态度。正确的做事方式不在于脱帽致敬或者见面问好,而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场合,合适地运用自己的语言、眼神、动作、姿势和所处位置等,沉着自如。这个只有通过习惯培养和训练才能掌握。尽管它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并且年纪太小的孩子也不应该受此烦扰。但是有家庭教师的年轻绅士,在独立涉世之前,就应该开始教他学习这些,并且还要让他学到比较好的程度才行。因为小事情上举止不当,一旦形成习惯之后,再想去纠正通常为时已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只有各方面都做到自然,才算做到了它应有的样子。就像一位技艺娴熟的音乐家,手到曲成,无须刻意,不假思索。如果交际中,一个人的心里总想着要注意自己举止的某个方面,这样不但不能把这方面做好,反而会让自己显得局促不安、有失优雅。

此外,良好的教养最需要由教师亲自、用心来培养。因为教养孩子的时候所犯的错误,他人发现很快,自己知道却最晚。世间的坏事最容易成为人们的谈资,可是本该利用别人的评判和指责来改正错误的人,往往又不知情。这实在不是那么容易处理的一个问题。就算是朋友希望这个错误能得到纠正,他们也很少敢于告诉心爱的友人,他们教育孩子时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其他事情上的错误,通常可以客气地告诉别人,将别人从错误的道路上扭回正道,不会有损颜面或友情。可是良好的教养本身就不属于允许人们触碰的话题。我们不能暗示别人,他缺乏教养。这类话语,只能出自他们心中的权威人士之口。而且就算可以出自权威人士之口,说给成年人听,也会十分难堪、很不入耳;说给涉世不深的人听,则无论多么委婉,必定难堪。因此,教养的问题应该主要交给家庭教师来负责,这样做很有必要。可以让家庭教师在其从教期间,尽其所能,培养孩子习惯把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做到优雅礼貌,使得孩子今后在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听取别人建议的时候,或者没有别人提醒的时候,无须建议都能做好。因此,教师首先应当自己拥有良好的教养。年轻的绅士从他的家庭教师那里学到了这一点,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他会发现,教养上的这点成就会拓宽他的道路,让他获得更多朋友,比文科学习或从教师渊博的百科全书中学到的所有生词或真知,都能让他在世上取得更大的造诣。这么说并非指生词和真知不重要,只是说它们决不可比教养重要,更不可为此将教养排除不管。

§94 除了良好的教养之外,家庭教师还应该深谙世事。他应该熟知自己所处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性格特点、愚笨之处、欺骗伎俩和缺点所在,尤其是要熟悉本国人的情况。教师发现学生能懂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告诉他的学生,教学生识别人们处世的技巧和礼貌,揭开人们利用职业和伪装手段戴上的面具,让学生洞察这种面具之下掩盖的是什么。这样他的学生可能就不会像一般的年轻人那样,因为经验不足,在未经提醒的情况下容易黑白不分,只根据表象作判断,对别人假装作秀、曲意奉承或假模假样的优雅举止信以为真。一位家庭教师应该教他的学生合理地猜测、警惕他人的企图。既不疑心太重,也不要太过信任。不过,因为年轻人天性容易走极端,非此即彼,教师要对之加以纠正,扭转此类情况。他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地根据一些显著迹象对人做出真实的判断。这些迹象最能说明行事者是什么人,最能表明他们的内心世界,这通常表现在一些细节上,尤其是在私下里或没有戒备的时候最能显现。教师应该让学生熟悉世间的真实情况,使他不要把一个人想得太好或太坏,太聪明或太愚蠢。这样他就能安安全全、不知不觉地从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该成长过程可谓整个人生中最为危险的阶段。因此要小心把守,十分努力地帮助年轻人渡过此关,而不能像通常情况那样,让孩子没有家庭教师的指导,冒着将他直接败坏的危险,把他独自抛入社会。年轻人一旦没有了严厉的管教,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变得散漫不羁、挥霍无度、道德败坏。我想,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归因于错误的教养方式,特别是对世事认识方面的教养。因为孩子从小到大都不太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情况,待他们踏入世界,发现情况和教师所讲的理想状态不一样,和自己想象的也不一样,他们就会很容易被自己必然遇见的另类导师说服,相信之前约束自己的纪律以及教师所讲的课都不过是教育的形式主义,是对儿童的约束而已,会相信自由属于成年人。成年之后,从前禁止去做的事情都可以尽情去做。这类导师为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展示的世界,到处充满时髦耀眼的榜样,年轻人见了,很快就会目眩神迷。我的小主人,像他这个年龄的任何翩翩少年一样,也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成年,于是对任何不合规矩的事情都不会拒绝,放任自己去过放荡不羁的生活。此前的谦虚谨慎全部丢掉,以此来博取声誉,显示自己的男人气概。他刚踏入社会,和先前教师教给他的道德规则对着干,自我感觉很威武。

我认为,预防孩子犯以上错误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在他完全踏入社会之前,就告诉他世界的真实情况。他应该逐步了解世上流行的种种恶行,知道警惕那些存心要腐化他的人使用的做法和计谋。他应该知道那些人惯用的技巧和陷阱,不时了解一下那些因此堕落或已经堕落的可悲、可笑的事例。这个时代并不缺乏这类事例,您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以此为鉴。让他看看那些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结果堕落到名誉扫地、身患疾病、不名一文、丢人现眼的例子,他也许就会警惕。同时这样做也能让他明白,事例中的年轻人堕落之后,那些瞧不起、不理睬他们的人,正是当初假装对他们友好尊重、将他们带入陷阱,最终在落难之时趁火打劫的人。这样您的孩子可能不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就能发现,那些人之所以劝他不要听从教师的严肃建议,不要听从理性的劝告,说那些建议和劝告都是他人的管束,其实不过是想让他落入他们的圈套之中。那些人让他相信,行为自主、寻求自己的快乐才算是成年人的样子。而事实上,他还完全是个孩子,被那些人诱使去干坏事,最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利益。这种知识,家庭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努力灌输给孩子,用尽一切办法让他理解并彻底信服。

常言道,告诉年轻人时下的邪恶等于把邪恶教给他们。我承认,根据实际发生的案例,很大程度上的确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说需要一位行事谨慎、有才能的家庭教师。这样一位教师深谙世事人情,能够明辨学生的脾性、喜好和弱点。而且大家不要忘记,现在想让一位年轻的绅士完全不知邪恶并与之保持隔绝,已经完全没有可能(以前也许同样不可能)。除非您将他终生关在密室里,永远不放他出来与人来往。孩子被蒙蔽的时间越久,一旦他走出来,进入光天化日的开放世界,他能看到的就越少,也越容易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牺牲品。一个大男孩初次露面,他的魅力就像一丛常春藤,势必会招惹全城鸟雀过来对着他叽叽喳喳,在这其中,不乏凶禽猛鸷,随时展翅向他扑去。

对于人世的唯一防护,就是对它有彻底的认识。一位年轻的绅士应该在其能力范围内尽早逐步踏入世界,以便自己能够从可靠、有才能的人那里获得指导。社会交往应该为他慢慢打开,踏入社会应该让他逐步进行;身边各种地位、各种性情、各种图谋、各种团体的人会给他带来什么危险,要跟他指出。应该让他做好心理准备,踏入社会后打击他或爱护他的人都有;让他留心,什么人会反对他,什么人会误导他,什么人会陷害他,什么人会服侍他。应该告诉他怎么去了解、识别他人,什么时候让人知道自己已经知情,什么时候假装不了解别人,对别人的目的和图谋表现得毫不知情。假如他太急于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技巧去冒险,那么,不时地让他受点挫折,可能也不失为一个教他更为谨慎的办法。只要其中的困难和麻烦不至于伤及他的单纯、健康或声誉就行。

我承认,这其中包含着很大的智慧,不是光有点肤浅的想法或者读了很多书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人的经验和观察的结果,需要这个人睁大眼睛观察他所处的世界,与各种人都有交往。因此,我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利用一切机会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年轻人,让他今后驶入大海时,不至于没有航线、指南针或者航海图。他应该提前知道,海上会有暗礁、浅滩、急流、流沙,懂得一点掌舵的技术,这样也不至于还没得到经验,就已经船沉大海。一个人如果觉得这些知识,相对于语言和高深的科学知识而言,对自己的儿子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需要一位家庭教师特意来教导,那他是忘记了,孩子能正确地判断人、聪明地处理人事,较之于会说希腊语和拉丁文,能语气得当、不失风度地与人辩论,或者较之满脑都是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高深理论,要有用得多。甚至还比精通希腊和罗马作家的作品也有用得多。尽管对于一位年轻的绅士而言,精通希腊和罗马作家的作品,要比做一位优秀的亚里士多德学派或笛卡尔学派成员好得多。因为那些古代作家对人类的观察和描写十分到位,精通他们的作品对于处世的知识很有启发。去过亚洲东部的人会发现,有些人虽然没有上述那些学识,但是他们既有才能又受人认可。不过,一个人如果没有德行、不懂世事、举止无礼,在哪里都不可能有成就和价值。

目前欧洲学校流行的知识,以及日常教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一位绅士很大程度上不需要的。不学这些知识,对自己不会造成多大损失,对自己的事业也造不成多大影响。但是,谨慎的品性和良好的教养,是人生每个阶段、每件事情都需要的,而多数年轻人却不具备。因此他们踏入世界时没有该有的样子,显得怯生生、笨手笨脚。这些品格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需要教给孩子,最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帮助,可是人们却常常忽视它,认为它只不过是家庭教师职责的一小部分,或者根本不需要他教。大家最关注的只是拉丁语和学识,重点希望孩子掌握这些东西。其实这些知识大部分都不是一位绅士需要的。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与他身份相称的举止;需要的是在自己的位置上成为国家杰出、有用的人才。如果除此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或者孩子还有兴趣在某些方面完善自己,并且这方面的知识教师也已经把他引进门,那学什么都可以。他之前学到的基础知识,会打开独自勤奋前行的道路,让他达到心中所想或力所能及的目的。或者,如果他想节省时间和精力,需要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位教师指点迷津,那么他也可以请一位精通这门学问的人,或者选择一位他自认为最合适自己目的的人。但是在任何方面的学习,如果只是把学生引进门,让他达到普通课程学习所要求的程度,教师只需要具备普通技能就行,他不必是一位地道的学者。那些年轻绅士只需略知一二或简单概要的科学,他也不必全部精通。想要深入钻研的绅士,日后必定要依靠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因为没有任何人是依靠教师的管教和约束,才在学识上取得成就或成为科学上的杰出人物。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塑造学生的举止,培养学生的心智,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道德和智慧的原则,一点一点地教学生认识人类世界,引导他喜欢并模仿优秀的、值得称道的榜样,并在学生实际践行的过程中,培养他的活力、积极性和勤奋品格。教师让学生学习,不过只是,也本该是锻炼学生的能力、使用学生的时间,以防他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以教会他用功,让他习惯吃苦,稍微品尝一下自己努力所必定带来的成果。因为谁会指望一位年轻的绅士在导师的管教下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批评家、演说家,或者逻辑学家呢?谁会指望他以这种方式深研形而上学、自然哲学或数学的究竟,指望他成为一名历史学或年代学的大师?虽然这些知识教师什么都会教一点,但只是为他开启一扇门,让他进去看看样子,了解一下情况,并非让他进去长住。如果哪位教师让他的学生在绝大多数学习上都学习太久,或者钻研太深,他反而要遭到强烈的指责。不过,良好的教养、对世界的认知、德行、勤奋、珍惜声誉,这些方面教师尽可以多教。如果学生学会了这些,他需要或者渴望什么其他的东西,都会很快得到。

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所有东西,所以,他应该集中精力去学最需要学的东西。他重点关注的,应该是他踏入世界后最有用、最常用的东西。

塞涅卡曾抱怨他那个时代的人做法相反,但是在他那个年代像博格斯迪克和沙伊布勒之类学者的作品,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如果他活到现在,看到如今的教师们大张旗鼓地让他们的学生学习这些作品,不知该做何感想?或许他更有理由说他那句“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学校”(Non vitæ sed scholæ discimus)。我们学的不是如何去生活,而是如何去辩论。我们的教育让我们适应大学生活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生活。但是,如果制造这种风气的人,只是教自己所能,而不是教学生所需,那也不足为奇。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它在学习上、在所有其他事情上都蔚然成风。绝大多数容易跟风的人,一旦发现有人背离它,就马上会说别人是异端。对此谁又会觉得奇怪呢?但是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品格高尚又有才能的人,竟然也被这风气和迷信带上歧路。如果他们问问自己的理性,理性会告诉他们,孩子的时间应该花在更多对他们成年之后有用的东西上;不要给孩子的脑袋塞满一大堆垃圾,其中大部分他们这辈子根本连想都想不到(显然他们也没必要去想)。那些垃圾留着不丢,只会让他们更糟糕。这点人尽皆知。所以我向广大家长呼吁一下,你们花钱让孩子去学那些没用的东西,孩子将来踏入社会,身上尽是些无用的学问,难道不可笑吗?孩子只要稍微在同伴面前展示一点那样的学问,会不会自降身份、丢人现眼呢?只有人们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时最害怕缺乏的东西,才真正是令人羡慕的、非常值得纳入教学内容的东西。(www.daowen.com)

