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之道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之道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二是玩坏了的话,变成零件还能给新玩具用。对于孩子来说,最贵的玩具不一定是最好的。针对孩子将要学习的内容,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前给孩子介绍,让孩子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给孩子的课堂学习做一些铺垫。小学的原则是淡化成绩,适当超前,注重宽度。就像现在孩子的厌食,其实是家长喂出来的。虽说在“淡化成绩”,阅读却始终在强化。

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之道

有人曾问我,你的微信头像怎么不太清晰?我也很遗憾,因为当时的底片已找不到了,而即便找到,大概也没有地方能冲印了。这张照片原来压在老家的玻璃下,已和旧玻璃粘在了一起,后来玻璃烂了,房子都快塌了,这张照片也就更加珍贵了。

那是2002年左右拍的一张照片,孩子已能满地跑了,刚会喊我的名字“小军”。那时我和妻子要去上海旅行,孩子当时也不知道上海在哪,非要和我们去,就像一只小袋鼠一样钻进了他妈妈的旅行包里……

每看到这张照片,我都忍俊不禁,不由感叹生命的神奇。到现在都不敢相信,包里的小不点儿怎么能长成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仰望”的小伙子?!

参加高三家长会,班主任陈鹏飞老师讲完了,家长们让我说两句,我说第一次做家长,其实也没有什么经验……

这倒不是故作姿态,其他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也都出现在我们家孩子身上:也曾因为打球五天写了五句日记而哭鼻子,也曾因乱拿钱买东西而被罚站写检查,也曾因玩电脑打游戏而视力下降,也曾因考试失败而辗转反侧,也曾因选文选理而纠结迷茫……他也是一名很普通的孩子,从小到大,似乎也没发现有什么天才的迹象。所幸一路走来,摸着石头过河,好多石头还是摸对了。

幼儿期及小学低年级,我的指导原则是好好玩,但玩中要渗透规则,渗透知识。那时候周末回来,水陆院的玩具店应该是去的最多的,不过买玩具有个条件:五元以下的东西,自己随便挑。偶尔也有十几元的,十五六年前的物价,也基本满足孩子的需要了。买得最多的还是组装类玩具,像积木、组装汽车等。一是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二是玩坏了的话,变成零件还能给新玩具用。对于孩子来说,最贵的玩具不一定是最好的。在家里玩电脑、看电视也有时间限制,那时他还不会看表,我就和他说:“长针走到X字处,你就要停下了。”他也很守时。

你和孩子讲规则,孩子就和你讲规则。孩子奶奶疼爱孩子,孩子一到她那就不行了。有次孩子奶奶说:“他在家看电视,我们管不了;一听你们回来了,赶快关了电视回卧室玩了……”

和孩子玩时,或带孩子去玩的路上,就是给孩子渗透知识的好机会。学说话时,在路上教黑汽车、红汽车、蓝汽车……汉语掌握了,后来在路上就教black car、red car、blue car,再到后来,探讨汽车原理与尾气排放,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针对孩子将要学习的内容,针对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提前给孩子介绍,让孩子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给孩子的课堂学习做一些铺垫。这样做,既开阔了孩子的视野,还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客观上也降低了孩子在学校学习的难度。

小学的原则是淡化成绩,适当超前,注重宽度。在我的印象里,小学也记不得给孩子辅导过作业,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没给孩子买过多余的练习题。让孩子考满分,争第一名,高中以前也从来没有向孩子提过,甚至想都没有想过。

对于兴趣的培养,学习方面的兴趣班,我们原则上不报。好多同龄的孩子去学大山英语、速心算什么的,我们从来没和孩子说过。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给孩子买过学习方面的资料。倒不是孩子对这些没有兴趣,而是担心孩子因为过早接触而心生反感。就像现在孩子的厌食,其实是家长喂出来的。过分满足在我们的家庭的确存在,而过分满足往往会使我们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对于超前学习,我是不赞同的,因为以前看到过关于中科大少年班的一些报道,这些神童后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我的观点是:“适度超前”或者“稍微超前”就可以了。什么是适度超前呢?比如在英语方面,我的做法就是以前让孩子在生活中学点英语单词句子,能超过一些同龄人就行了,以免在学校接触新课时,因为孩子的一窍不通而产生自卑。为了减轻孩子初中上历史课的负担,我就给孩子借过很多版本不同、风格各异的历史书。要让孩子上高速路上跑,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孩子养好车,修好路。

不超前做什么?那就拓展孩子的宽度,为孩子以后发展的需要做一些基础工作,基础做好了,孩子的发展自然就有“后劲”了。怎么拓展宽度?最好的方法自然是读书了。对于读书的事,我觉得是我在教育孩子方面用心最多的。即便孩子后来上了高中,我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阅读。下面是我在整理以前文章时发现的一段话,反映了我当时的想法:(www.daowen.com)

