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陶瓷修复基础的作者评述和优化方法

古陶瓷修复基础的作者评述和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植震俞蕙《古陶瓷修复基础》共14万字,159页,包含11个章节:前言、古陶瓷修复的环境设施、检查与记录、清洗与拆分、拼接与加固、配补、上色(一)、上色(二)、出土陶瓷器的现场保护和修复、陶瓷器的保存与养护、古陶瓷修复材料等。

古陶瓷修复基础的作者评述和优化方法

杨植震 俞 蕙

《古陶瓷修复基础》(俞蕙、杨植震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共14万字,159页,包含11个章节:前言、古陶瓷修复的环境设施、检查与记录、清洗与拆分、拼接与加固、配补、上色(一)、上色(二)、出土陶瓷器的现场保护和修复、陶瓷器的保存与养护、古陶瓷修复材料等。该书2012年第一次印刷,2014年修改后第二次印刷,2015年获评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

该书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根据《威尼斯宪章》等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法则,该书较详细评述目前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中必须遵行的8项准则,即检查与诊断、稳定性、相容性、可逆性、可读性、文档记录、最小干预和预防性保护。考虑到目前国内一些文物保护和修复实践,明显违反可逆性和最小干预性等原则,强调上述准则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该书引用和列举了当前国内外现有的主要文献和网站,使本书具有广泛国际交流和现代的气息。

2.该书总结了复旦大学自1993年起至今近二十年的《古陶瓷修复》课程的经验,含必要的实验设备、药品等,为开展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并且,在复旦大学古陶瓷修复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报告了部分复旦大学古陶瓷修复方面的研究结果,其中需强调的是:

(1)推荐乙醇为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稀释剂,取代文献中使用的丙酮等毒性较大的试剂(《古陶瓷修复基础》,第95页)。鉴于环氧树脂粘结剂至今仍旧是修复瓷器等文物的主要粘结剂之一,稀释剂乙醇的使用为改善修复室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此项成果可望得到推广。

(2)在拆分环氧粘结剂时,推荐两种方法(第51—52页):1.在150~200℃之间(多数情况下,实为约160℃下加热,在用力拉开碎片可以拆分);2.用甲酸作为环氧树脂的溶胀剂。这样,在没有二氯甲烷和Nitromore 等进口溶胀剂的情况下,可以选用常见的甲酸浸泡,再施力拆分。这些新的研究结果对拆分工艺是有力的贡献。

(3)在配补工作中,在修复界首次提出需要考虑配补材料的线性热膨胀系数(第75页),指出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线性热膨胀系数比较陶胎大许多倍,在使用不当时,温变可能导致器物胀破,由此提出大面积填补时必须使用适当的填料等观点(第75页)。显然,此观点在进行填补陶瓷器乃至木器、石器时,有重要的价值。(www.daowen.com)

(4)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对于陶器等上色技术,在国内较早推荐使用以水为介质的丙烯画颜料(第115—118页),由此可以明显改善修复室的环保条件和提高上色的速度(详见本书《古陶瓷修复的上色材料和工艺》一文)。今后我们还会报道,丙烯画颜料在瓷器上色时,也有重要的应用。

(5)关于用于大面积配补的沙堆放样法(第86—87页),此方法的研究是笔者实验室在国际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内容(详见本书《浙江竹柄陶豆的修复及沙堆放样法的应用》)。本书简要总结此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要点以及其优缺点,指出沙堆放样法用材简单、操作快速是考古现场等配补时十分实用的工艺。

(6)关于使用丙烯酸酯光油,书中指出,所形成的仿釉层的硬度较小,是当前修复工艺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书中为改善这一难题,提出使用聚氨酯和丙烯酸酯光油混合使用(第145页),这也是能够提高仿釉层的硬度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我实验室的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详见本书《关于提高丙烯酸光油仿釉层硬度的研究》一文)。

(7)关于古陶瓷器物的保护的论述占据在书中有两个章节(第九章和第十章),其中评述了国外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要点,推荐一些国内适用的运输包装材料。联系到国内有关器物保护的论述很少有记载,而常见在运输过程中一些古陶瓷器物的损坏,这部分材料对于保护古陶瓷具有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笔者注

本文为首次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