聘请家庭教师的时候,之所以主要看他是否举止有礼、熟知人世,还有一个原因——其他科学的知识,一位有才能、够年纪的人,即使自己见识不深,也能带领年轻人深入其中。这些科目的教学都有书籍可用,教师借助书籍的点拨,提前准备,足以引导一名年轻的学生。但是如果他自己对世态人情,尤其是对行为教养方面都知之甚少,那么这些方面他是不可能教得好学生的。

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他要经过实践、与人交往,通过与最优秀的人交往,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长期修炼自己,吸收这些知识。这种知识如果不是自己的,到哪里都借不到,也没办法教学生。或者就算他能在某些书上找到一些相关的论述,能从中获知英国绅士言行举止的所有细节,但他自己却没有良好的教养,那么他的不良榜样会毁了他所有的教学。因为跟着粗鲁、教养不良的人一起,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风度翩翩的人。

我说这个,不是指我认为这样的家庭教师每天都能碰到,或者用普通的薪资就能请到。而是说,有能力的家长不能在这么重要的事情——打听哪里有好教师或者支付教师薪酬——上图省事省钱。而家境不允许、支付不起更高薪资的家长,则应该记住,在选择教育自己孩子的教师时主要应该关注哪些方面。如果孩子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由自己管教,自己应该格外注意哪些方面,不要以为教学重点都在拉丁文和法语上,或者在一些枯燥无味的逻辑学和哲学体系上。

§95 现在再回头谈谈我们的方法问题。虽然我已经提到过,孩子年幼的时候,父亲可以利用其严厉的表情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并以此作为一个主要的教育手段。但我绝不是说,这个方法可以在孩子接受管教的学生时期长期使用。我认为一旦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一定的鉴别力,举止良好,就要尽快放松对他们管教的严厉程度。甚至儿子长到能够与之亲切交谈的时候,父亲还要和他平等地聊聊天。此外,对于孩子略知一二或比较了解的事情,要征求他的意见,和他商量。父亲这样做可以收获两样重要的东西。其一是,父亲这样做会促使儿子学会认真地思考。这个方法比任何规矩和建议都管用。您越早把他当作男子汉对待,他就越快成为男子汉。如果您不时让他和您进行严肃的交谈,会使他超出一般年轻人只关注娱乐的心智水平,不再把时间浪费在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年轻人的思想、言谈不能尽快脱离一种学校小男孩的水平,而是长期停留在那里,原因是他们的父母和他们保持一种距离,行为举止中总把他们放在一个比较低的心智水平上。

§96 父亲这样做,能收获的第二样更为重要的东西是友好的父子关系。很多父亲虽然也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具体情况,适量给予他们的孩子一些宽待,但是他们跟孩子绝口不提自己的财产和心事,仿佛在严守国家机密,像对待间谍或敌人一样提防着。这种态度看上去倒不像是嫉妒,但是它显得不和蔼、不亲密,而父亲对儿子应该是和蔼可亲的。不必说,这样会导致孩子和父亲谈话的时候,或求助于父亲的时候,其愉悦感和满足感都会大打折扣。

我常常发现,有些父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一辈子都对他们保持着严厉的态度,神情中始终保持着威严和距离,仿佛他们此生在世永远都不必从最爱的人那里得到一点慰藉,对此我感到不解。能建立和巩固友好关系、传递彼此之间善意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谈谈心事和家常。缺了这一点,其他方面的慈爱就会留有疑虑的间隙。假如您对您的儿子敞开心扉,让他参与事务,并让他觉得财产终将会被遗赠,他就会把所有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关心。您不把他看作陌生人那样保持距离,他就会耐心等待时机,与此同时还会爱您。这样做还会让他明白,您在享受一切的时候,对他也不无关心。越是让他感受到这一点,他就越不会嫉妒您的所有,越是会为自己拥有这么一位慈父良友来管教自己而感到幸福。如果有这么一位遇事能求助、随时能求教的可靠朋友,世上没有哪个年轻人会这么没思想、没鉴别力的,又怎么会不感到高兴呢?反之,父亲对儿子冷漠,与之保持距离,儿子通常就不会去他那里寻求保护了,而这种保护其实对孩子的管教十分有利,其作用胜过对他上百次的责骂。想想您的孩子玩点什么游戏,或者做点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您知情是不是比不知情好得多?因为游戏肯定是要让小孩子玩的,他们的小伎俩和计谋您知道得越多,越有助于您防止他们犯重大过错。因为您可以告诉孩子那样做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可以采用正确的方式说服他,避免制造一些小麻烦。您愿意让孩子向您敞开心扉,征询您的意见吗?那您首先必须自己对他这样做,用举止获得他的信任。

§97 但是无论孩子向您请教什么事情,您都确保自己只以一位经验较为丰富的朋友的姿态给他提出建议,除非那件事会导致致命的、无法挽救的后果。您的建议中不要掺杂着下命令或展示权威的口吻,平常您对同级别的人或者陌生人怎么说话,您就怎么说,不要超过这个度。否则孩子今后不再那么愿意向您请教,从您的建议中获益也会减少。您必须考虑到,他年纪还小,有自己的快乐和爱好,这些您也曾有过。不可能期望他的爱好同您一样,也不能指望一个20岁的人和50岁的人想法一致。既然年轻人都必须有点自由,有点放纵,您能指望的不过是,这点自由和放纵之外还有孩子的聪颖、父亲的监督,所以不至于酿出什么大错。做到这点的方法,前面我已经讲过,就是(如果发现孩子能懂的时候)和孩子谈谈您自己的事情,亲切地跟他推荐一些东西,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他说得对,就按照他说的去做;如果那样做成功了,让他得到褒奖。这样根本不会削减您的威信,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爱您,尊敬您。您的家产还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切事务还是由您决定,若想威信更稳固,就越是要通过信任与和善来强化它。因为只有他害怕冒犯这么好的一位朋友,胜过害怕将来可能失去部分财产,您才算是真正拥有了支配他的力量。

§98 如果说父子之间适合进行亲切的交谈,那么家庭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适合。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不应该都用来讲课学习,严厉训导学生去遵守、听从,而要反过来听听学生的想法,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规矩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会发自内心地更喜欢学习和老师的教导。如此一来,当他发现自己已经可以与人探讨问题,同时自己的观点受到赞同和认可,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与荣耀,就会开始珍视知识。尤其要把道德、审慎、教养方面的事例摆在面前,征询他的看法。格言无论解释得多透彻,都不及这种办法能启发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同时,这样做也让孩子更为深刻地记住实践规则,深入人心的同时,连带事例一起牢牢记住。相比之下,词语至多是一种模糊表述,算不上是事物的真实影像,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让学生围绕提出的事例发表见解,和教师一起进行探讨,比让学生沉默不语、漫不经心、昏昏欲睡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效果更为生动。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优雅与正义的基础和标准,对于自己该怎么做的记忆也更为深刻。这比遇到什么问题都让学生进行一番吹毛求疵的逻辑辩论,或者让学生独自进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要强得多。吹毛求疵的逻辑辩论让孩子把心思用在机智和假想上,他们关注的不是事实。慷慨激昂的演说教会学生谬论、争辩和固执己见。这两者都会损坏一个人的判断力,让人脱离正确、公平的说理。因此,想要提升自我、受人欢迎,就要小心加以避免。

§99 您让孩子感受到他依赖您,受您管束,您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若他执意要做您已明令禁止的坏事,特别是撒谎,您始终做到对他严厉以待,您就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必要的敬畏之情。另一方面,您要让他甘愿和您在一起,感受到您对他宽容、温柔的呵护与关怀(允许孩子享有他这个年龄该有的自由,对于他年幼时期一般必需的幼稚行为和欢快姿态,如食肉和睡眠,不当面予以约束)。特别在他做对事情的时候爱抚他,用适合他年龄的千万种方式对他好。这些都不用我教,父母天性都会。父母从来不缺对孩子温柔、关爱的方式。我想说的是,您可以借助这些方式,让孩子对您产生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样他就达到了您所期望的状态,您也就在他心中形成了那份真正的敬畏之情。这份感情今后都要小心加以维持,敬与畏,两个部分都要保存,它们是您今后得以永远掌控孩子,将他的心灵引入道德与荣誉的两大原则。

§100 这个基础一旦打好,您会发现这份敬畏之心便开始在他身上起作用了。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仔细考察他的脾性和他的心理特点。(如前所述)顽固、撒谎、邪恶行为,这类的错误一开始就不能允许他犯,不论他的脾性如何都不允许。绝不可以让那些邪恶的种子生根。只要它们在孩子身上露出苗头,马上注意加以铲除。从孩子刚懂一点事情开始,您就要树立威信,影响他的心智。让威信像自然原则一样起作用,使他浑然不知何时开始,不曾知晓其他情况,或者不知还有其他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趁早确立孩子对您的敬畏之心,这份神圣的感情就会像他的本性原则一样,让他难以抗拒。

§101 您像这样及早树立了威信,一旦发现孩子有形成不道德习惯的苗头,以温和的方式使用权威,就能让孩子羞于去做不道德的事情(除非是顽固不化、屡教不改,非要打骂不可,否则我不赞成打骂),这时候就可以考虑一下孩子的心智构造倾向于哪个方面。天生的本性不可改,有些人天生勇敢,有些人懦弱;有些自信,有些谦卑;有些温顺,有些倔强;有些好奇,有些粗心;有些机敏,有些迟钝。人与人之间心智和脾性的差异,一点也不少于他们外部面貌和体型的差异。唯一不同的是,外部面貌和体型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明显。但是心智的差异在童年时期最容易察觉,童年时期之后,人们会学会使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来掩饰自己的缺陷,会用假装的行为来掩盖邪恶的企图。

§102 所以您要尽早仔细观察一下您儿子的脾性。而且要趁他最不受约束的时候、玩耍的时候、以为您看不到他的时候进行观察。看看他主要的感情和倾向是什么,是凶狠还是温和,是勇敢还是羞怯,是慈善还是残忍,是开放还是含蓄,等等。因为这些方面的特点因人而异,所以你们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您对孩子使用权威的方式也要视孩子的情况而定。尽管使用技巧能进行改善,使孩子往好的方向转变,孩子天生的倾向和本性,用规矩去纠正或者直接强扭是无法从根本上起作用的。那种因为害怕、情绪低落而产生的谦卑倾向,更是如此。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使用尽技巧,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偏向本性的。如果您现在趁孩子还小的时候细致观察他的心理特点,您今后就能永远判断他的思想倾向和行为目标,尽管他长大后情况变得复杂,他行事时还会层层伪装。

§103 之前我跟您讲过,儿童喜欢自由,因此,我们要引导他们无拘无束地去做适合自己的事情。现在我告诉您,他们喜欢的不只是自由,还喜欢支配权。这是大多数恶习的最初来源。它很常见,也很自然。儿童喜欢权力、喜欢支配,这点我们很早就能发现,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04 第一,我们发现儿童(几乎自出生之日起,我确信早在他会说话之前)哭闹、发脾气、不高兴、闹情绪都不为别的,就是要伸张自己的意志。他们想要别人顺从他们的意愿,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随时听命于自己,特别是那些年龄或地位与他们相近或低于他们的人,一旦他们觉察到这些人与自己有些区别,就有这种想法。

§105 第二,他们喜欢支配,表现为他们想要把东西占为己有。他们想要所有权,并以因此获得的权力,继而拥有能够任意处置财物的权力而感到快乐。这两种性情很早就在儿童身上有所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及时发现,他一定是很少注意儿童的行为。这两种性情是一切不公正和争端的根源,极度扰乱人类的生活。如果一个人觉得不必尽早铲除它们并引入良好的习惯,那么他就错过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善良而又有价值的人的最佳铺垫时期。如果您不想错过,我想下面几点或许有些用处。

§106 第一,如我之前所述,孩子渴求的东西坚决不能让他得到,哭闹着要的更不能给,甚至他提到的东西都不能给。不过这样说很容易招致误解,让人以为孩子决不可向父母开口要任何东西,认为这样做会对儿童心理产生过度压抑,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应有的爱和感情。为此我要更为仔细地解释一下。孩子应该有向父母表达自己需求的自由,这点没有错,父母也应该尽量温和地听取孩子的诉求并予以满足,至少他们很小的时候应该如此。但是,说自己饿了是一回事,说想吃烤肉则是另一回事。如果孩子表达的需求是自然需求,由于饥饿、干渴、寒冷或任何其他身体自然的需求感到难受,那么父母或孩子身边的人有责任帮助他们缓解痛苦。但是,至于该给他们什么才最合适,给多少必须由父母来选择、决定,决不能由孩子自己做主,不能听他说,我想要喝酒或者我想要面包,孩子一旦指定要什么,就不能让他得到。

§107 这里父母要注意区分哪些是孩子的偏好类需求,哪些是他的自然需求。这点贺拉斯下面的诗句已经给予父母启示:

