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保持着两个信条:一是要有自己的规划;二是做好完全的准备。
规划首先体现在整个高中生活的规划,你需要明确自己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接下来要确定具体的内容;之后体现在具体每一天每一个科目的规划。举几个小的例子:英语是在最后一天下午考试的,所以练习英语的时间我一般会放在中午;下午到校后如果教室比较安静,会练习历史选择题,如果比较吵闹,会选择练字帖或者读一篇短文;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根据学校的进度,我明确了自己的阶段性任务:第一个月完成基础知识的再夯实和过一遍高考真题,第二个月完成专项的整合,最后一个月再次回归课本并提升技巧。确定目标,制定规划,然后根据变化不断调整,这三步是我每天都在不断重复的内容。
至于第二个信条,第一个层面是态度上的:高考数学呈现着越来越简单的趋势,那我们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数学上吗?我们可以根据考试要求和能力有所侧重,但是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做到没有明显的弱项,即使存在仍然有完善的方案备选,比如模拟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在出现意外时能够做到合理的放弃,达到于自己而言最好的完成度。
关于“戴着镣铐跳舞”的问题,什么是镣铐呢?曾经有一位高考状元说过,当年难度非常大的一道英语阅读的材料是生物课本的一段原文翻译,所以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什么是“镣铐”呢?政治新闻很重要,但是用半个小时看新闻联播可能不如看时评。看一场电影,比如《“大”人物》,除了贫富差距和人际关系,我们可能还需要想到中国的警察权威问题,由此联系到中美的政治对比和“人权问题”。当我们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中国的分封和封建与当今基层自治的关系,中国是否有自治的传统,中国和西方的自治有什么样的区别。简单来说学习最重要的是有目标的“攻略”,无目的的“吸收”,面对高考,我们需要功利,但有时候“浪费”你的一点点时间去看一看“无用”的东西未必不会达到好的效果,前提是你有吸收,如果有吸收,那就不是“镣铐”。(www.daowen.com)
第二个层面是具体落实上的:要避免眼高手低,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在英语学习中我曾经走过一段弯路,原来我认为做翻译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花大量的时间却只有很小的效果,对于成绩没有多大作用,但是之后我偶然地认真地做了一次翻译,我花了接近两个小时翻译了一篇阅读,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理解不清的阅读题是有逻辑的,是有“明确”暗示的。后来对于难度极大错误极多的片段,我都坚持翻译和背诵,有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地理课前会有一些知识点的补充,但是很多人不以为意,选择自己做题,意想不到的是高考的第一道大题竟然是原题。我很庆幸当时认真地抄在了自己的本子上做了细致的总结。很多时候一堂课可能只有五分钟是精华,可一旦错过是用几倍的时间都无法弥补的。
我很喜欢一位历史老师送给我们的话:困难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愿我们都成为自己的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