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知识储备和分析尝试后,接下来就要在考场上实战了。选择题近几年已经没有了简单的硬性知识考查(早期的全国卷甚至近乎直接地考查过秦岭-淮河线这种知识),都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做选择题时要把自己带入到研究者或者是决策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分析时既要从课本的知识框架出发又不能拘泥其中,比如2017年全国卷一T2就需要考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城市规划的知识作答。从上面提到过的2016年T10也是一道可以多角度切入的题,按照一些参考答案上说的那样直接根据海拔和所在地推出自然带不是不行,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考场上准确地回忆硬性海拔并且敢于不考虑特殊情况其实是很困难的,如果对土壤中磷积累的原理(依靠生物积累,所以海拔由高到低第一个出现磷积累的自然带其实就是最先出现生物的自然带)有了解的话,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而16年T1~T3当时也是很多同学难以理解的题目,但联系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对中国卫生陶瓷生产历史有了解的话也是不会有任何疑惑的。
主观题方面其实上面已经有意无意地谈了很多了,这里说一下模板的地位。那些小卡片上总结的上百个模板可以背,但一定要牢记上面说过的——要有自己的分析与思考。我在这里只说三个根本性的总体模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有利方面-不利方面,对象A-对象B(涉及区域的比较时),从第一个模板出发可以进入到我们上面说的必修一与必修二的目录这个二级模板,并进一步进入到具体知识点,结合第二个模板分析有利与不利。这三点看起来似乎很多人都熟知,但实际答题时,却总是会出现遗漏了上面三个模板两点中的某一方面,导致直接失去接近一半分数的事情。
在套用模板时一定要记住模板——顾名思义不会是最终写到卷面上的答案,比如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同学答案会是这样的:“一,气候温和。二,光照充足。三,……”这样直接把模板默写到卷纸上,在判卷较严时,是不会得到高分的,参考高考标准答案,都是“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这样有原因-特点-影响的具体表述。还是要记住我们是在分析,不是默写知识。如果对一些分区的知识有具体了解的话,在这个地方会有一定优势。(www.daowen.com)
通过海量刷题来总结提高当然也是有效的,但不管刷多少题,首先必须把高考题,至少把全国卷近几年的高考题一道一道完全吃透,要做到一个月不看每道选择题都依然能做对,能自己说出具体的理由。大题也是如此,要仔细揣摩答案组织的思路和语言。第三方的题质量参差不齐,要有选择地做,最好有判断题目好坏的能力,那种答案解析语言不详甚至干脆没有的,就不要浪费时间了。其实吃透高考题之后,你再做模拟题,做的时候自己就会发现“这个题是仿照XX题出的”,比如2016全国一T36分析冲积平原适合茉莉种植的原因,我在高三做模拟题时就不下五次发现明显是模仿这道题出的模拟题,按照高考答案的思路和表述作答,基本上会和参考答案一模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