有些东西得不到,人自然会感到痛苦。

在没有其他帮助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理性无法抗拒、无法抵抗其干扰的东西,是真正的自然需求。伤病、饥饿、干渴、寒冷、睡眠和休息不足,或身体部位因劳累缺乏放松而产生的痛苦,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就算心理素质再好也无济于事,这种不适不可能感受不到。这种痛苦,就要用合适的办法予以消除。不过一开始应对的时候,不要太过不耐烦或急躁,稍作延迟不会造成什么无法补救的伤害。因为自然需求而产生的痛苦,是事先提醒我们注意更大危害的警示器,所以决不可完全置之不理,或者让人太过强忍。但是教养方法明智的情况下,孩子越是习惯这种艰难困苦,其身心越是强壮,越能从中获益。在此也无须我提醒大家要把握好让孩子从中获益的尺度,注意不要让他们承受的痛苦有损他们的身心健康,因为父母的温柔往往只会过多不会过少。

但无论自然需求需要我们如何去满足,儿童的偏好类需求绝对不能给予满足,也不许他们提。只要他们一提,就要让他们得不到。衣服他们需要,肯定可以得到,但是如果他们提出要这种质地或那种颜色的衣服,那就肯定不能满足。我也不是希望父母有意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违背孩子的意愿。相反,如果他们举止得当,则值得拥有。如果您确信不会损害孩子的心智,不会让他们喜欢上一些无价值的琐碎东西,我想,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尽可能满足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举止恰当得体所能带来的舒适与快乐。最理想的情况是,儿童根本不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这些东西上,也不让偏好来支配自己的心情,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中立态度,一切顺其自然。这是父母和教师应该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在这个目标实现之前,我所反对的只是孩子任意提要求的权利。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要让他们始终得不到,以此作为限制。

天性慈爱、喜欢放任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觉得这样做未免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其实是必要的。因为我提倡大家不要使用棍棒教育的方法,那么约束儿童随意提要求,会对儿童树立敬畏之心、保持对父母应有的尊重和畏惧大有裨益。关于敬畏之心我在其他地方已经说过。其次,这样做可以教儿童学会克制,掌控自己的喜好。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克制自己欲望的技巧,就是在欲望刚一产生,最容易抑制的时候就克制住。人类的欲望如果有了发泄的渠道,便会有了活力和力量。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能把愿望变成需求提出来,他就几乎认为自己的愿望应该得到满足了。相比被他人拒绝,自我拒绝更容易承受。这点我相信人人如此。所以儿童要趁自己尚未放任自己的喜好之时,尽早习惯与人商量,运用自己的理性。遏制欲望,闭口不提它们,我们就在掌控自己欲望的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如果儿童养成这种习惯,能抑制一时趋向自己所好的冲动,开口之前仔细斟酌说出来是否合适,那么他们在今后人生中的重大的事情上,都会获益匪浅。我不怕啰唆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什么事情,涉及什么东西,事情是大是小,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举止,我们主要(我几乎要说唯一)应该考虑的是,这件事对他的心智有什么影响,会容易使他养成什么习惯,他长大之后这样做是否合适,如果鼓励他这样做,将来会把他引向何处。

所以我并非有意要把孩子弄得不舒服。如果那样的话也未免太不人道、太邪恶,还容易影响他们。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养成掌控自己喜好的习惯,让他们的身体经受困难的磨炼,使他们学会抵制自己的欲望,身体和心智变得朝气蓬勃、舒畅、强健。不过做所有这些事情,都不要让他们觉得这其中含着恶意。始终让孩子得不到自己祈求或谋求的东西,能教会他们谦逊、顺从和忍耐。但是因为孩子谦逊、不开口索要,奖励一点他们喜欢的东西,会让他们感受到这个严格管教的人对他们的爱。他们现在就能安于不能得到自己所想,这是一种美德。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拿适合他们,而且他们愿意接受的东西予以奖励。奖励他们的时候,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他们良好行为的一种自然结果,而不是一种交换。只是如果他们能从其他人手中获得您拒绝给他的东西,那么,您所付出的努力就会白费。与此同时,您还会失去孩子对您的爱和敬重。这种情况一定要杜绝发生,小心监管。话说至此我又想到了家仆。

§108 如果尽早引导,让孩子从小就习惯对自己的欲望保持沉默,这个习惯就会在孩子身上扎根。等他们长大后行事更为谨慎、理性代替情感来做主之时,这种习惯会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因为只要是理性做的主,就应该听从。不过,只要孩子说他们想要任何特定的东西,都不要给,除非这样东西是您先提出要给他的。如果他们想要了解什么事情,想要获知相关的信息,则绝对要满足,还要给予清晰、温和的解答。孩子的好奇心要小心加以保护,其他的欲望则要抑制。

不论我们对孩子喜好的欲望予以怎样的严厉管制,还是有一种情况必须允许孩子表达出来,而且要听取。人类需要娱乐,如同需要劳动和食物一样。但是要娱乐必须有乐趣,而乐趣不总是依靠理性,而往往更依靠喜好。我们必须允许孩子娱乐,而且是以自己的方式,只要它不邪恶,对身体没有伤害。因此,如果儿童提出任何娱乐的要求,像这种情况就不要拒绝他们。虽然我个人认为,如果教育管理得当,孩子是很少需要自己索要这种自由的。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要让他们愉快地去做。在他们还没有对这件事感到腻烦之前,及时将他们转移到另一件有益的事情上。如果他们达不到那么理想的程度,其中一个改善的办法就是将这件事变成娱乐,任由孩子使用自己喜欢的幼稚游戏方式,让他们玩到腻了,自己不想玩了为止。但是孩子做有益的事情,永远要让他们意犹未尽地离开。至少要趁他们还未疲惫、未产生十分厌烦的情绪时,就让他们放手。这样他们还会回头再做这件事,就像回头去做一件愉悦的趣事一样。因为除非孩子做有益的事情时能够感到愉悦抑或对身心轮番进行有益的训练时,能让孩子的生活和进步都在一连串的娱乐活动中进行,并充满乐趣,使得他们身心疲倦的部位能够得到放松和恢复,否则,切不可认为他们已经踏入正轨。我不知道各种脾性的孩子是否都能做到这般,也不知道教师和父母是否会用心良苦,谨慎、耐心地引导孩子做到这般,但是只要采取正确的办法,让孩子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和赞誉,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可以做到的。一旦他们的生活注入了这么多真实的东西,我们就可以自由地和孩子谈谈最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指导或者任由他们去做那件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爱护、被珍视的,感受到那些管教他们的人,不是妨碍自己得到满足的敌人。这种办法会让孩子喜欢自己的管教者,同时也喜欢管教者引导有关学习的德行。

允许孩子拥有娱乐的自由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自然脾性,看出他们的喜好和天资。从而为聪明的父母提供指导,指导父母为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规划职业发展。同时,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本性中有任何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的歪曲成分,可以采用合适的办法予以扭转。

§109 第二,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常常争夺支配权,想用个人的意志去支配他人。无论是谁开始这种争夺,一定要对他予以惩治。除此以外,还要教他们学会尽可能地尊重他人,对他人殷勤、有礼貌。一旦发现这样做可以收获他人的尊重、喜爱和重视,与此同时自己的地位也并无损失,他们会更加喜欢这样做,而不喜欢傲慢无礼地支配他人,因为后者的结果显而易见。

儿童之间相互告状,通常只是为了表达愤怒,想要报复。所以他们若来寻求帮助,不必予以肯定接受,也不要听。允许他们告状抱怨,会使他们的心智变得脆弱。有时候孩子受了别人的气或痛苦,不要让他们觉得奇怪或难以忍受。如果他们能忍受一下,尽早学会忍耐,接受点磨炼,是不无好处的。不过,虽然您对告状者并未予以肯定支持,但是对于制造伤害的一方要注意遏制他的无礼和邪恶。如果您亲眼目睹了事情的过程,就要当着受害方的面指责这种行为。如果孩子告发的事情确实值得引起注意,不能下次再让它发生,那就避开告状的孩子,单独训斥犯事者,并让他去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弥补过失。这样去赔礼道歉,看上去就像是犯事者的自发行为,孩子更乐于去做,对方也会更加和气地接受。孩子之间的感情得到加强,还会逐渐养成相互间文明、礼貌待人的习惯。

§110 关于物品的获得与占有,要教孩子学会轻松自如地分享自己的东西;让他们从实际经验中发现,越是慷慨大方的人越是收获多。如果还有他人的尊重与称赞,孩子很快就能学会分享。我想,分享会让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更加礼貌、友好,进而也让他们对其他人更加礼貌、友好。这是几十条文明礼貌规则都不能及的。那些规则通常让孩子们迷惑不已、叫苦不迭。贪婪、想要占有并支配超出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两者是万恶之源,应该尽早小心将之铲除。反过来,愿意与他人分享的品格,则要在孩子身上培养。孩子愿意分享,应该用大力褒奖和赞誉予以鼓励,始终留意不要让孩子因慷慨而蒙受损失。每一次他慷慨分享,都让他得到回报,并且回报逐次加重。让他明显感觉到,他对别人表达友善,于他自己并不是坏事,相反还会让受他恩惠的人连同旁观者一起回报他以友善。不妨让孩子们比比看谁更愿意分享,通过这种方式不断训练,使孩子能够轻松自如地分享自己手上的东西。这样他们会逐渐习惯对人友善,同时也会因为自己对他人友善、慷慨、礼貌而感到兴奋和快乐。

慷慨大方的确应该鼓励,不过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超越公平的界限。任何时候他若违反了公平的原则,应该予以纠正。必要情况下,还要严厉指责。

人最初的行为受自爱的影响比较大,受理性思考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儿童十分容易偏离对错的正当标准,这不足为奇。毕竟内心正当的对错标准是严肃思考和理性日趋成熟的结果。但是儿童越容易犯错,就越要对他们小心加以防范。因为公平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所以任何细微的差错都要注意并对之进行纠正。即使是最细微、最无关紧要的事情,都要教导孩子,让他明白,防止他们养成恶习。恶习都是从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开始的,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变成更高级的欺骗,最后还有彻底形成不诚实的习性危险。儿童初次表现出不公正的迹象时,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对之表现出惊讶和憎恶,以此遏制这种行为。但是因为儿童尚未理解财产的含义、还不明白人们是怎么获得财产的时候,他们不太理解什么是不公正;要保证他们诚实守信,最保险的办法是,尽早让他们学会慷慨大度、自如地与人分享任何自己拥有或喜爱的东西,以此作为他们诚实守信的基础。这些事情可以早点教孩子。在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能够对财产形成一种明确的认识之前,还不懂因为某种特别的排他性权利,某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之前,就可以教他们。不过因为儿童除了别人赠予的东西之外,并不拥有什么,他们的多数东西都是父母给的。所以一开始要教孩子,只有物品的支配者将自己的所有物赠予他们,才能收下或保存,否则任何东西都不能拿。

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就可以跟他们讲讲关于公正的一些其他规则和事例,告诉他们关于“我的”“你的”权利。假如孩子做出了任何不公正的行为,不是因为犯错,而是因为性格乖张有意为之,经过温和责备和数落都不能改变他的不合规矩、自私贪婪的倾向,那就必须要使用粗鲁一点的办法来解决。所谓粗鲁一点的办法,也只是让父亲或教师从他们手上拿走某件他们珍爱并视为己有的东西;这件事情也可以吩咐其他人来做。这种经历会让他们明白,不合理地将他人的物品占为己有,是得不到什么好处的,这世界上多的是比他们更强壮有力的人。不过,如果能小心引导孩子从小学会憎恶这种可耻的恶行,我想那可能是杜绝这种恶行的真正办法,它比任何出于利害的考虑都更能防止孩子不诚实。相比理性,习惯的作用更持久,发挥起来更便捷。因为最需要理性的时候,我们恰恰很少向它问询,遵循它则更少。

§111 儿童哭闹是一种不能容忍的错误。不单是因为哭声充斥着房屋让人不悦,也不合适,更为重要的原因还与孩子相关,毕竟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

哭泣分为两种;一种是源于顽固、蛮横;另一种是出于抱怨、哀诉。

第一种:儿童哭泣通常都是为了要掌控他人,是公然表达自己的专横和顽固。在他们还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之时,他们采用吵闹、哭泣的办法,来维持他们的地位和权利。哭泣是他们诉求的公然持续,某种程度上是对拒绝满足他们需求的人的一种抗议,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遭到了这些人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

§112 第二种:有时候他们哭,是因为痛苦或者真正感到悲伤,是为自己哭泣。

儿童的这两种哭泣,如果仔细观察,就能通过他们的神态、表情、动作,尤其是哭泣的声调,轻易区分开来。但不论是哪一种都不能允许,鼓励就更加不行。

首先,源于顽固怨恨的哭泣是坚决不能允许的。因为一旦允许了,就是以另一种方式迎合了他们的欲望,鼓励了他们身上那些我们主要想去克服的情感。如果像通常情况那样,孩子一受到惩罚就顽固怨恨地哭泣,那么,惩罚的用处就全然丧失了。因为不论是怎样的惩罚,如果只能引起孩子公然的对抗,那它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糟糕。对孩子的约束和惩罚,如果不能征服他们的意志,不能教会他们去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让他们在心灵上变得顺从、甘愿听取父母给他们的理性指导并在将来遵循自己的理性,那么,这种约束和惩罚就是用错了、白费了功夫。如果儿童在任何事情上遭到反对,我们允许他们跑开去哭,他们就相当于公然表明了自己的权利和决心,会更加确定自己的想法、维护自己的坏脾气,一有机会就定要去满足自己的愿望。这也是我反对总是用棍棒惩罚小孩的一个原因。因为真要到了非打不可的地步,光鞭打他们是不够的;您必须要一直打,直到发现他们意志被征服了,发现他们被征服得服服帖帖、没有脾气为止。关于这点,最好的判断办法是观察他们的哭泣,看看您一声令下他们是否会马上止住。否则的话,您责打孩子不过是对他们施加一种情绪冲动的暴行;那是一种残忍的行为,而不是责罚,它打痛了孩子的身体,却无益于他们的心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孩子要少受责罚,少责罚还可以让孩子变得不需要责罚。因为,惩罚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情绪不那么激动,冷静、有效地打痛他们;不是愤怒地一打了事,而是慢慢来,边惩罚边讲道理,同时观察惩罚的效果进展如何。如果孩子已经顺从、悔过、屈服,就可以收手了。