开始上初中的第一学期,面对一下子多起来的课程,读书这件事也就暂时放到了一边。等孩子渐渐适应了初中的生活以后,发现孩子闲暇时间还是很多。期中考试后,我无意中翻看了一下全校前几名学生的成绩,不由让我一惊:几乎完美的九十多分!让我更为震惊的是,这些学生几乎以学习紧张为由而放弃了课外阅读(从几件事中感觉出来的,没有去做调查)。如果把人生当成一场大战役的话,这些初中的山头,无非就是一个小小的高地,而为了这个小小高地,有多少孩子只背着课本这些轻武器在那里坚守。而这种坚守结果,就很有可能让孩子失去的是下一场战斗的胜利。那天妻子路过五星小学见到一个个考百分的孩子高兴的笑容,发出了“是谁把这些孩子变成初中的落伍者”的疑问。孩子有天回来也突然担心地说,别看初中成绩好,到高中以后就落后了……为什么会有疑问呢?怎么才能跳出这个魔咒呢?——人生就像一局棋,如果能做一个较长远的规划,再来走眼前这一步,也许就能获得更大的胜算的机会。

虽说在“淡化成绩”,阅读却始终在强化。教材里的知识如果是花朵的话,阅读就是拥有花园。阅读量上去了,成绩自然就成了有源之水,课堂学习不过是作了一个总结。

初中时基本延续了小学的思想,但成绩加了点要求:保持学校第一梯队。按星河学校的水平,前30名上一中绝对没有问题,只是到了后来,老师又给他加了码:最好走统招,不要占学校的指标。阅读仍在继续,尽管没有小学时的数量多了;爱好也在继续,弹电吉他一直弹完初三第一个学期。这个爱好因为是他自己选的,如果不是高中学习紧张,相信他还会弹下去。

对于补不补课我也曾纠结过,但“不补课原则”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的补课几乎是每个学生的标配,后进生为了追上别人要补课,学优生怕后面学生追上也去补课。但好多时候,没有针对性地盲目补课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有时不过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一点焦虑,补不起来时他们往往就说:“反正我已经补了,成绩不好也不是我的问题。”

不补课,我们就有时间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方法;不补课,孩子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不补课,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补课,还有利于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有更重要的,不补课给孩子造成对知识的“饥饿感”,也许正是孩子高中学习动力的源泉之一。就像一个追求健康的人,是靠良好心态、均衡营养、适当锻炼获得的,而不是靠大补、靠吃药、靠住院来实现的。当然,一味排斥补课和有病不去医院看医生一样,同样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孩子学习落后的根源,针对性地进行补救,而且不仅要补知识,也要补情绪、补思维、补习惯……

拓展孩子宽度的另一种方式,大概就是旅行了。从孩子能记事起,我们每年假期第一件事就是出去旅行。从冰冷清澈的乌苏里江,到酷热难耐的海南岛;从美丽富饶的台湾,到空旷辽阔的青藏高原;从广西溶洞,到新疆吐鲁番、喀纳斯湖、七彩滩……从孩子记事开始,每到假期我们都带孩子出去旅行。这些年来,我们一家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中考结束后,从新疆到西藏、青海、甘肃,一口气走了二十多天。开始时还让孩子写点日记,到了后来日记也懒得写了。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眼界开阔了,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格局,这也许就是我们培养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方式吧。

上了高中,也到了冲刺的时候,能跑多快跑多快吧。由于没有参加高中的预科班,高一时又坚持文理兼修,所以开始考试的成绩并不太乐观,分科的成绩就更甚。所以那段时间学得就很艰苦,每天下午活动课都在教室学习,晚饭就让同学捎带点吃的……也迷茫过,也怀疑过。好在通过不断的努力和调整,成绩逐渐有了起色,稳住了阵脚。

高二是“高考战争的相持阶段”,而且还要完成高中三年的课程,丝毫不轻松。高二结束参加北大暑期综合营时,孩子是以综合排名第一身份被学校推荐的。但这相对稳定的背后,却是上上下下的波动,我们的心情也随着孩子的成绩在波浪中前行,让人倍感煎熬。高三下学期,眼看孩子能稳住前5了,一次却掉到了第16名;市一模成绩第一,后来又考第二、第三,这下觉得稳住了吧,市三模竟然考了个分科以来最差的59名!随后又渐渐稳了下来,高考时虽说遇到了一些小意外,但发挥还算正常。考后估分,在六科客观题共错仅20分的情况下,原以为能实现最乐观的估计,命运却又和孩子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仅拿到一个最保守的分数!

不太满足地说一句:北大这一站,我们还是有点迟到了,以至于不得不面对新的选择。好在人生剧场的主角,并不是以出场的先后顺序决定的。进入这个剧场,一切归零,故事又会重新开始。

三年来,孩子共用去墨囊39支、中性笔芯259支、数学草稿本31本,做过的练习题、学过的教材、看过的书和资料把1.8米的书架放满了,地上还放了一堆。具体有多少?原来还想等闲了去统计一下,后来觉得还是算了吧——很想知道,但又怕知道——想知道孩子到底有多努力,怕的是孩子他妈又要流泪了。不过又想,我们是不是又在以家长之心度孩子之腹了?那天孩子接受市电视台采访时,说自己其实很享受学习的过程,很享受学习的快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