按照这样做,孩子以后会小心避免犯此类错误招致惩罚,也就不再需要类似的惩罚了。此外,采用这种方法,惩罚还不会因为使用太少而失去效果、不起作用;同时我们一旦发现惩罚的效果已至孩子内心,孩子有了改进,就马上收手,也能防止惩罚过度。对孩子的打骂永远应该越少越好。因为盛怒之下,人很少能把握好尺度;通常情况都是惩罚过度,尽管从结果上看好像惩罚得还不够。

§113 其次,很多孩子受一点疼痛就容易哭,轻轻受一点伤害就哭喊抱怨,鲜有例外。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哭喊就是他们最初本能地表达痛苦和需要的方式。那种认为对幼儿该有的怜爱之心,愚蠢地助长了孩子的哭闹,并且这种情况会在孩子会讲话之后持久存在。我承认,无论何时,只要孩子受到伤害,身边的人有责任关爱他们,但是关爱不要表现成怜悯。您可以尽可能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安慰,但是绝对不能怜悯。怜悯会柔化他们的心智,让他们禁受不住一丁点伤害,只会更加沉浸于伤痛之中,把本没有那么严重的伤痛扩大化。孩子应该经受苦难的锤炼,尤其是身体上的;除了因为真正的羞耻心和敏锐的荣誉感产生的情感之外,不应该有任何柔弱的情感。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磨难,这就需要我们对每次轻微的伤害都不要过于在意。只要心灵不畏惧的东西,就不能给我们留下多大的印象,造成的伤害也就微乎其微。让我们持续感到痛苦的,其实是精神上的折磨。心理上顽强和不在乎,是我们用以抵御人生中一般伤害和意外的最好盔甲。获得这种心性的最好方式就是训练,使人养成习惯,所以要及早锻炼,那些从小就得到锻炼的人是幸运的。精神脆弱,是要预防或解决的问题。据我所知,它最能在儿童哭泣时见长;另一方面,也最能在阻止儿童哭闹的过程中见效。儿童磕碰跌倒,受点小伤,不应该因为跌倒去怜悯他们,而应该叫他们重新再来。这样做不仅能让孩子停止哭泣,它还比责备或怜悯能更好地去除孩子身上粗心大意的毛病,防止他们再次跌倒。不管孩子受到了怎样的伤害,都要让他们停止哭泣,这样做可以让他们立刻安静、舒缓下来,今后变得更加坚强。

§114 前一种哭泣需要严厉制止。如果一个眼神,或者一句明确的命令都止不住,那就必须要责打。因为这种哭泣源于傲慢、顽固和欲望。个人意志上存在的错误,必须要用一种足够掌控局面的严厉办法将它扭转过来,让它屈服。但是后一种哭泣,通常是因为心理脆弱,起因完全不同,处理办法则要比较温和。一开始也许可以使用劝说、转移注意力,或者取笑他们哭哭啼啼的办法。不过这样做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孩子的脾性。处理这种事情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现成法则,必须由父母或教师谨慎决定。不过我想总的来讲,这种哭泣还是应该坚持阻止。父亲可以借助自己的权威,坚决阻止这种行为。孩子年龄越大、脾气越倔强,父亲的脸色和言辞就要越严厉。不过,严厉程度总是以能够止住孩子的哭泣、结束混乱局面为宜。

§115 怯懦和勇敢,与前面提及的脾性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这里我们谈谈它们是合适的。恐惧这种情感,如果管理得当,是有它的用处的。虽然自爱会让我们保持足够的警惕和畏惧之心,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过于勇敢。莽撞和不知危险,其实同遇到一丁点坏事就瑟瑟发抖、畏畏缩缩一样,都不合理。恐惧心理提醒我们要赶快努力,让我们警惕灾祸的来临。所以,如果灾祸即将到来却不知道害怕,不对危险做一个合理的预估,而是毫不在意地直接冲上去,随便它是什么危险,也不考虑冲上去的作用和后果可能是什么;那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所做的决定,而是一种粗野狂暴。如果有人的子女是这种脾性,那么除了唤醒他们的理性之外也别无他法。因为自我保护会让他们很快服从理性的安排(其实情况通常如此),除非有其他情感促使他们失去理智,不顾一切往前冲。人类天生不喜欢坏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我想没有人不害怕遭遇坏事。害怕不过是一种不安,一种担心不喜欢的事情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的不安。所以,任何时候一个人遇到危险冲了进去,我们可能说那是因为他无知,或者是因为他受了某种更为强烈情感的支配。因为没有人会如此跟自己过不去,以至于要自愿迈入灾祸之中,为了危险去招致危险。如果是傲慢、虚荣或愤怒使孩子丧失了畏惧之心,或者让他不去听取畏惧之心的劝告,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减少他的傲慢、虚荣或愤怒情感。他稍作考虑可能就会冷静下来,重新思考这样拼命去冒险值不值得。不过儿童一般不太犯这种错误,我就不再进一步详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比之下精神脆弱是一种更为常见的毛病,因此需要给予它更多的关注。

坚韧的品格是其他德行的保障和支柱;没有勇气,一个人就难以恪守职责,难以完全具备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该有的品格。

勇气使我们能够承受自己畏惧的危险,包括感受到的灾祸。到了像我们这样危机四伏的人生阶段,勇气的用处就很大。因此尽早让小孩穿上勇敢的盔甲是十分可取的。我承认人的天性起很大作用,但是就算有人这方面先天不足,内心生就软弱怯懦,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管教,让他变得更加果敢。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儿童年幼的时候不要恐吓他们,他们受点小伤的时候不要去怜悯他们,我都已经讲过。接下来要进一步考虑的是,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太过胆小怕事,我们该如何锤炼他们的品性,增加他们的勇气。

真正的坚韧,我认为是一个人无论遇到怎样的灾难或危险,都能够稳住自己,泰然自若地做该做的事情。这种境界连成年人都鲜有人能够企及,我们就不要对儿童有过多指望。但有些事情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不知不觉中对孩子进行明智的引导,会使孩子的进步超乎想象。

孩子年幼的时候,没有在这方面得到较多的关注,这可能是他们长大后多数不具备这种优点的原因。我们英国人天生勇敢,如果我认为真正的坚韧只需要在战场上骁勇、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恐怕我就不必在我们国家谈这个话题了。当然,战场上的骁勇和视死如归,对于坚韧的品格来说,并不是微不足道,这点我必须承认。桂冠和荣誉永远都应该献给那些为了自己的祖国英勇献身的人。但那不是全部。除了战场以外,我们还会在其他地方遭遇危险。虽然死亡最为可怕,但是痛苦、羞辱、贫穷也如凶神恶煞,被它们逮住的人,多数都烦恼不已。有的人虽不畏惧这其中某几样,但是对于其他一些却心惊胆战。真正的坚韧,要能应对各种各样的危险,无论怎样的灾祸来袭,都能泰然处之。我说泰然处之,当然并不是说心里一点都不害怕。出现危险的时候,畏惧是在所难免的,除非是愚蠢之人。有危险应该感受得到;适当的畏惧之心能够让我们保持清醒,集中我们的注意力,促使我们努力用心,却不会干扰我们沉着地使用理性,不会妨碍我们按照理性办事。

要获得这份高贵的、富有男子气概的沉着冷静,第一步,就是要按照我前面讲过的做法,不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受到任何惊吓。不要跟他们讲任何恐怖的事情,也不要拿可怕的东西惊吓他们。那样做会扰乱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感到不安,很难再恢复。今后所有的日子里,他们只要想到或看到任何恐怖的东西,都会吓得一塌糊涂、惶恐不安、四肢无力、六神无主,他们会很失态,无法保持镇定和理性。不论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第一次印象太过强烈,从而引起动物本能的一种习惯性反应,还是因为某种更加难以说清的原因,引起了体质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年幼时受到惊吓就会如此。那种因为小时候受了惊吓而心灵脆弱胆小的人,终其一生都受之影响,这样的事例随处可见。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对孩子做这样的事情。

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逐渐地让孩子适应接受那些他们非常害怕的事物。但是这件事做起来要格外小心,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过早尝试,以免眼前的问题尚未解决,反倒增加新麻烦。尚未脱离大人怀抱的婴幼儿,让他们远离可怕事物比较容易。在他们会讲话、能听懂他人的话之前,我们跟他们讲道理,告诉他们那些可怕的东西其实并不会伤害他们,想让他们慢慢地熟悉这些事物,一步步接近这些事物,这些道理他们都还不太能懂。因此,不到孩子能四处奔跑、会说话的时候,都不太需要对他们使用这种办法。但是,如果婴儿不喜欢的某样东西,但想让他们避开却又不那么容易,他们每次看见都表现出惊恐的模样,那么,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也好,给这种东西加上一层可爱、能让孩子接受的外表也好,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缓解孩子的恐惧,直到他们对这样东西熟悉了、不再反感为止。

我想大家可能观察得到,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只要不伤眼睛,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害怕不害怕的。他们看到黑人与狮子,跟看到保姆和猫一样不害怕。那后来他们看到某些形状和颜色的东西,怎么就害怕了呢?无非是害怕那些东西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如果一个幼儿每天换一个奶妈,我敢说,他6个月大的时候,会跟60岁时一样不再害怕新面孔。儿童之所以不愿意接受陌生人,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从身边仅有的一两个人那里获得食物和慈爱。换个陌生人抱他,他会害怕离开那个给他快乐、喂他食物、随时满足他需求的人,这些东西他平常都能感受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害怕保姆离开的原因。

我们天生唯一害怕的一样东西,就是痛苦,或者说失去快乐。由于痛苦并不附着在任何形状、颜色和大小的可见的事物上,所以除非我们从某些事物上感受到了痛苦,或者有人告诉我们,某些事物会造成伤害,否则我们都不会害怕。火焰闪闪发光,儿童都非常喜欢,一开始总想要去触碰。但是一旦触摸之后感受到剧烈的疼痛,屡次经历都是如此,他们就知道火是多么残酷无情的事物,于是就不敢再碰它,会小心躲开。这就是恐惧的原因所在。恐惧心理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如果儿童对不该害怕的东西产生了恐惧之心,其诊治方法如何,这些问题弄清楚都不困难。在不太恐怖的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沉着面对,把控得住自己的心情和正常的恐惧,那么他就为今后遇到更加真实的危险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您的孩子看到一只青蛙就尖叫着跑开,那就让人抓住这只青蛙,把它放在和孩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首先让他习惯看到青蛙。这一步实现之后,再让他凑近点,不动声色地看青蛙跳跃,接着紧紧捉住这只青蛙,让孩子轻轻地触碰它。这样做直到他能应付自如,仿佛看到的是一只蝴蝶或一只麻雀。用同样的这种办法,任何其他不必要的恐惧心理都能消除,只要您小心不要操之过急。孩子前一样恐惧还未完全消除之时,不要匆忙迫使孩子去自如面对下一种恐惧。就是这样,孩子会被练成可以应对人生战场的年轻战士。不过在这过程中要注意,除了真正危险的事物之外,不要把更多其他的东西描绘成危险的。因此,只要您看到孩子害怕了某样不该害怕的东西,请一定要悄无声息地引导他,直到最终不再恐惧,克服了困难,表现成功获得赞可为止。这种成功反复多次,孩子就会发现,出于恐惧之心想象的灾祸,有时并不一定是灾祸,或者就算是,也没有那么严重,发现逃跑并不是躲避灾祸的办法,慌乱不安、灰心丧气和畏惧不前也不是办法,声誉和职责都需要我们往前进。

但是,因为儿童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痛苦,要使他们变得坚强,能抵御住恐惧和危险,办法就是让他们习惯承受痛苦。慈爱的父母可能认为对他们的孩子这样做非常违反人性。多数人会认为,为了让孩子接受痛苦而让他受苦是不合理的。他们会说,这样做非但不能让孩子甘愿受苦,可能让孩子反感那位害他受苦的人,还会说这个办法很奇怪:“你不是不赞成孩子犯错时鞭打或惩罚他们吗?现在却让孩子好好地去自找苦头,为了受折磨而受折磨。”我知道人们会提出类似这样的质疑,认为我前后说法相互矛盾,或者认为提出这样的主张简直是异想天开。我承认,这件事做起来要十分谨慎。所以,应该这么说,只有那些考虑问题周到,惯于探究事理的人才会接受或欣赏这种做法。我不赞成孩子犯错时对他们进行较多责罚,因为我不愿意孩子们把肉体上的痛苦视为最大的惩罚。同样,我说让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不时吃点苦头,是想让他们接受这种痛苦之后,不再把它当作最大的苦难。两者道理是一样的。教育可以多大程度上让年轻人接受痛苦和磨难,斯巴达的例子足以说明:那些一旦不再把肉体上的痛苦视作最大的苦难,或者不再认为肉体上的痛苦是最可怕的人,都在德行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当然不会愚蠢到推荐大家在我们如今这个时代和体制下使用古斯巴达式的训练方法。但我肯定地说,稍微让孩子习惯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不畏缩,是一种强化他们心智的方式,能为他们今后的人生奠定勇敢和果断的基础。

不要每次看到孩子受了一丁点痛苦,就怜悯他们,也不允许他们自我怜悯,这是要做到的第一步。这一点我已经在其他地方讲过。

下一步要做的事情是,不时故意让他们吃点苦头。不过要注意,做这件事情,要趁孩子情绪良好、相信制造伤害的人是出于好意和爱心的时候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切不可有愤怒或不悦的迹象,另一方也不可表现出同情和悔意。必须保证痛苦不能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不能引起孩子的不满和误解,让他们误以为这是一种惩罚。我见过一个小孩,从前某个大人说他一句不好听的话他都会哭,给他一个冷眼责备他都会十分敏感。但是在大人程度把握得当,并且当时情况也如刚才所讲那样合适的条件下,这个孩子的背部被人打了好几棍子之后,居然是笑着跑开的。如果您始终关心、爱护您的孩子,让他坚信您十分爱他,就有可能逐渐进行十分痛苦、粗暴的训练,使他不退缩、不抱怨。我发现孩子们每天一起玩耍的时候也做这样的事情。孩子越是软弱,您就越是要找合适的机会锻炼他。这其中比较大的技巧在于,开始的时候选择痛苦小一点的事情,推进的时候做到不知不觉。比如可以在您和孩子开心地玩耍的时候,还有您夸奖他的时候进行。等到您夸奖他勇敢时,他认为自己所受的痛苦有回报,等到他因为自己表现出男子汉气概感到光荣时,为了荣誉面对小苦痛能做到不逃避、不退缩,勇敢而坚强时,您就不必担心了。他还有日渐成熟的理性来帮助掌控自己的怯懦,弥补体格柔弱的不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让他尝试做些天性不太敢做的事情。如果他面对只需要勇敢就完全能做好的事情却退缩了,那么首先应该帮助他,然后逐渐让他觉得不好意思不去做。直到最后他做起这件事越来越自信,显得很熟练,那时必须要对其表现大加赞扬,其他人也都要给他好评。当通过这种逐步的训练变得足够果敢,遇到该做的事情不会因为害怕危险而退缩的时候,当遇到突发或危险情况,恐惧不会让他心慌意乱、浑身发抖、手足无措或逃之夭夭的时候,他就拥有了一个理性的人该有的勇气。我们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就应该努力通过习惯和磨炼让孩子变得像这样勇敢。

§116 我常常观察到儿童一旦捉到什么弱小的动物,就喜欢去虐待它们。他们常常折磨落入手中的小鸟、蝴蝶和其他弱小的动物,使用的手段非常粗暴,自己却看上去挺开心。这种情况应该要注意。如果孩子出现这样残忍的倾向,我们就要教会他们相反的东西。因为折磨、虐杀动物成习惯之后,会逐渐让他们对人也变得无情起来。以低等动物的痛苦和死亡为乐的人,也不太容易对自己的同类保持较大的同情心或仁慈。我们不让屠夫来参加事关生死的审判,就是注意到了这一点。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教会儿童厌恶杀害或折磨有生命的东西,教会他们除非是为了保护或照顾更为高级的动物,否则不要去破坏或损害任何东西。保护整个人类本来就人人有责,它是管理人类宗教、政治和道德的真正原则。如果每个人都把这个当作信仰,我们的世界会比现在要安宁得多、友好得多。不过还是回到现在讨论的问题上来。我认识一位母亲,她的善良和审慎让我不得不对她表示赞叹。她的几个女儿和其他小女孩一样,都喜欢小狗、松鼠、小鸟之类的动物。只要任何一个女儿想要其中的某种小动物,这位妈妈都会满足要求。但是一旦她的女儿拥有了这些小动物,就必须要保证善待它们,勤于照顾,保证它们不缺什么,也不受到虐待。如果她们疏于照顾手中的小动物,那就算是犯了大错,一般会导致她们失去这个小动物,或者至少也要因此挨骂。这样,她的女儿就较早学会了勤劳和善良。我认为人们的确应该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教会他们温和地对待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千万不要伤害或损坏任何东西。

儿童以做坏事为乐(这里我指的是无故损害任何事物的行为,尤其是他们把能感受到痛苦的生物置于痛苦之中),我认为这种品性毫无疑问来自外界,是学来的,从风习和交往中获得。人们逗孩子打人时,看到他们伤到别人就开怀大笑;包括儿童身边的人做出很多类似的事情,更加巩固了他们这种行为。人们消遣时所谈的、历史上讲的,几乎都是打打杀杀的事情,荣誉和名望也被授予了征服者(这些人其实大多数就是杀人犯),这就更加误导了成长中的年轻人。因为这样,他们会认为屠杀是人类世界中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是最勇猛的德行。通过这些事情,人心中就会生出一种违背人性的残忍。这种原本为人性所憎恶的东西,风习却将它当作一种获取荣誉的方式,让我们接受并推崇。所以就是这样,本不是一件什么愉快的事情,也不可能是愉快的事情,结果因为舆论风气,成了一件快乐的事。这种情况可要小心提防,尽早纠正,以便在孩子心中培养正确的品性,保有仁慈和同情这两种更符合人性的特质。但是就像诊治前面讲过的两种毛病一样,需使用温和的办法。话说至此,我想再提醒大家一点,也许这也还算合理。那就是孩子因为玩耍、不小心,或者无知而犯的错误或造成的伤害,他们自己并不知道,也不是故意要捣乱,这种情况下也许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但是我们可以完全不用在意,或者稍加注意即可。关于这个,我需要反复强调一下,那就是不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也不论其结果如何,我们唯一需要考虑和关注的事情是:孩子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做可能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如何惩罚,应当根据这个情况决定。另外,孩子不能因为玩耍或不小心犯错而遭受任何惩罚。要纠正的是孩子心智上的错误,如果他们现在这样做,长大了就能变好,或者这样做也不会养成什么坏习惯,那么现在这种行为,不论造成什么不愉快的情形,都可以不必责备,放任自流。

§117 给年轻人灌输仁爱之心,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即让他们对级别低下、身份卑微的人,尤其是家仆,始终保持言辞和举止有礼的习惯。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绅士家庭的孩子,对待家仆话语间颐指气使,称呼轻蔑,举止傲慢无礼,仿佛家仆都属于另外一个低下的种族。不管孩子的这种傲慢源于不良的榜样示范,还是财富的优越感,抑或天性虚荣使然,都要加以阻止,甚至铲除。要让他们学会对地位低下的人态度温和,礼貌友善。这样他们非但不会丢掉自己的身份,相反,下人不仅表面上尊敬他,心里也会爱他。这样做只会提升自己的地位,增加威信,家仆也会更愿意、更开心地为主人一家提供服务。因为他们发现,虽然由于财富的原因低人一等,但人格却没有遭到主人的践踏。我们不能允许儿童因为外部条件混乱而丧失对人性的考虑。要教他们养成良好的脾性,对地位低下、财富较少的同胞更温和,更富有同情心。如果他们从小可以倚仗父亲的头衔,对人粗鲁无礼,认为自己有点支配他人的权力,再怎么说都是缺乏教养。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注意,他们这份天生的骄傲就会滋长为对下人的习惯性蔑视。其最终结果,如果不是压迫与残忍,还会是什么?

§118 儿童的好奇心(这个我在前面§108已经提到过)只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应当加以鼓励。不仅要把它当作好事,还要把它当作自然馈赠给孩子消除无知的上好工具。没有不停地追问,无知会把孩子变成愚笨又无用的人。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并让它保持活跃的办法,有以下这些:

不要控制或阻止孩子发问,也不可以讥笑他们,而是回答他们提出的所有问题,把他们想知道的事情解释给他们听,并且确保您的解释以他们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能听得懂。解释时不要使用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话语或概念,也不要讲很多与当下目的无关的事情,以免把他们弄糊涂。注意孩子提这个问题时,心里想达到什么目的,而不要关注他表达问题时使用的词语。如果您跟他解释,满足了他,会发现他的思维拓宽了,恰当的回答可能会把他引向超乎想象的境地。因为知识之于人的理解力,就像光之于人的眼睛。儿童极其喜欢知识,看到自己的提问引起了注意,求知欲得到了鼓励和赞扬的时候,尤其如此。我深信,儿童之所以全身心投入一些愚蠢的活动,无聊地消耗自己所有的时间,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打击,自己的问题被忽视了。倘若我们对他们更为和善、尊重一些,给予提问应有的回复,让他们满意,我相信,相比不断重复地玩同样的游戏或玩具,他们会更乐于学习、增长自己的见识,因为这其中还有新鲜感,有变化,这恰恰是他们喜欢的东西。

§119 除了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把回答和解释当作这件事必要的部分之外,还应该对之进行某些特殊方式的赞扬。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告诉他们敬重的人,说他已经对某某和某某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了。因为我们所有人,从小时候开始就是爱慕虚荣、骄傲的动物。那就在有益的事情上,让虚荣心得到满足,让骄傲之心促使孩子去做有益自身的事情。同样的道理,您会发现如果想让年长的孩子学习点什么,最好的激励办法莫过于让他教这些东西给自己的弟弟、妹妹。

§120 对儿童的提问固然不能忽视,但是也要格外注意,绝对不能用欺骗性的和敷衍了事的答案来回复他们。孩子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受到忽视或欺骗。看到别人运用敷衍、伪装和说谎这些伎俩之后,他们很快也能学会。我们在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都不能隐瞒事实,尤其是对孩子不能如此。因为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玩欺骗的把戏,不仅辜负了他们对我们的期望,妨碍了有益的求知,还损坏了他们的纯真,传播了最邪恶的东西。孩子就像一个刚到陌生国度的游客,对于这个国家他们原本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应该有道德之心,不能误导他们。即使他们有时问的问题有些无关紧要,也要认真回答。因为不论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多么不值一提,但对于懵懂无知的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熟悉的一切,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但凡是第一次遇见的事物,他们都不知道。这点我们曾经也是一样。孩子如果能遇见文明有礼的人,被接受并帮助他们摆脱无知,这将是幸福的。

假设您和我刚到日本,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谨慎、明智和自负。如果想得知当地的情况,我们应该会有成千上万的疑问。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傲慢或不体谅我们的日本人来说,非常无聊而且冒昧,尽管这些答案对于我们是那么要紧,并且亟待解答。如果能遇见一个谦恭有礼的人,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解救我们的无知,该多令人高兴呀!

儿童遇见任何新事物,通常都会像一个陌生人那样问:“它是什么?”这样问通常只是想知道这个事物的名字。因此我们就告诉他们,这种东西叫什么,给出一个合适的答复。接着,他们通常会问:“它有什么用?”回答这个问题要真实、直接。要告诉孩子这个事物的用途,以什么方式发挥作用,解释要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之内。孩子若问及任何其他的情况,也同样要这样做。若您没有给予他们能够理解的满意答复,或没有让他们根据答复想到更多的问题,就不要支走他们。这种对话对于成年人来说,也许并不都那么无聊乏味、毫无意义,虽然我们很容易那样想。儿童因为好奇,自发提出的天真问题,确实常常能够让一位思虑周到的成年人开动脑筋。而且我认为,孩子提出的那些出乎意料的问题,常常比成年人的言谈更让人受益。因为成年人说话,摆脱不了他们习得的观念和所受教育的成见。

§121 也许有时为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有意带他们去见见陌生的新事物、促使他们提问、创造机会去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也没有什么不合适。如果不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问及了不该问的问题,直接告诉他们,这件事情不是他们应该知道的,这样做也比用欺骗或敷衍来打发他们要好得多。

§122 有些孩子很早就表现得很机灵。拥有这种特点很少是因为身体强健,也不太会发展为一种强大的判断力。如果想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加健谈的人,我相信可以找到切实的办法。但是我猜想,一个聪明的父亲,会更愿意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能力、有用的人,而不是小时候聪明伶俐、讨人喜欢。就算后者也要考虑,我认为让一个孩子善于讨巧地说话,不如让他善于推理。因此,只要在能力范围之内,您要尽量满足他的需求,锻炼他的判断力,以此来鼓励他的求知欲。只要他的推理有一丁点说得过去,就该受到信任和赞扬。假如孩子的推理不太恰当,不要讥笑他的错误,要温和地把他引到正轨上来。但凡遇到事情他表现出想要推理的势头,请注意,尽量不要让任何人去妨碍,或者用挑剔或错误的言辞误导他。因为,当所有的事情都做到之后,理性作为我们最高级、最重要的心智能力,值得倾注最大的心思和注意力去培养。正确地提升和运用理性,是我们一生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123 有时候,我们发现有些儿童生性并不好奇善问,他们懒散淡漠,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甚至对自己要做的正经事情也是漫不经心。在我看来,这种性格是儿童身上可见的最坏的性格之一。如果天生如此,那最难根治。不过,有些情况容易辨别出错,所以关于孩子是否在读书或正经事情上散漫,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判断,毕竟有时可能因为这些事情埋怨孩子。父亲从一开始怀疑孩子性格懒散开始,就必须要小心观察他。看看他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懒散淡漠,还是只在某些事情上拖拖拉拉、无精打采,在其他事情上却精神百倍、劲头十足。因为即便父亲发现孩子确实读书不用心,把在书房学习的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掉,他也不能当即就下定论,认为这一定是因为孩子性格散漫所致。孩子这样做可能是因为稚气,比起学习他更喜欢别的什么事情,脑子里对别的事情念念不忘。他不喜欢读书很正常,因为这是强加给他的任务。要想完全了解孩子的情况,您必须趁他玩耍的时候观察,就是趁他不读书、不在书房、随性玩耍的时候。看看这种时候他是不是又活跃又主动,会设计点什么,然后使劲、热情地去追求,不达目标不罢休,或者还是懒洋洋地消磨时间。如果他只是读书的时候才懒散,我想,改掉这个毛病可能比较容易。但如果是生性懒散,那么改掉这个毛病就需要花费精力和心思了。

§124 如果您看到他在做正事的间歇,玩耍或者做其他什么事情的时候很专注,可以确信他本身并不懒惰,只是不喜欢读书。所以他读书的时候才漫不经心、懒懒散散。那么第一步,我们要试着温和地告诉他这样做的愚蠢和不好之处,告诉他浪费了许多本可以用来玩耍的时间。但是讲的时候要平静而友好,一开始不要讲太多,只是简短地说明道理就行。如果这样做有效果,您就通过理性和友好的最佳方式实现目的。如果这种温和的办法不起作用,那就嘲笑他,让他感到羞愧而不再这样做。只要没有外人在场,每天他一上餐桌您就问,当天花了多长时间做正事。如果他到了该做完事情的时候还没做完,那就把这件事说出来给大家听,让人笑话他。但是不要责骂,只对他冷眼以待,直到改正为止。同时让他的母亲、教师和身边所有的人也都按照这样来做。如果采用这种办法还达不到您想要的结果,那么告诉他:以后再也不用麻烦老师来教育他了,您也不会再花钱请老师陪他一起懒散地消磨时光。既然他那么喜欢这个或那个游戏(不论是他喜欢的何种游戏),不喜欢读书,那今后就只能专门玩游戏。接着您就诚恳地让他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认真地从早上到下午,一直不停地玩,直到他玩腻了,实在是想换一换,再去读几个小时的书为止。不过,您把游戏当作任务布置给他去做时,一定要亲自监督,或者让其他人去监督,以便能看到他一直在做游戏,让他玩游戏的时候也不能偷懒。我说让您去监督,是因为父亲花这个时间是值得的。不论您做的是什么事业,为了改掉您孩子做事懒散这么大的毛病,花两到三天时间在他身上都是值得的。

§125 如果孩子的懒散不是源于他的本性,而是从外界习得的、只对学习才有的一种反感,当然这种情况您必须要仔细观察,加以辨别。我的建议是这样的:亲自观察他在自由支配时间的时候都在做什么,但是您一定不要让他觉察到在被人盯着。因为一旦他发现了,就不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性行事。出于畏惧,原本一门心思想要去做的事情,他就不敢做,正在做着的事情因为不喜欢,也不上心。所以在您看来,可能就像是他做事懒散、没精打采。而实际情况不过是他一直想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是因为怕您看见或者知道,才不敢去做。所以为了弄明白这一点,观察的时候一定不能妨碍他,让他怀疑在被人监视,从而行为受到约束。趁他完全无拘无束的时候,不妨请一位您信任得过的人,记录一下他是怎么消磨时光的,以便确定在没有管束、任性而为的情况下,他是否仍然是懒散地磨磨蹭蹭度日。通过这种观察,您就容易辨清他读书的时候漫不经心,到底是因为天性懒散,还是因为不喜欢书本。

§126 如果孩子天生体质存在缺陷,导致他意志消沉,生性淡漠、精神恍惚,这种前景黯淡的性格,应对起来绝非易事。因为这种性格的人,整体上对未来漠不关心,缺乏人类行为的两大动力——远见和欲望。如何培养并增强他这两大动力,就成了问题。您一旦确定孩子属于这种情况,就必须仔细考察,看看他是否有爱好的东西,弄清楚他最喜欢的是什么。如果发现他心思上有任何倾向,想尽办法强化它,并依此来让他做事,激励他勤奋起来。如果他喜欢夸奖、游戏或者漂亮衣服等,或者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害怕痛苦、羞辱,害怕您不高兴,等等。总之不论他最喜欢什么,只要不是懒散就行(因为懒散就没办法让他做事了),要利用这样的事情来激励他振作起来。因为这种生性懒散的孩子,不必担心会(如其他情况那样)把他培养得欲望过多。您要培养的就是他的欲望。所以必须花心思去唤醒、增强他的欲望。因为没有欲望,就不会有勤奋。

§127 如果采取这种办法还是不能影响他,不能激起活力和动力,您就必须要让他持续做一些体力劳动,如此也许能让他养成做点事情的习惯。本来让他努力学习点什么,也是锻炼和培养心智更好的途径。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无法观察孩子的注意力,没有人能发现他是不是在偷懒,所以必须找点体力活给他做,并且要求必须一直不停地只做这件事。如果孩子做这件事觉得有点难,有点羞耻,那可能也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这样或许会使他们更快感到疲惫,让他想回头去读书。但是,您让他不读书换做体力活时,要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布置的任务,确保他没有时间偷懒。只有通过这种办法让他专心勤奋学习,您才可以在他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学业之后,减少体力活的量以当作对他的奖励。当发现他学习越来越专心时,可以逐步减少。待他最后把读书懒散的毛病完全改掉之后,就能完全不做体力活了。

§128 前面我们讲到过,儿童喜欢变花样、喜欢自由,因此他们喜欢玩游戏。所以书本或者任何想让他们学习的东西,都不应该像任务一样强加给他们。父母、家庭教师,还有学校教师,都容易忽略这一点。因为他们都着急着想让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情,结果导致他们都不会去使用诱导的办法。但是孩子反复被命令几次之后,很快就会辨别哪些东西是大人要求他们做的,哪些不是。这种错误的做法一旦让孩子对书本产生了反感情绪,纠正起来就得从反向着手。因为此时再努力让他把学习当作游戏已经为时太晚,您必须倒过来想办法:观察一下他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强迫他去玩,并且每天都要他玩好几个小时。不要把这件事当作对玩游戏的惩罚,而是当作要求他完成的任务。照这样做,如果不出意料,几天之后就能让他十分厌烦他最喜欢的这种游戏,厌烦到情愿去读书或者做任何其他的事情。如果此时允许他抽出部分游戏时间来读书,或者做点什么其他有益的事情,好把他从没完没了的游戏任务中解救出来,那么效果会格外好。我认为这个办法至少比禁止他们玩游戏(禁止通常会提升欲望)要好,也好过其他为了解决问题使用的惩罚办法。因为您一旦把他的欲望完全满足(除了吃和喝,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危险),把原本禁止他做的这件事情让他做到腻烦,就会让他对这件事产生一种本能的厌恶,此后就不太需要担心他再渴望做这件事情了。

§129 我想总体来说,儿童是不喜欢懒散的。我们唯一需要注意如何把他们好动的脾性利用起来,始终用在有益的事情上。想要达到这个目的,您就必须把想要他们做的事情变成他们的一种娱乐,而不是一项任务。

这里我要介绍一种办法,可以不让孩子察觉到有您在其中把控,即把不想让孩子做的事情,让他做到腻烦为止。找点借口什么的,命令或促使他们去做这件事,直到他们感觉发腻。比方说,您的儿子是不是很喜欢抽陀螺啊?那就让他每天抽几个小时陀螺,看着他不停地抽,很快就会发现他感到厌倦,不想再玩这个游戏了。通过这种方式,把您不愿意他玩的游戏变成必须的任务,结果他反而会愉悦地去做您想要他做的事情。特别是在他完成被布置的游戏任务之后,如果您把想要他做的事情变为一种奖励,他会做得更加愉悦。比如您命令他每天抽陀螺,当他抽到十分疲惫时,您如果允诺:若在规定时间内不停使劲地抽,作为奖励他就可以去读读书。您想他怎么会不渴望读书呢?儿童做的事情,只要跟年龄相符,对他们而言都是没多大区别的。所以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情比另外一件事情重要,那是受了他人的影响。如果孩子身边的人把某些事情当作奖励,它们就真的成了奖励。学会运用这种技巧之后,至于是用跳格游戏来奖励孩子跳舞,还是用跳舞来奖励孩子玩跳格游戏;让孩子更喜欢抽陀螺还是读书,玩掷球游戏还是研究地理,全由管理的人来决定了。

孩子就喜欢忙这忙那,忙他们认为是自己选择做的事情,忙父母或者他们敬重、信任的其他人奖励他们去做的事情。如果这样管理孩子,同时不受坏榜样的影响,我猜想,无论读书、写作,还是做任何其他您想让他学会的事情,都会像其他儿童平常做游戏一样,充满热情和喜悦。而且,一旦其中最年长的孩子做到了这点,他就在这件事情上树立了榜样,想阻止其他孩子向他学习是不可能的,就像平常没办法阻止他们跟着老大玩游戏一样。

§130 玩具我认为儿童应该有,还可以有很多种。但是,玩的时候还是需要教师或其他人监管。一次只允许他玩一样;手中玩着一样玩具时,不能去拿另一样;归还一样玩具之后才能拿下一样。这样做可以尽早教会他们,要小心不能把玩具弄丢了、弄坏了。如果一次数量或种类给得过多,他们就会变得毫无节制、漫不经心,这样孩子从小开始就学会了挥霍和浪费。我知道,这些都是小事情,太小了似乎不用管教者在意。但是只要涉及塑造孩子心智的问题,都不容忽视,凡是会让孩子接触并养成某些习惯的事物,都值得管教的人来注意、关心,因为这种事情最终影响重大。

关于儿童玩具的事情,还有一点值得父母注意。虽然我们对孩子应该拥有多种不同的玩具表示赞成,但是,我认为不应该花钱给他们购买玩具。不买可以防止孩子玩具过多,导致他们见异思迁、心绪不宁,不断贪求更多的东西。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要什么,但对已经拥有的永远无法感到满足。有些人为了和有权势的人套近乎,就给别人的孩子购买各种玩具礼物,这对他们的孩子影响很不好。那些孩子得到这些礼物,从没学会说话开始就差不多学会了骄傲、虚荣和贪婪。我曾经就知道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他的玩具数量和种类太多,以至于自己心神不宁。每天他都要自己的女仆把玩具检查一遍,弄得女仆疲惫不堪。他已经习惯了拥有这么多玩具,所以总觉得自己的玩具还不够,总在问,还有什么玩具?还有什么玩具?我还要什么新的玩具呢?殊不知,从小养成节制欲望的习惯,长大才容易成为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如果玩具不能花钱买给他们,那么,您允许孩子玩的玩具又该如何得到呢?我的答案是,孩子应该自己制作。或者,至少也要尝试自己做。在他们不会做以前,他们不应该拥有任何玩具,也不会想要任何精美的玩具。一块光滑的卵石、一张纸、妈妈的钥匙串,或者任何不会伤害到他们的东西,跟那些从商店买回来的昂贵、新奇的玩具一样,足以引起小孩的兴趣,并且它们还没那么容易弄坏。如果不是习惯了有人给他们买玩具,小孩是绝对不会因为缺少玩具而变得愚笨或情绪低落的。孩子年幼的时候,遇到什么都能当玩具。他们长大一点之后,如果不是别人愚蠢地给他们买各种昂贵的玩具,他们其实会自己动手做。一旦他们开始自己动手做任何东西,确实应该有人为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过,如果他们只是懒懒地坐在旁边不动,指望别人把什么都做好而不用自己动手,那么他们什么都不应该得到。如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您适时提供帮助,孩子会更加爱您,此举胜过为他购买任何昂贵的玩具。

当然,有些玩具不是孩子能做得出来的,比如陀螺、旋转玩具、板羽球球板等,做起来要耗费些气力。这种玩具的确应该给孩子。因为它们玩起来比较方便,让孩子拥有这些玩具也不是为了换花样,而是为了锻炼身体。不过,给孩子这些玩具时,除此之外的东西尽量不要给。比如给了他们一个陀螺,那抽陀螺用的木棍和皮带就让孩子自己去制作、配备。他们如果坐等天上掉馅饼就不能得到这个玩具。要养成依靠自己的习惯,努力去寻找想要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学会节制欲望,学会用心、勤奋、思考、创造,善于安排管理。这些品格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十分有益,所以越早学会越好,学得越牢固越好。儿童一切的游戏和娱乐,都应该以培养良好有益的习惯为目标,否则就会养成坏习惯。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会在年幼的心灵留下印记,他们也就是从那时起,接收到一种良好或邪恶的导向。凡是会造成这种影响的事情,一概不能忽视。

§131 撒谎是用来掩盖一切过失既方便又廉价的办法,各色人等都惯于使用。儿童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它在各种场合的应用。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小心,很难防止儿童撒谎。可是撒谎是一种劣习,也是诸多其他劣习的源头和庇护所。所以孩子成长过程中,要让他感到人们对撒谎有极大的厌恶。凡是在孩子面前提及撒谎(偶尔遇到会提及的情况),都要对之表示最大的憎恶,告诉孩子这是一种与绅士的名称和品格完全不相符的劣行,任何稍微有点信誉的人都不能容忍撒谎的恶名。说谎在人们看来是最丢脸的行为,它会把人降低到最卑劣的境地,堕入最卑鄙无耻、令人憎恶的流氓行列。任何想要和上流人士交往的人,或者想要在这个世界上有点尊严或声誉的人,都无法忍受。如果第一次发现孩子撒谎,我们应该对之表示惊诧,把它当作一件恐怖的事情,而不要像犯普通错误那样责备了事。如果这样做以后他下次继续再犯,那就必须对他进行严厉批评。父母以及他身边的所有注意到这件事情的人,都要对他表示极大的不悦。如果这样做他还改不了说谎的毛病,那就必须要进行体罚了。因为,我们都已经这样警告过他,他还故意再犯,这是顽固的表现,绝对不可以轻饶。

§132 儿童就像亚当的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所犯的错误被人一览无余,喜欢找些借口来遮掩。寻找借口通常是一种接近并会发展为撒谎的行为,我们不能纵容孩子这样做。不过纠正孩子找借口的毛病,不用动粗,用羞辱的办法就行。所以,如果有任何事情需要质问孩子,他一开始找个借口来答复您,您不妨冷静地警告他要说实话。接下来,如果他仍然执意用谎言来推脱,那就必须要严惩。不过,如若他直接承认事实,您务必要表扬他的坦诚,无论他犯了什么错误,都要原谅他。并且原谅他这个错误之后,再也不要因为这件事情指责他,或者旧事重提。因为,如果您想要孩子喜欢坦诚,而且想用持续的训练让他养成坦诚的习惯,那就必须要注意,不能让他因为坦诚感到一丁点为难。相反,他自己承认错误,不但每次都要让错误得到原谅,还应该给予一点赞扬以此鼓励他的坦诚。如果任何时候他找的借口,您也找不出其中有什么不实的成分,那就把它当作事实,与此同时也不要对之表示任何怀疑。让他在您这里尽量保持较高的声誉。因为一旦他发现自己没有了声誉,您也就失去了控制他的一种重要也是最好的手段。所以,不要让他觉得自己在您心中是个骗子,只要做到不鼓励他撒谎就行。所以他说的有些事情与事实不符,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一旦他因为撒谎受过惩罚,下次只要发现他又犯这种错误,就绝对不能原谅。因为他已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不允许的,若非故意是可以避免的。重犯这种错误绝对是因为顽固,必须要用相应的方式予以惩罚。

§133 教育年轻绅士的办法,总体上我想到的就是这些。我想这些对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应该有所帮助。但是我认为它们还远不能涵盖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情所需要的所有细节,但是这些是大的前提。接下来就可以在此前提下详细考虑孩子教育的几个方面了。

§134 所有的绅士(只要有一丁点关心孩子的教育)除了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产之外,(我猜想)希望孩子拥有的无外乎以下四种东西:道德、智慧、教养和学识。这四个名词在不同名称下有时候蕴含着相同的内容,或者其中一个涵盖另一个的内容。对此我就不花时间讨论了。在这里我就采用这些词语常用的意思,这些意思人们应该能够明白,我希望大家不要误解了。

§135 在一个人或者一名绅士应有的禀赋中,我把道德放在首要也是最为必要的位置。一个人想要受人尊敬和喜爱、被接纳和忍受,就必须要有道德。如果没有道德,我想他非但今生,就算来世也不会幸福。

§136 为了给孩子的道德打下基础,应该很早就在他脑海里注入一个真正的上帝观念。让孩子知道,上帝是一个自主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和创造者,我们得到的一切美好事物都来源于他,他爱我们,赐予了一切。接下来,要给孩子脑海里注入一种对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一开始只按照这样做,不用把这件事解释过多。过早给孩子谈及神灵,让他理解那个无限存在、高深莫测的本质,未免不合时宜。恐怕那样他的脑子里会充满错误的观念,或者被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弄得迷惑不已。我们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上帝创造并统治着一切,他能够听见一切、看到一切,只要热爱并遵从上帝的人,上帝就会给他们带来各种好处。您会发现,给孩子灌输了这样一个上帝观念之后,他会很快在脑海中产生许多其他的想法。假如在这其中您发现有任何错误,都必须要予以纠正。我想,如果人们整体上止于这样一个上帝概念,不要对这个用所有知识都无法解释得清的存在抱有太大的好奇心,那样会比较好。因为有些人思考能力不足,思维不清,无法辨清哪些事情自己能够知晓,哪些事情超出认知。结果他们就陷入迷信或无神论,有的认为上帝和自己类似,有的(因为自己无法理解任何其他事情)认为上帝根本就不存在。我认为,如果每天早晚让儿童用适合自己年龄和能力的简短的祈祷词,向创造、保护、施恩于他们的上帝祷告,相比胡思乱想、好奇追问上帝高深莫测的存在和本质,会让他们在宗教、知识和道德方面受益更多。

§137 您若发现孩子力所能及,可以慢慢地在他心里确立一个上帝的概念,教他向上帝祈祷,赞美上帝创造了自己,赞美上帝是自己行善和享受一切美好的根源所在。其间不要跟孩子谈及任何其他神灵,除非他今后在什么地方遇到这个问题自己提出来,或者他读《圣经》的时候,自己提出这种问题。

§138 但是即便如此,只要他年龄还小,还是要确保他幼小的心灵不要留下什么神仙、妖怪的印象,也不要让他对黑暗产生恐惧心理。这方面由于仆人不够慎重会存在风险。因为仆人经常通过吓唬孩子来使他们听话,给孩子讲些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之类的故事。讲这些东西如何恐怖、如何害人,以至于孩子独自一人的时候,尤其在黑暗中独自一人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感到害怕。这种事情一定要小心避免。因为,尽管这种愚蠢的办法能够防止孩子犯些小错,但是使用这种办法带来的坏处,要大过于它纠正的错误本身。从此孩子的想象中就会有一些恐怖、惊悚的想法。这些想法一旦进入孩子的心灵,就会因为恐惧和不安产生深刻的印象并逐步加深,直到最后会深刻到根本无法清除。有了这些印象,儿童就会经常产生一些奇奇怪怪的幻觉,独处的时候会感到害怕,此后一生都害怕黑暗、害怕自己的影子。

有些成年人就是因为小时候受过这种惊吓,他们告诉我,虽然现在理性已经纠正了小时候进入脑海的错误想法,也没有理由一到黑暗中就害怕有什么看不到的东西在那儿,可是一有机会,那些想法还是按照老样子涌入脑海,不使点劲都清除不了。为了让您明白这种恐怖的印象一旦从小进入脑海会留多久,这里我讲述一个相当明显的真实事例。在西部的某个小镇上有一个精神错乱的男人,小男孩们在路上遇见他的时候都会去戏弄他。有一天,这个男人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常常戏弄他的男孩,于是他走进附近的刀具店,抓起一把没鞘的刀就去追赶那个男孩。男孩看到他手里拿着刀,为了保命拔腿拼命跑。所幸男孩体力不错跑得够快,疯男人追上他之前,他已经跑到了自己的家门口。当时门是闩着的,他刚用手握住门闩,转身去看追他的疯子还有多远时,不料疯子已经追近至走廊入口,伸手就准备朝他砍过来。所幸男孩所剩的时间刚好够他钻进屋子关上门,因此才躲过一劫。不过他身体上是躲过了,精神上则没躲过。这个可怕的场景深深烙入他的脑海,不说是一辈子,至少也是多年都不能忘记。跟我讲述这件事情时,这个男孩已经成年,他说从那件事之后直到讲述这个故事期间,(在他记忆中)任何时候只要再去开那扇门,不论他心里当时装着什么事情,脑子里是不是想起了那个疯子,他都忍不住要回头望。

如果让孩子独处,身处黑夜和光天化日之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害怕。他们欢迎黑夜来临可以睡觉,接着欢迎白天到来因为可以玩耍。在这种时期,不要告诉儿童任何白天和黑夜有所不同的话,不要说哪个时候更危险,有更恐怖的东西。如果他们身边有任何人犯蠢做了这件坏事,让他们觉得身处黑夜和白天有什么区别,您必须尽快消除孩子这种想法。并且告诉孩子,上帝创造的万事万物都是于他们有益的。上帝创造黑夜好让人们能够睡得更加舒服、安静,因为有上帝的保护,夜晚没有任何东西来伤害他们。关于上帝和善良的神灵们更多的信息,要等到以后再提。至于邪恶的神灵,如果在孩子成熟到能接受这种信息之前,您能让他不要胡思乱想就可以了。

§139 如果按照《圣经》教义上的明智教导,在孩子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让他养成了向上帝祷告的习惯;那么,您就为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上帝观念,为他的道德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要注意的事情,是让他保持讲真话的习惯,用尽一切办法使他养成善良的品性。告诉孩子,人们情愿原谅二十个错误,都不愿意原谅歪曲事实,或找借口去掩盖一个错误。尽早教他学会关爱别人、善待别人,这就在早期打下了诚实为人的基础。这世上所有的不公平,通常都是因为人们太在乎自己,鲜少在乎他人引起的。

这个方面的问题总体上我就只讲这些,它也足够为孩子的道德打下初步的基础。等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必须观察他们本性的倾向。如果他的本性倾向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当,脱离了道德的正确轨道,那么,就要采用适当的办法予以纠正。毕竟亚当的孩子鲜有人如此幸运,生来天性就毫无偏颇。而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要消除或调和这种偏颇。不过,短短一篇教育的文章,是无法深入探讨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不打算讨论所有的德行与恶行、每样德行如何培养、每样恶行具体如何根治。虽然我已经谈及了一些非常常见的错误,以及相应纠正的办法。

§140 所谓智慧,我认为按照大家通常接受的看法,就是一个人能够自如地、富有远见地处理现世事务的能力。它是一个人品性善良、用心,以及经验积累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儿童的能力范围。为了使儿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尽可能防止儿童变得狡猾。因为狡猾是仿冒的智慧,却与智慧的距离最远。就好比猿外表像人,但却没有人之为人的本质,反而显得更加丑陋。狡猾其实不过是因为缺乏理解,因为它无法通过直接的正确的方式达到目的,所以才通过玩伎俩和欺骗来实现。它的害处在于,一个狡猾的伎俩管用不过一次,此后受阻却是一生。没有什么掩饰能做到天衣无缝,也没有什么人能够狡猾到可以掩盖自己的狡猾。狡猾的人一旦被人发现了真实面目,其结果就是大家都会远离、不相信他们,全世界的人都要联合起来反对、打击他们。坦诚、公正、明智的人,人人都会为他让路,做事畅通无阻。如果想要培养智慧的孩子,最佳的准备方式是让他养成为追求真理誓不罢休的习惯,让孩子多思考伟大的、有价值的事情,让他与虚假和狡猾保持距离。其实狡猾本身有很大的虚假成分。剩下的部分需要时间、经验、观察,熟悉人事、了解他人的性情、计谋才能习得。儿童天真大意,青年人血气方刚,是不可能拥有智慧的。在他们尚未成熟之时,我们能做的如前所述,就是让他们养成追求真理和诚挚的习惯,让他们听从理性,并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141 绅士应该具备的下一个品格是良好的教养。教养不良分为两种:一种是胆怯腼腆;另一种是做事粗心,对人不敬。如果想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要严格遵守下面这条规则:不要小瞧自己,也不要小瞧他人。

§142 这条规则的前半部分,切不可理解为反对谦逊,它反对的是厚颜无耻。我们不要把自己想象得有多好,以至于高估了自己的价值,不要因为觉得自己某方面比别人强,就自视高人一等。就算自己理应获得的东西,也要谦虚地去接受。但是,如果我们要去做义不容辞、众望所归的事情,就应该足够相信自己。不管在什么人面前,都不要慌乱不安。要根据人们的地位和身份对他们保持应有的尊重与距离。人,尤其是儿童,常常在陌生人或地位较高的人面前表现得滑稽扭捏。一遇到这些人,他们的思想、言辞、表情全部乱套,并且会在混乱中丧失自我,完全做不了任何事情,或者至少也没办法自由、体面地做事,不能让人感到愉快、可以接受。改掉这个毛病,和改掉其他毛病一样,唯一的办法是培养孩子相反的习惯。但是因为我们不在陌生人和上流人士身旁,就无法与他们交流。所以除了多与不同的人交往、和地位较高的人交往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能治好这方面的毛病。

§143 前面所讲的这种教养不良的表现,主要起因是我们太过在意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另外一种教养不良的表现,则是因为我们太不在乎交往对象的感受,对他们缺乏尊重。为了避免这种不良习惯,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心里要不愿冒犯他人;第二,把这种不愿冒犯他人的心理用最为人接受、最令人愉悦的方式表达出来。做到了第一点,可以称之为文明有礼;做到了第二点,则可称之为风度翩翩。所谓风度翩翩,是指我们的表情、声音、言辞、动作、姿态以及整个外在表现都体面优雅,能够吸引伙伴,并且让那些与我们交往的人感到舒心自在。它是一个人表达内心文明的一种方式。与其他交流方式一样,它很大程度上受每个国家各自风俗的主导。其规矩和做法,必须主要通过观察那些教养良好的人,学习他们的行为举止而获得。不愿冒犯他人的心理,则是深藏于内心的。它是我们对于所有人怀有的善意和尊敬,让我们小心,不要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对他人有任何的轻视、不敬或者疏忽。要依照交往者国家的风俗习惯,并根据他们的地位和身份,表达尊敬与重视。这种心理特点通过人的言行表现出来,具备了该心理就不会让任何人在交往中感到不安。

下面我要谈到的四种恶行,它们直接违背了这个最受人喜爱的首要的社会道德。那些不礼貌的行为也常常来源于此。我要把它们列举出来,以便能使儿童免受不良的影响,或者使他们从不良影响中解脱出来。

第一种是天性粗鲁。天性粗鲁的人对他人缺乏尊敬,所以他们不会尊重别人的喜好、性情和身份。与别人交往时,不在乎什么会使对方喜悦、什么会使对方反感。这是绝对的粗鲁小丑作风。但是我们常常能遇见那么些人,他们穿着时尚,言行举止却十分任性,遇到谁都要与之冲撞,或者要占据上风,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这种野蛮做派人见人嫌,没有人能够容忍。所以,任何人哪怕想要别人觉得自己还有一丁点教养,身上就不能有这种品性。因为良好教养的最终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柔化我们天性的生硬之处,包括性格,使得我们能够与人和谐地相处。

第二种是轻蔑他人,或者说对人缺乏应有的尊重。这种不良品性可以通过表情、言辞或姿态表现出来。不论表现出蔑视的对象是谁,都会引起他人的不适,因为没有人能够坦然接受他人的轻视。

第三种是挑剔,处处挑别人毛病。这与礼貌直接对立。不论一个人是否犯错,都不愿意让自己的错误在大庭广众、光天化日之下被揭示出来。任何人都会犯错,犯错了都会觉得羞愧。一旦揭发别人的错误,或者仅仅是怀疑别人有任何不对,就会给人带来不安。戏谑是揭露他人过失的最为巧妙的办法。因为戏谑一般比较风趣,措辞巧妙,还给在场的人带来快乐,所以人们容易误以为只要把握好戏谑的程度,其中就没有对人不敬的成分。于是那些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也常常采用这种较为愉快的谈话方式。这样说话别人喜欢听,身旁持赞同意见的人也都对之报以掌声和欢笑。但是他们也应该考虑到,自己这样愉悦他人是以牺牲某人为代价的。那个被他们取笑的人,显然不可能安心自在,除非被取笑的事情确实值得赞扬。如果是那种情形,戏谑中引人发笑的愉悦形象和描述带着赞美和乐趣,被笑的人也能从中受益,参与到欢乐之中。但是要把握好这件事,需要十分细致小心,稍有不慎满盘尽毁,所以不是每个人都擅长做的。因此我认为,不愿惹事的人,特别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应该小心避免戏谑他人。稍有不慎,或发生任何失误,都可能引起他人的不适。因为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遭到了他人风趣却不失尖锐的戏谑,这会让人永远心存芥蒂。

除了戏谑,反驳也是反映一个人教养不良、热衷挑剔的陋习。待人殷勤,并不需要我们完全去迎合对方,肯定他所有的推理和看法。不需要完全迎合,但也不是我们听到对方说什么都不作回应、听之任之。真理和仁慈有时要求我们要反对他人的观点,纠正他人的错误。只要反对和纠正的时候适当小心、注意场合,这样做并不会有失礼貌。但是我们看得出有些人已经反驳成瘾,他们从前也一贯如此。这种人不管是非对错,始终反驳某个人的观点,或者,只要身边的人说点什么,他都一概反对。这种责难他人的方式太明显、太野蛮,但凡首次遭遇的人都难免会受伤。我们对他人言论的任何反驳,都容易被人怀疑是挑剔,接受者鲜有不略微感觉到屈辱的。所以反驳他人的时候,态度要尽可能温和,措辞要尽可能委婉,您的整个行为可能要表现出并不那么想反驳他。表达不同意见的同时要尽量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善意,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在赢得争辩的同时不会失去听众的尊重。

第四种是吹毛求疵,它是有悖文明的另一个毛病。一方面,吹毛求疵的人经常言行不当、激怒他人;另一方面,它还是对被惹恼对象某些无礼行为一种显而易见的控诉和谴责。没有人受到这种怀疑或暗示会感到自在。此外,一个人生气会让在场所有人不舒服,这样的冲突会让和谐的气氛立即终止。

幸福是所有人都孜孜以求的东西,它的主要部分就是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容易发现,文明有礼的人比有才能的人更受欢迎。一个有分量、有价值的人,或者一位真正的朋友,就算他能力强、待人真诚、心地善良,但如果他表情严肃僵硬,让人感到不安,同样很难受人欢迎。权力和财富,包括道德本身,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们有助于我们获得幸福。所以,如果一个人帮助别人的时候,行事方式让对方感到不适,那么从对方幸福感的角度来讲,他是不受欢迎的。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如何让交往的人感到舒服,既不卑躬屈膝,又不阿谀逢迎,他就找到了为人处世的真谛,无论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重视。所以,对于儿童和年轻人来说,首先应该着重培养的习惯就是文明礼貌。

§144 不过讲礼貌也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避免繁文缛节,并且执意将对方明明不该遵从的礼节强加于人,使得对方感到愚蠢又羞愧。这种行为与其说是要为人效劳,不如说是故意让对方出丑。或者看起来更像在争夺控制权,根本不是什么良好教养的表现,充其量不过是给人徒增烦恼罢了。因为良好教养的作用和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人与我们交往时感到舒服、满意。

这种毛病年轻人一般不太容易会犯。不过,如果他们真犯了,或者怀疑他们有这方面的倾向,那就应该早点警告他们,这是一种错误的礼貌方式。与人交往的时候,应该努力做到对每个人施以与之相适应的常见礼节和问候,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重视和善意。除了做到这一点以外,同时还做到不让人误会我们是有意奉迎、虚伪或卑鄙,那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想要获得这种能力,只能依靠良好的感知力、理性和良好的同伴。但是它在社会生活中用处实在很大,所以非常值得学习。

§145 尽管我们把这方面的行为管理好,称得上是教养良好,看上去似乎是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我前面所讲,年幼的儿童不应该为此受到过多困扰,不要拿脱帽礼、屈膝礼之类的礼节困扰他们。如果您可以做到的话,教他们谦逊,教他们善良,到时候这类礼节自然不会缺失。其实所谓文明有礼,无非是一种小心,小心不要对任何交往的人表示出丝毫的轻蔑之情。至于怎样表达礼貌最为他人所接受、最受尊重,我前面已经说过。礼节就像一门语言,世界上不同的国家表达礼节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如果您把问题考虑清楚了,就知道跟儿童讲礼节的规矩和用词既无用也不合适。因为跟儿童讲这些,无异于跟一个只跟英国人打交道的人时不时讲一两条西班牙语的语言规则。您当然可以尽情地跟您的孩子谈论文明礼貌的事情,不过,他有怎样的同伴,就有怎样的举止。如果您家附近住着一位从未走出过自己教区的农夫,无论您怎样教他,他的言行举止都会很快变成谄媚的状态。这就说明,他的言语也好,举止也罢,都不可能比他平常交往的人更有礼貌。因此,关于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要等到为他请家庭教师的时候才能考虑。当然,这位家庭教师必须是一位教养良好的人。如果允许我畅所欲言,老实说,只要孩子不因为顽固、骄傲和邪恶犯错误,诸如脱帽礼、屈膝礼之类的事情都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您能够教会他们关爱别人、尊重别人,他们长到需要讲究礼节的年纪,就会找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表达方法,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去表达出来。至于他们的手势和动作,我前面讲过,合适的时候请一位舞蹈教师,就能教会他们最得体的方式。同时,我认为孩子还小的时候,人们不会指望他们过于关注这些礼节。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粗心一点人们是允许的,儿童会粗心就像成年人会恭维他人一样正常。如果确实有举止优雅的人觉得,孩子那样做是一种错误,我也敢肯定地说,这种错误大可不必在意,把它留给时间、教师和人际交往去解决吧。因此,您大可不必因为礼节问题花时间去干涉或责怪您的儿子(因为我常看到孩子有此遭遇),除非他言行举止中表现出骄傲或邪恶,才有必要对他进行劝阻,或者让他感到羞愧而不再这样做。

尽管年幼的儿童不应该在教养的规矩和礼节方面太过受到困扰,但是有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如果不及早管制,非常容易在年轻人身上滋长起来。这种不礼貌的行为就是喜欢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打断别人,插嘴反驳。年轻人之所以在别人谈话的时候这么想要抓住机会去纠正别人,不放过任何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有辩论的传统,仿佛辩论是有学识的唯一标准和证明,而且通常它能给人带来才华、学识的美誉。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学者们最应该为此受到指责,没有什么事情比插嘴打断别人说话更粗鲁无礼的了。我们倘若还不知道别人要说什么就直接插嘴,如果不是莽撞愚蠢,就是公然表示自己不愿意再听别人讲下去了。这样做是轻视别人所讲的东西,觉得这些内容在场的人都不爱听,想要大家听自己讲点更值得一提的东西。这是极其不尊重人的做法,必然会冒犯他人。几乎所有插嘴打断别人说话的行为,都带着对他人的不敬。除此以外,如果像通常情况那样,插话时还纠正别人的错误或者反对别人的观点,那更加是骄傲自大的表现。那是把自己当作别人的老师,然后妄自以为可以去纠正别人讲述内容的错误,或者揭露别人判断的过失。

我说以上这些话,并不是认为和人交谈的时候不应该有意见分歧,或者不应该反对他人的观点。如果是那样,与人交往最大的好处就不复存在,想从聪颖的伙伴那里受益提升自己也就没有了可能。有才华的人互相辩驳,能够揭示事物不同的侧面,展示事物多种面貌和可能,从而给人带来启示。如果第一个人讲完之后,其余所有人都必须表示赞同,都照着他说,那些好处就丧失殆尽了。我并不反对和他人意见不一致,而是反对反驳时的那种表达方式。我们要教年轻人不要随意插嘴表达自己的观点,除非别人征询他的意见,或者别人把话讲完了,现场已经没人说话才可以开口,而且表达观点时应该采取请教而不是教导的口吻。应该避免措辞武断、态度威严;要等在场的人充分表述后,才能够以请教的口吻谦虚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种合适而体面的行为不会掩盖他们的才华,也不会削减他们的说服力,反而会让他们获得赞许和关注,为别人接受他讲的观点增加了有利条件。即便他们表达的观点有问题,或者评论并无亮点,只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在开场白中文明礼貌地对他人的意见表示认可和尊重,就会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相比之下,即便有最高的才智,或者讲最深奥的科学,如果表达的时候粗鲁无礼、吵吵闹闹,听众必然会感到不适,说得再有道理,还是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因此要小心提防年轻人犯这种错误,一开始看到就要制止,并让他们在一切交谈中都采取相反的做法。更何况,喜欢说话、与人辩论时经常打断对方、大声争吵,这些特点在成年人之间,甚至在我们这个阶层的人当中都屡见不鲜。我们称印第安人为野蛮人,但是他们谈话、与人交往时却比我们更为文明有礼,对方话未说话,他们都会安静地倾听。待人讲完之后才冷静地回复,不吵闹,不激动。如果我们在这个文明的国度里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将之归咎于教育的疏忽,说明它还没有改掉我们身上古老的野蛮本性。如果您看到两名有身份的贵妇分别坐在一个房间的两边,当着现场其他人的面争辩起来,越争越激动,在激烈的争辩中双方都在一步步往前挪动自己的座椅,结果不一会儿,她俩就挪到了房间的中央,靠得很近。很长一段时间她们争得那么激烈,就像斗鸡场上的两只斗鸡,全然不顾或者也没注意到周围的人都忍俊不禁了。您想想,这个场面是不是很有趣。这件事是一位有身份的人告诉我的,他当时就在争论的现场,讲完之后他还不忘反思这种行为的粗鄙之处,认为人们激烈争吵之时常常陷入这种粗鄙的境地。正是习惯让这种粗鄙行为经常出现,所以教育应该多多关注这个问题。人人见到别人这样争辩都会予以谴责,但是轮到自己这样做时却往往并不在意。也有不少人能感觉到自己有这个毛病,决定要改正。但是他们却没能逃脱不良习俗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就忽视这个问题,所以导致大家积习难返。

§146 我在前面讲过关于同伴的那些内容,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让我们明白同伴的影响有多深远。跟着同伴,学会的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表达方式。因为同伴的影响深入内心,远不止外在。如果有可能对世上的道德和宗教做一个公正的评价,我们会发现,世上绝大部分人誓死捍卫的观点和礼节,更多源自他们国家的风尚和对身边人惯常举止的模仿,而不是因为理性认定如此。我讲这些只是想让您明白,同伴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会有多深远。所以这个方面您给予多大重视,做多少准备,对孩子产生的作用之大,是您做什么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比拟的。

[6]蒙田(Montaigne,1533—1592),16世纪法国思想家、作家。

[7]卡斯塔利奥(Castalio,1515—1563),法国传教士、神学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